资源描述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准确理解“无遗力、老始成、终觉浅、绝知、躬行”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还认得这位老人吗?他就是南宋著名的诗人——陆游。
这学期我们学过他写的一首诗——《示儿》。谁来吟诵?
2、题目中“示”的意思是——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陆游的另一首诗——齐读课题。最后一个字读——聿,再读课题。
4、子聿是陆游最小的儿子。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
过渡:一个寒冷的冬夜,陆游读书后,有感而发,将他的感受写成了这首诗。他想告诉子聿什么呢?
二、初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谁愿意一显身手,读一读诗?(你读得字正腔圆,读出了诗的韵律)
3、学贵有疑,再来读这首诗,想想读懂了哪些词。
4、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1)一二两句诗中,你理解哪些词语的意思
无遗力:让我们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 运用已学过的词语理解古诗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老始成:始,在这里是“才”。老始成就是到老才有所成就。(引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我们还可以联系已学过的诗句来理解词语。
(2)三四两句中你觉得哪些字不太明白?
终觉浅:终字比较难理解,我们试着给他组组词,看看哪个比较恰当。终:到底,毕竟。到底觉得很肤浅。通过组词我们又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绝知:选择字典中最恰当的意思。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看看字形,弓着身子。这里表示——亲自;躬行,亲自实践。
5、 弄懂了这些词语的意思,就能读懂整首诗了。用自己的话把每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说给同桌听。 谁来说给大家听?
三、细读体会
1、看来大家已经读懂诗句的意思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懂诗句蕴含的深刻道理。同学们看,这首诗陆游告诉他儿子关于哪一方面的事? (板书)做学问
2、陆游告诉儿子怎样才能读好书,做好学问呢?其实呀,这首诗中每一句诗都告诉我们该怎样做学问,大家再来读读诗,想一想,可以在旁边写上关键词。
3、交流:陆游告诉儿子该怎样读书做学问呢?
▲勤奋刻苦、持之以恒: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1)你从哪个词中感受到做学问要勤奋?(无遗力)
(2)就是一点力气也不保留,全都用在做学问上。多么勤奋刻苦啊!(板:勤)
(3)这一句中,有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你找到了吗?
从“少壮”到“老”(点红),你读明白了什么?
学习的过程是极其漫长的,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板:恒)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
(4)那陆游知道这些道理是从谁身上得来的?
古人,有哪些人?具体说说?(司马迁、李时珍、谈迁……)
司马迁:整整13年的时间,写成了52万字的《史记》
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
谈迁:20年的时间,在50多岁时完成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被偷后,又用了几年时间,重新完成新的《国榷》。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司马迁的事例不正证明了这一点吗?请你读——
△二十几年才写成一部书,这正是——
△做学问需要全力以赴,做学问更是长久之计,谁再来读好这一句——
(5)古人学习的确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有许多,你还能想到哪些成语或者诗句?
凿壁偷光:匡衡 ; 囊萤映雪:车胤,孙康 ;废寝忘食
悬梁刺股:孙敬,苏秦
(6)这些都在告诉我们: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亲自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那么,读书做学问,有了勤,有了恒,就行了吗?还需要什么?哪个词语?
(2)为什么要躬行?
书上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这就叫做——纸上得来终觉浅。
(3)我想到一个词,叫——纸上谈兵。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赵括熟读兵书,为什么会兵败呢?
如果赵括在此,必定长叹一声,读——
(4)今年暑假,老师去学开车,我理论考试考了一百分,你说我是不是就会开车了?为什么?
是呀,我上车以后,才发现连方向盘都不会用,真有一种感觉——(师读)
(5)你在生活学习中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学生举例)
(6)看来,光有书本知识行吗?还要怎么样?
读书与实践的关系是如此紧密,这就是“实践出真知”啊!
看了这三个字,你一定会理解该怎样读书、做学问,(点红)一起读——
4、师小结:既要勤,又要恒,更要行。一个人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才是真正做学问的人。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
四、指导朗读、背诵。
1、(音乐图片)同学们,八百多年前那个寒冷的夜晚,七十七岁的陆游手捧书卷,教导着儿子子聿,让我们一起走进陆游的内心世界吧!
2、(师述)子聿啊,我自小饱读诗书,酷爱写诗,一生作诗三万多首,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因为我知道——古人……
42岁那年,国家战乱纷纷,我身临前线,火热的战斗生活激发了我的创作激情,使我终于领悟到“诗歌三味”,才发现我以前写的诗缺少生活基础,实在太肤浅了!因此我毅然删掉两万一千首,只保留下九千余首诗。我要告诉心爱的儿子——纸上得来……
3、白发苍苍的陆游体会到了读书做学问的真谛,如果你就是陆游,你会怎样把这番道理说给儿子听呢?谁来当当陆游,吟一吟这首诗?
△想象陆游的神态和心情,把诗的韵味吟出来!
△这是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真是一个语重心长、用心良苦的慈父啊!
△言切切,情深深!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告诉子聿——
4、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仅仅启示了子聿一个人吗?
启示我们读书做学问要——(指板书)
如此深刻的读书道理,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再指名。
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多么深情的嘱咐,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背一背。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落落28个字,却向我们阐述了深刻的读书道理,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殷殷希望。其实,陆游很重视教育,写给儿子的诗大约就有两百多首,你们还想再读几句吗?
2、出示:
(1)读书不放一字过,闭户忽惊双鬓秋。告诉儿子什么?
翻译:读书读到连每一个字也不放过,关起门来才忽然惊讶的发现自己双鬓已经斑白(秋理解为老了,人老了头发就发白)意思是指有人自顾自的埋头读书,很少理会别的事,等到自己发现的时候自己已经老了
相近的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2)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你果真要学习写诗,应该首先在诗歌以外,书本以外多下功夫。
(3)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谁能肆馋毁?
——你是吉州的官吏,喝的是吉州的水,要为吉州百姓做好事。在金钱的问题上,哪怕是一个钱,也要公私分明,自身清白廉洁,旁人就没有理由说你的坏话。
A、这是陆游的二儿子子龙即将去吉州做官时,陆游写给子龙的。谁来读一读?
B、根据提示,能读懂大意吗?
陆游教育孩子做官要清正廉洁,大公无私。齐读。
3、同学们,读了这些诗句,你分明看到一个怎样的父亲啊?
这是一个正直无私、品德高尚的父亲,字字句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其实,陆游岂止是在教育儿子呀!他用他的诗,用他的人格,也鼓舞着、启示着我们每一个人。
4、让我们把体会到的再一起融入到朗读中吧!齐读《冬夜读书示子聿》。
5、这首诗意味深长,富有哲理。尤其是诗的后两句更是千古流传,成了千万学子的座右铭。你们看,有一位同学把它做成了书签来勉励自己,多有意义啊!拿出老师课前发的卡片,工工整整、端端正正地抄写下来。可以自己设计格式。
6、学生写。展示。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搜集陆游的其余7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读一读。
板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
做学问
勤 恒 行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