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文学发展史美国文学(America literature)表现为平民化,多元化,富于阳刚之气,热爱自由,追求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美国梦。美国文学大致出现过3次繁荣:19世纪前期形成民族文学,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文学两度繁荣,并产生世界影响,已有近10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美国文学的历史不长,它几乎是和美国自由资本主义同时出现,较少受到封建贵族文化的束缚。美国早期人口稀少,有大片未开发的土地,为个人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美国人民富于民主自由精神,个人主义、个性解放的观念较为强烈,这在文学中有突出的反映。美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移民不断涌入,各自带来了本民族的文化,这决定了美
2、国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和庞杂性。美国文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吸取、融化各民族文学特点的过程。许多美国作家来自社会下层,这使得美国文学生活气息和平民色彩都比较浓厚,总的特点是开朗、豪放。内容庞杂与色彩鲜明是美国文学的另一特点。个性自由与自我克制、清教主义与实用主义、激进与反动、反叛和顺从、高雅与庸俗、高级趣味与低级趣味、深刻与肤浅、积极进取与玩世不恭、明快与晦涩、犀利的讽刺与阴郁的幽默、精心雕琢与粗制滥造、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探索与对性爱的病态追求等倾向,不仅可以同时并存,而且形成强烈的对照。从来没有一种潮流或倾向能够在一个时期内一统美国文学的天下。美国作家敏感、好奇,往往是一个浪潮未落,另一浪潮又起。
3、作家们永远处在探索和试验的过程之中。20世纪以来,许多文学潮流起源于美国,给世界文学同时带来积极的与消极的影响。重农派(Agrarians) 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 黑山派诗歌(BIack Mountain Poems) 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 黑色幽默(Black humor)重农派(Agrarians)美国现代南方作家组成的一个松散的文化团体,又称“逃亡者派”。1915年,一些与田纳西州纳什维尔镇范德比尔特大学有关的文化人常常聚会讨论文学及哲学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集会曾一度中断,1919年重又恢复。范德比尔特大学教师、诗人约翰
4、克罗兰塞姆成为这一活动的实际领导者,他的周围聚集了一批有才华的年轻人,如诗人罗伯特潘华伦、阿伦泰特、唐纳德戴维森以及小说家安德鲁纳尔逊莱特尔、诗人莫里尔莫尔等。1922至1925年,他们出版了有影响的小型文艺杂志逃亡者,它所发表的重要的文章后来收组成为逃亡者文选(1928)。“逃亡者派”一词即由此而来。“逃亡者”们提倡维护南方传统的文学地方主义,成为“南方文艺复兴”的一文中坚力量。1930年,以“逃亡者派”为主体的12个南方作家,其中有兰塞姆、华伦、泰特以及诗人约翰弗莱彻、剧作家斯塔克扬格等人,撰写的专题论文集我要表明我的态度出版。这部被看作“重农派”宣言的著作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反响。这些文章
5、的主旨都是以南方农业社会为尺度来评价、批判现代美国资本主义社会。此后,阿伦泰特等人编辑出版了“重农派”的第二部论文集谁占有美国?(1936)。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重农思想对南方知识分子影响极大。这种思想不仅贯穿在兰塞姆、戴维森、泰特、华伦等人的作品中,在威廉福克纳、卡罗琳戈登、莱特尔以至尤多拉韦尔蒂等人的小说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一时形成了一股很有声势的文化潮流,以致有“重农运动”之称。1935年,华伦与克林斯布鲁克斯共同创办了南方评论,1939年兰塞姆创办了肯庸评论,这些杂志便成为“重农派”作家重要的活动阵地。美国现代重要的文艺批评流派“新批评派”就是围绕着这些刊物形成的。“新批评派”中的不
6、少成员也都是“重农派”的核心人物。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不是一个有组织、有共同纲领的团体。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共同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们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在美国政府“拯救世界民主”口号的蛊惑下,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他们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发现战争远不是他们原来设想的
7、那种英雄的事业,所谓“民主”、“光荣”、“牺牲”都是骗人的东西。他们在战争中经历了种种苦难,了解到普通兵士中间的反战情绪。这在他们心灵中留下了无法医治的创伤。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这些思想感情。例如,约翰多斯帕索斯的三个士兵、爱肯明斯的巨大的房间、威廉福克纳的士兵的报酬和萨托里斯。厄内斯特。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到欧洲打过仗,负过重伤。海明威当时对待战争的态度,象其他反战作家一样,只限于厌恶、逃避与诅咒。他对战后的和平生活也不抱希望,所以在作品中迷惘、悲观的情绪较为浓厚。“迷惘的一代”不仅指参加过欧洲大战的作家,也包括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对前途感到迷悯和迟疑的20年代作家,例如司各特菲茨
8、杰拉尔德、托斯艾略特和托马斯沃尔夫等。“迷悯的一代”主要繁荣在20年代;30年代以后,他们的创作倾向,包括海明威在内,都有了变化。黑山派诗歌(BIack Mountain Poems)美国当代的一个诗歌流派。20世纪50年代初,在马萨诸塞州黑山学院任教的查奥尔逊、罗邓肯、罗克里利等人创办黑山评论杂志,提倡与40年代流行的传统格律体相反的“放射体”诗歌,逐步形成一个流派。奥尔逊的放射体诗歌(1950)一文阐述了他们的主要观点。奥尔逊认为诗是把诗人的“能”传递给读者的东西,因此诗是“能的结构”和“能的放射”;要以顺应呼吸的“音乐片语”代替传统诗律中的节拍;形式只是内容的延伸;一个意念必须直接导向另
9、一个意念,提倡快速写作。黑山派诗人还倡导诗歌朗诵。他们强调诗歌的自发性和口语化,采用美国口语和埋语,反对艾略特等人精雕细刻、广征博引的学院派诗风。50年代后期他们与垮掉派诗人合流,引起较大的反响。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有人根据英文“Beats”和“Beatniks”(“垮掉青年”的俗称)译成“避世青年”或“疲塌派”,也有人取其诗歌的部分特征,称为“节拍运动”或“敲打诗派”。“垮掉青年”对战后美国社会现实不满,又迫于麦卡锡主义的反动政治高压,便以“脱俗”方式来表示抗议。他们奇装异服,蔑视传统观念,厌弃学业和工作,长期浪迹于底
10、层社会,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圈子和处世哲学。50年代初,他们的反叛情绪表现为一股“地下文学”潮流,向保守文化的统治发动冲击。多数垮掉派文人来自东部。著名的有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威廉 巴罗斯、格雷戈里。柯尔索、约翰克莱伦霍尔姆斯、塞缪尔克雷姆和加里斯奈德等。1950年,凯鲁亚克与巴罗斯合写侦探故事未成,却各自完成了一部垮掉派小说小镇与城市(1951)和吸毒者(1953)。霍尔姆斯从中受到启发,在小说走吧(1952)中更明确地反映纽约“垮掉青年”的生活感受,又在纽约时报上鼓吹垮掉派文学,但这种尝试受到东部学院派势力的压抑,他们就往西部寻求同道和发展基地。当时洛杉矶近郊的西威尼斯有个以劳伦斯李普顿
11、为首的垮掉派组织,他于1955年发表小说神圣的野蛮人。在旧金山,以劳伦斯弗林盖梯的“城市之光”书店为中心,聚合了一群立志从事“文艺复兴”的反学院派诗人,他们的首领即是后来成为“垮掉的一代”理论家的肯尼斯雷克思罗斯。1955年夏天,“垮掉文人”和反学院派诗人(包括旧金山诗人和黑山派诗人)在旧金山联合举办诗歌朗诵会,自此之后垮掉派文学作品开始流行。金斯堡在会上朗读了他那首被誉为“50年代荒原”的长诗嚎叫。这首诗以怨气冲天的哀号表达“我这一代精英”的痛苦与自暴自弃,斥责“莫洛克”神统治下的军事化、商业化的社会。1956年,他的诗集出版,轰动全国。1957年,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在路上出版,它描写垮掉分
12、子在各地流浪的生活,使大批精神苦闷的青年为之神往,奉为“生活教科书”。这两部作品出版后,常青评论、黑山评论等杂志连续出版专号,加以推荐。诺曼梅勒的被称为美国存在主义宣言的白种黑人(1957),以及1960年他在波士顿审讯中为巴罗斯小说所做的辩护,则从理论上论证了“垮掉文学”的意义。商业化宣传使得美国青年纷纷接受“垮掉”生活方式,从爵士乐、摇摆舞、吸大麻、性放纵直至参掸念佛和“背包革命”(指漫游旅行),一时成为风气。“垮掉派”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个人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问题。霍尔姆斯和梅勒借用欧洲存在主义观念,宣扬通过满足感官欲望来把握自我。斯奈德和雷克思罗斯则吸收佛教禅宗的学说,以虚无主义对抗生存危
13、机。在政治上,他们标榜自己是“没有目标的反叛者,没有口号的鼓动者,没有纲领的革命者”。在艺术上,据雷克思罗斯在离异:垮掉的一代的艺术(1957)中宣称,他们“以全盘否定高雅文化为特点”。凯鲁亚克发明的“自发式散文”写作法和查尔斯奥尔逊的“放射诗”论,在“垮掉文人”中被广泛奉行。由上述艺术观点支配的“垮掉文学”运动,虽然昙花一现,而且掺杂大量不健康的因素,仍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定影响。大量“垮掉诗”因具有大众化和反象征主义倾向,长期在青年中流传。在小说方面,凯鲁亚克的一组用自发表现法写成的“路上小说”,除了在路上之外,还有地下人(1958)、达摩流浪汉(1958)、特莉斯苔萨(1959)、孤独
14、天使(1959)等。它们的一个特点是继承了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思历险记所开创的美国文学中写流浪生活的传统,形成了一种为当代其他小说家所仿效的模式,主人公为逃脱污浊的环境而四出漫游,寻找自由和归宿。它们的另一个特点是主人公毫不隐讳地大谈自己的境遇和感受,作自我剖析,这种“个人新闻体”手法在印年代得到较大的发展。巴罗斯对暴行、堕落、吸毒和犯罪等的描写在“垮掉”作家中首屈一指。他同时又在语言和小说的形式上进行大胆实验,用“剪裁法”拼凑和改变小说的结构。他的代表作裸露的午餐(1959),由于反映了“真正地狱般的”地下生活,引起了一场诉讼和谐争。以后的作品如诺瓦快车(1964)、柔软机器(1966)和
15、爆炸的火车票(1967),也采用了真实与梦属相混合的手法,全面、冷酷地表现 作者厌恶社会的冷酷的幽默感,后来有人因此把巴罗斯列入“黑色幽默”小说家行列。黑色幽默(Black humor)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1965年3月,弗里德曼编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入12个作家的作品,题名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一词即由此而来。它是60年代美国小说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进入70年代后,“黑色幽默”的声势大减,但不时仍有新作出现,它在美国文学中至今仍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它的主要作家有约瑟夫海勒、克特小伏尼格、托马斯平钦、约翰巴斯、詹姆斯珀迪、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唐纳德巴赛尔姆等。“黑色幽默
16、”的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因此,有一些评论家把“黑色幽默”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们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家对社会问题的观点。在描写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传统,小说的情节缺乏逻辑联系,常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和回忆混合起来,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成一团。例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平钦的万有引力之虹
17、、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有些“黑色幽默”小说则嘲笑人类的精神危机,如巴斯的烟草经纪人和珀迪的凯柏特赖特开始了。“黑色幽默”作为一种美学形式,属于喜剧范畴,但又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的喜剧。“黑色幽默”的产生是与60年代美国的动荡不安相联系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谬可笑的事物和“喜剧性”的矛盾不是作家们凭主观意志所能创造的,它们是那种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作家虽然也抨击了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一切权威,但是他们强调社会环境是难以改变的,因而作品中往往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著名作家简介欧文,w. 库珀,J.F 爱默生,R.w. 霍桑,N. 朗费罗,H.w.惠蒂埃
18、,J.G, 爱伦坡,E. 斯托,H.B. 梭罗,H.D. 惠特曼,w.梅尔维尔,H. 狄更生,E. 马克吐温 哈特,B. 豪威尔斯,w,D.詹姆斯,H. 欧.亨利 诺里斯,F. 克莱恩,S. 德莱塞,T.凯瑟,W. 弗罗斯特,R 杰克.伦敦 桑德堡,c. 辛克莱,U.刘易斯,S. 赛珍珠 菲茨杰拉尔德,P.S. 多斯阳索斯,J. 福克纳,w.海明威,E. 米切尔,M. 斯坦贝克,J. 华伦,R.P. 赖特,R.贝洛,S. 洛威尔,R. 鲍德温,J.欧文,w.(Washington Irving 1783-1859) TOP作家;1783年4月3日出生于纽约。幼年体弱多病,16岁辍学,先后在几个
19、律师事务所学法律,但对法律并没有兴趣,喜爱文学,喜爱漫游。1804年因病赴欧洲休养,到过法国、意大利和英国,一度想成为画家。1806年回国后在弗吉尼亚州任律师,后帮助他的两个哥哥经营进口生意。这时他与律师霍夫曼的女儿玛蒂尔达订婚,她于1809年早死;后来他虽有过几次恋爱,却一直过着独身生活。1807年,他和哥哥威廉等人共同创办一种不定期刊物杂拌,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活动,显露出他的幽默、风趣和含蓄的讽刺才能。欧文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纽约外史(1809)。此后10年,除英美战争期间曾于1814年担任过短期军职之外,一直在帮助他的哥哥经商。1815年欧文去英国利物浦在他哥哥所开设的分行工作;1818年
20、分行因经济萧条而倒闭,欧文留居英国,以写作为生。1819年,欧文陆续发表许多散文、随笔和故事,共32篇;于1820年结集为见闻札记出版,引起欧洲和美国文学界的重视。这部作品奠定了欧文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之后,欧文写了体裁相似的布雷斯布里奇田庄(1822)和故事集旅客谈(1824),这两部作品都较见闻札记逊色。1826年在马德里任美国驻西班牙大使馆馆员。1828年发表哥伦布的生平和航行。1829年发表攻克格拉纳达;同年曾到格拉纳达的摩尔人故宫阿尔罕伯拉游览,后出版游记、随笔和故事集阿尔罕伯拉(1832)。欧文曾任美国驻英公使馆秘书。牛津大学曾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英国皇家学会也向他颁发了勋章。
21、1832年欧文回到美国,在纽约受到热烈欢迎。由于读者迫切需要他描写本国的生活,他曾到新开发的美国西部进行考察,写了草原游记。他还根据大皮货商约翰.雅各.阿斯托提供的材料。为这个大财阀写了一部发家史:阿斯托里亚(1836)。1842年再度赴马德里,出任美国驻西班牙公使。1846年回国。晚年是在他曾经描写过的睡谷附近度过。这一时期他的主要作品是3部传记:哥尔德斯密斯传(1840)、穆罕默德及其继承者(1849-1850)和5卷本华盛顿传(1855-1859)。欧文于1859年11月28日逝世。欧文是散文大师,是美国文学莫基人之一。他的文笔优雅自然,清新精致,时常流露出温和的幽默。欧文的几部名著早已
22、经林琴南介绍到中国,其中有柑掌录(即见闻札记),旅人述异(即旅客谈)和大食故宫余载(即阿尔罕伯拉)。1949年后翻译的有阿尔罕伯拉、欧文短篇小说选和见闻札记。库珀,J.F(James Fenimore Cooper l789-1851) TOP小说家。1789年9月15日生于新泽西州的伯灵顿。2岁时,全家迁移至纽约州的库珀斯敦。附近的湖泊森林以及有关印第安人的传说,都深深吸引着他。1806年到商船上学习航海,后在安大略湖畔一海军基地参加造船工作,曾被任为海军上尉。1811年辞去海军职务,同一个地主的女儿结婚,定居在库珀斯敦。31岁时开始写小说。第1部小说戒备于1820年自费出版,很不成功。在妻
23、子鼓励下,他改变方向,写了一部他认为“应当是纯粹美国式的以爱国为主题的书”,即间谍。小说在1821年出版后受到欢迎。以后又写了反映边疆生活的拓荒者(1823)和反映航海生活的舵手(1824),在美国文学史上开创了3种不同类型的小说,即革命历史小说间谍、边疆冒险小说拓荒者和海上冒险小说舵手。1826年出任美国驻法国里昂的领事,并到意大利和英国旅行。除了写海上冒险小说之外,还写了反映欧洲生活的三部曲:刺客(1831)、黑衣教土(1832)和刽子手(1833),表现教权和封建势力在资本主义兴起之前已日趋腐朽和衰落。1835年回国后写的小说归途和家乡面貌(1838)不仅讽刺了美国社会,还讽刺了库珀斯敦
24、的一些人物的伪善和愚意,因此而受到舆论攻击。晚年他甚至支持美国对墨西哥的侵略战争。1851年9月14日去世。库珀在30年创作生涯中写了50多部小说和其他著作。他最有成就的作品,如皮袜子故事集五部曲,对美国的西部小说产生很大影响。至今仍拥有不少读者。爱默生,R.w.(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 TOP思想家、散文作家、诗人。1803年5月25日生于波士顿一个牧师家庭。1882年4月27日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去世。17岁毕业于哈佛学院。1826年进入哈佛神学院学习,次年被获准讲道。1828年成为波士顿第二教堂牧师,属于当时在新英格兰居优势的唯一神教派。后因不赞成这一
25、教派的某些教义,放弃神职,于1833年赴欧游历,拜访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兰道尔、柯尔律治、华兹华斯等,与卡莱尔结为知交,并深受康德先验论哲学的影响。回国后于1836年出版论自然一书,这部书几乎包含了他所有重要的思想的胚芽。1837年8月31日,爱默生在美国大学生联谊会上以论美国学者为题发表演讲,抨击美国社会中灵魂从属于金钱的拜金主义和资本主义劳动分工使人异化为物的现象,强调人的价值;提出学者的任务是自由而勇敢地从皮相中揭示真实,以鼓舞人、提高人、引导人;他号召发扬民族自尊心,反对一味追随外国的学说。这一演讲轰动一时,对美国民族文化的兴起产生重大的影响,被霍尔姆斯誉为“我们的思想上的独立宣言”
26、。1838年7月15日,爱默生在剑桥的神学院发表题为神学院致辞的著名的演讲,遭到新英格兰加尔文教派、唯一种教派等势力的抗议和攻击。爱默生的哲学思想中保持了唯一神教派强调人的价值的积极成分,又吸收了欧洲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思想,发展成为超验主义观点。其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权威,祟尚直觉;其核心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这一观点有助于打破当时神学和外国的教条的束缚,建立民族文化,集中体现了时代精神,为美国政治上的民主主义和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根据。自1836年开始,爱默生、阿尔科特、里普利等人在波士顿的康科德不定期地聚会讨论“神学与哲学的不良状况”,这可以说是超验主义运动的起点。他
27、们创办评论季刊日规(1840-1844),发表文学作品和主张改革教育、伦理、政治等方面的论文。爱默生一度担任主编,是超验主义运动的主要代表。爱默生的著作大多用散文所写,重要作品还有论自助、论超灵等,收在论文集(1841)和论文集:第二辑(1844)中。1847年和1867年分别出版两册诗集。此外还有代表人物(1850)、英国人的性格(1856)等。霍桑,N.(Nathaniel Hawthorme 1804-1864) TOP小说家。1804年7月4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塞勒姆镇一个没落的世家。他的祖辈中有人曾参与请教徒迫害异端的事件,为著名的1692年“塞勒姆驱巫案”的3名法官之一。这段历史对霍
28、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霍桑的父亲是一名船长,在他4岁时去世。1821年霍桑在亲戚资助下进入博多因学院,同学中有诗人朗费罗与后来当选为总统的皮尔斯等。1825年大学毕业,回到塞勒姆镇,从事写作。曾匿名发表长篇小说范肖(1828)和几十个短篇作品,陆续出版短篇小说集古宅青苔(1843)、雪影(1851)等,逐渐得到重视和好评。霍桑的短篇小说大多取材于新英格兰的历史或现实生活,着重探讨人性和人的命运等问题。1836年和1846年霍桑两度在海关任职,1841年曾参加超验主义者创办的布鲁克农场。他于1842年结婚,在康科德村居住。1848年由于政见与当局不同,失去海关的职务,便致力于创作活动,写出了
29、他最重要的长篇小说红字(1850)。这部作品以殖民地时期新英格兰生活为背景,描写一个受不合理的婚姻束缚的少妇犯了为加尔文教派所严禁的通奸罪而被示众,暴露了当时政教合一体制统治下殖民地社会中的某些黑暗。红字发表后获得巨大成功,霍桑继而创作了不少作品。带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1851)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血腥掠夺。另一部小说福谷传奇(1852)以布鲁克农场生活为题材,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社会改良的尝试失望的心情以及对狂热的改革者的厌恶。皮尔斯当选为美国总统后,霍桑于1853年被任命为驻英国利物浦的领事。1857年后侨居意大利,创作了另一部讨论善恶问题的长篇小说玉石雕像(1860)。1860年返回美国
30、,在康科德定居,继续写作。1864年5月19日去世,身后留下4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朗费罗,H.w.(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1807-1882) TOP诗人。1807年2月27日出生于缅因州波特兰城一个律师家庭。1822年进入博多因学院,与霍桑是同班同学。毕业后去过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等地,研究这些国家的语言和文学。1836年开始在哈佛大学讲授语言、文学,致力于介绍欧洲文化和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成为新英格兰文化中心剑桥文学界和社交界的重要人物。1839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夜吟,包括著名的夜的赞歌、生命颂、群星之光等音韵优美的抒情诗。1841年出版诗集歌谣及其他,
31、其中有故事诗铠甲骷髅、金星号遇难,也有叙事中含有简朴哲理的乡村铁匠、向更高处攀登等。诗中充溢了淬质奋发的精神和乐观情绪。这两部诗集在大西洋两岸风靡一时,他从此以诗人闻名于世。朗费罗于1845年发表诗集布吕赫钟楼及其他,因收有斯普林菲尔德的军火库、桥、努伦堡和布吕赫钟楼等佳篇而为人称道。海边与炉边(1849)包含了诗人向读者宣告创作意图的献辞以及通过造船的形象讴歌联邦的缔造的长诗航船的建造。朗费罗的主要诗作包括3首长篇叙事诗,或“通俗史诗”:伊凡吉林(1847)、海华沙之歌和迈尔斯斯坦狄什的求婚(1858)。1854年辞去哈佛大学教职,专事创作。次年发表海华沙之歌。这是采用印第安人传说而精心构思
32、的长诗,写印第安人领袖海华沙一生克敌制胜的英雄业绩,以及他结束部落混战,教人民种植玉米,清理河道,消除疾病等重要贡献。在美国文学史上这是描写印第安人的第一部史诗,但诗的素材主要来源于斯库尔克拉夫特的著作,作者缺乏直接的生活体验;诗的韵律完全模仿芬兰史诗卡勒瓦拉,当时虽然受到了读者的赞赏,却遭到后代一些评论家的责难。从1843年起,朗费罗夫妇在幽静的克雷吉别墅中度过了17年幸福的家庭生活。1861年他的夫人不幸被火烧伤致死,这一直使他无比悲痛。为了摆脱精神上的重负,他投身于但丁的神曲的翻译,还写了6首关于但丁的十四行诗,是他最佳的诗作。路畔旅舍的故事(1863)大体上仿效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以
33、基督命名的三部曲诗剧于1872年完成。朗费罗晚年创作不辕,备受尊祟,牛律大学和剑桥大学曾分别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他75岁生日那一天,美国各地的学校都举行了庆祝。1882年3月24日朗费罗逝世。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诗人之角安放了他的胸像,他是获得这种尊荣的第一位美国诗人。朗费罗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歌谣、叙事诗和诗剧。他的诗歌在美国广为传诵,在欧洲受到赞赏,被译成20余种文字;20世纪以来,他的诗名急剧下降,其地位变化之大,在美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惠蒂埃,J.G,(John Greenleaf Whittier 1807-1893) TOP诗人。生于马萨诸塞州黑弗里尔镇。自幼务农,曾在一专科学
34、校肄业一年,但读书甚多,深受英国文学尤其是苏格兰诗人彭斯的影响;1831年出版的诗文集新英格兰的传说,描写新英格兰农村淳朴的生活和历史传说,便表现了这种影响。1849年出版散文作品玛格利特史密斯日记片段,以清新的笔法描绘了早期新英格兰的生活及人们的心理状态。从1833年起,惠蒂埃在废奴主义者威廉加里逊的影响下积极投入废奴运动,编辑报纸,撰写社论和小册子,同时写诗号召废除蓄奴制。诗集在废奴问题进展过程中写的诗(1838)和自由的声音(1846),揭露了奴隶主的暴行和黑奴悲惨的命运。他的诗歌有强烈的战斗性,反映了美国废奴斗争中的重大事件,有如一部废奴运动的编年史。惠蒂埃的诗集劳工之歌(1850),
35、以不加雕琢的语言讴歌美国早期的渔民、农民、鞋匠、伐木工人的劳动。他的另一些诗歌则对社会暴力表示抗议,对被压迫的下层人民寄以同情。1859年左右,惠蒂埃又转而描写新英格兰农村的生活和景色,出版了诗集包罗万象(1856)、家乡民谣(1860)等。他的著名的长诗大雪封门(1866)曾被评论家誉为“一部优美的新英格兰田园诗”。迷惘的一代(TheLostGeneration)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20年代初,侨居巴黎的美国作家格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
36、谓。代表作家有海明威(1899-1961)、福克纳(1897-1962)、约多斯帕索斯(1896-1970)、菲兹杰拉德(1896-1940)和诗人肯明斯(1894-1962)等。他们曾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经历种种苦难,深受民主、光荣、牺牲口号的欺骗,对社会、人生大感失望,故通过创作小说描述战争对他们的残害,表现出一种迷惘、彷徨和失望的情绪。这一流派也包括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对前途感到迷惘和迟疑的20世纪20年代作家,如菲兹杰拉德、艾略特和沃尔夫(19001938)等。特别是菲兹杰拉德,对战争所暴露的资产阶级精神危机深有感触,通过对他所熟悉的上层社会的描写,表明昔日的
37、梦想成了泡影,美国梦根本不存在,他的人物历经了觉醒和破灭感中的坎坷与痛苦。沃尔夫的作品以一个美国青年的经历贯穿始终,体现了在探索人生的过程中的激动和失望,是一种孤独者的迷惘。迷惘的一代作家在艺术上各有特点,他们的主要成就闪烁于20年代,之后便分道扬镳了首先是语言上的简约主义和口语化倾向。迷惘的一代在战争期间深受战争宣传的欺骗之苦,对所有崇高的字眼都弃之如敝屣:什么神圣、光荣、牺牲这些空泛的字眼儿,我一听就害臊我可没见到什么神圣的东西,光荣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光荣,至于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不同的是肉拿来埋掉罢了。所以他们在文学创作时推崇文字上的简约主义。海明威更是把这种简约风格推到了极致。他
38、采用电报式的语言,通过简约的对话和细节,用含蓄的、间接的手法暗示人物内心的戏剧性变化,而不是像传统的作法那样通过描述来铺陈人物内心。结尾也常常是戛然而止,绝不拖泥带水,也不煽情作秀,即所谓的零度结尾,反而赋予了作品更为震撼人心的力量。海明威因为精通叙事艺术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冰山原则就是他现代叙事艺术的集中体现,作家只写露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其余的八分之七仅通过暗示留给读者去补白。这种创作原则极大地影响了他同时代及后辈作家的创作倾向。口语化成为一代人散文风格的普遍特色。埃德蒙威尔逊甚至在他的文学评论中也摒弃学究字眼,选用口语词汇。亨利米勒在北回归线(一九三四)中把这种倾向推到极端,成为用粗
39、鄙的语言来表现道德冷漠和感觉精微的迷惘特征,结果被萧伯纳骂作是为下流而下流(dirt for dirts sake),难登大雅之堂迷惘的一代创作的另一个特点是形式上勇于创新。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文坛正是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交汇的时期。这些青年作家们融合了战后对传统的反叛精神,吸收了各流派的艺术成就,并各自创造出自己的风格特色:菲茨杰拉德浪漫精巧、海明威朴素遒劲、多斯帕索斯宏观大气。在法国的流放生涯让他们充分养成了对形式实验和福楼拜的兴趣。他们学习福楼拜客观冷静、无动于衷的叙述态度,学他的作者隐退的叙述技巧,学他的简练风格和反复修改的写作精神。他们感到传统的文学叙述手法已无法表达现代工业社会
40、的种种特征,于是转向意识流、象征、电影蒙太奇,有限人物视角、多重视角等创作手法。多斯帕索斯是形式试验的大师,他在小说领域中开拓性的技巧试验也许比他小说本身的价值更令人瞩目。他第一部令人难忘的试验小说曼哈顿中转站(一九二五) 交叉运用了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蒙太奇和新闻报道等多种艺术手法。各种社会镜头和生活画面杂相交错,水和火的隐喻表达了战后西方世界的荒原意识,充分体现了多斯帕索斯的实验精神。此后,多斯帕索斯在其恢弘巨著美国三部曲(一九三七)中,在小说常规叙述之外穿插了新闻短片(The Newsreel)、摄影机眼(The Camera Eye)和人物小传(The Biography)等,来揭示了
41、二十世纪前三十年美国社会的动荡与变迁。这种以美国社会为主角而不是以个别人物为主角的文献新闻手法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对诸如诺曼梅勒,道格多罗等后继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一九六零年代新闻报道(New Journalism)的兴起提供了历史的源流和借鉴。同时,后现代非虚构小说(non-fiction fiction)也能从他的寓非小说于小说之中的试验获取灵感。虽然现在看来,多斯帕索斯的文学试验多少有些机械、呆板,摄影机眼的语言晦涩,新闻短片已经成为湮没的历史,让现代读者难以理解,但他试图用现实的新闻材料与小说叙述部分相平行,从而给小说创造一种时代气氛的尝试却是他的成功之处。相比之下,
42、海明威保留了较多的现实主义因素,他的小说还常能清晰地分出开头、高潮和结尾。但形式上的实验还是显而易见的,除了电报式对话的独创外,他突破了福楼拜的人物内部聚焦常为第三人称的局限,改用第一人称的内聚焦,更缩短了人物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其主要作品中他也试验了意识流、内心独白、闪回等多种叙述技巧。福克纳则是大刀阔斧的运作意识流,在这方面的彻底性远远超过海明威。他在诸多的作品中尝试多角度叙述方法和意识流,以及神话模式,即有意识地使他讲述的故事与神话故事平行展开,从而创造了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界。诗人肯明斯突破传统标点符号、大小写、句法的束缚,创造了成为肯明斯标记的小写的第一人称单数I,展
43、示了语言更本质的活力。此外他在诗歌的排字法上标新立异,如把一叶落下/孤独竖排成数字1的形状,更突出了孤零零的孤独意象,使诗歌同时具有绘画般的视觉冲击力。被誉为迷惘的一代最后一位天才的韦斯特更是以形式实验著称,在叙事技巧上非常前卫、激进。他在鲍尔索斯奈尔的梦幻生活(一九三一)和孤心小姐(一九三三)中借由理性控制的梦境来讲述存在的寓言和充斥现实梦境的荒诞意象,在创作意识和写作技巧方面直接影响了后起的美国作家如卡森麦卡勒斯,奥康纳,霍克斯和塞林格等人。此外,迷惘的一代之所以影响深远。除了他们的创作成就之外,传记文学和回忆录的空前繁荣也是原因之一。三、四十年代就有弗雷德里克艾伦的就在昨天(一九三一),
44、考利的流放者的归来(一九三四),罗伯特麦卡尔蒙的天才济济(一九三八)以及菲茨杰拉德去世后由威尔逊收集成册的崩溃(一九三五)等总结、反思迷惘的一代的作品问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又目睹了一股回忆热潮: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或见证人纷纷推出回忆录或自传,包括卡蕾斯克罗斯比的热情年代(一九五三),西尔维娅比奇的莎士比亚书店(一九五六),哈罗德勒布的如此往事(一九五九),罗伯特寇兹的追忆(一九六零),马修斯约瑟夫生的和超现实主义者一起生活(一九六二),曼雷的自画像(一九六三),莫利卡拉汉的那个巴黎之夏(一九六三),海明威的不固定的圣节(一九六四),多斯帕索斯的最好的时光(一九六六)以及南茜卡纳德的就是那些
45、时光(一九六九)。天才济济也由凯博伊尔重新修订于一九六八年再版。这些传记不仅有利于从其内部理解迷惘的一代的思想、生活和创作原则,它们如此集中的出版也进一步深化了迷惘的一代的文学传奇,使其影响超越了一九二零年代的短短时间而对后起文学持续地产生影响,直到一九六零年代的垮掉的一代以更反叛、更激进的姿态崛起在美国文坛上。马克多兰认为迷惘的一代之所以能成为一九二零年代的文化象征,不仅由于它是美国文化历史上颇为少见的由一群作家代表一个时代的例子,还由于它是美国文化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由一群自传作家代表一个时代的例子。所谓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这些作家中,大多数人亲身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场上
46、,他们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经历了战争的折磨,了解到普通士兵中的厌战情绪。当时,他们大多还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善良的激情。面对现实,他们深深感到拯救世界民主的口号不过是当初美国政府用来迷惑自己为帝国主义战争卖命的虚伪幌子,深知上当受骗,美好的理想化为泡影,于是心灵深处受到无法医治的创伤。大战结束后,他们不再相信什么政治、法令,但又找不到新的可靠的精神支柱,因而悲观、失望、彷徨、忧虑,处于一种迷茫,不知走向何处的精神状态之中。迷惘的一代的作家没有统一的组织团体及共同的纲领,但他们的共同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在作品里揭露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反映了战后青年一代的悲剧,
47、他们在艺术上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新颖及独创性。所谓迷惘,即厌恶战争,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内心感到失落、惆怅、空虚。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1899-1961)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一九五四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他出身于芝加哥郊区一个医生家庭,做过记者。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在前线曾几度负伤,后来他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我的身体、心理、精神以及感情上,都受了很重的创伤。由于他亲身经历过战争,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住在巴黎刻苦学习写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一九二三年开始写作,一九二四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In Our Time ),其中在我们的时代里描写主人公尼克亚当斯战前的生活情景及和平宁静生活被战争破坏与战后的迷惘心情。很明显,这篇小说带有作者自传性的色彩。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 ,1926)刻画战后一群青年流落欧洲的生活情景。书中描写了战争给女主人公勃瑞特艾希利和男主人公杰克巴恩斯带来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创伤,使他们相爱而又无法结合,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迷惘、厌倦情绪和幻灭感。这部作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当时在广大青年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