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红山区第三小学 唐淼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同时又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学习时间最长、份量也最重。通过计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采取灵活恰当的教学策略,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计算能力逐步提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培养: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激发他们去认真计算最好的动力,就是让他们对数学学科产生学习兴趣,那么,为了能使自己热爱的学科学得最好,做的最准,在
2、同学中遥遥领先,他们会自发的,聚精会神的去进行计算,去认真修正错误。长期以来,很多学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因为计算课对他们来说,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题海战”。而通过引导以及一些相关教学活动的辅助,巧学活用,会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趣昂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不妨采用以下方式:1、在游戏中培养兴趣。2、用故事激发兴趣。3、用数学顺口溜辅助教学。二、讲清算理,为正确计算提供依据。我们知道,算理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现今的孩子,在进入一年级前,大多已经从家长或者幼儿园老师那里“掌握
3、”到了很多数学知识,甚至有的孩子已经能够进行乘除法的计算,并且解答简单的应用题。那么,他们是真的弄明白计算的道理了吗?大多数的孩子并非如此。入学前孩子接受的教育,并不像学校一样是成阶梯状系统性的,而是比较零散,大多注重知识的表面化,而非道理化。比如关于乘法口诀中的45=20,几乎一半的孩子早就熟记于胸,可是到底表示什么却不明白,那么4个5相加的时候,很多孩子还是写上5+5+5+5=20,为什么就要写成乘法呢,他们也不知道其中联系。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让孩子们明白计算道理其实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当解决问题有理有据的时候,才知道采用何种方法去解决问题是最合适的,数学的实用性才慢慢得以体现,而单纯的
4、只是记忆住一个算式对孩子来说,是多么枯燥无聊的事情啊。三、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原来可以这样!计算教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便是老师讲着没趣,学生学的没劲。究其根本,无非是干巴巴的教学,无法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这项知识的意义所在。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与其高谈未来理想,不如在平日中更多注重课堂教学设计,尽可能的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用处,或者从中得到哪怕一点收获,这样的情况下,再去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观才更有成效。比如关于简算的教学,与其单纯教学计算公式,反到不如把问题抛给学生,当学生遇到复杂数字计算困难的时候再去适当引导,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当他们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时,其实他们的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
5、来了。四、有效的训练是提高正确计算能力的保障要使小学生计算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就需要进行必要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题,精心安排好练习。首先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练习不应仅限于巩固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而且要有利于学生深化知识的认识,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要重视练习过程中的思维因素,把计算练习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教材中的重点是学生思维的转折点,也是练习的重点。例如:小数四则运算的方法与整数四则运算方法相同,不同的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为了突出这一重点,练习题计算的数目可以简单一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上。其次练习要有充分的准备。教师要了解课本中练习题的安排意图,根据学生的
6、实际情况,适当补充并分类。在练习课中,有复习练习课,有巩固练习课,有新授练习课等等。在每一节练习课中,有基本训练练习,有针对性练习以及整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等。此外,练习的序列要按照知识的序列来设计。一堂课的练习要分层次进行,逐步加深。五、培养学生计算细心、认真的好习惯。与前几点相比,这一点可以说是最难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但又是对学生日后学习影响最为深远的了。都说好的成绩来自好的习惯,可是好的习惯呢?又是来自哪里?而且孩子从入学那天起,老师就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和观念不同,那么学生的个人生活学习习惯也就必然不同,这样怎么办呢?我认为,要从入学第一天开始,便提出明确
7、学习要求,并且要和家长沟通协商,双方共同努力,才是效果最好的。比如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缺乏分析、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可是一年级的孩子,我们往往看到他们拿笔就能把老师还没讲的知识部分的习题做完,而且做对,很自然,这样情况下,他们不会要求家长去读题,而家长也必然认为孩子已经明白题意没有读题的必要了,可是随着年级逐渐升高,刚才所说的问题也就显露无疑,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观察书上的习题,我们会发现,每一小节后的习题,必然是对于本小节知识的模仿练习,很多孩子是发现了练习与例题的相似处,所以知道题目的要求是什么,再结合自
8、己的知识基础,很容易把题做对。可是平时的作业习题甚至考试,是不会每个题目前都给一道例题辅助说明的,自然学生们就又开始不知道题目在要求什么了。年级升高后,知识整合更加明显,自然出现的问题也就越严重了。所以,我们要和家长沟通说明,题不一定必须要读给孩子,可是,即使孩子做对了,也要多问问孩子求的是什么,是怎么知道的,你又是怎样去算的,为什么要进位,为什么要借位等等。这样,在孩子讲述过程中,其实就是锻炼孩子在表达题意,既是对孩子的一个了解,又可以培养孩子表达能力,同时,又因为要说给家长听,孩子不得不去认真看题目要求然后才能做到“有的说”,而且还要对自己计算过程的每一步都有理可寻,才能表达清楚。而家长和
9、老师,也要做到变换方法与孩子沟通交流,比如可以鼓励孩子把自己理解的题意说给别的同学听,让别人给自己打分,让同学出题目自己来计算,或者和同桌互相计算考试,培养学生中的小老师;还可以玩找字小游戏,比如问题中问“合起来是多少?”就让孩子找出来是从哪个字知道要用加法的;除了这些,在孩子说错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并不要次次都亲自纠正,间或着,可以告诉孩子,明天把你理解的意思,说给你最好的朋友,或者说给你认为班级中学习最好的同学,听听他的意见等等等等。在做计算题时,从小就培养孩子认真读题的好习惯,使他们能做到认真分析题意,每步都有依有据,能正确选择算法,开好头才能正确走下去,自然出错的几率就会变小了。 除此之外,老师还要注重学生的发展特性以及个体差异性。每个孩子都是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在计算方面全部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考虑学生切实情况,鼓励学生的每一次进步,不否定学生的努力,不要因为高压政策使教育结果适得其反,使学生惧怕学习数学计算知识。同时,计算教学是贯穿学生小学数学学习始终的,那么,教师就要做到始终有耐心,有爱心,也要能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在打好基础的同时注重能力锻炼,稳中求发展,万不可过于急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