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教材中常见的修辞手法1、什么是修辞:“修辞”这个词儿,同学们并不生疏吧!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会经常的提到它;同学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也会经常遇到它。“修辞”是恰当的选用和安排各种语言材料和表达手段,以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思想感情。“修辞”也是选择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来加强表达效果。语言形式恰当不恰当,决定于表达内容的需要。修辞要求语言内容与形式的完整统一。修辞分两大类:即一般性修辞和特殊性修辞。一般性修辞主要指斟酌词语,选择句式,也就是把错、病句子改对了的修辞现象。要求句子意思明确,句子结构完整,文理通顺,语言平易好懂就可以了。特殊性修辞主要指条用各种巧妙而有特效的表达方法。如:比喻、比拟、
2、借代、排比、拟人等等,要求把语言说得准确、鲜明、生动。就是选择最恰当的语言手段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的方法。2、为什么要学习修辞:学习修辞的目的:就是研究这些语言的规律,在自己的实践中能自觉的运用它,为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服务。学习它能使自己写的文章锦上添花:可以促使自己的两种能力的提高。一是有助于提高对优秀文章语言特色的鉴赏的能力。二是有助于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学习修辞,对我们自己在工作中写好文章,说好话是有很大帮助的。写好文章,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要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还要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文字是我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的工具,能不能很好的掌握和运用这个工具,准确、鲜明
3、、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关系极大。3、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A、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如:共产党像太阳。美丽的大连岛像一颗明珠。上面两个例句,头一句把“共产党”这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比喻为太阳,形象地说明了党给人民带来了光明与温暖。第二句,“大连岛”(被比喻)和“明珠”(比喻有着相似之处;)美好、珍贵,而“大连岛”和“明珠”就其整体上来说却又极为不相同。从以上两个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比喻句由三个部分组成。被子比喻的事物(“共产党”、大连岛)叫本体,做比喻的事物(“太阳”、明珠)叫“喻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
4、像叫比喻词。比喻可分为明喻 、暗喻、借喻三种:明喻。三种形式同时出现,即用比喻词把本体与喻体连接起来,一般格式为“甲像乙”,叫明喻。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如”、“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同一般等”。本体的位置有的在喻体前,有的在喻体后。暗喻。比喻的三个万分一般都夺语句中出现,用“是”、“成为”、“变为”、“当做”等带有判断性质的词取代比喻词,把本体与喻体连接焉。一般格式为“甲是乙”。用比喻词的暗喻: 如: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不用比喻词的暗喻如:祖国啊,母亲!借喻:本体与比喻词均不出现,而由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出现。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
5、的洞敞开着以人代替本体革命者,以门代替革命者所走的路。狗代替本体叛徒,以洞代替本体出卖革命,充当可耻叛徒的道路。比喻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复杂的言论变得简明,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把生疏的东西变得亲切。总之,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一种手段。(2)比拟比拟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或把人当做物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手法。因此,比拟分为拟人与拟物两种。一、拟人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把物人格化,使它有人一样的感情,动作、语言。(1)鸟儿在树枝上叫着。鸟儿在树枝上商量着什么。(2)星星一闪一闪的挂在空中。天空中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3)许多人在小青石上面走过。小青石看见了许多人的脚。有些事物的性质,运用
6、跟人不一样,也没有跟人一样的思想感情,但在叙述它们的时候,为了使人获得亲切而鲜明的印象,条用了把事物当人来叙述的方法,这就是拟人的修辞方法。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一要合乎事物的特点,二是要合乎人的心情。第二种类型:用人和物直接对话的形式,把物写成人。二、拟物。拟物也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把人当作物来写。如:夜里我作了一个梦,梦见我变成一只小蜜蜂。这句话中,写“我”是一只小蜜蜂,是把人当作物来写的。第二种类型: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如:张科长觉得自己的话说走火了。把“话”比拟作“抢”,“走火了”。这些都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是拟物。运用比拟的手法,必须要有真实的强烈的情感,这样才能做到比拟自
7、然、逼真、感人。夸张:为了表达强烈的情感,突出某一事物的某个特征,使人得到突出印象,人们往往有意把事物作必要的夸大或缩小的描写,这种修辞知识叫夸张。夸张有向上夸张(夸大)与向下夸张(缩小)两种。一、向上夸大,就是故意把事物往大处说,往高处说,往多处说,总之,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扩大。如:看着他那可怜的样子,我的震怒抛到九霄云外。这句话中“九霄云外”,是把“震怒”往远处说,说明震怒消散了。二、向下夸张(缩小)。把一般事物故意往小处说,往短处说、往弱处说,也就是对事物缩小的手法。如: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一心向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这句话中,“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故意往“少”说了,表现了雷
8、锋一心向党,一心干革命的精神。运用夸张的手法,可以渲染气氛,启发联想,突出特征,表达了鲜明强烈的思想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运用夸张的手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夸张必须要与现实为基础,它只能是“扩大”“缩小”,却不能是无中生有。2、夸张要有分寸,适可而止,而不能是漫无边际。当然,夸张不在于表面真实,而要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与特征。不似真实,胜拟真实。3、运用夸张要注意使用范围。一般说,夸张多用于文艺作品,如诗歌,小说等,而那些的科学论文,总结、报告、新闻通讯等,都不宜使用夸张。借代:借代就是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一个跟它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或事物来代替。如: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句话
9、中“一针一线”,代替一切东西,最具有代表性,因为“针、线”是不直钱的东西,连“一针一线”都不拿,更不用说别的东西了,是具体代表一般。运用借代的方法应注意好以下几点:1、借代和借喻很相似,根本区别在于代替者与被代替者的关系不同。借代是利用工号来改换名称,代号是从属于事物本体的一部分或特征。而借哽是以两个事物间的相似点来打比方。前者是“相关”后者是“相似”。2、借用来的事物必须和要说的本来事物有着密切的关系,说出来还要鲜明、突出,十分合理,是以代表本来事物的全体。因此,必须选用代表性的尽人皆知的特征和代号。如果不是一般说清,就需要在上下文有个交代。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语句成对的表现相关或相
10、反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对偶。按上下句的性质关系来分,可分为相关(正对)、相反、(反对)种串对三种。1、相关(正对),两句性质相类似,表现相同或相近的思想内容。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句话中的“千山”对“万径”,“鸟飞绝”对“人灭”。2、相反(反对),上句和下句从两个相反的方面来说,内容相反或相对,互相映衬。如: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里“生”对“死”,“伟大”对“光荣”。赞扬正确的生死观。“有志”对“无志”,“年高”对“百岁”这句话也突出了事物的矛盾性。3、串对。上句和下句的意思包含着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内容相连,一气说出。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
11、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欲穷”对“更上”,“千里目”对“一层楼”上句和下句是假设关系。“野火”对“春风”。“烧不尽”对“吹又生”,上句和下句是顺接关系。对偶的运用范围很广,除了常用于诗歌、对联外,其它文体,如政论,散文,有时也插入了对偶。借以变化了句式。增加了方采。对偶句,感情鲜明,语势强烈,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排比:把内容紧紧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句连起来,去表达同一范围,同一性质的事物。这种修辞方法叫排比。构成排比的方式比较灵活,排比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小学教材中主要是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句子的排比或句子成分的排比。1、句子的排比: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
12、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四个排比句把一座新城市描写的淋漓尽致。2、句子成分的排比:如: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这个句子是假设关系的复句,本句属分句与分句之间的排比。排比是增强强语言表达效果,富于表现力的修辞方法。它能表达强烈的奔放的感情,反映精密复杂的思想,增加语言的气势,排比修辞多用于说理或抒情。设问:说话或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和设问。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
13、问题。这个句子是先提出问题,然后逐步加以阐述,让读者自己去寻找回答。设问是一种较为广泛的修辞方法,有的直接用作文章的标题,有的用在某一段落的开头和结尾,有的在一篇文章中多次的使用。运用设问句的目的是,突出重点,吸引读者,承上启下,层层深入,启发思考,引人入胜。尤其在关键的地方使用设问,使读者对文章所说的道理理解得更深刻透彻。反问:反问就是正话反说,以问话的形式阐明自己的观点,答案就是问句的反面。因此,反问即不需要的是别人回答,也不需要自己回答,它可以激发读者自己去体会。在问话中就可以自己找到答案。如: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上面的这句话是用否定
14、句反问,“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实际上就是伟大的奇观。反问句的作用可以表达复杂的、强烈的情感,容易让读者集中注意力,能够唤起人们的想象和激情,反问虽然表达情感强烈,但不可乱用,滥用。在反问时要先弄清论点。反问与设问的关系:1、都是无疑而问,与一般的疑问句不同。2、设问是自问自答,反问是问而不答,有的答案是问句的反面,有的答案在前面叙述过了。反复:为了强调的是某个意思,有意识地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叫反复。反复主要有两种,连续反复和隔离反复。一、连续反复,相同的语句紧连在一起用。如:“啊!”大家欢喜的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一面的两个“雨来没有死”表达大家在一阵枪声之的后,看到雨来
15、没有死的喜悦心情。二、隔离反复:雨来把书放在腿上伸出舌头舐舐指头,掀开书,见女老师闪在一边,斜着身子,用手指着黑板的白字,念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的念起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雨来半天才喘过这口气,脑袋里像有一窝蜂,嗡嗡地叫,两眼直冒金花,鼻子里流着血,血珠掉下来,溅在课本的那几行字,“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运用反复的作用:突出思想,渲染感情。加强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运用反复必须适合表情达意的需要,不必要的反复,就会形成罗嗦、累赘。引用:在文章或讲话里,借用名词、成语、谚语、典故,他人的话,都叫做引用。引用的目的,是
16、有强调、证实或加强说服力,引用有明引和暗引两种:明引:在引用部分的前面或后面说明其出处来源。如: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场面上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其实(太阳)暗引:不单独引出,也不说明出处,直接把引语组织到行文中去,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如:“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面对一望无际的大雪,有经验的老农高兴的眉开眼笑,连声说:“好雪,好雪!”运用引用要注意以下三点:引用的话必须和自己的话密切结合,和上下文取得自然的联系,不要无目的地引用。要正确的理解引用的语句,不能牵强附会,断章取义。明引要慎重,忠实于原文,不可随意改动。同学们,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客观存在着的语言也是不断发展的,而作为语言科学的一个部门的修辞当然也就不可能一成不变。和语言科学的其他部门一样,它既有继承,也有发展,有新出现的,也有被淘汰的。一个新的修辞规律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去掌握、去运用。懂得了修辞现象是发展的,变化的,我们就可以在修辞实践中,扬长避短,大胆创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