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 语文·上册 教学设计 主备人:刘 程
教 学 设 计
修改栏
单元简析:
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用生动的笔墨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强烈的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无比的恨;《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顶峰,最后英勇跳崖的事,表现了五位壮士对祖国、人民的忠诚,颂扬了抗日英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难忘的一课》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刚“光复”时,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表达了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浓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歌,作者倾诉了自己在97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思的特殊时刻的思绪,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时,华夏儿女无比的喜悦与自豪之情。
本组教材极富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但是离学生生活较远,含有复杂的背景知识。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28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盘点中的“玲珑剔透”等词语,理解“不可估量”“众星拱月”“居高临下”“屹立”等与理解课文有关的词语。
2、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词句透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并学会这种阅读方法。
4、 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5、学习与运用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感情朗读、品词析句,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领会作者表情达意和写作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匆忘国耻;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教时安排:
精读课文4课时
略读课文2-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交流平台和日积月累2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单元检测2课时
21、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1、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2、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2、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以及相关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等词语。
2初读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
教学过程
一、构建话题,激发情感
1、同学们,雨果曾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
圆明园因何有如此的美赞?我们引以为荣的圆明园又经历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1课《圆明园的毁灭》了解圆明园的昨天与今天。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人们梦中的圆明园昔日究竟是怎样的辉煌?它是怎样毁灭的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走进圆明园,了解圆明园。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读后交流,在交流中正音,学习生字:
3、体会词语的含义:
不可估量、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西洋景观
三、细读课文,了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书,你对圆明园有了哪些了解?
2、读后交流,在交流中深入感悟课文:
⑴ 针对第二自然段:
①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举世闻名”指什么?
②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课件标示出三园及周围的小园,弄清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小园的分布情况,进而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分辨哪是“月”,哪是“星”。)
⑵ 针对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① 你知道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这举世闻名的宏伟建筑?
② 圆明园的哪些建筑给你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③学生静心涵咏文本想象画面后生交流,
④ 请同学谈一谈,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你脑海中是什么样子的?
A、课件出示:
圆明园中,有__的殿堂,也有__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__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__的山乡村野。
⑤ 代表我们民族特色的建筑课文中列举了哪些?
⑥ 课文中没有介绍的景观还有很多,你知道有哪些吗?
(同学们可以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和图片。)
⑦ 指名读圆明园的景物,脑海里想象着画面。
当我们走进这样宏伟、这样精美的圆明园心中怎能不发出这样的赞叹──学生齐读:
漫步园中,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指名读这一句,相机鼓励有个性地读。
3、引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欣赏、自豪、赞美之情。
四、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1、人们梦中的圆明园只有这些宏伟而精美的建筑吗?不!远远不止这些,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圆明园,欣赏我们的圆明园。
2、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在圆明园前填一个词:( )的圆明园。
2、过渡: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教师引读,学生齐读。)
二、深入领悟圆明园的历史文物
1、指名读第4自然段,读出自豪与惊叹。
2、“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指哪些文物?
3、圆明园中的文物到底有多么珍贵,他们究竟有着怎样的价值?请大家读一读阅读材料。
课件出示:圆明园是世界上最雄伟、精美的皇家园林。
园内珍藏着不计其数的孤本秘籍,名人字画,金银珠宝,青铜礼器,古玩陶瓷,价值根本难以估算。仅原圆明园内海晏堂前喷水台上的4个生肖铜首,2000年的国际市场拍卖价就高达9000多万人民币。
4、这些价值连城的“圆明园”中的文化瑰宝飘零在世界各地的还有很多很多。你知道哪些可以说一说。
三、研读“毁灭”,激荡情感
1、引导:
这“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为何只能出现在人们的梦中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2、读了这段文字,你是怎样的心情?(愤慨、痛恨、痛惜……)
3、请读一读让你感觉到愤慨、痛恨、痛惜的语句,读出你的感情:
重点感悟:
⑴ 课件出示: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① 同学们,这些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② 请大家带着你对这些残暴的侵略者的愤恨读一读这句话。
⑵ 课件出示: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学生练读,教师范读 ,学生跟读。
4、同学们,圆明园中化为灰烬的是什么?
(建筑艺术的精华,文化艺术的瑰宝,中华民族的尊严。)
这一切都在熊熊燃烧了三天的大火中化为灰烬。
过渡:圆明园就这样化为灰烬,就这样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就这样只能浮现在我们的梦中。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损失吗?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体味“不可估量”的损失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课件: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
3、这一句话,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你们的内心是怎样的滋味?
4、指名读,齐读。
五、回忆课文,感悟写法
这篇文章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你觉得这样写合适吗?
六、激荡情感,课堂练写
1、同学们,老师这有电影《火烧圆明园》的一个片段,请你面对着这熊熊燃烧的大火,写出自己的话。
写的时候可以用上课文中一些词语:举世闻名、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不可估量、宏伟建筑、奇珍异宝、瑰宝、精华、灰烬。
2、播放《火烧圆明园》大火熊熊燃烧的情景,学生练写。
利用积累的词语,扣人心扉的画面,激荡灵魂,练习写话,让学生直抒胸臆,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1、交流写话内容。
2、教师总结:
面对帝国主义曾经的欺凌,面对风雨中圆明园的断垣残壁,振兴中华、自强不息,我们责无旁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2、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按照课后提纲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懂得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通过理解五壮士英勇歼敌、壮烈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
2、初读课文了解五位壮士的英勇事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情感
1、交流课前搜集的抗日故事,了解抗战英雄,激发学生对抗日英雄的敬爱。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文章写了五壮士一件什么事?
2、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这篇文章写的是五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和敌人英勇作战,最后英勇跳崖的事。)
3、自学生字新词。
4、自学检测。
三、熟读课文,梳理记叙顺序
1、1941年秋天,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五壮士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的精神感动着今天的我们。课文的描写再现了当时的动人场面,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读正确、流利,读不熟的语句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3、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4、本篇课文哪个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哪些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呢?
(课文第一自然段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是事情的发生;第六—九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跳下悬崖是事情的结果。)
5、课文的2~3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分别写的什么?能跟老师一样给每部分标上一个小题目吗?
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四、反复练读,读中感悟重点词语
1、同学们,狼牙山五壮士接受任务,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绝路,英勇跳崖的故事中,哪些场景最让你感动?读到特别能打动你的词句,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彰显着五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以及他们对人民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摘抄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看谁写得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理解五壮士英勇歼敌、壮烈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
“壮”就是勇敢的意思,勇敢得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战士才能称得上壮士。课文的字里行间书写着五壮士的英勇豪迈、气壮山河,用“壮士”更贴切。
二、研读痛击敌人,感悟英雄气概
五壮士在诱敌上山、痛歼敌人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场面深深打动了你。让我们细细地读课文,我们会发现这些场面有的让我们感到痛快淋漓,有的让我们感觉热血沸腾。找出最能打动你的语句,勾画出来,用心读。
1、学习第二自然段──诱敌上山、痛歼敌人:
⑴ 谁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分别指谁?
⑵ 从描写五位壮士的语言中,从带点的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象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力气;胡德林和胡福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从带点词语中感受到五壮士对敌人的无比痛恨
⑶ 教师引读,指名读,读出对敌人的痛恨。
⑷ 在五壮士的浴血奋战下,敌人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次又一次”、“横七竖八”说明了什么?
⑸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导学第三自然段──诱敌上山、痛歼敌人:
⑴ 请同学凭自己的理解朗读“引上绝路”部分。(朗读评价)
⑵这段话中的“绝路”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狼牙山顶峰图片)
这就是狼牙山顶峰,为什么说它是一条绝路啊?请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
⑶ 对生与死的抉择,班长是什么态度?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⑷ 班长明明知道这是条绝路,为什么还要选择走这条路呢?请你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
⑸ 战士们又是怎样想得的呢?你通过哪个词知道战士与班长的想法是一样的?
⑹ 指名读: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请说出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⑺ 朗读指导
3、自学4、5自然段──引上顶峰,英勇歼敌:
⑴ 默读这个部分,你体会到五壮士是怎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得出来的?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⑵ 出示课件(班长砸的画面):
请大家默读这部分课文,边读边勾画描写班长动作的词语,并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 课件出示:
“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举起一块石头”哪个句子更好一些,为什么?
⑷ 练读4、5自然段指导,指名朗读:
三、研读英勇跳崖,感受勇于献身的精神
1、请同学们高声朗读课文6~9自然段:
我想读完后会有一个词跳入你的脑海里,是哪个词?
(英勇壮烈、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2、课件出示(“屹立”图片):
⑴ 你能看出课文哪几句描写的这幅画面的内容吗?(第6自然段1、2句)
⑵ 他们当时的表情如何?引导理解“脸上还露出胜利的喜悦”。
齐读这句话。你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为什么他们有这个表情吗?
3、五壮士是怎么跳下悬崖的呢?再读他们跳下悬崖的句子,边读边想当时的情景。
4、课件出示(跳下悬崖画面):
看到这个画面,请同学们拿好课本,再读五壮士跳崖的句子。
(齐读6~8自然段。)
5、引读课文: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一声声口号响彻云霄。这是……
(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6、从五壮士的口号中,你读出了什么?
“气壮山河”指的是什么?
这只是赞颂五壮士视死如归、壮烈豪迈的英雄气概吗?
四、激发情感,以情促写
同学们,为了纪念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易县人民政府在狼牙山的顶峰修建了纪念塔。聂荣臻同志亲笔题写塔名“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课件出示图片:巍然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的五壮士以及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1、 面对着英勇跳崖的五位勇士,面对着汉白玉的纪念碑上那金色的大字,今天的你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书写下来。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23.难忘的一课
教学目标:
1.认识“闽、诸”2个生字。
2.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了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历史。
2.搜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审题:难忘的一课。设问: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呢?这难忘的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为什么这么令人难忘呢?这些问题大家想不想知道啊?请大家赶快打开课文。
二、范读课文,初识文意
老师范读,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位船员在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上了一节令他终生难忘的语文课。)
三、深入阅读,体会情感
1.细读课文,用“———”画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2.再读,想一想,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3.三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试着在旁边做些批注。
4.全班交流、汇报,体会情感。
第一次,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写得认真吃力,说明了什么? (“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
第二次,一遍一遍地读,读得严肃认真,说明了什么?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情.)
第三次,“我”激动地说,表明了什么?
(表达了我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
四、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1.你认为课文那部分最令你感动,就练习读哪部分。
2.指名读,全班评议,再读。
3.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表达的情感。
五、总结升华,情感延伸
1.“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了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不久的将来,台湾人民也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2.课文学完了,你最想说什么?
3.课堂练笔:以读后感的形式,写写自己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
板书设计:
23. 难忘的一节课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强烈民族情,浓浓爱国意
教学反思:
24.最后一分钟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97年7月1日.对,就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三、交流讨论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相互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体会诗歌内容
1.读第1节,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2.读第2、3节,想一想: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不平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
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自豪、激动、喜悦.)
3.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急切、盼望.)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总结升华
1.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2.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六、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板书设计:
24.最后一分钟
倾听 呼喊
奔跑 拥抱 迎接
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 七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谈感想,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做到语言精炼,感情真挚。
教学准备
1.整理在本组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收集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主持演讲比赛,激情导入
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有高瞻远瞩、面向未来的宽广胸襟,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牢记历史教训,保持清醒的头脑,锐意进取。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才能绵延不息、繁荣昌盛。
2、同学们的读后感,非常震撼人心,催人奋发。写完读后感,你心中是否还有许多的话要说呢?今天我们就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专题举行一次演讲比赛。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习作,列一个简单的提纲,想一想自己想说些什么?
二、启发思维,小组交流
1、动笔列提纲。
2、小组内试着讲一讲,互评。
三、推荐演讲,互相点评。
1、同学们在组内讲的有声有色,有些同学还恰当地运用手势、表情来配合演讲。下面,请每组选配代表进行第一轮的比赛。
2、各组代表演讲
提醒听众注意力集中,听完以后热情鼓掌。
3、刚才的演讲中,哪位同学的演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可以是肯定同学演讲中的优点,也可以是忠肯地提出建议。)
4、总结怎样演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围绕一个主题
◆抓准几个方面
◆列举有力事例◆组织通顺语言
◆表达有声有色
四、自荐演讲,自评
1、鼓励同学们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建议,调整自己的演讲思路。
2.谁愿意走上讲台,尽情抒发自己对祖国深深的爱。
演讲示例: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860年10月6日那天吗?这是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城,闯进了圆明园,施以兽行,这是作为中国子民一辈子的耻辱。
我伤痛啊!清朝的政府是那样的软弱,那样的无能,看这些可恶的强盗在我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熊熊大火整整在圆明园燃烧了三天三夜,而那些清朝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竟然无动于衷,我又怎能不伤痛呢?
黑暗终于过去了,迎来了灿烂的光明。这一缕缕的阳光为我们抹去了黑暗的阴影,迎来了辉煌的荣耀!难忘1997年香港重回祖国的怀抱;不能忘2003年我国成功地加入世贸组织;更不能忘2005年,神州“六”号载着人类的梦想探索宇宙。如今,这东方睡狮已经觉醒,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体育强国,彻底洗刷了“东亚病夫”的耻辱。截止至今,我国运动员共获1498个世界冠军,打破世界纪录1054次,令外国人刮目相看。你听,你听,08年奥运会的脚步已越来越近;你看,你看,“五福娃”高唱“北京欢迎您!”向全世界人民发出诚挚的邀请……
同学们,作为世界上最坚韧民族的一员,作为龙的子孙,让我们时刻谨记“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
五、评选“最佳演讲奖”,总结
同学们,祖国母亲身上的伤痕和悲痛我们怎能忘怀?但不忘历史不等于铭记仇恨,我们应该做的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学习,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交流平台)
教学目标:
1、交流搜集到的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资料,激发学生勿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交流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收获,培养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要在学生交流搜集、整理资料方法过程中随机训练和规范语言,循序渐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读题,了解要求。
2、讨论:
通过阅读课文和搜集资料,你对旧中国所受的屈辱和新中国取得的成就有哪些了解?
独立准备;分组交流。
3、交流:
在资料的搜集和运用方面,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引导学生从搜集、处理、运用等方面进行小结,注意点拨:
(1)资料分类的方法:
主题分类法──根据每个单元不同的主题对资料进行分类;项目分类法──本单元“勿忘国耻”可分“列强欺辱”“中华儿女抗争”等。
⑵学会建立自己的资料目录。
⑶养成定期整理资料的习惯。
⑷从多种渠道获取资料。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展示台)
教学目标:
1、积累词汇,丰富语言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的熏陶与感染。
2、让学生在展示中相互得到知识、能力、方法等多方面的启迪。
教学重点:
学习整理和运用资料,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读准字音,了解这些成语的共同点。
2、同桌对读,分组比赛,熟读成诵。
3、任选一个成语为同学做讲解。
4、勾画出讲解后仍不懂的成语,查词典解决(家庭作业)。
5、拓展:
尝试说同类的其他成语。
二、展示台
1、学习本组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引导归纳出需要展示的项目。
以下活动可结合班队会活动在平时进行:访问老红军、抗日老战士;参观烈士陵园等。
2、根据学生具体的准备情况,课堂上可进行以下活动:
抗战英雄故事会、手抄报评比等。
3、评选活动:
评选各项活动的能手;评出最有创意的活动小组;评出最佳作品,如手抄报。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题
检测目标:
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生写作水平。
检测课时:2课时
一、读拼音写词语。(8分)
Qīn rù huī jìn qí qū bǎo zi
xiāo huǐ Guī bǎo tiào wàng sǔn shī
二、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打上“V”(4分)
估量(liángliàng) 玫瑰(guīguì) 刹(shàchà)那 骨髓(suísuǐ)
磨(mòmó)盘 剔(tītì)透 悄(qiāoqiá)然落地 统(tóngtōng)统掠走
三、在()里填上适当的词语。(6分)
( )地朗读 ( ) 地握手 ( )地流淌
( )的情意 ( )的喜悦 ( )的精神
四、把词语补充完整。(8)
众星( )月 ( )( ) 画意 亭台楼( ) 奇( )异( )
力( )狂澜 ( )( ) 壮志 再接再( ) 前( )后( )
再写出四个表现英雄人物的四字词语:( ) ( ) ( ) ( )
五、判断(2分)
1、圆明园是被英法联军烧毁的。( )
2、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一直激励青少年成长。( )
3、圆明园是由万春园、迎春园、长春园组成。( )
4、“他们把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烧掉。”从这句中人们看到了强盗的罪行。( )
六、按要求写句子。(8分)
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改为反问句)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改为被字句)
我紧紧地握住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缩句)
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改为陈述句)
七、按原文填空。(4分)
1、园中不仅有( ),还有( )。漫步园内,有如( ),流连其间,仿佛( )。(2分)
2、狼牙山上响起( )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 )的声音!这声音( ),( )!
八、仿照例句,设计广告。(2分)
例:某居民小区的标牌上写着:居高不要“淋”下,为邻即爱自己。
在学校花园或草地旁可以写:( )
你对你的语文老师熟悉吗?请用几个四字词语说说他(她)给你留下的印象。(3分)( )
九、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25分)
(一)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的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一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常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1、给本段拟个小标题:( )(2分)
2、文中画线句子写出了战士们怎样的心情?(2分)
3、从这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什么?(2分)
(二)
圆明园中,有( )的殿堂,也有( )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 )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 )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锋夕照;还有许多景物 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 )、( )、( )、( )、( )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 )、( )。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他们把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着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一片灰烬。
1、把文段补充完整。(5分)
2、按查字典的方法填空。(2分)
“剔”字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按部首查字法先查( )部,再查( )画。
3、文中画直线句子的作用是:( )(1分)
4、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它夕日的辉煌?(3分)
5、文段中“凡是”、“统统”、“任意”这些词语能去掉吗?为什么?(3分)
6、假如你现在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什么?(3分)
7、用“有……也有……有……也有”写句子。(2分)
十、习作(30分)
你阅读了不少文章,一定有许多感受,请选择一篇印象最深的文章,联系你生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