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建议一至四年级家长看看)一、习惯是什么?二、习惯的最佳养成期。三、孩子最应该养成的十二个习惯。四、一个好习惯形成的四部曲。五、培养孩子习惯要注意的八个原则。一、习惯是什么?习惯实际上一种动作定型,是一种自动化的、稳定的、不容易改变的动作。习惯动作已经进入潜意识,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不需要刻意用意志去控制。一个人好习惯越多,对这个人成长越有利。相反,一个人坏习惯越多,就越阻碍这个人成功的机会。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习惯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
2、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概括地说:一个人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就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是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这就是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终生在研究习惯教育,也认为:“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但是习惯不是一样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害。”一个勤奋惯了的学生,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自觉学习,如果外人强迫他停止学习,去打游戏机,他会觉得不习惯,甚至厌烦别人的打扰,拒绝去打游戏机。一个懒惰惯了的学生,别人不说,他总是懒得动,家长老师逼得没办法了,才学一点;但如果家长老师不说,外力一停,立即又
3、不动了。好习惯使人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工作、去助人。为什么?回答:学惯了,不学难受;干惯了,不干难受;帮惯了,见到人有困难不帮便难受。坏习惯使人不知不觉地,很省力地,很轻松地去拖拉,去懒惰,去干扰人。他为什么那么做,细想起来,不为什么,也不是故意的,就是拖惯了,懒惯了,干扰惯了,不干扰难受。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习惯的好坏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所以说,我们有必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养成许多好的习惯。二、习惯的最佳养成时期。教育是什么?叶圣陶说:教育就
4、是培养习惯。那么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在什么时候?在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在幼儿阶段家长要特别重视孩子的生活习惯的培养。比如:按时起床,自己穿衣,自己洗脸、刷牙,吃饭不掉饭,做事不磨蹭、动作要快等等。在小学阶段,则要尽可能多地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做完作业自己检查,不会的字自己查字典,按时学习,写完作业后自己整理好书包,在外面要留心观察。美国的家庭教育是主张*教育的,平时很尊重孩子的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事事都依着孩子。其实美国的孩子父母的要求是很严的,规矩也很多。在美国家庭里,孩子可以不同意父母的观点,但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上床睡觉,这是没有条件可讲的。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吃饭时不要大声咀嚼,父母
5、都会有明确的要求。美国父母非常注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养成他们良好的习惯,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管理反而越来越松,孩子到了高中以后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闯荡。有一个美国孩子,妈妈想从小培养培养他做事的好习惯,就要求这个孩子负责洗碗,美国孩子不同意,就是不肯洗碗,妈妈说了很多次,孩子就是不配合。这个美国妈妈做得也真绝。他见跟孩子说理无效,当天就在家门上帖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四个字:罢工通知。理由如下:因为妈妈工作很辛苦,想让孩子给帮帮忙,洗洗碗,但因为孩子只知道享受权利,却不肯尽义务。所以,从今天起,妈妈不做饭了,各人自行解决吃饭问题。当天美国就一个人在外面吃,连着几天不肯做饭。这个孩子真急了,不可能天天
6、啃面包呀,自然投降。主动跟妈妈承认错误,要求洗碗。妈妈说:不是洗一天,要洗就得洗一年。孩子说:行呀,只要你做饭,洗碗我包了,甭说洗一年,洗十年也成呀。总的来说,抓习惯:小时要严,大了就可以放松一点。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因为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越容易塑造。家长还要尽量避免在青春期强迫孩子纠正不很习惯。我们做家长的,培养孩子习惯,要把握一个原则:多做塑造工作,少做改造工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要让孩子从小到大要养成各种各样的习惯,我们在孩子还没形成习惯前,就要注意纠正和引导孩子多形成好习惯。这就是多“塑造”。因为这样容易。但有时一留神孩子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等家长意识到时,要想改,这就难了
7、许多,这就是“改造”。在这里,我想给大家再讲一个故事,大家就知道小时养成好习惯有多么重要!从前,有一位富翁,年近五十,才生了一个儿子。老来得之,岂有不爱之理?在富翁眼里,他的小儿子就像天赐的“无价之宝”,服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成天笑眯眯地看着,乐得合不拢嘴。对儿子,他总是迁就放任,什么都依着孩子,从来不管不教,任其自然发展。生怕严格管教,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过了几年,儿子有四五岁了。由于父亲的娇惯,孩子慢慢滋长了一些毛病,不许人管,只要一不高兴,不是张口骂人,就是动手打人,简直是强横霸道,无所不至。而那富翁还觉得挺好,心里想:孩子长大了肯定吃不了亏。而且,他也总觉得儿子年纪还小,不懂事,从
8、不认真管教,敷衍两句就拉倒,对儿子一直是采取宽容、放任、甚至纵容的态度。随着年龄的增大,儿子的恶习不断膨胀,胆子越来越大。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他竟常常私自偷拿他父亲的钱,到外面去吃喝嫖赌。他常常一掷千金,输得干干净净,可他毫不介意。他觉得,反正父亲有的是钱,输了再去偷啊!后来,他父亲终于知道了,非常生气,觉得再不管就不行了。于是,有一天,他找到赌场,当着众人的面,把儿子破口大骂了一通。没想到,儿子不但不怕,反而恶狠狠地反映着父亲的鼻子,张口大骂:“你这老东西,该死不死,还敢骂我?你当心点儿,我迟早要弄死你!”父亲听了儿子的话,气得浑身发抖,差一点没背过气去。他心想:儿子这话虽说是在气头上说出来
9、的话,也不能不防着点。当天晚上,富翁便把一只小木桶放在铺好的被窝里,就像是有人在睡觉的样子。他自己呢,则静悄悄地躲在床的后边,屏息凝气,偷偷地看儿子的动静。过了没多久,只见儿子轻手轻脚推开房门,蹑手蹑脚地走进屋来,手里提着一把锃亮的大斧头。一到床前,就怒气冲冲、咬牙切齿地举起手里的大斧头,狠狠地向床上的被子乱砍了一通。只听“啪”地一声,小木桶碎了,儿子以为是他父亲的脑袋被砍碎了,丢下斧头仓皇地逃走了。光阴似箭,一晃过去了十多年,这位富翁已经八十多岁了。暮年孤独,苦不堪言,睹物兴怀,百感交集。他虽恨儿子,但仍希望儿子能改邪归正,重新做人,回到自己的身边来。有一天,老人家正在一个桑园里独自散步。忽
10、然,有一位年逾三十的农夫径直朝他走过来,手指身旁的一个很粗的老桑枝,礼貌地对他说:“老人家,请你把这株老桑枝弯过来。”那老人家笑笑,摇着头对眼前的农夫说:“老弟!老桑枝已经那么粗了,哪里还能弄得弯呀?”那农夫说:“不错,不错。桑枝要从小弯,儿子要从小教呀!”老人家听了这句话,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很后悔自己小时没有好好塑造自己的儿子。禁不住老泪纵横。这时,只听那农夫又对才老人说:“你仔细看看,我是谁?”老人上下打量,这才发现站在自己面前的,就是失散多年的不孝的儿子。事过境迁,往事虽然不堪回首。但父亲宽宏大量,不计前嫌,不是原谅了自己的儿子。从这个故事,进一步告诉我们,孩子的好习惯要尽早培
11、养,不要等到孩子年龄大了,已经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了,再想着去改变,那就晚了。我国著名教育陆士桢曾经说过,教育孩子要学会一手接纳,一手控制。因为孩子毕竟只是孩子。对于孩子,适度的控制是必要的。但教育的核心毕竟是“心”育,一切教育应从“心”开始,想方设法唤起孩子的内心动力才是主要的,再适度辅之以外部的控制(内因为主,外因为辅)!控制与疏导相结合。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在孩子的教育中,光靠“堵”不行,光靠“疏”也不行。要堵疏结合才行。但是这个堵疏的比例怎么控制呢?这里面大有学问。在孩子的学龄前期要“管”和“教”为主,越小的孩子的行为越应该管束和规范,对越小的孩子的无理的行为越不能迁就。如果在孩子幼年时期
12、父母就不能制服孩子的对抗行为,那么孩子以后的每一次对抗。父母都不会获胜;假如父母无法让一个5岁的孩子拾起他的玩具,那么就不可能在孩子具有逆反心理的青春期进行任何有效的管教。到了小学阶段除了要继续管、教以外,也要重视疏和导,做到管、教、疏、导同时并用;孩子越是长大,管和教就应该逐渐减少,而疏和导就越来越处于重要地位。孩子越大,就越要增加“疏”和“导”的分量。孩子进入初中,父母对孩子的“疏”和“导”就应该占据重要地位了。进入初中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尤其是这个阶段的孩子的逆反、对抗心理较强,他们已经不再屈从父母的管束和说教,希望父母尊重他们,与他们平等的沟通。这时,激励和引导就应成为教
13、育孩子的主导原则和方法了。总之,如果父母能综合运用管、教、疏、导的四个原则,注意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采用侧重点不同的教育方式,就能使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收到理想的效果。当然,以上四原则要想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在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关爱之上的。没有对孩子的尊重就不会有对孩子的有效教育。没有对孩子的关爱之情,就不会有对孩子良好的情感沟通和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当然也不会有有效的教育。而且,一个教育水平越高的家长,一个越有教育智慧的家长,越善长于“疏”和“导”。对“管”和“教”用的成分就用的极少。因为他们总能抓住孩子的内心需求,总能把握孩子的内心感受,随机进行引导。这就已经是考验每个家长的教育智慧的问题了。三
14、、孩子最应该养成的十二个习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基于以上四个学会,我们认为培养孩子习惯应该集中在三大块,即:做人、做事和学习。而每一大块又列出了四个指标:做人: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一年级孩子应该养成的学习上的好习惯:1、集中注意力2、踊跃举手发言3、书写规范4、按时完成作业5、自己看课程表、自己整理书包6、珍惜时间,学习上不磨蹭7、认真、细心、不马虎8、正确的坐姿、看姿等四、一个好习惯形成的四部曲。下面我来讲讲一个
15、好习惯养成的过程:第一层次是被动性行为。它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量。这是因为此时的道德认识还不充分,道德情感还在稳固,还没有形成道德意志。如老师在场就遵守纪律,老师不在场就不遵守纪律。第二个层次是自发性行为。通过接受教育,对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能自发地根据情境要求去做,但由于自控能力差,兴趣、情绪变化大,因此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行为习惯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完全到位,反复性大,往往是不稳定的。这时不但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还需要一定的外部提醒和监督。第三个层次是自觉性行为。它需要一定的意志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此时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并有一定的道德意志,能够进行自我要求和自我监督,不
16、需要外部监督,但仍然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第四个层次是自动行为。既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这时遵守的纪律不是被迫的,而是自然的、自动的行动习惯。如下图:看了上面图,我们感到培养孩子最伤脑筋的,最需要花费气力的,最考验家长教育智慧的是培养习惯的起始阶段,也就是第一步。很多家长也就是在第一步上做不好。许多家长总是用“逼”的,“压”的方式,也不管孩子内心怎么想,打着培养孩子习惯的口号,就强制孩子。那么这里的外力指的是哪些?我认为是:家长的约束力、引导力、环境力三个条件。先说约束力:比如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家长要学会断然拒绝,有时也包括制定规章制度(比如制表)来约束孩子,也包括必要的惩罚
17、。比如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如买玩具等等。或孩子不肯配合,就像那个美国孩子不肯洗碗等等。二是引导力。这个引导有一个窍门,那就是家长要学会激励孩子,让孩子自觉地、主动地约束自己。家长要学会激励要针对需求。什么叫激励针对需求呢?这里我想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下:有这么一则故事,大街上躺着一头驴子,严重阻碍了交通。几个壮汉推也推不动,拉也拉不走。交警想尽办法也无济于事,只好掏出枪来大吼:“再不走,我就开枪了!”驴子只是晃了晃它的耳朵,依然不动。这时候,一老农手拿两个萝卜在驴子眼前晃一晃,懒洋洋的驴子两眼一亮立刻起来,跟着老农走了。“推”“拉”“吼”对驴都没用,只有“萝卜”才请动了驴!老农是最懂得驴“心”
18、的人!其实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家长不能拿着鞭子一步步地赶,或者是板着脸对孩子说:“来,我得教育教育你。你应该好好学习、好好吃饭、好好”总希望通过简单的教育方式来达到教育目的,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我们家长要能懂得孩子的心,善于抓住的孩子内心需求,找到让孩子喜欢的那棵“萝卜”来引导孩子自己动起来。在这里我想通过两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前一段时间,我在看孙云晓的教育书时,曾经看到一个著名的教育案例,看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海闸北八中有一个语文老师夏老师,他小时候练就了一手非常端庄漂亮的字,让学生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下面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孙云晓采访夏老师的一段原话:“您的一手好字是怎么练出来的?”听我(孙云
19、晓)问及此事,夏老师神秘地笑了,说:“这个原因谁也猜不出来。”原来,夏老师的父亲是中医。许多年前一个暑假刚开始的一天,父亲拿出一摞医书,对三个儿子说:“这些医书是我借来的,请你们帮我抄下来,有重要用处。”当兄弟三人准备抄写时,父亲又提醒道:“抄医书非同寻常,抄错一个字就可能给病人开错药方,害了人家性命。所以,必须字字端正清楚,不可贪玩马虎。抄好了我有奖励。”孩子们听了,无不心生神圣之感,似乎真的成了医生,如同给病人开处方一般,一笔一划,刀刻斧凿一样。夏老师是老大,自然要做出表率,比弟弟们更加认真。几个假期,兄弟三人与医书为伴,练出了坐功,练出了严谨,也练就了一手好字。每个假期结束时,父亲带儿子
20、们去大世界玩上一整天,那份自豪与痛快,回想起来让人心醉。听到这里,我拍案叫绝:“你父亲是高人,他这是培养你们兄弟三人的良好习惯呀!”夏老师点点头,说:“是啊,不过这是我们长大以后才悟出来的,那时可当真了。至今我对医书都有一种敬畏之感。”夏老师的两个弟弟,一个担任了厂长,另一个做了企业的工会主席。兄弟三人的成长都得益于抄医书养成的严谨作风。看到这里,我深深惊叹于这位父亲的教育智慧。通过让孩子们帮着抄医书一事,巧妙掩盖了父亲真实的教育意图,孩子们一点也没有感觉到被教育、被强迫的痕迹。教育是一种艺术,最高明的教育应该是春风化雨,不露教育痕迹的。想想自己,经常也喜欢用一些小“计谋”来对付孩子。比如:孩
21、子刚读一年级时,每天老师都会留点家庭作业。作业虽然不多,但儿子因为没有养成做作业的习惯,总是拖拖拉拉半天做不完,10分钟的作业儿子可以边玩边写磨蹭一个小时。催促一下写一点,不催促就又玩别的东西去了。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每次接儿子一回家,我就对儿子说:“儿子,快写作业,写完作业我就带你到下面去玩。”“儿子,快点,今天晚上带你到桥头公园去滑冰。”“儿子,赶快写完作业,今晚上爸爸陪你看一部好碟,叫白色星球,非常好看。”“儿子,快写作业,爸爸今晚上陪你下棋。”儿子一听,高兴地不得了,赶快认真写作业,我也兑现我的诺言,儿子一写完作业,我就带孩子玩。就这样,通过这个办法,一次、二次、三次他快速认真完成作
22、业的良好行为得到不断地重复,最终形成了快速高效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儿子就这样被我用一个“小计谋”给“暗算”了。有一段时间,儿子睡觉越睡越晚。有时到了晚上10点都不肯睡觉,早上又起不来。我就对儿子说:“儿子,你不是想打羽毛球吗?说实话,下午我实在抽不出时间陪你打球,你要真想打球,早上我可以陪你打球。”儿子听说老爸终于肯陪他打球了,非常高兴。晚上早早地上床睡觉了,第二天早上,我高喊:“儿子,起床喽,打球去喽”。儿子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高高兴兴跟我打球去了。就这样,打了一段时间的球,儿子晚上晚睡晚起的坏习惯就没有了。以上两个例子,我都是利用孩子内心的渴望来完成我的教育任务,而不是威胁和强制。有一句话
23、说得好:“行为乃发自我们的基本欲望。”“天底下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影响他人,就是提出他们的需要,并且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获得。”这是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卡内基的话。每个人之所以会产生行动的动力是由这个人的内心需求决定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做父母的可以经常跟孩子动动“心眼儿”。实际上“动心眼儿”就是在讲究策略。如果方法得当,是很有效的。有几天早上,我发觉只要趁父母不注意,儿子都不愿意挤牙膏刷牙。我知道儿子内心没有对刷牙引起重视,没有意识到人有一口好牙齿的重要性。不能强逼-这是我们教育他的原则。那怎么办呢?一天晚上,我们一家在看电视。看到电视剧里的男女主角和广告里的人露出一口洁白好看的牙齿时,我故意夸张地
24、对妻子说:“这个人的牙齿好白好漂亮呀。”妻子也会大声附和:“这个人笑得好灿烂呀,主要是因为她有一口好牙齿,如果她的牙齿不好看,又黄又稀的,估计她不敢这样笑。”“这个人的牙齿好难看呀”儿子坐在旁边扭头看看我们,盯着电视静静地看着,没有说话。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听到了儿子在洗脸间刷牙的声音,比平时刷牙时间长。我的一个同事要去补牙。我正好没事,就与他一起去了。当时,儿子没事,我就带上了他。儿子来到医院,看到那些贴在墙上的“爱牙宣传图”,可能看到不好看的吧,儿子吓得用手掩住了小嘴。再看到医生用尖尖地利器给我的同事钻牙,看到同事吐着带血的口水,儿子可紧张了。我趁机又请医生给他讲了一些不刷牙的危害总之,这一
25、次的所见所闻让儿子大为震惊,我什么话也没有说,但我知道儿子内心真的开始重视刷牙这件事了,不再把刷牙看成可有可无的事了。尤其是到了 10岁以后的孩子,已经开始注重美了,那么利用这种方式就会更有效。以上是我对儿子的一个小小的暗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谁会愿意被硬性教育。如果父母动辄把孩子拉到身边,对孩子说:“来,我得教育教育你。你应该好好学习、好好吃饭、好好”孩子肯定会烦的。另外,我想特别强调的是不要轻视环境的力量。很多人都有一个模糊的认识,认为自我控制仅与人的意志力有关,一个人的决心越大,意志越强,他的自我控制力就越强。然而,行为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客观环境支配的,不是个人的主观意志可控制的。
26、一个人有某种坏习惯,主要不是因为他缺乏毅力,而是因为这个习惯总是能得到处在环境的刺激和强化。好习惯的形成有同样的道理,习惯好的孩子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意志坚强,而是因为他周围存在强化好习惯的客观环境。这个观点对意志力发育尚不成熟的儿童来说,很有意义。要想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水平,仅有决心和意志力是不行的,还得加强训练,主动学习自我控制程序。以我培养孩子看书为例,我就是充分利用了环境的力量。我的孩子现在读三年级,前两天我帮孩子统计:看的课外书已经达到了110本。而且都是200页以上的字书。这里面就有一个窍门。就是充分利用环境。一是:经常带孩子逛书店,每个双休日都陪孩子到书店坐坐,那里有很多看书的孩子,
27、书店也专门安排了坐位给孩子们看书,所以那里很容易形成一个看书的“气”场。二是,在家里每天晚上我们全家定了一个全家看书的时间。每天9点钟的时候,全家人都安安静静在坐在书桌上看20分钟书。所以孩子很容易静下来。就这样天天坚持,儿子慢慢养成了看书的习惯。现在我发觉,儿子每天睡觉前不拿本书看看,他就睡不着觉。五、培养孩子习惯要注意的八个原则。1、父母要以身作则。父母要注意身教,“父母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孩子的榜样,因为儿童的模仿能力强,看到好的举动,无形中就会模仿,反之也一样,所以,父母要多给孩子正面的形象。所以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对于外界是全方位吸收的,看到什么学什么。(1、举一个同事总是说:他
28、娘的。结果孩子也学到了。2、父母喜欢打孩子,所以孩子长大了也喜欢打自己的孩子,甚至反过来打父母。3、父母平时斤斤计较,那么孩子以后也会斤斤计较。父母平时喜欢苛求别人,容不得别人缺点,孩子大了也就容不得同事的缺点,爱人的缺点,孩子的缺点,这些都是潜移默化中,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的。所以:一个小气的家长,如何造就一个大气的孩子?一个小心眼的家长,如何能培养出一个胸怀坦荡的孩子?一个私欲无度的家长,又如何能培养出一个情愿付出的孩子?所以在孩子的情商方面,孩子更多的是受到家庭的影响、父母的影响。一个家长的人生经验、身心修养、平时的为人处世,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也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水准,良好的家庭教育,有
29、利于孩子长大以后少走弯路,尽可能地避开来自生活的无畏打击和挫折,从而更加迅速地取得成功。2、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举个例:孩子第一次写作业拿笔的位置不对,父母没有看到,那么下一次孩子又会是那样拿笔,父母又没有看到,等到父母发觉,这种拿笔的姿势已经重复了几次了,要矫正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孩子开始不习惯了。再比如:孩子第一次在写作业时,低着有着,哈着腰,父母如果注意了,马上纠正。那么下次孩子就会知道这样不对,多重复几次正确的写字姿势,很容易就改过来了。所以会教孩子的父母,特别留意孩子的第一次,做父母的要格外留意孩子的第一次,
30、并随时纠正,以免养成不好的习惯!3、培养习惯过程中不要有例外。一是时间上不要有例外,二是空间上也不要有例外。这其实是培养孩子习惯过程中一个“立”的过程,就是要保持养成习惯的连续性。尽量做到天天坚持,中间尽量不要断开。比如:你想培养孩子看课外书的习惯,那就要做到让孩子每天都看一会儿,这样久而久之,这个孩子看书的习惯就出来了。但是有些父母不是这样,在这个过程中,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忙起来了,就不让孩子看了,明天带孩子出去玩了,又不看了,或者过两天又有个什么事,又没让孩子看,所以这个习惯就很难养成。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养成一个新习惯的过程中,要做到“连续”两字。还有一种“连”,也要注意。那就是
31、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的教育要统一,要做到所有家庭成员要统一。这样一个好习惯就更容易养成。比如:培养一个孩子不要乱丢垃圾,老师强调学生不能乱丢垃圾,学生在学校做得很好,不乱丢。但是一出校门回到家里,父母不强调,有的父母甚至自己在街上乱丢,孩子看到了,既然父母能丢,路上的人都能丢,那我也丢吧。学校在给孩子“建立”这个习惯,但是家庭和社会却在教孩子“破坏”这个习惯。最后相互抵消,孩子的好习惯还是没有建立起来。在家里培养习惯也一样,有时家里对孩子的管理意见也不统一。比如:孩子小时,父母坚持不喂饭,让孩子自己吃,孩子的习惯快养成了,但是父母可能有事忙去了,把孩子寄到爷爷妈妈家,爷爷奶奶看孙子吃得慢,心疼
32、,又去主动喂孩子,这样孩子自己吃饭的这个习惯也就难养成。我再强调一下习惯的“立”与“破”。1、学校、家庭、社会尽量达到统一。2、时间上要尽量天天坚持,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3、有意识的“立”好习惯,“破”坏习惯。关于第三条,我想解释一下。什么叫“立”好习惯,破“坏”习惯。比如:如果你想培养孩子好习惯,那就天天让孩子坚持,尽量做到“连续”。但对于一些坏习惯,我们要学会“破”,比如孩子放暑假了,天天坐在家里,又没有机会出去玩,就坐在家里天天看电视,一天都没有断,结果一个暑假下来,孩子养成了看电视的习惯。我的孩子看电视也很多,看过的动画片尤其多,但我掌握了这个原则,我并没有让孩子天天看,我“断”开
33、它。比如:我发现孩子连续几天在看电视,渐渐快成习惯了,我就会想办法,就会用更好玩的活动引开孩子。我会对孩子说,今晚我们去影剧院看演出,今晚我们到公园去踢球等等,故意“破”一下,使它成不了习惯。所以我孩子很少天天说要看电视的。因此他没养成看电视的习惯。对于游戏也一样,许多孩子不知不觉间就养成了打游戏的习惯。而游戏又设计得很巧妙,天天勾着你,让你不能一下子过关。这样孩子就天天想着游戏,因为没过关,总想过关,所以就天天打。而家长又没意识到要“破”一下。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家长每天安排孩子打一个小时的电脑游戏,还不如把这些时间全部安排到星期天一天去。让孩子完饱,最好让孩子打过所有的关。这样因为孩子征服
34、了游戏,就会慢慢对这个游戏的兴趣减淡!所以说:对于好习惯,家长要善于“立”,对于坏习惯,家长要善于破。4、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在儿童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一个误区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孩子去执行,这样做就很可怕,孩子始终处于被动中,处于父母的高压下,孩子自己的主动性发挥不出来。有的父母就采用这种“逼”的方式,“压” 的方式,每天逼孩子弹琴多长时间,逼孩子每天看书多长时间,逼孩子每天必须要完成什么什么任务一直约束着孩子,始终不敢放手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这样的孩子就特别被动。到了中学,孩子到学校住校了,父母没有条件管理孩子了
35、,孩子自己也没学会管理自己,自己没有学会约束自己,结果就开始下滑。中国教育的一大败笔可以说就是把太多的教育变成了一种从上到下的要求,而没有一个从下激发出来的主动的需求。所以其实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自我教育,会教育的父母是会想方设法调动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自己学会管理自己,自己学会约束自己,充分调动孩子自己养成习惯的主动性,要让孩子觉得养成这个习惯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让孩子觉得我喜欢养成这个习惯。这才是最考验家长教育智慧的地方。也是评价一个家长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怎么调动孩子主动配合家长养成好习惯,下一节我会再详细讲的。比如:我的那个快乐帖,许多读我帖子的家长,有些家长就没有读出来,以为我是给孩
36、子多学了好多知识。但也有些家长就读出来,知道那是在培养孩子习惯。培养孩子什么习惯培养孩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只是孩子自己不知道罢了,因为我培养孩子这个习惯没有用强制手段,没有露出教育痕迹,就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般,所以孩子没有感觉出来!5、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是养成习惯习惯的必要步骤。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紧一阵、松一阵的或者虎头蛇尾。有形成一个新习惯,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当然三十天时间只的是动作性习惯。如果是培养智慧性习惯,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如:遇到任何事,总是往积极的方面想,好的方面想;如:实事求是的习惯;质疑、批判和保持理性的习惯等等,这样的智慧性习惯的养成好
37、运就不是30天了,有时需要几年才能养成。许多父母因为工作忙,前面一段抓孩子还抓得紧,抓了十来天以后,自己也没坚持抓下去,结果一个习惯还是没养成。所以,要培养一个好习惯,就要抓实、抓死。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在一个新习惯养成之前,我们要保持习惯的一种连续性,尽量不要断开。在这里我想起了魏书生老师说过的一段话: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如意外的任务啦,身体有点小病了,有不顺心的事啦,心情不好啦,也鼓励孩子不要轻易停止,只要能站直了,就别趴下,只要还能行动就别停下。身体有小病时,跑不了1000米,那就一步一步地走下来。写日记心情不好,写不出太好的文章,但也不要中断日记,可以随随便便地东一句西一句记下自己当时的
38、心情,可以少写,但不要停下来。要克服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就要做到尽善尽美的想法;建立起行动就比空想强,只要做就比不做强的观念。许多人没能养成良好的习惯,都跟想尽善尽美有关。我想起我中学开始的长跑经历,一直到现在,我身旁的同事和朋友一直对我有一个印象,那就是我这个人恒心好,做任何事,只要不做,要做就能长久地坚持。并且受到挫折也不会轻易打退堂鼓。现在想来,就得益于我从初三开始的长跑锻炼。从初三开始,我开始练长跑。不管刮风下雪,长夏秋冬,除了下暴雨,我从来没有中断过长跑,每天都坚持跑5000米以上。我印象最深地是有一天早上,又下起了雨,中等雨。许多同学放弃了跑步,整个400米的大操场只有我一个人在跑步
39、,一圈又一圈,宿舍紧挨着操场,宿舍里的许多同学就看到了我一个人在跑。这种长跑一直持续了12年。直到参加工作后因为工作原因不得不中断长跑。但就是这十二年,让我炼就了做事的恒心和毅力。让我在工作中做事从不轻言放弃。我感觉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毅力和做事的恒心,能够让孩子通过鼓励孩子天天坚持锻炼,尤其是长跑,也不失为一个锻炼孩子毅力的好办法。6、要给以孩子积极的鼓励。孩子在养成习惯中,不可能一帆风顺,经常会出现反复,这里面有多方面原因,有时是因为受环境的诱惑,内心的好孩子暂时输给了坏孩子,有时是因为自己的意志力不够。不管什么原因,家长还是要学会看到孩子的正面,从多角度看孩子,因为只要是孩子就有一颗向上的
40、心,内心都是要求进步的。我们要多看孩子正面,多鼓励孩子,始终相信孩子会往好的方面发展的。因为进步是在曲折中进行的。7、要学会控制时空。孩子始终是孩子,在培养习惯过程中,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自然界的普遍原则最小阻力原则。家长们想一想,就会发现:为什么好习惯不易养成,而坏习惯很容易养成?因为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努力和自我克制的。而坏习惯则无须任何努力即可染上。外界的诱惑时时在引诱着孩子心中的坏孩子,孩子心中的好孩子必须靠意志去抗争,才能取得胜利。所以做为家长在空间上,要善于把孩子放在一个没有诱惑源的空间里,使孩子处于能够把握自己的环境中,什么歌厅、舞厅、游戏厅、台球室这些地方尽量少去,这些地方
41、,孩子一旦进去,便很容易失去自控,不由自主地放弃好习惯。在家里,孩子在写作业时,家长就少打点麻将,少看电视,尽量不影响孩子。大人在那边看电视看得津津有味,嘻嘻哈哈的,却要求孩子静下心来学习,这是很不公平的。孩子在写作业,你也可以在旁边看看你的书,给孩子一个榜样,给孩子一份力量,这样孩子自然就心静了。8、培养习惯要少说教,多训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没有说出来的习惯,只有练出来的习惯。比如:有些家长教孩子尊敬长辈,然后对着孩子说一大通道理,应该应该怎么样。这样没什么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开始训练孩子尊敬长辈。比如:父母下班回家,让孩子帮父母拿一双鞋过来给父母换上,再让孩子给父母倒一杯水。或者妈妈在厨房做菜,让孩子帮着妈妈择菜。要知道,孩子,特别是很小的孩子,他不能理解太高太大的事情,给他讲大道理没用。要让他明白什么是爱心、孝心,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做”的,鼓励孩子人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孩子总把家里搞得很乱,家里刚刚收拾好,又被孩子弄乱了,父母看到了,气不打一处来,一边说孩子: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没看到家里刚刚收拾好吗?爸爸妈妈这么辛苦,你也不体谅体谅父母。然后这边呢,又不让孩子收拾,自己又赶紧收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