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 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产生了王位世袭制2、 商朝:以商部族为中心的方国联盟 主要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X k B 1 . c o m 商王与方国的关系: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商王对方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3、 周朝:主要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分封制: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对象:亲族、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作用:扩大了西周的势力,周王成为天下共主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嫡长子承位可奉祀祖先者;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庶母兄弟 大宗与小宗的
2、关系是相对的,他们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X k b 1 . c o m二、秦朝至清朝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1、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内容:皇权至上 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 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制定严苛的秦律 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2、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西汉:王国问题与七国之乱 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唐朝和五代十国:藩镇割
3、据局面的形成安史之乱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自立,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基本解决宋太祖从“钱”、“权”、“兵”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A、军事上杯酒释兵权;撤消殿前都点检,设“三衙”,中央设枢密院,强枝弱干,守内虚外。 B、政治上削实权(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武夫悍将) C、经济上制谷钱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3、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w W w .x K b 1 .c o M 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
4、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作用: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专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宋元时期三省六部制度的演变 宋朝: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事机构;枢密院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政 元朝:废三省,行一省。 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明成祖设内阁,内阁权力越来越大,掌握“票拟”。但票拟是否算数,取决于皇上的“朱批”。 清朝专制皇权发展到最高峰军机处的设立:、原因:雍正帝时,为了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军机大臣职权扩大,但品级不高,只能跪受笔录。 、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 、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
5、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 课文主线:夏、商、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出现了公共权力、第一个国家政权。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主要的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商朝: 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来源:学+科+网Z+X+X+K 概念:p2 (其中包括了分封制的目的)。 分封制 最高统治者:周王。 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殷商降族、被商灭掉的古国。 意义:使周人势力范围扩大;形成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西周 概念:p3 (包括了分封制的目的)。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 内容:大、小宗体系。大小
6、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实质:不仅是家族等级制度,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联系在一起。第2课,课文主线:从春秋战国的争霸到秦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春秋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破坏;兼并、争霸战争频繁。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各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前221年,嬴政、号称“皇帝” 历史条件:客观上: 历史潮流(民族融合、渴望统一、大国兼并小国); 秦国实力最强(商鞅变法)。 秦朝的统一 主观上: 嬴政的正确决策。 疆域:p6 地图 (东到东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 。 中央:皇权至上、皇位继
7、承制;设三公九卿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三公是丞相、御使大夫、太尉(职能?) 地方: 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措施: 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选拔和考擦官吏的制度;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影响:开始形成了、彻底打破了、奠定了、(p8) 第3课,课文主线: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势力不断起来反抗中央,中央不断的集权。 制度:郡国并行,即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王。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汉朝 七国之乱:p10(起因、过程、结果略)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推恩令。影响:p11 。 唐朝: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根因:藩镇割据势力的继续和发展。五代十国 社
8、会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建立:960、赵匡胤、陈桥兵变、称宋太祖。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x k b 1 . c o m北宋 措施 削实权:中央将相权一分为三;地方设通判、派文臣。新| 课 |标 |第 |一 | 网 制钱谷: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到京师。影响: 利:改变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弊:造成“三冗”、“积贫积弱”的局面。第4课,课文主线:中央集权制度下,呈现出皇权不断的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秦:(确立皇权)三公九卿制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三省:中书省 门下省
9、尚书省 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评价:互相牵制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 宋朝:(加强)“二府三司”制。二府即枢密院和中书门下(联系第3课宋太祖的集权措施) 元朝:一省制(中书省)。 废除丞相制度(原因:吸取元朝权贵乱政的经验教训认为丞相都是小明朝:(新的高度) 人,都会专权认为中央事务由皇帝一人直接管辖会更稳定。目的:加强君主专制。过程:略)x k b 1 . c o m设内阁(殿阁大学士 内阁 权力增大)。 清初: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朝:(顶峰) 起因:为了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 雍正:军机处 职权:参与处理军国大事,可没有裁决权力,只能跪奏笔录。 影响:简化了行政的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是皇权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系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