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本课程通过若干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实际案例,按照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从教材分析和理解、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以及教学活动设计等四个方面来进行案例分析。目的是通过实际案例感悟如何进行实际操作达成教学设计能力标准,增加实践体验和操作技术的训练,帮助一线农村地理教师有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第一部分主要内容是依据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从正确理解教材(教什么,学什么)、实证地分析学生情况(学生怎样)两方面,通过反面案例的问题分析或正反案例的对比,帮助学员学会如何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整体把握学段教材,描述划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认识和明确什么样的知识结构
2、是体现概念本质联系的优良结构,什么样的知识是有能力价值的“上位”知识;并用案例展现如何分析学生学习新知与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关系,实证地分析析学生的认知特点,找到学习的难点和障碍;第二部分从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将到哪里去)、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怎么教、怎么学)两方面,围绕教学目标如何表述具体,具有可观察或可检测性,如何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什么样的教学活动设计既体现知识逻辑,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等内容来进行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该课程用案例说话,用实践与理论及教学能力标准要点对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设计中的低效问题,通过案例引领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水平。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是应用
3、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简单说就是解决“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教得怎样、学得怎样”的问题。今天这一讲,就“教什么、学什么”以及“学生基础怎样”的问题,依据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从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具体要求:(一)正确理解教材1 能够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划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2能够整体把握学段教材,描述知识的“上、下位”联系。3. 能够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划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
4、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有助于理解与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概念图”是一种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的网络图形化表征,也是思维可视化的表征。一幅概念图一般由“节点”、“链接”和“有关文字标注”组成。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借鉴概念图和思维导图,我们可以就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概念间联系的解析,建构知识结构。案例:比较不同的知识结构分析案例,哪个更体现概念之间本质联系的学科知识逻辑?较差的结构有什么问题?问题分
5、析:知识点平铺、平均用力、缺乏知识间内在本质关系的追问,影响到后续教学过程设计中主要环节的学科逻辑。建议:避免知识点的平铺到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结构。优良的知识结构揭示概念及概念,知识与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实质。结论:优良的地理知识结构能增加理解力。4能够整体把握学段教材,描述知识的“上、下位”联系。案例分析:长江一节教学设计中内容分析和处理中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有什么?你认为怎样分析更好?理由是什么?问题分析:(1)长江一节在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作为水文要素,河流的案例,不仅仅是掌握长江和黄河本身的具体知识。(2)哪些知识是应该教给学生,能够形成能力的知识?与其讲授长江的源头、流向等具体事实
6、,不如帮助学生学会怎样确定河流的源头?分析影响流向的地理要素有什么? 如何划分流域范围? 河流流量与其他地理要素间的关系怎样?与其逐个讲解河流的贡献、问题和措施,不如用以下问题思考和分析问题:怎样根据河流不同游段的水文特征来分析开发利用价值?河流对人类的贡献有哪些?不同游段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可采取哪些相应措施?课标要求:说出长江的概况。怎样才能说出?就是掌握在地图上认识河流的一般方法,能够借助地图等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概况的差异,才能再见到其他河流也会用这样的方法来说出。显然,案例对教学内容强调的是长江的一些静态概况,是死的知识,不具有迁移价值,不能形成能力。案例应抓住最有能力价
7、值的知识用地理视角(地理要素相互关系、人河关系)通过读图分析长江源流概况和不同河段水文状况差异的思路和方法。如果用要素相互作用、人地关系的视角和方法,突出读图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和方法,通过读图提炼出学习河流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终身有用的有能力价值的知识。因此,正确理解教材的关键是帮助学生找到走进地理的方法。(二)实证地分析学生情况学情分析案例:你认为下列案例的学情分析有什么问题?问题分析:笼统、空泛、贴标签,缺乏深入实证的学生研究。案例:经线与纬线学情分析:学生认知特点:初中是学生观察的自觉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的重要阶段。本班学生生源较好,不仅观察能力较强,而且思维较活跃。学生知识储
8、备: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初步学习了地球仪的相关知识,通过测试,学生大多数指导地球仪的摆放、地轴指向等基本知识。学习障碍:长期教学观察和经验表明,学生空间概念较弱;经纬线内容涉及空间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远离生活实际的知识。启示:深入实证地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结合具体内容研究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知识、经验、兴趣、能力基础等);深入学生学习心理特征和认知心理过程的分析;找到学习新知可能的障碍和难点。第二部分就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与方法问题进行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三)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教学能力标准要求、教学目标符合课标要求、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表述具体,具有可观察或可检测性、过程与方法目标与
9、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表述有可操作性、三维目标表现为一个过程的多个方面,有机整合。案例:分析下列案例中的教学目标表述中的问题?你认为应该怎样表述?问题分析:教学目标主体不明确,行为动词不具体、可测,缺乏可操作性。三维目标缺乏有效整合。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案例:教学目标:1运用地球仪、图像等资料,说出纬度和经度的划分。2通过活动,识别特殊的经纬线和经纬度,初步构建经纬网的空间概念。3通过观察地球仪,能够列表归纳纬线和经线的特点,运用经纬线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观察运用地理模型学习地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该案例从简单(观察)到复杂(归纳、应用)的学习活动和要求,体现了
10、学习活动的层次和顺序,既是目标,又体现了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是出发点和归宿点(目标对课标负责,要基于课标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对目标负责,要基于目标设置教学活动);(四)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能力标准具体要求,活动的设计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流程安排体现了知识逻辑,活动的设计学生认知规律,活动的组织有清晰的指令,问题明确,过程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有效渗透,不同学生各有收获。能够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拓展,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应对的办法。有意识对活动的效果观测和调整。案例:经线与纬线分析如何体现了上述教学能力标准要求?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地理地球仪经纬线等内容的教学
11、活动中,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框架全面而合理。首先,教学活动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流程安排体现了知识逻辑;活动的设计学生认知规律:近体地球仪。先从熟悉的座位位置确定,引申出地球上纬度和经度的划分。简单的模型;活动的组织有清晰的指令,问题明确,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将学生思维导向深入,过程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有效渗透,不同学生各有收获。再通过地球仪的观察活动,识别特殊的经纬线和经纬度,初步构建经纬网的空间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归纳经度纬度递变规律,列表归纳纬线和经线的特点。再通过启发式讲授学习东西半球的划分,最后通过应用问题检测学生对经纬线形状和指示的方向的掌握情况,整节课观察目的和任务明确,提出
12、观察要求,讲清观察方法,用问题提示观察内容和注意观察顺序,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观察运用地理模型学习地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第二,活动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针对教学内容选取合理的感知对象。经纬线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宏观而抽象。这节课中,教师选用了地球仪教具,通过触摸地球仪和实际观察地球仪上经纬线的分布,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经纬线、网的表象。先通过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自己座位的位置,联系生活实际的类比,有助于学生深刻感知经纬网,准确理解经纬线、网概念。此外,本节课的板书用形象化表格和图形,精练而形象地呈现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强化了学生的感知。第三,活动的组织有清晰的指令,问题明确,过程具体,解决问题
13、的方法能有效渗透,不同学生各有收获。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链,用问题提示引导观察地球仪经纬线的内容和观察顺序;既进行全面观察、对比观察,又启发联想,抓住重点,有助于学生对经纬线的形状、长度变化和指示方向等形成清晰的认识;此外,还调动了手、眼等多种感官,在观察中运用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使学生通过地理观察活动不仅获得了经纬线的感性知识,还学会了运用地理模具观察地理事物的方法,有助于养成认真、细致、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等优良品质。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用地球仪的地理意识;明确观察目的,提出观察要求,讲清观察方法,注意观察顺序。针对学生学习容易出现问题
14、的地方用问题引导观察思考,突破难点;处理教学内容没有平均使用力量,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解决重点和难点。第四,能够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自主学习思考、概括归纳特点、拓展应用,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应对的办法。注意排除观察的障碍和干扰因素。本节课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事物的观察、有效感知方面,有很多教学技巧。如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和任务驱动让学生观察对比归纳经纬线的特征,注意克服学生被地球仪上其他地理事物的干扰和吸引产生的阻碍消极作用,同时注意避免学生由于先前知识经验导致感知过程的主观和片面。如学生想当然地认为东西半球划分是以0和180经线,而教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是:“是否任意两条经线就可以划分东西
15、半球?”、“用0和180经线划分半球是否合适?为什么?”、“你能找出划分东西半球的最佳经线组合吗?”、“寻找划分东西半球的经线”,这些问题牵引下的教学活动,有效地克服了先前的日常经验不恰当地迁移到地理感知上起到的消极作用。还有,学生进行地理观察时不善于把握整体,不能在全面观察各种要素的情况下做出判断,往往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弊病,教师注意引导提示观察经纬线的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等特征,仔细地观察感知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并进行对比,注意事物的局部和细微部分,注意突显强化地理事物相对隐蔽然而是重要的特征。有意识对活动的效果观测和调整:分组、游戏讨论等活动,检测学生对经纬线形状和
16、指示的方向的掌握情况;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板书简明清晰,有提炼和提升。最后的检测和运用有意识对活动的效果观测和调整。教学方法与过程、策略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一节课之中不宜频繁变换学生的活动方式。不宜提供过多的案例、资料和图像。处理教学内容不宜平均使用力量,必须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解决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设计需要注意:教学思维主线和内在逻辑很关键;不能只有教师的“教”,还要有学生如何“学”;要突出重点和核心知识,注重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案例要体现近体性、典型性原则,要精选,挖掘深入,从中提炼其中一般的原理和方法;结尾总结要有提升。总体来说,教学设计时教学的先导,有好的教学设计才能有好的课堂教学。注意避免来自教学设计实践中的问题:缺乏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分析肤浅导致学科内容逻辑性不强、表浅化问题;学生情况分析泛化问题;教学目标设计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教学过程与策略设计中的一些误区。总结:好的教学设计不仅表现为外在形式的规整、有序,更应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与学习规律、以及学科思想方法与内在逻辑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