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考点解读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理解)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2、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王族是分封的主要对象)3、分封的内容:土地和人民(“授民授疆土”)4、诸侯的义务:拱卫王室,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5、诸侯的权利:相当大的独立性;并实行再分封6、结果:形成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7、影响:(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2)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8、破坏:西周后期,
2、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二、宗法制(理解)1、目的: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3、内容:(1)周王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最大特点,也是核心内容),成为大宗; (2)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领地内却是大宗4、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5、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嫡长子继承父亲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众兄弟既是兄弟又是君臣。)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影响(运用)1、内容:(1)首创皇帝制度。确立了皇帝独尊、皇位
3、世袭和皇权至上的原则;(2)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即三公九卿制。三公: 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和 太尉 (管理全国军事)。诸卿:分掌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3)在地方全面推行 郡县制 ,郡有郡守,县有县令,均由皇帝任命。(4)采取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如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和文字;修建驰道。2、影响:(1)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
4、,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理解)1、原因:汉初实行郡县与封国并存的制度,后来王国势力强大,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2、内容: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辖。3、作用:王国越分越小,无力与中央对抗,中央集权 得到加强。二、唐朝三省六部制( 理解)1、由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2、内容:(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2)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
5、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工程建设)。3、影响:(1)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2)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用。三、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识记)1、措施:(1)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2)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3)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影响:(1)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2)消极:逐渐导致 官僚机构膨胀和 军队不断扩充,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
6、下了 积贫积弱 的祸根。四、元朝行省制度( 理解)1、内容:地理范围: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管辖)和西藏(由宣政院管辖)以外的地方设行省管辖; 行政级别:行省下设路、府、洲、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行省权力:有经济、军事大权;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受中央节制。2、影响:(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五、我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运用)1、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拨制度;2、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是九品中正制:重门第不重才能,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随着世家大族的没
7、落,无法继续下去。3、隋唐到清朝主要是科举制:(1)由来: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以后历朝继承并完美了科举制。(2)特点: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3)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理解)1、原因:根本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元朝宰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行使的教训直接胡惟庸骄瓷擅权2、过程:1381年诛杀,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二、内阁的出现( 理解)1、原因:丞相制度废除后,皇帝难
8、以处理繁多的政务2、过程:(1)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2)明成祖时内阁制度形成;(3)明宣宗时大学士具有了“票拟”权,英宗时“票拟”制度化;(4)明神宗时,张居正任首辅,大权尽归内阁。3、地位:(1)明朝的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2)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票拟的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三、清朝设置军机处( 理解)1、设置: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2、特点: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3、职能: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执行。4、影响:(1)提高了行政效率,(2)君主专制
9、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1、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的主要影响(理解)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内容:根据 财产多寡 ,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等。影响: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
10、力;陶片放逐法影响: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内容:所有男性公民可以担任除十将军以外的所有官职;改革五百人会议的成员构成和扩大权限;提高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陪审法庭的权力和地位;制定“公职津贴”制度,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鼓励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影响:伯利克里改革进一步发展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把古代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推向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1、十二铜表法和民法大全的地位(理解)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的 十二铜表法 ,标志着罗马成
11、文法的诞生。(这也是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 查士丁尼 组织法学家汇编民法大全,这是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2、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理解)含义:罗马法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和万民法。核心内容: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作用、影响:对当时罗马:是稳固罗帝国马统治的有力支柱。A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B罗马法保护私有
12、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这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C罗马法律制度渗透到国家各个角落,稳定了帝国的统治。对世界:A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B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C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D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运用)背景:1688年的“光荣革命”使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1689年
13、制定权利法案。内容: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不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止法律、征税、拥有常备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议会定期召开、议员活动自由),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影响: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否定了君权神授;议会权力日益超过王权,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标志君主立宪制确立(国王依然掌握行政大权)。2、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理解)形成:1721年,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沃尔波尔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责任制内阁作为国家的行政机构开始逐渐形成。内阁的产生方式: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由首相提名内阁成员。内阁
14、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内阁的义务: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首相或议会负责。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美国1787年宪法(运用)背景: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在政治上是一个松散的邦联,导致国家形势严峻,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理论来源:法国启蒙思想家 孟德斯鸠的 三权分立思想。原则(特点):“分权与制衡”内容: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 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 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 立法权 、 司法权 行政权三
15、部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评价:性质: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 分权和制衡 ”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宪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局限性:承认黑奴制,妇女、黑人、奴隶无选举权;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1、法国共和政体正式确立的标志(识记)1875年初,在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下,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 第三共和
16、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2、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标志(识记)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不久,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一、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识记)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内容:割 香港岛 给英国;赔款 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2.中英、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内容: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处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赔偿英法巨额白银;3.中英、中法
17、北京条约(1860年)内容: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 天津 为商埠;割 九龙司 地方一区给英国;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二、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理解)1.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屈辱和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一、太平天国定都的地点及影响(理解)1853年,太平军定都 南京改名为天京 ,标志太平天国正式建立
18、政权,太平天国形成和清对峙的局面。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运用)1.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土地分配: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侧,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 和 平分土地。产品分配:根据“ 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目的:(四有二无)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评价: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它体现的 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了实际,根本无法实现。2.资政新篇洪仁玕1859年内容: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
19、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 资本主义 的设想。但迫于形势,未能真正实行。也不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要求。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识记)1、开始的标志: 丰岛海战 2、主要战役:平壤之战、 黄海大战 、 辽东战役 (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二、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理解)1.主要内容:割地:割 辽东半岛 、 台湾及附属岛屿 、 澎湖列岛 给日本;赔款:赔偿日本军费 二亿两 白银;通商:开放 沙市 、 重庆 、 苏州 、 杭
20、州 ;设厂: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2.影响:大片领土的割让(尤其是台湾省),不仅严重地破坏了中国领土 主权的完整,同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巨额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三、八国联军侵华时间(识记): 1900 年四、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理解)1.主要内容:赔款:清政
21、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划界: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 中国人居住 ,各国驻兵保护;占要地:拆毁 北京 至 大沽 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官员: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衙门:改 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2影响:巨额赔款家中了中国人民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划定“使馆界”,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
22、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代理人,也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3课辛亥革命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理解)时间和地点: 1905 年于日本东京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等革命团体骨干纲领:“ 驱除鞑虏 , 恢复中华 , 创立民国 , 平均地权 。”(即 “三民主义”的原型)领导: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机关刊物:民报性质: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6)意义:推动了全国革命进入高潮。2、武昌起义时间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定都地点(识记)武昌起义的时间:1911年10月10日。 1912 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 南京 ,孙中山为首任临时大总
23、统。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内容:(括号内为所体现的民主精神)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主法制)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使人从臣民变为公民)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实行责任内阁制。(代议制)意义:这部宪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运用)结果: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24、1912年3月)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 民主和自由 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失败: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五四运动的时间及其历史意义(理解)时间: 1919 年5月4日6月初意义: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 反帝反封建 的革命运动;特点
25、(各阶层作用):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五四运动是中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理解)成立条件:经济根源: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发展;阶级基础: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日益结合;组织基础:1920年以后,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一大内容:时间:1921年7月23日地点:上海、 嘉兴(毛泽东、董必武参加了会议,陈独秀没有亲自参加会议)内容:A、党名:中国共产党 ;B
26、、党的奋斗目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D、领导机构:中央局,E、书记:陈独秀意义:中国共产党是新型工人阶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政党;他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他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了。注:“焕然一新”的“新”是指:中国革命有了一个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明确的奋斗目标,即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新道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3、第一次国共合作
27、实现的标志(识记)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4、北伐战争的对象(识记)北伐的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的 吴佩孚 、 孙传芳 、 张作霖 三派军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1、 南昌起义的时间及意义(理解)1927年8月1日, 周恩来 、 贺龙 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2.秋收起义的时间及主要领导人(识记)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3、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理解)召开: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 “
28、八七会议”。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 土地革命 和 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清算错误、确定方针、决定起义)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指土地革命),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转折。4、红军长征的时间和历史意义(理解)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原因:王明“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意义: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 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 伟大的长征精神 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红军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注: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
29、,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5、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理解)召开: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内容:纠正博古等人的 “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肯定 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
30、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 从幼稚走向成熟 的标志。第16课抗日战争1、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理解)九一八事变: 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沈阳,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卢沟桥事变: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成为 全国抗日战争 的开端。2、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战役(识记)正面战场(国民党):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1942年,中国远征军到缅甸作战敌后战场: 平型关大捷 (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
31、役,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3、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识记)1937年12月, 南京大屠杀 杀害中国平民超过三十万人。1941年初,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实施细菌战研究。4、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及历史意义(理解)时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胜利。历史意义:国内: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重大推进作用。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为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第17课解放战争1、重庆谈判(理解
32、)背景:国民党方面: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又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便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中共方面:为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时间: 1945 年8月10月10日结果:签订 双十协定 ,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意义: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各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2、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历史事件(识
33、记)1947年6月, 刘伯承 、 邓小平 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3、三大战役的名称及其影响(理解)名称:1948年9月, 辽沈战役 打响,11月初,战役结束,东北全境解放。1948年11月,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开始。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1948年11月,平津战役开始,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影响: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从战争的规模和取得的战果上看,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理解)国内意义:实现了中国的独立、统一,标志着中国
34、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国际意义: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思想意义: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及意义(理解)标志: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 马克思主义 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科学。内容:共产党宣言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较为全面完整系统的阐述。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
35、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权。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意义: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2、巴黎公社革命的意义(理解)时间:1871年意义:巴黎公社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二月革命的结果(识记)1917年3月的俄国“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革命后俄国形成了工
36、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2、“四月提纲”的主要内容(识记)发表:1917年4月,列宁内容:提出革命的任务:将俄国革命从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 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两个口号。取得政权的方式:争取以 和平 方式取得政权。3、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理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第六单
37、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理解)背景: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共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召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内容: 通过共同纲领(A规定国体人民民主专政;B规定国家的方针和政策;C规定职能:代行人大职能。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了首都、国旗、国歌、公元纪年。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全国人大会议召开后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2、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理解) 时间:1954年9月,在北
38、京举行。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国家。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大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3)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理解)目的:为了实现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内容: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
39、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中,最早建立的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 民族平等 、 民族团结 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理解)a.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冤假错案。b.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逐步形成。d.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
40、重新召开.e.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如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f.以农村为重点的基层民主建设的加强。(如1998年通过了村委会组织法,扩大村民民主,吉林首创“海选”制度)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1、“一国两制”构想(理解)背景:两岸长期分裂,渴望统一;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 邓小平 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内容:“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
41、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意义: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它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2、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识记)香港: 1997 年7月 1 日;澳门: 1999 年12月20日。3、“九二共识”(理解)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
42、突破。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理解)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本内容:A“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在华的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C“一边倒”: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理解)提出: 1953 年底周恩来同印度代表谈判时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同上述两国正式倡议将这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内容:互相尊重 主权和领土完整 、 互不侵犯 、 互不干涉内政 、 平等互利 、 和
43、平共处 五项原则。影响: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 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3、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理解)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万隆会议:1955年,在万隆举行的亚非国际会议上,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1、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理解)背景: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但由于美国采取扶蒋反共政策,极力阻挠新中
44、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 1971 年10月,第 26 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意义: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理解) 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付苏联威胁,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正常化进程:1971年中美开展“乒乓外交”和基辛格访华。1972年2月, 尼克松 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 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日建交: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经过: 1972 年,日本田中首相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中国与美国、日本关系的新篇章。有利于中、美、日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它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3、新时期我国外交建树(理解)反对 霸权主义 , 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