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
第八章 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六大类。
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能提供能量,它们被称为“三大产热营养素”,提供能最多的是脂肪;贮能的是脂肪;主要的能源物是糖类。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和基本物质分别是水和蛋白质。
2、泌尿系统的组成:①肾脏:有形成尿液的功能 ②输尿管:输送尿液 ③膀胱:暂时储存尿液的功能 ④尿道:排出尿液的功能
其中,最主要的器官是肾脏,构成肾脏的最小单位是肾单位,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肾脏可分为:皮质、髓质和肾盂。肾单位包括肾
3、人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消化器官。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作用是把食物的大块脂肪变成微小颗粒,从而增加了脂肪颗粒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肠液和胰液消化液含最多种类酶。消化管的功能是:容纳、磨碎、搅拌和运输食物。
5、需要经消化才能吸收的物质有糖类、蛋白质、脂肪,各自的起始消化部位在口腔、胃、小肠。消化终产物分别是:葡萄糖;蛋白质;甘油和脂肪酸。经消化后能被吸收的物质有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淀粉遇碘会变蓝。不用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质有:水、无机盐、维生素。
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具有消化而没有吸收功能的器官有口腔。具有吸收而没有消化功能的器官有大肠,在消化道中,没有消化和吸收功能的器官有咽、食道、肛门。
消化腺
唾液腺
胃腺
肠腺
胰腺
肝脏
消化液
唾液
胃液
肠液
胰液
胆汁
消化液排出入的器官
口腔
胃
小肠
消化液中所含的消化酶
唾液淀粉酶
蛋白酶
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酶
消化: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说出小肠适于消化的结构特点:1)消化道中最长一段2)可蠕动3)含消化液多
糖类、蛋白质、脂肪的消化场所
口腔
胃
小肠
糖类
√(消化为麦芽糖)
√
蛋白质
√(初步消化)
√
脂肪
√
10.吸收:指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过消化管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11 .消化管的各部分的吸收功能
口腔、咽、食管:无吸收养分的功能 胃:部分的水和酒精
小肠:绝大部分的营养物质 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的维生素
12、夜盲症—缺维生素A;坏血病—缺维生素C;脚气病—缺维生素B1;口角炎、皮炎—缺维生素B2;佝偻病—缺维生素D和钙
13、植物性食物不含维生素A,但含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动物性食物含维生素A。
14、糖的主要来源是谷类和薯类,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瘦肉、鱼、奶、蛋和豆类,脂肪的主要来源是肉类、花生、芝麻和植物油。
15、三对唾液腺分别为腮腺、舌下腺和颌下腺。
16、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1)消化道中最长一段2)有小肠绒毛、微绒毛和皱襞,增加吸收面积3)有毛细血管
17、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都属于营养失调,造成营养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18、青少年应多吃含蛋白质和钙丰富的食物。
19、无机盐是调节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的重要原料。
第九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血液可分为血浆和血细胞。血浆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90%),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送营养物质和废物。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形态结构
功能
大小
红细胞
成熟的红细胞无核,呈两面凹的圆饼状
运输氧和
二氧化碳
较大
白细胞
有核,球状
吞噬病菌,防御、保护作用
最大
血小板
无核,不规则
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最小
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蛋白质,呈红色,决定了血液的颜色,它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易与氧分离
贫血是指红细胞的数量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少,前者的原因是营养不良,后者的原因是缺铁,应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比较: 动脉血:含氧量丰富,颜色鲜红 静脉血:含氧量较少,颜色暗红
血清和血浆的比较: 血浆:加抗凝剂,血细胞在下,血浆在上,淡黄色,含纤维蛋白原。
血清:不加抗凝剂,血液凝固后在血块的周围出现的黄色液体,不含纤维蛋白原。
血液的功能:1)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的作用 2)防御保护作用 3)体温调节
输血的原则是:输同型血
ABO型系统包括A型、B型、AB型、O型四种血型
人的血管包括:静脉、动脉、毛细血管三种。它们的关系如下:
静脉 心脏 动脉
毛细血管
10、比较这三种血管的管壁、弹性、血流速度、功能、分布及出血护理?
管壁
弹性
血流速度
分布
出血状态
止血方法
动脉
较厚
大
快
分布较深
喷射状
(鲜红色)
近心端止血
静脉
较薄
小
慢
有的分布较浅,有的与动脉伴行
平静缓流(暗红色)
远心端止血
毛细血管
最薄(只由一层细胞扁平细胞构成)
最小
最慢
分布最广,全身都有
慢慢渗出
(红色)
消毒后包扎
12、毛细血管的五最:1)管壁最薄2)血流最慢3)分布最广4)数量最多5)管腔最小
13、心脏可分为四个腔,四腔的关系是:同侧心房心室相通,异侧心房心室不相通。心脏由心肌构成,当心肌收缩时,血液送到全身,当心肌舒张时,血液回心脏,此时心脏处于休息状态。
14、心脏四腔与连接的血管:
左心室——主动脉 右心室——肺动脉 左心房——肺静脉 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15、四腔壁厚度比较:心室>心房 左心室>右心房
19、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
体循环 肺循环
组织细胞
氧、营养物质 二氧化碳等废物
左心室 主动脉 全身动脉 毛细血管网 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左心房 肺静脉 肺部毛细血管网 肺动脉 右心室
氧 二氧化碳
肺 泡
小结:1)各循环都是从心室开始的,终止于心房
2) 体循环流出的是动脉血,流回的是静脉血;肺循环流出的是静脉血,流回的是动脉血
3)两个循环同时进行,最后在心脏会合,形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
4) 在全身毛细血管处: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5)心脏左侧流动脉血,右侧流静脉血
20、血压: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压是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21、当身体有炎症时,白细胞会增多,当血小板过少时,会得血友病(流血不止),血小板过多时会出现血栓。
22、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手上的“青筋”指的是静脉。
24、脉搏是指动脉的搏动,次数与心率相同,但意义不同,它测量的部位在桡动脉。
第十章 人体的能量供应
食物中各成分贮存的能量的大小:脂肪>蛋白质>糖类人体呼出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空气)比较:氧气含量减少了,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呼吸作用:生物体细胞内葡萄糖等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它的意义在于: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肺两部分。其中呼吸道又可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器官。呼吸道的作用是:1)气体进出肺的通道2)能温暖、湿润、清洁吸入的气体。
肺的作用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5、喉由软骨和声带组成。
6、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由细支气管的树状分支和肺泡组成。是主要的呼吸器官。它具有的特点:①肺泡数量多,总面积大 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薄,仅由单层细胞构成等,所以很适合进行气体交换。
8、消化和呼吸的共同器官是咽。
11、人体的气体交换过程主要包括肺通气、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它们的区别如下:
概念
实现方式
表示方式
结果
肺的通气
外界与肺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呼吸运动
呼气与吸气
肺的换气
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气体扩散
氧气
肺泡 血液
二氧化碳
静脉血变动脉血
组织气体交换
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气体扩散
氧气
血液 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
动脉血变静脉血
12、气体扩散是指气体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运动
1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人体血液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大部分的二氧化碳在血浆中运输。
14、外界气体进入肺泡周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需经过2层细胞,4层细胞膜。
外界气体进入组织细胞需经过7层细胞膜。
15、鼻毛、气管支气管的纤毛可阻挡灰尘,鼻腔黏膜和气管支气管的黏膜分泌的黏液都可粘住灰尘,鼻腔中的毛细血管可温暖空气。
16、痰形成的部位是在气管和支气管。
17、肺泡是由细支气管末端膨大而成的。
第十一章 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
排泄是人体将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除体外的过程
人体的代谢废物包括:尿素、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粪便不是代谢废物
人体排泄的途径:
1)排汗(皮肤):一部分的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
2)呼气(呼吸系统):二氧化碳、少量的水
3)排尿(泌尿系统):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最主要的排泄途径)
4、排泄的意义: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束组成,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小球主要分布在髓质。
6、在肾门处有肾静脉、肾动脉和输尿管
7、尿的形成
肾小球滤过作用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由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原尿流经肾小球时,原尿中的有用物质如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血液中,剩下的物质形成尿液。
8、原尿是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在肾小囊中形成的
尿液是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后形成的
11、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上的区别:
只有血浆中有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原尿中没有大分子物质但有葡萄糖;尿液中没有葡萄糖。
12、尿液排出的途径: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13、尿液异常与其相对应可能发生病变的肾的结构:
尿液中出现红细胞、蛋白质→肾小球 尿液中出现葡萄糖→肾小管 尿量多→肾小管
14、肾脏的结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其中肾小球与肾小囊合称为肾小体。肾脏分为髓质(在内,色较浅)、皮质(在外,色较深)、肾盂(收集尿液)。
16、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
位置
构成
厚度
结构及作用
表皮
外
上皮组织
较薄
角质层—保护 生发层—强细胞分裂能力
真皮
内
结缔组织
较厚
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弹性和韧性
丰富的毛细血管—-运输、调节体温
神经末梢—-感受外界刺激
附属结构:毛发、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
15、一位同学在削铅笔时不小心划破了手指,流出了血,那至少伤到了皮肤的真皮。
16、排汗不仅起到排泄作用,还可以调节体温。汗腺包括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
第十二章 人体的自我调节
人的自我调节方式主要有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大类型。其中神经调节具有主导作用。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它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胞体(代谢中心)和突起组成
神经元的功能: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导冲动的功能。
反射是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过程的结构是反射弧。
反射弧的结构:包括①感应器:感受刺激,产生冲动 ②传入神经元:传导冲动到神经中枢 ③神经中枢:接受传来的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 ④传出神经元:把新的神经冲动由神经中枢传致效应器 ⑤效应器:接受冲动,引起相应的肌肉和腺体活动。
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方向:感应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6、反射的类型:
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已经建立的先天性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出生以后个体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条件反射比非条件反射高级,它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
能够对语言和文字的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是人类条件反射的最突出特征。
7、大脑皮层是人体最高级的中枢,有躯体感觉、躯体运动、语言、视觉、听觉等中枢,其中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躯体运动和躯体感觉中枢是对侧控制的。
19:外分泌腺与内分泌腺的区别
腺体类别
导管
分泌物去向
举例
外分泌腺
有导管
进入体内管腔或排出体外
唾液腺、肝脏、肠腺、胃腺、皮脂腺等
内分泌腺
无导管
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
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性腺等
19、激素:在人体内,由内分泌腺所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物质。
它们在血液中量虽少但作用非常显著,特别是对于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调节是不可缺少的。
激素名称
产生部位
主要功能
异常症
生长激素
垂体
促进生长
幼年:不足→侏儒症;过多→巨人症;
成年:过多→肢端肥大症
性激素
性腺
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
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幼年:不足→呆小症
成年:不足→甲状腺功能低下
分泌过多→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
缺碘导致合成过少: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
胰岛素
胰岛
降低血糖浓度
分泌过少——糖尿病
20、侏儒症与呆小症异同:
相同点:患者都是从幼年患病且身材都矮小
不同点:“侏儒症”是由于患者在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生长缓慢,患者身材矮小但智力一般正常。“呆小症”是由于甲状腺功能不足,甲状激素分泌过少,造成生长发育迟缓,患者不仅身材矮,生殖器官不发育且智力低下。
22、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措施:1)食盐加碘 2)常吃含碘丰富的海带等海产品
第十三章 传染病及人体免疫
1、病原体——能引起人或动物患病的生物,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2、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间或人与动物间传播的疾病
3、特点——传染性和流传性
4、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可是患者也可是携带者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可为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3)、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少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5、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如果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能流行了,所以预防措施如下:
1)控制传染源:当人体发病初期表现出来的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对患传染病的动物也应及时处理
2)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各种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如蚊、蝇、蚤等,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
3)保护易感人群:不要让易感人群与传染源接触;让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可以提高他们的抗病能力。
5、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来看,流行性感冒流行时,流感患者是传染源,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是传播途径,周围对该病缺乏抵抗力的人则是易感人群。:
9、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水痘病毒等病原体)
10、抗体:是身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一类蛋白质,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具有免疫功能。
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使抗原清除或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抗原被清除后,身体仍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身体就会产生大量的抗体。所以患过水痘、天花的人就不会再患了。10、免疫的种类
免疫种类
形成
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遗传而来,人人生来就有
对一切病原体都起作用
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只有在出生以后,与该病原体经过斗争的人才有,不能遗传
对某一中特定病原体起作用
8、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抗体——身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一类蛋白质,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特异性结合,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9、计划免疫——在易感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92年前要求12岁以下儿童接受“四苗”,92年后增加一苗。
11
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