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就个人知识的获得来说,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亲自实践获 得大量感性知识,然后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些构成了个人知 识的一小部分来源。 另一方面则是直接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 的知识继承过来,把社会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这是中学生知识 的主要来源或大部分来源,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 去体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他的个体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 他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在继承知识的各条途径中,可 以说阅读是一条主要途径。 实际上, 在校学习时, 仅仅依靠上课是无法理解全部知识的。 可以说, 学生时代的学习一天也离不开阅读,老师的教和学
2、生的学都要用书, 离开书, 离开阅读, 学习就会十分困难。 要知道, 老师上完课就走了, 而书籍却始终伴随着我们。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代,要珍惜这无忧无虑、精力充沛的宝贵时 光。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多读点书,多继承点人类的宝贵知识财富, 为一生的事业打下雄厚的基础。 同时在阅读活动中增长起来的阅读能 力,将为一生中不断地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一) 要不断改进阅读的基本条件阅读需要哪些条件呢?(1) 要掌握常用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阅读就是要通过与字、词、句、段、篇打交道,从中获取知识,如果 不掌握这些知识,那么,阅读就变成看“天书”了。 中学生如能掌握 5000 个字,阅读一般文章就
3、问题不大了。有的学生 之所以阅读能力差, 就是因为没掌握足够数量的字、 (主要是实词) 词 和词组的表达概念,而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句是用词按一定的语法 规律联结而成的语言单位, 一般用来表达判断, 表达相对完整的思想。 对句的理解不单要求掌握词义,还要求掌握语法。没有语言,思维就 不存在了,由此可见,阅读的重重困难,往往是由不识字词,看不懂 句子的意思带来的。因此认真学好语文,在阅读中有意识地丰富自己 的语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家用他们的亲身体会,明确地指出了学好语文的重要性。有一位数学家说:“很难想象一个文理不通、错字连篇的人,能把逻 辑严谨的数学内涵表达出来。”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
4、“我从小打好的 语文基础,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还觉得学好语文 对训练一个人的思维很有帮助,可以使思想更有条理。这些,对我后 来学好数学都有很大好处。”人们赞誉苏步青为“数学诗人”。 (2)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不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就会给阅读带来 很多不方便,甚至困难重重。有人说,到了 21 世纪,如果不懂生物化学,不懂生态学,可能连报纸都看不懂。现在报上经常出现“生态 平衡”、“生态系统”、“遗传工程”、“基因”等专用名词,不少人似懂非懂,就是因为缺乏高中生物的基础知识。可见,要想在现代化社会里 提高阅读能力,必须尽快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行。 (3
5、)要会用工具书在阅读时难免有些字不认识,也有的一时想不起来,这时,如果手头 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成语词典等工具书,就 、 可以及时地查一下,以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当然,根据阅读的需要, 准备一些相应的参考书籍,准备随时查找也是必要的。如果工具书齐备,查找熟练,阅读起来就会顺利得多。当然,通过查 找工具书,又可以使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丰富起来。 (二)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面对浩瀚的书海,如果读书没有目的和计划,将会无所适从。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 每天又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供阅读的时间,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读 书再没有目的和计划, 就会使宝贵的阅读时间
6、得不到充分地有价值地 利用。 中学生的阅读应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出发点: 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弥补自己的 弱点,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安排阅读计划时要注意:围绕课本阅读一些有关的课外书。例如,读一些与课内学习有关的科 技史,人物传记,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内学习的兴趣,充实课内学习的内容,使思维更加活跃。 围绕自己的爱好或特点读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一个爱好理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到阅览室读有关的报纸杂志,一个喜欢文科的学生,可 以定期去读各种文学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阅读文学名著。 至于课外书的选择,可以请教老师,请教高年级的优秀生或同班的同学,也可以请教家长。把他们的好经验
7、学过来,实在是一种省时间的好办法,选好一本书,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 书选好了,再把读书的时间分配好,不仅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也不至于冲击课内的学习。 长期坚持下去, 学习中的弱点就可以得到弥补,个人的特长就可以得到发展,既促进了课内的学习,又丰富了课外的精神生活。 不少学生读书缺乏目的和计划,一昧地从兴趣出发,常常看一些侦探小说、武侠小说,达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为看这些书而开夜车,不 完成作业,结果严重干扰和影响了课内的学习,这是一种不好的读书倾向。(三) 要处理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博览就是广泛地看书,目的是针对书的内容作一般了解,以发现书内 精华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识。广泛阅读可以博
8、采众长,正如鲁迅所说: “如果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 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博览就是观大略,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为精读创造条件。观大 略的方法是:看目录,从目录中发现有用的内容,再翻阅有关部分, 到书店选书就是用这种办法;看内容提示,看书的开头几段和结尾几 段,以掌握书的大概内容;也可以用快速阅读法,就是用较快速度读 一遍,了解大致的内容。 在博览的基础上,在同类的书中选出一本最好的进行精读。精读之后 再阅读同类的其他书籍。精读时,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 反复复地读,还要认真做读书笔
9、记。数学家张广厚在谈起学习一本数学小册子时说: “这篇论文一共 20 多 面, 我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 因为老用手摸这几页, 白白的书边上, 留下了一条明显的黑线。这样反复学习,对我们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 进作用,我的爱人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和吃书一样。”精读过的书, 要做到: 一懂, 就是对书的基本内容要达到理解的程度; 二记,就是要记住所理解的内容;三会,就是会运用这些理解了的知 识;四熟,就是能熟练地将从书本内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或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中学是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要把精读的目标指向教科书和主要参考书。 (四)要勤于思考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
10、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 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 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就是说,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 英国诗人柯勒律曾把读者分为四类: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漏沙,注 进去,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好像海绵,什么 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甚至还脏了些;第三类像 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了,留下的只是豆渣;第四类像开掘宝石的 苦工, 把矿渣甩一边, 只要纯净的宝石。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阅读时, 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华罗庚说:“高中程度的同志可以回想一下过去学过的小学算术、初 中代数在脑子里还有那么多吗?没有那么多了。因
11、为我们理解了,会 运用了,这就是说书变薄了。”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阅读时要实现由 多而杂到少而精的转化。 综上所述,阅读时,要竭尽全力,力求做到“留下宝石”,“引向深处” 和“把书读薄”,为此,就要勤于思考。 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力求理解 读书应当边读边想, 力求理解, 弄懂书中所说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理,阅读时,应当每看一段就想一想,把道理弄懂;在全文读完之后,再 串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找到各段之间的联系,以便从整体上理解一 篇文章,一节课文或一章内容。 (2) 理清思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文章有思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每一篇 文章都体现着作者的思路, 遵循这一思路阅读, 才
12、能理解文章的实质。 可见理清思路对阅读多么重要。 在阅读自然科学著作时,对书上提出的原理、规律、定律、公式,不 仅要理解结论,尤其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看这些结论是怎么推导出 来的。李政道博士说:“当读完一段之后,就应当把书合上,自己把 思路走一下,如果走不出来,再去看书,想想自己为什么走不出来, 别人为什么走通了。”阅读时,只记现成结论,而不考虑这些结论是 怎么得出来的,那么思维能力就很难在阅读中提高。 (3) 要能提出问题 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根据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认为 书中的一些见解不正确、不完整,提出异义或补充;一类是因为自己 具备的知识还不够,因而有不懂的问题。中学生随着
13、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阅读时发现第一类问题会逐渐增多,而第二类问题会慢慢减 少。 一旦发现问题,再深入阅读有关书籍,并且深入思考,收获会更大, 还有可能发现新的知识,获得新的见解。 (4) 要独立回忆,学会准确表达 阅读后,要通过回忆再检查一下阅读的效果。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善 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在读书笔记上,以备日后查用。钱伟长 说过:“读一本书,只要清楚它的梗概,了解它的主要精神和主要问 题,先把最重要的东西学到手,然后回顾一下,看自己解决一些什么 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好用小本子记 录下来,以便以后解决。”(五)要记好阅读笔记威廉李卜克内西在忆马克思一文中
14、说:“只要有一点可能,他任何时候总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带一本笔记簿,并且时时在 上面写点什么。”为了写资本论 ,仅在 1850 年 8 月至 1853 年 6 月,马克思就摘录了 70 个不同作者的著作,写了 24 本有关政治经济 学的笔记。在写资本论的过程中,他摘录的书有 1500 多本,写 的笔记至少有 100 多本。 马克思在笔记的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 有的还加上标题每本笔记都编有页码,为了日后查阅方便,很多 笔记都做了目录和内容提要。 黑格尔读书学习, 也有一个独特的习惯, 就是把读过的书, 按语言学、 美学、几何学、心理学等分类,把它们放到贴有标签的
15、文件夹里。这 样,当需要什么材料时,随时可以拿到。这种习惯,他坚持了一生。 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光摘抄的卡片就有 5000 张。(1) 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做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过程。有人说:“眼 看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就是做最简单的摘录,也需要动动脑筋, 以摘录最精彩的地方,至于写体会,那就更要动脑筋了。因此,有了 “要做笔记”的愿望,必然会促使你专心阅读。再加上与书籍相比,笔记自然要简明、深刻和概括得多,不仅利于理解,也利于记忆。 (2) 利于积累资料,使知识“外贮”经过长期阅读之后,就可以通过笔记积累起符合自己需要的大量资 料,弥补头脑记忆的不足。因为用头脑记忆,往
16、往不够准确和持久, 难免忘记、记错或记混。如把资料分门别类保管好,则可以长期为学 习及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服务,只要不丢,就没有“忘记”的问题,只要 使用之前看一看,这些“外贮”的资料又可转为“内贮”的记忆,使知识 的运用得心应手。保尔拉法格在回忆马克思时说:“他有这么一种习 惯,隔一些时候就要重读一次他的笔记和书中做上记号的地方,来巩 固他非常强而且精确的记忆。”不少中学生在阅读时,轻信自己的记忆力,懒得动笔,以致到需要运 用阅读的收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 忘记得一干二净, 感到很后悔。 还有的中学生笔记记了不少,但不知道定期分类、整理,不知道妥善 保存,因此当需要运用时,又因太乱而难以查找,
17、使笔记成了“死材 料”。 一般精读的书, 可用笔记本做笔记, 而博览的书, 可用活页纸做笔记, 然后定期分类、整理。如果在中学时代,就学会做读书笔记,学会积累和整理资料,那么, 天长日久,不仅可以促进课内的学习,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学会一套阅 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这必将给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自学带来极 大的好处。 相关题目及解答:兰草阅读理解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 19 题。兰 草 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作名呢? 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 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此人们爱用“兰”为女孩子 命名,希望她们像兰草一样娴淑
18、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父亲的 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 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 有兰草。 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了水面。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堤上搭起了临 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园。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 了解学校的受灾情况。 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 雄伟的教学大楼, 整齐的教师宿舍。 特别是校园美化, 全市有名。 四季花香, 长年青翠, 满园秀色。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 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 柏树、广玉
19、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 们,早已杳无踪迹。一片泥沼,满目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我心 里感到沉甸甸的。 就在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 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 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 淤泥中蹚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 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 的英雄!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个圆形的大花台,周 围种的是一圈兰草。淹水前这些兰草叶长不过五寸。竟意想不到,它 会在二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
20、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 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 死寂。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搏后的疲劳与倦色,虽 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更嫩、更加亮丽。我对这具 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敬。 【A】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 兰草恪守名份,娴静恬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B】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 香,不为沦落深山而自弃; 【C】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 兰草 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候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 绪难平。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秉(bng)性: 性格 ;在兰
21、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1. 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诅咒:_ 与日俱增:_2. 这篇文章写兰草,着力表现了兰草_的特性。 文中有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兰草的思想感情, 这两个词语是: (小时候)_; (救灾时见了兰草)_。 3. 第段中画线部分写树和名花,这对表现兰草起了什么作用?答:_ 4. “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中的“竟”,表露了 作者发现兰花时怎样的情感? 答:_ 5. 第段里画浪线的句子中用了“顽强拼搏”一词,本段中能具体表 现这种精神的语句是_。 6. 第段有两个层次。在下面题目中的横线里各填写一个恰当的词, 概括层意。 答:第二层:_兰草。第二
22、层:_兰草。 7. 第段未画横线部分有 A、 C 三个分句, B、 请你根据本段的内容, 给 C 句的空缺处补写 24 个短句,与 A、B 两个分句构成排比。 答: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_ _ 8. “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 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这句话对全文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你怎 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_ _9. 你喜欢或者不喜欢文中的哪句话?请说说理由。答:_ _参考答案: 1、(咒)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2、具有超强生命力(生命力极强、顽强拼搏,或其它相同意思的表 达) ;想见(兰草) ;肃然起敬。 3、反衬或衬托(或对比)
23、 。4、惊喜、敬佩。 5、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 6、描写或描绘、绘;赞(美、颂等) 。7、本题难度较大,评分应从激励出发,不必苛求能否构成排比,只 要所写的短句中又恰当的,一句给 1 分,给满 2 分为止。若其中出现 有创意的某个短句即可高给满分。 (原句:兰草威武不屈,奋斗不止, 争得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了发展的先机。仅供参考。 ) 8、揭示(表现、突出等)主旨(中心、主题等) ;含义理解要点: 两者同样具有超强的生命力, 或顽强拼搏的精神; 战胜灾害 (困难) , 重建家园(美好生活) 。 9、本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论选句是否恰当,只要言之成理都应
24、给分。冬季到台北来看雨阅读理解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 17 题。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更是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比。我不是专门到台北来看雨的,我 从家乡来,我说家乡话,我唱家乡戏,我带着家乡情来看家乡人。为 两岸的文化交流,我们一行 20 人,应台湾名伶刘海燕女士的盛情邀 请,到台湾演出河南豫剧。 演出可谓盛况空前。我们的观众有的是驱车 200 多公里赶来的,有 的是被人用轮椅推进剧场的。有的一来使当起了“义工”,贴戏报、打 水扫地、搬运道具,看到什么活儿都抢着干。“老乡见老乡,两眼泪 汪汪”,一时间,乡音乡韵一片,其情深深,其意切切,场面
25、十分感 人。 对台北的河南老乡来说,他们来看家乡戏,主要是来找家乡情的。 一位叫贾文斌的老人,在头一天看戏时,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放 开,他颤巍巍地说:“我一听到这梆子敲、板胡响就想回家”80 岁的老人说着说着就像小孩一样哭了起来。一位麻老先生对我们说: “我吃过台湾的几十种水果,世界上近百种水果,哪一种也没有家乡 的榆钱和柿子有味,几十年不尝了,想啊!”台北河南同乡会的乔律 师说:“我是喝黄河水长大的,生是河南人,死是河南鬼”他们跟 我们谈这些的时候,那黯然的神情,那铿锵的声音,不正是深沉的思 乡情愫的袒露吗?他们的生命源头在故乡,那里有生养他们的老祖 宗,那里有他们的根哪! 舞台上,一出
26、卖苗郎 、几句寻儿记就使台下看戏的老乡们 大哭失声几回田。 是想起了至今仍未找到的家乡的父母?是想起了年 轻时手拉手陌上采桑的结发妻子?还是想起了当年挥洒“十八相送”的情景?数十年天各一方, 演出的剧情勾起了他们人生际遇中最深刻 的记忆,他们怎能不悲伤、不痛哭呢? 屋外的雨还在无休无止地下着,下雨的天气给人带来惆怅。雨如信 使,传达着一种情思,创造着一种怆然悲凉的气氛。我们归来时,老 乡们冒雨赶来送行。车开了,透过雨幕,我只看到了使劲挥动的手, 却无法看清他们脸上流的是雨还是泪我在心里向老乡呼唤: 回家 看看吧! 春天, 一串串肥嘟嘟的榆钱, 晚辈们会采下让您尝鲜; 秋后, 房前屋后,坡上路边
27、,柿子黄澄澄红丢丢的一片,晚辈们会摘下送您 手边。再听几回地道的家乡戏吧,原汤原水原汁原味 雨,台北的雨,不停不歇,下着,下着 1题目是“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文中也多次写到雨,对此,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答】( ) A.台北冬季确实多雨。 B.密密的雨丝和绵绵的乡情有相通之处。C.融情于景,把浓浓的乡情融人对雨的描写之中,形象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D.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与荔枝蜜一课写法相同。 2本文运用了_、_、_等表达方式。 3“盛”的意思分别与(1) (2)相同的一项是 (1)盛情邀请 ( ) (2)盛况空前 ( ) A.参加盛会 B.盛意难却 C.身着盛装 D.盛气凌人 4第段中“紧紧”
28、、“抓”、“久久”和“颤巍巍”四个词语,表现了贾文斌老人怎样的感情? 答:_ _ 5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与前文哪句话相呼应?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_6文中“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肥嘟嘟”等语句,十分通俗、 口语化,而且富有地方特色。从文中再找出一例,写在下面。 答:_ 7听了贾文斌老人、麻老先生和乔律师的话,“我”会说些什么?联 系文章中心,发挥想象,把“我”说的话写在下面。 (有创见的可加分) 答:_ _1、D。 2、叙述 9 记叙) ,描写(写景) ,抒情,议论。 3、B、A 4、盼到亲人来临,内心十分激动、喜悦。 5、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6、黄澄澄红丢丢。 (或:原汤原水原汁原味) 7、此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围绕文章中心,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即 可给分。内容或表达特别突出的加 1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