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整版高一语文诗歌鉴赏 知识点及练习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贼退示官吏(节选) 元结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注】代宗广德元年,蛮族盗贼攻入道州,把城内的财物几乎抢劫一空才离开。第二年,盗贼又攻破永州和邵州,不再进犯道州的边境而退。此时元结任道州刺史。(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租赋税有固定期限,日上三竿还能安稳酣眠,写出了诗人一身轻松、尽享隐逸之乐的状态。B.第七、八两句写道州城池太小,老百姓贫苦不堪,连贼人都对他们怀有同
2、情之心,无意洗劫。C.“迫之如火煎”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眼见百姓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而心急如焚的心理状态。D.诗人想辞官归隐,与一般隐逸者向往田园山水志趣不同,更多的是对官府横征暴敛的。(2)这首诗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举三例加以赏析。 答案:C解析: (1)C(2)昔日“井税有常期”和如今“迫之如火煎”对比,突出了官吏的横征暴敛;“城小贼不屠”与官吏“迫之如火煎”对比,突出官不如贼,暴虐无度;官府横征暴敛和诗人宁愿辞官归隐对比,突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昔日的太平与现在的纷然对比,突出时局的;过去的诗人尽享山林之乐,而现在的诗人备受为官之苦,突出对官府横征暴敛的不满。 【解析】【分析】(1)C选
3、项“直抒胸臆”错,该句指陈实事,描写了官府横征暴敛、陷民于水火的情景。故选C。 (2)昔日田租赋税有个固定期限,如今催赋逼税恰如火烧油煎,对比中突出了官吏的横征暴敛;县城太小蛮夷无意洗劫与如今催赋逼税恰如火烧油煎的对比突出官不如贼,暴虐无度;表达了诗人对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官府横征暴敛的不满。 故答案为:C; 昔日“井税有常期”和如今“迫之如火煎”对比,突出了官吏的横征暴敛;“城小贼不屠”与官吏“迫之如火煎”对比,突出官不如贼,暴虐无度;官府横征暴敛和诗人宁愿辞官归隐对比,突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昔日的太平与现在的纷然对比,突出时局的;过去的诗人尽享山林之乐,而现在的诗人备受为官之苦,突出对
4、官府横征暴敛的不满。【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杜荀鹤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5、。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于冬末泛舟潇湘,以记游述怀的一首清逸之作。B.首联就题起句,自问自答,点明创作目的。“残腊”即题中“冬末”。C.颔联紧承第一联,从买鱼、饮酒等生活细节具体展现泛舟潇湘之乐。D.作者在尾联表示要采江山之美以人新诗,使得新作传诵到都城长安。E.全诗通篇写景,却将诗人内心情感表现得真切丰满,极具艺术魅力。(2)颈联写“猿”“雁”,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B解析: (1)B,E(2)示例一:读出愁。作者描摹江山风物之美,意在得到朝廷的赏识与任用。夜深猿啼悲凉,春近
6、鸿雁高飞,恬淡愉快的表象下透露出诗人志难酬、无奈落寞之情。 示例二:读出喜。作者泛舟潇湘,江山风物的美丽令人陶醉,诗句传诵的想象激起壮志。凄凉猿啼,因内心的愉悦而不再悲凉;大雁因春近而辞别衡阳,返回故地,更让人欣喜。【解析】【分析】(1)B项,“点明创作目的”错误,“最多吟兴是潇湘”是冬末泛舟的缘起,而不是作者的创作目的。E项,“全诗通篇写景”错误,首联的两句是就题起句,并揭示出到潇湘来游玩是因其“最多吟兴”,是所用表现手法是抒情。尾联诗人说明这次与友人同泛潇湘的目的,正是为了采其江山之美以“裁取新诗”,也不是写景。故选BE。 (2)本题要先明确自己或愁或喜的观点,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言之成理
7、,自圆其说即可。如认为读出了“愁”,可以从夜深猿啼悲凉,春近鸿雁高飞分析,猿之哀鸣、雁之返飞,都是启人愁思、惹人诗肠的景象,烘托的是诗人内心的落寞之情,想要得到朝廷的赏识与任用。恬淡愉快的表象下透露出的是诗人壮志难酬而不得不“熟谙时事乐于贫”的悲凉心情。如认为是“喜”,可以从作者泛舟潇湘,江山风物的美丽令人陶醉分析,夜深猿啼,春近雁飞,那些都是是潇湘一带典型的景象。凄凉猿啼,因内心的愉悦而不再悲凉;大雁因春近而辞别衡阳,返回故地,更让人欣喜。诗句传诵的想象激起了诗人的壮志,展现出令人内心的无限喜悦之感,据此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BE; 示例一:读出愁。作者描摹江山风物之美,意在得到朝廷的赏识与
8、任用。夜深猿啼悲凉,春近鸿雁高飞,恬淡愉快的表象下透露出诗人志难酬、无奈落寞之情。 示例二:读出喜。作者泛舟潇湘,江山风物的美丽令人陶醉,诗句传诵的想象激起壮志。凄凉猿啼,因内心的愉悦而不再悲凉;大雁因春近而辞别衡阳,返回故地,更让人欣喜。【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探
9、究题,首先要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在诗歌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探究题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必须有理有据。但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本题要先明确自己或愁或喜的观点,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长安月夜白居易喧喧车骑帝王州 , 羁病无心逐胜游。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白居易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注】本诗为作者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帝王州:指都城长安。原诗是一首七律,作者时任翰林学士。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10、 A.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直接表现了唐代都城长安节日之夜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B.“羁病”交代了作者滞留长安期间的个人境况,而“无心逐胜游”则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隐忧。C.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表明作者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值班,“忆”是全诗的题眼。D.两首诗的写作年代虽然不同,但题材相近,诗中的两处“三五夜”所指的时令和具体节日也是相同的。E.作者是写月的高手,他在多篇诗作中借月抒发感情,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2)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B解析: (1)B,D(2)第一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京城元宵之夜,明月春风,
11、热闹非凡,“万人行乐”;而诗人却因“羁病”无心游玩,独处客舍“一人愁”,显得格外孤单,愁苦。第二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实写自己在中秋之夜,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好友;同时,诗人以己心理及“故人心”,想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设想江陵潮湿多云,担心对方不能和自己同见“清光”。诗作虚实结合,表现了元白二人千里回思的深厚友情。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隐忧”缺乏依据;D项,第一首诗中的“三五夜”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第二首诗中的“三五夜”指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晚。故选BD。 (2)第一首诗歌通过京城元宵之夜的热闹与诗人在这个时候因内心的原因无法进行游玩,导致一种心灵的空
12、虚,突出自己的孤苦郁闷情怀;第二首诗歌实写中秋之月的自己,又想象自己思念的家乡亲友,表现出内心的郁闷沮丧,这是一种虚实结合的手法,衬托内心的郁闷,更加显示出友谊的深厚。 故答案为:BD;第一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京城元宵之夜,明月春风,热闹非凡,“万人行乐”;而诗人却因“羁病”无心游玩,独处客舍“一人愁”,显得格外孤单,愁苦。第二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实写自己在中秋之夜,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好友;同时,诗人以己心理及“故人心”,想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设想江陵潮湿多云,担心对方不能和自己同见“清光”。诗作虚实结合,表现了元白二人千里回思的深厚友情。【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
13、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先指出手法,再结合诗句阐释手法,最后分析效果,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宋)陈师道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人行囹画里,鸟度醉吟中。不尽山兴,天留忆戴公。【注】黄楼:元丰年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于徐州城东门,称为黄楼。负山居士:陈师道的友人张仲连的号。尾联运用了王徽之的典故,指王徽之居住在山时,一日忆及戴逵,就冒雪连夜前往,却在到了后不登门拜访,而是返舟回去
14、,问及理由,他说:“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访戴?”(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二句描绘了一幅雪后黄昏空明澄净的图画。向晚时分,林中屋舍已无炊烟缭绕,城垣上的积雪,预示一年将尽。这两句颇切合雪后登楼的情景。B.“鸟度醉吟中”,似乎鸟之飞来亦属有意入诗,平添了一种奇趣。颈联雪地里的行人,空中的飞鸟,城楼上的诗人,都被置于同一个画框之中,物我交融,互为映衬。C.尾联正用王徽之雪夜访戴的典故,指王徽之因访戴逵而起访问之兴,兴尽之后,忆戴逵的念头亦平息。而诗人宁可不去拜访张仲连,使自己兴不尽,这样就可长忆友人。D.全诗结构谨严,写景则精微细腻,写情则深远绵邈。前六句景中有情
15、,后两句在感情的流露及景观的表现上神韵天然,清新淡泊。(2)诗林广记评“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二句时说“两句如善画,作诗之妙,至此神矣”,还有人认为这两句的写景更表现出陈师道烹字炼句的功力。请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答案:C解析: (1)C(2)这两句的意思是日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映照着松枝上的积雪,显得格外明亮;溪水纵横的山间吹进晚风,又带来了阵阵寒意。“日”是“云日”;“雪”是“松雪”;“山”为“溪山”;“风”是“晚风”,都力图用最简炼的字句传递出尽可能多的意象。这四组景物,两两相对,中间以动词“明”、“进”维系,整个画面便动了起来,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解析】【分析】(1)C项,
16、“尾联正用王徽之雪夜访戴的故事”错。陈师道在这里更深一层发掘其意义。意指王徽之因访戴逵而起访问之兴,兴尽之后,忆戴逵的念头亦平息。而诗人宁可不去拜访张仲连,使自己兴不尽,这样就可长忆友人。此二句,既可见诗人冲淡的情怀,又可见其友情的诚笃,把这个用滥了的典故翻出了新意。而且这里既契合雪后的环境,又切合寄友的诗题,可见陈师道用典的精密。应是“尾联反用王徽之雪夜访戴的故事”。故选C。 (2)“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这一联一字一意,绝无冗赘之语。“日”并非普通的日,而是“云日”,这就将雪后薄云遮日的景象表现了出来;“雪”是“松雪”,具有立体感,使人马上想到那枝头积满白雪的青松,描绘出一幅青白交映的
17、松雪图;“山”,不是孤立的山,而有溪流陪伴,为“溪山”,可以想见此时溪水已经冰冻,洒满白雪,与山高低相间,起伏分明;“风”是“晚风”,自然使人感到阵阵寒意。都力图用最简炼的字句传递出尽可能多的意象。这四组景物,两两相对,中间以诗眼“明”、“进”维系,整个画面便动了起来,好像都变活了,令人如见雪景,如闻风声。 故答案为:C; 这两句的意思是日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映照着松枝上的积雪,显得格外明亮;溪水纵横的山间吹进晚风,又带来了阵阵寒意。“日”是“云日”;“雪”是“松雪”;“山”为“溪山”;“风”是“晚风”,都力图用最简炼的字句传递出尽可能多的意象。这四组景物,两两相对,中间以动词“明”、“进”维系
18、,整个画面便动了起来,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点评】(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19、节选)卢仝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诔议送书信,白领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注】斜封三道印: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苏息:困乏后得到休息。(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送茶军将的叩门声,惊醒了诗人日高丈五时的浓睡。军将是受孟谏议派遣来送信和新茶的,他带来了一包白绢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B.“闻道”二句言采茶人的辛苦,意思是听说每到新年茶农采茶进山里,蛰虫都被惊动春风也开始吹起,为下文的议论抒情作铺垫。C
20、.本诗的节选部分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收到友人所送新茶,第二层写采茶人的辛苦,第三层用奇特比喻寄托诗人心志。D.诗人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盂简所赠新茶之后写下这首即兴作品。全诗句式长短不拘,错落有致,行文挥洒自如,直抒胸臆,一气呵成。(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 (1)C(2)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互相尊重与怀念的感情。包裹用白绢斜封加三道印,足见友人对诗人的尊重,诗人打开书信宛如见了谏议的面,表现对友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刻同情。无数茶农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在山崖峭壁之上采摘茶叶,诗人期待茶农们的苦日子能有尽头。对朝廷的不满。天下百姓在水深火热
21、中生活何时才能走到终点?诗人为茶农呼喊,对当时朝廷的课税制度的不满。 【解析】【分析】(1)C选项“第三层用奇特比喻”错误,第三层没用奇特比喻。故选C。 (2)头两句写送茶军将的叩门声,惊醒了他日高三丈时的浓睡。军将是受孟谏议派遣来送信和新茶的,他带来了一包白绢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读过信,亲手打开包封,并且点视了三百片圆圆的茶饼。密封、加印以见孟谏议之重视与诚挚;开缄、手阅以见作者之珍惜与喜爱。字里行间流溢两人的互相尊重与真挚友谊。卢仝除了着重强调品茶的审美、功能和愉悦外,更把品茶的境界放眼到饮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与同情,放眼到天下百万茶农的艰辛劳作。天子杯中茶,却为茶农汗。在此卢仝质问有
22、二:一问统治阶级能不能体恤民情和茶农之疾苦生活;二问采用代问式,代好友孟谏议问上苍,天下百姓在水深火热中生活何时才能走到终点?卢仝之所以为茶农呼喊,实际上也针对当时朝廷的课税制度。自公元782年,户部侍郎赵赞茶禁出台,在“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之后,茶税遍行。朝廷加税开征“贡茶”,负担和压力全部落在茶农身上。天子须尝茶,地方官不敢怠慢,有此溜须拍马机会,总也想挖空心思弄出点新奇的“崖上茶”、“山巅茶”来孝敬皇上。为此,常常发生茶农因攀爬悬崖采茶而堕落山谷。“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为之而呼喊的卢仝,实则是把读者导引到为民请愿,为茶农分忧的主题思想。 故答案为:C; 表现了诗人与
23、友人之间互相尊重与怀念的感情。包裹用白绢斜封加三道印,足见友人对诗人的尊重,诗人打开书信宛如见了谏议的面,表现对友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刻同情。无数茶农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在山崖峭壁之上采摘茶叶,诗人期待茶农们的苦日子能有尽头。对朝廷的不满。天下百姓在水深火热中生活何时才能走到终点?诗人为茶农呼喊,对当时朝廷的课税制度的不满。【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
24、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吾已买田清颍上,更欲临流作钓矶。【注】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颍:指颍州。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
25、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B.诗人深知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C.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暗含远离归隐的意思。D.诗人在颍州水畔种田为生,垂钓自娱,表达了悠闲生活的快乐与惬意。(2)有评论者认为“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D解析: (1)D(2)“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意象表现出画面的生机勃勃,凸显了田园风光的优美。使用叠词。“聒聒”“翩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鸠鸟、布谷的情态;音律和谐,对仗工整。色彩渲染,对比鲜明。“碧山”“丹杏”“青
26、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写出了景物的优美。视听结合。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远近高低结合。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解析】【分析】(1)D项,诗下注释和“更欲临流作钓矶”的“欲”,表明这是作者的想象,并不是真实发生的情景。故选D。 (2)阅读全诗,精读“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这四句写景的诗句。首先选取了典型的景物(意象)“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写出了田园景物的优美。“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远景近景、高处景低处景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和
27、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另外,“聒聒”“翩翩”叠词的使用,形象写出了鸠鸟、布谷的情态。音律和谐,对仗工整。 故答案为:D; “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意象表现出画面的生机勃勃,凸显了田园风光的优美。使用叠词。“聒聒”“翩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鸠鸟、布谷的情态;音律和谐,对仗工整。色彩渲染,对比鲜明。“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写出了景物的优美。视听结合。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远近高低结合。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
28、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天外飞霜下葱海 , 火旗
29、云马生光彩。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注】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B.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C.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D.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D解析: (1)D(2)雄才大略:通过安西幕府才雄很多,且都称道
30、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器宇非凡: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宇非凡;富有才华: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动作描写,说他善写檄文,很有才华;勇敢无畏:“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他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勇敢;旗帜如火、战马如云看出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 【解析】【分析】(1)D项,“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错误,设想的是自己等待友人归来。故选D。 (2)根据诗中的“多材雄”“惟道三数公”分析其有雄才大略;根据“绣衣貂裘”“银鞍”分析其器宇不凡;根据“飞书走檄如飘风”分析其富有才华;根据“天外飞霜”“下葱海”分析其勇敢无畏。 故答案为:
31、D; 雄才大略:通过安西幕府才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器宇非凡: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宇非凡;富有才华: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动作描写,说他善写檄文,很有才华;勇敢无畏:“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他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勇敢;旗帜如火、战马如云看出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
32、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8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注释: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渤澥:渤海的古称。(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
33、属于( )。 A.律诗B.小令C.古体诗D.曲子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B.“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C.“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D.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3)“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 答案:A解析: (1)A(2)D(3)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
34、,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相烘托,展现江潮远远而来、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充分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弹”“观”“宽”“寒”等分析,本诗属于律诗。律诗通常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韵书中的字押韵。故选A。 (2)D项,“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错误。“一坐凛生寒”是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故选D。 (3)作答本题,先要描述这两句话的内容,然后加以赏析。日光、秋云、天空、大海,景象壮观,不是直接写潮,而是写江潮的背景,以海天的壮阔有力地衬托了江潮的壮观,表现出
35、钱塘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故答案为:A;D; 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相烘托,展现江潮远远而来、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充分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的体裁特点,重在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有很少见的六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内
36、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的意思是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作者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烘托潮水,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王令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横。未甘身世成虚老,待
37、见天心却太平。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注】蜺:同“霓”,虹的一种。玉蜺,指白虹。此句化用曹植诗“慷慨则气成虹蜺”。天心:指君主的心意。“待见天心”含待见明主之意。(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形容枯槁、面色如冰,但诗人并没有因眼前的处境而失去内心的浩然之气。B.诗人不甘虚度此生,“未甘”二字表现出他在困窘中渴望有所作为的壮怀。C.诗人自信才情过人,兴来写诗多有超凡脱俗之句,醉后放歌歌声美妙动人。D.本诗主要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通过感愤抒写个人抱负,表达内心的情怀。(2)本诗尾联与陆游书愤一诗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己先斑”的情
38、感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 (1)C(2)王诗写外敌犹在,自己功业未就,“不信吾无万古名”表现了年少犹有豪气,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自信与豪情。陆诗写自己大志落空,衰鬓先斑,表达了诗人英雄白首,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慨与苦闷。 【解析】【分析】(1)C项,“醉后放歌歌声美妙动人”分析不当,“过人声”不是指诗人的放歌有多么美好,而是说他的慷慨及忧国忧民之情较之一般诗人更为深广。故选C。 (2)本诗尾联“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诗人感愤言志,抒发了内心的巨大抱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酣畅痛快。“不信吾无万古名”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愿。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
39、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概括诗歌的情感即可。 故答案为:C; 王诗写外敌犹在,自己功业未就,“不信吾无万古名”表现了年少犹有豪气,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自信与豪情。陆诗写自己大志落空,衰鬓先斑,表达了诗人英雄白首,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慨
40、与苦闷。【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黄庭坚 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
41、况当年定计,昭陵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千骑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看朱颜绿鬓,封侯,写凌烟像。【注】“青骢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汉家戚里生飞将”一句总领上片,巧妙地夸耀了黔州太守曹伯达的高贵出身。B.上片回顾往事,写曹伯达家族功勋卓著,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C.下片“暂淹留、莫辜清赏”表达出词人对
42、曹伯达的勉励,希望他不要辜负朝廷恩遇。D.下片承接上片铺陈的手法,“虚弦落雁”“拂云惊浪”等句极力赞扬曹伯达年少有为。(2)本词结尾“看朱颜绿鬓,封侯,写凌烟像”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B解析: (1)B(2)运用借代、引用典故的手法。以“朱颜绿鬓”借指年轻,“写凌烟像”引用凌烟阁功臣画像的典故,指功成名就。间接而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黔州太守曹伯达为国效力、年少有为的赞美与期望之情。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错误。结合“汉家戚里生飞将”及注释内容分析,上阕没有作者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的表达。故选B。 (2)结合注释内容“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
43、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分析,运用典故,指功成名就。“朱颜绿鬓”,朱颜,红润的面容;绿鬓,黑鬓发。形容年轻时的容貌。运用借代。间接而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曹伯达为国效力、年少有为的赞美与期望之情。 故答案为:B; 运用借代、引用典故的手法。以“朱颜绿鬓”借指年轻,“写凌烟像”引用凌烟阁功臣画像的典故,指功成名就。间接而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黔州太守曹伯达为国效力、年少有为的赞美与期望之情。【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的赏析能力。这类综合考核诗歌的题目,涉及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
44、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看朱颜绿鬓,封侯,写凌烟像”,运用借代、引用典故的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即可。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 , 望长安南山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
45、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注】高兴亭:亭名,在南郑(南宋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此时陆游在南郑担任军务。灞桥:与后文“曲江”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开篇两句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B.“悲歌击筑”一句,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之事表达了收复中原无望,国家前路茫然,悲观失望的情绪。C.“应待人来”中“应”字特别强调了肯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争战事,但词人坚定的信念却溢于言表。D.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可以
46、看出这首词表现出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愤慨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E.词人月夜登高望远,内心的激情奔腾激荡,借所见所闻写出心中的忧思,突显了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B解析: (1)B,D(2)下片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拟人。词人付以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人的心态与情感,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想象。诗人于南宋亭上,放眼远望,想象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早日胜利归来。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悲观失望的情绪”错误,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之事报答了誓死报国的慷慨悲壮,并无悲观失望之情;D项,“怀才不遇”于文无据,注释明说了,此时作者正在承担军务,身处前线。并非无法施展抱负。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