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招聘考试教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一一、教诲学1、教诲学是研究教诲现象、揭示教诲规律一门科学。2、国内春秋木年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阐述教诲问题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论演况家教诲早约三百年。其中重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教学规律)。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阐述教诲问题专著。她提出了班级授课制。4、美国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诲强调“小朋友中心”,提出了“做中学”办法,开创了“当代教诲派”。5、苏联赞可夫教学与发展把学生“普通发展”作
2、为教学出发点与归属。6、美国布鲁纳教诲过程重要思想是构造主义和发现法教学办法。7、苏联苏霍林斯基给教师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教诲学”和“学校生活百科全书”。8、教诲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诲、学校教诲和家庭教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诲。9、国内封建社会学校教学内容重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10、遗传素质对人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由于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悲观、被动,而是积极能动实践过程。11、国内普通中学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劳动后备力量;
3、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12、国内全面发展教诲构成某些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诲。13、“双基”是指系统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14、智育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智力,涉及观测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因素。教师招聘考试教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二1、体育主线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2、蔡元培于19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3、美育任务:(1)使学生具备对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体现美和创造美能力;(3)培养学生心灵美和行为美。4、劳动技术教诲任务:(1)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养成对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诲学生初步掌握某
4、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5、义务教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小朋友和青少年都必要接受,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国民教诲。义务教诲是一种强制性教诲。6、教师是教诲工作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7、教书育人是教师主线任务。8、教师劳动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持续性、空间上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9、教师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10、学生是教诲客体、是自我教诲和发展主体、是发展中人。11、国内新型师生关系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主线上说,良好师生关系建立取决于教师教诲水平。12、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
5、同构成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双边活动。13、教学是实现教诲目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备教诲性。教学是学校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原则。14、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15、课程是学校教诲核心,是学校培养将来人才蓝图。教师招聘考试教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三1、两种对立教学办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咱们应当倡导启发式,反对注入式。2、教学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3、惯用教学办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教学办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引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教学办法: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教学办法:
6、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教学办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教学办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4、教学工作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检查与评估。5、一节好课基本规定:(1)教学目明确。(2)内容对的。突出重点,难点,抓住核心。(3)构造合理。上课有高度筹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办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6、德育教诲普通涉及:政治教诲、思想教诲、法纪教诲和道德品质教诲四个基本方面。7、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
7、高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核心,也是衡量一种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重要标志。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顷序发展,但其中任何一种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诲具备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8、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源泉和基本。9、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诲与个别教诲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依托积极因素,克服悲观因素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规定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10、马卡连柯平行教
8、诲理论:集体教诲与个别教诲相结合原则。11、德育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重要途径,其他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12、陶冶教诲涉及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13、班主任工作重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14、全面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前提和基本。其中观测法是一种最基本理解办法。15、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中心环节。培养对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与否形成重要标志之一。教师招聘考试教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四二、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涉及:心理过程、个性心理。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涉及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9、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涉及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性,涉及能力、气质和性格。4、心理是人脑机能,脑是心理器官。人心理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映象。5、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反射。6、意识是人心理反映最高形式。意识基本特性:自觉目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性。7、心理学科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交叉学科。8、需要种类:(1)依照来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依照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9、马斯洛需要层次,由低档向高档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10、、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10、动机产生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1l、兴趣是指个体积极结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心理倾向。12、兴趣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13、学习动机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行启发式教学。(2)依照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运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立课堂构造,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对的指引成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1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15、成就构造理论以为:有三种现实课堂构造:合伙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
11、伙型目的构造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招聘考试教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五1、成败归因理论以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2、创设问题情境理论基本是成就动机理论。3、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客观事物综合整体反映。感觉是知觉基本,知觉是感觉整合。4、生物钟现象:人体内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这些节律性变化就是所谓“生物钟”机制。5、知觉特性:选取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6、注意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组织特性。7、注意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故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故意后
12、注意)。8、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和内在规律间接、概括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两大基本特性。9、思维种类:(1)依照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依照与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依照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10、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详细化。教师招聘考试教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六三、新课程知识1、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6月,制定了18个学科课程原则,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9月,3
13、8个实验区,高中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与全面展开)。2、新课程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的创新,每门学科目的至少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办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2)课程构造创新,强调课程均衡性、综合性、选取性。(3)课程原则创新,用课程原则取代过去教学筹划和教学大纲。(4)教学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整合,注重科学探究教学,倡导交流与合伙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5)课程评价创新,提出了发展性评价观,侧重学生全面发展,关注教师成长。(6)课程管理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3、基本教诲课程改革是实行素质教诲核心环节。4、为了学生发
14、展是本次课程改革主线理念。(1)倡导全人教诲。增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愿望与能力,解决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关系。克服课程过度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倾向。(2)为了学生个性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独特性和详细性。(3)体现新时代价值观。新课程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种学生发展。5、新课程内容选取: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基本知识与技能,变化当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现象。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构造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各种类型课程和各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科目)、选取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个原则。
15、6、新课程构造有了调节:(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义务教诲课程。高中课程设立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取性。(2)逐渐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立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涉及:信息技术教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诲。(3)恰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将10%一12%学时量予以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行,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类型构造。7、新课程教学方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过程。(3)构建布满生命力课堂教学运营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
16、程中合理应用。教师招聘考试教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七1、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主角转向“平等中首席”。交往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2、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伙学习、探究学习。变化过去那种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3、新课程评价体系,规定既关注成果,更注重过程评价,要以增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检查、诊断、导向、反馈、勉励等功能。规定评价内容原则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4、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1)构建“三级课程”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2)开辟“自下而上”课程管理渠道。倡导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课程管理方式。(3)采
17、用“抓大放小”原则。5、教师要成为课程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6、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7、新课程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发展,为了中华民族振兴。8、素质教诲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9、新课程三维目的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办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0、新课程从“精英教诲”走向“大众教诲”。11、新型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途径师生间双向交流。12、变化原有单一、被动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学习方式,增进学生在教师指引下积极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核心任务。13、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合伙者、引导者、参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