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诵读诗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文章大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部分诗歌。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精美语言,领会每一诗文中丰富的内涵。【单元教学主题及课时安排】主题一:永远“桃花源”学习内容:桃花源记茵尼斯弗里湖岛乡下人哪儿去了课时:二课时主题二:咏物之神韵 抒人之情怀学习内容:陋室铭爱莲说枫叶礼赞松树的风格课时:二课时主题三:古今追梦 心系天下学习内容:大道之行也硕鼠礼记三则之孔子过泰山侧课时:二课时主题四:杜甫诗三首同课异构(1)主题:走进杜甫 学习内容:望岳春望石壕吏登高登楼登岳阳楼课时:二课时(2)主题:志远似山忧国民学习内容:杜
2、甫诗三首,课外古诗兵车行登高(课外朗读、积累登岳阳楼旅夜书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主阅读主题丛书底层)课时:二课时(3)主题:登高的情怀学习内容:望岳春望登高课时:一课时主题五:意高韵雅抒心曲 学习内容:主题丛书归园田居四首、逍遥游潇洒人生、民为贵礼记杜甫诗四首走近芦苇看树课时:三课时主题一:永远“桃花源” 林州市九中 桑晓丽 李显清【教学篇目】 桃花源记茵尼斯弗里湖岛乡下人哪儿去了【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字词,感知文本内容。 2.品读三篇文章内容,感受“桃花源”之美,理解每位作者心目中的“桃花源”。【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假如有一架时空穿梭
3、机,你想让它带你穿越到哪个时代?并请说明你的理由。(学生畅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独特,生活中有很多诱惑,但是只要我们不去过多的考虑美貌、才情、功名或者金钱地位,我们可以完完全全的摆脱这些外在束缚,去一个与世无争的,远离尘世间的喧嚣的一片净土,那里有山有水、落红成阵、风景秀美,简直美丽得让人窒息。好了,那么下面就让老师带领大家穿越到陶渊明的时代,去领略一下陶渊明笔下的没有祸乱,安定而又祥和的世外桃源风光吧!二、 学习桃花源记,感知文意1. 初读文本,校准字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2. 再读文本,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能够准确的复述课文内容。3.三读文本,思考:(1)渔人看到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
4、(请用几个词语进行概括,并从文中找到根据)明确:风景优美,民风淳朴,远离战乱(2) 为什么后人再寻“桃花源”却“不复得路”?明确: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不是真实存在的。(3)既然不是真实存在的,陶渊明为什么还要虚构一个美好的“桃花源”? 链接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小结:厌恶黑暗现实,向往美好生活!三、阅读茵尼斯弗里湖岛乡下人哪儿去了默读课文,思考:结合文本内容,说一说两位作者心目中的“桃花源” 分别是什么样子?学习方
5、式:小组合作完成明确:幽静、恬淡、自然和谐的生活;人性淳朴、厚道。四、畅所欲言 学生畅所欲言,谈谈你心目中的“桃花源”。五、总结 时至今日,“桃花源”已成为美好、幸福、安定的代名词。它拥有着无人能及的魅力,它吸引着人们不断创造生活、改变生活。它已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圣地,是我们永远的“桃花源”。六、 推荐书目: 桃花源诗陶渊明 桃源行王维 主题二:咏物之神韵 抒人之情怀 陋室铭爱莲说主题拓展阅读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第一中学 王敏 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大五家子学校 包根英【教学内容】重点阅读:陋室铭爱莲说延伸阅读:枫叶礼赞松树的风格【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利用注释或工具书,借助旧知,疏通
6、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2.通过阅读文章,进一步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的情怀【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之前我们走进了美丽富足的桃花源,今天我们要欣赏清新雅致的陋室品读高洁傲岸的莲花。读后你会感受到留在我们脑海里的不再是单纯的景物,更多的是诗人对未来、理想、人生的追求。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铭爱莲说这两篇文章。二、 介绍作者和文体刘禹锡:字梦得,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7、三、 初读文本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第一遍:整体感知,注意语音正确、流畅第二遍: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遍: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四、 再读文本疏通文意1、参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结合语境、自我理解。2、小组合作,质疑解难。3、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五、理解内容:1、陋室铭中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2、爱莲说中作者写莲花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赞美莲花吗?明确:托物言志: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表达某种情操、志向或思想感情。 陋室 : 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莲: 高洁、正直、美名远扬、清高、志洁行廉、质朴六、拓展阅读阅读丛书五枫叶礼赞3
8、9页松树的风格41页小组合作,思考:1、枫叶礼赞中作者写枫叶有何用意?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2、松树的风格中作者写松树有何用意?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七、推荐阅读看树走进芦苇骆驼 主题三:古今追梦 心系天下大道之行也(1+x课型 ) 邢台市第十二中学 白新玮 陈宁【阅读篇目】大道之行也硕鼠礼记三则之孔子过泰山侧【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2、了解“大同”社会,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
9、(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2.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1)关注生字读音。与(j) 矜(gun) 分(fn) 恶(w) (2)关注句子停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不兴3、再读文章,疏通文意,掌握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1)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勾画出来。(2)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3)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整理重点字词。进行展示,教师进行补充。三、理清文章脉络
10、,领悟“大同”社会的实质:再读课文,思考问题: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人人得到关爱,社会亲如一家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四、熟读课文,当堂背诵:(小组竞赛形式)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那么古代的百姓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硕鼠礼记三则之孔子过泰山侧这两篇文章来了解一下。二、阅读硕鼠礼记三则之孔子过泰山侧1、初读,了解文章内容。分组讨论,简洁概述文章内容。2、思考:用关键词概括古代劳动人民都遭受哪些苦难。若是你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你会希望生活能发生怎样的改变呢?明确:感受古代劳动人民所受的剥削,苛政,战争,劳役
11、之苦。渴望和平、安定、自由平等的美好生活。3、讨论:虽然遭受这样的苦难,但我国劳动人民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样的愿望在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中都有所体现。再读这两篇文章,请联系桃花源记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三、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所表述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你能在当今社会做些什么呢? 四、课堂小结: 从古至今,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未停止。从构建大同社会,到寻求世外桃源,再到追求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无一不是这种追求的体现。而要想实现这样的梦想,需要每一个人的不懈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
12、,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大家心系天下,勇敢追梦! 主题四: 走进杜甫人教版教材八上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主题拓展阅读教学设计 吉林省抚松县实验中学 程莉莉 孙立静【设计说明】 杜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一现实主义标举的伟大诗人。杜甫诗三首选编了他写于不同时期的三首诗歌,有青年时期豪情壮志的抒发,有安史之乱时忧国忧民之怀。同时,所选诗歌也反映出了诗作风格的变化。由此,此课设计按杜甫不同的人生阶段为主线,品读诗歌语句,体味杜甫不同阶段的情感,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进而加深对杜甫形象的感知。【教学内容】 望岳春望石壕吏登高登楼登岳阳楼【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大意并积累。2、通过品读杜
13、甫诗文,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感受杜甫内心情感,加深对杜甫的认识,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课时】 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然各具情怀各具特点的诗人不胜枚举。其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活于唐朝盛世转颓的时期,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笔下所写诗歌被后人称为“诗史”。这个在中国诗歌史上如此璀璨的人就是杜甫。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杜甫的诗文?(学生展示,教师依于背诵的诗文点拨杜甫不同的人生阶段)二、盛世之怀:学习望岳1、诵读望岳一文(从朗读的字音、节奏、语气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2、结合诗歌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望岳”中“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此诗由远望所见开始,进而写到近望
14、与细望之景,同时也有虚与实的结合,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泰山高大于秀美。从顺利成章地抒发出了心底所感。3、诗歌中体现出杜甫怎样的情感?结合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诗中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三、乱世之感: (一)学习石壕吏1、自读诗文内容,注意读音与节奏。2、组内共读诗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老妇对夜捉人者的“致词”。3、在老妇的“致词”下,你感受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背景介绍:曾盛极一时的唐朝因安史之乱而逐渐衰颓。在战争中受苦的当属逃避不开的百姓。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为平息战乱需征兵抵抗。 明确:在杜甫的诗歌中
15、,我们能够看到当时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受到杜甫内心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杜甫是心怀百姓的。诗中的文字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状,这就是“诗史”的体现。(二)学习春望1、诵读诗歌内容,注意读音、节奏与语气。2、自读诗歌,结合诗句谈一谈当时社会现状是怎样的? 3、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下,本诗中杜甫的形象是怎样的,结合诗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4、此时的杜甫怀有着怎样的情感?背景介绍: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离都城,此时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
16、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明确:”破”“深”之字,传达出了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箫条零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情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形象,都浓浓地浸透着诗人思家情切,对国破家亡的感时伤逝,表达着对国家的热爱之心与心系国家之怀。四、漂泊之言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公元759年,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放弃了官职,携家带口开始了西南的漂泊生活。 品读诗歌登高登楼登岳阳楼,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西南漂泊时的杜甫有着怎样的情感?并进行诵读展示。(小组合作后推荐展示) 明确:综观杜甫人生经历,盛世之时的他秉着“致君尧
17、舜上”的思想,一首望岳让我们读到了他的豪情与抱负,尽显雄阔昂扬。而身处战乱穷年,面对百姓的艰难世事的困苦,他的诗歌总是浓聚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有悲壮沉郁之感。由此可见杜甫身上“诗圣”的体现。盛世时那样的豪情壮志到衰颓之世诗歌中“沉郁”的展现,是因于社会动荡,也更因于他那颗永不变的拳拳爱国忧民之心。五、课堂小结: 杜甫,其一生正如大唐由盛转衰的命运一样崎岖多舛,年少的他便怀有经世济民的大志,希望能行儒家兼济天下的理想,可惜,动乱的时代没有给予他施展抱负的机会。然而生在苦难中的他依然不减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他的诗歌和人生思想深受后世之人的敬仰,也深深影响着代代后人。六、推荐阅读:丛书五杜甫诗四首主题
18、四:志远似山忧国民抚松外国语学校 牟宗英【教学篇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杜甫诗三首,课外古诗兵车行登高(课外朗读、积累登岳阳楼旅夜书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主阅读主题丛书底层)【教学目标】、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朗诵、品读诗歌,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3、通过诗歌,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思想历程,感受诗人的崇高情怀。【教学重点】通过朗诵、品读诗歌,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怀。【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教学用时】二课时【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生字词。【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19、导入新课“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是唐朝诗歌的集大成者,被后人誉为“诗圣”。他的一生和他的诗歌揉合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在诗歌中既能洞察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现状,又能反映杜甫的思想情怀,并生动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时代的画卷,因此他的诗被称为“史诗”。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诗,追寻他起伏跌宕的人生足迹,感受他博大崇高的思想情怀。二、检查预习,掌握生字三、诗路寻踪,走近杜甫(一 )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教师:杜甫(公元712年-770年)35岁前的杜甫过着读书、吟诗、漫游、交友的惬意生活。“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一直就有的治世雄心,虽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对自己的前途
20、还是充满信心,望岳作于他大约二十五岁“游齐赵”时。、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2、问题探讨:诗歌的前三句描绘了泰山怎样的景色?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传神? 最后一句话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明确:这几句描绘了泰山雄奇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 “青未了”三个字,刻画出它那巍然耸立、青翠欲滴而又绵亘天外的浑茫外形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钟”概括泰山的神奇秀丽,“割”衬托出遮天蔽日、高峻峭拔的山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诗人豪迈气概,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决心,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必将腾凌绝顶的壮志豪情。3、由这首诗,你认识一
21、个怎样的年轻杜甫?(二) 屡试不第、正视现实的困居长安时期教师: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沉郁顿挫”,是在安史之乱的前夕开始形成,而滋长于其后数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之中。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多方奔走,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天宝后期,唐代社会虽维持着表面的繁盛,却已处处埋伏着危机。杜甫透过个人的不幸看到了国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天宝十一年(即752年),杜甫写下了他的名篇兵车行,以严肃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下人民被驱往战场送死的悲惨图景。这首诗标志了杜甫诗歌的转变。1、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文字想象诗歌的意境
22、,探讨交流:诗歌描绘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造成百姓深重苦难的原因是什么?明确:描绘了悲怆送别、战争惨烈、田园荒芜、尸骨遍野的悲惨画面。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2、这首诗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学生有感情读诗。明确:要读出悲愤之情与作者对百姓的深深同情。(三) 多灾多难、忧国忧民的乱世流亡时期学生根据历史教材介绍安史之乱,教师补充:公元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春望诗作于次年三月。1、朗读春望,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2、问题探讨:根据诗歌所
23、描写的意象展开想象,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望见长安城怎样的景象?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结合全诗内容,你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中读出怎样的诗人形象?教师点拨:由“感时花溅泪”一句,要学习本文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师: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第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于是就其所见所闻
24、,写成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下面欣赏石壕吏。1、谁来有感情的读一下这首诗?2、这首诗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读完这首诗,会产生怎样的感情?为什么?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明确:这首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感到愤慨,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不是“征兵”而是“捉人”,而且在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兵役制度多么黑暗,差吏多么阴险!“吏呼一何怒”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尽管三男二死,
25、最后老妇还是被捉,这一家人的命运又何其凄惨!怎能不令人同情!(四) 田园草堂、颠沛流离的漂泊西南时期教师: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并写下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千古绝唱。公元765年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至忠州,后又身居夔州。登高是公元767年重阳节所作,当时作者已经56岁。下面,我们就来欣赏登高,在沉郁悲凉的诗句中感受诗人的情感与襟怀。1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教师指导。2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
26、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前四句描绘的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四、仰望贤者,提升认识我们通过几首诗,不仅学习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领会了杜
27、诗大气盘旋、沉郁顿挫的风格,更体会杜甫了沧桑的一生,感受到诗人崇高的灵魂。少年时代的他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只是生不逢时,无法实现“致君尧舜上”的伟大理想。但历史的灾难与沉重成就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深衷也铸就了杜甫这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山!如今,杜甫已离我们远去,淹没于黄尘古道、荒芜在烽火边城,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A课外朗读、积累登岳阳楼旅夜书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主阅读主题丛书底层,写点感想。B以“致杜甫”为题写一段话。主题四:登高的情怀 吉林省抚松十中宋义晶教学目标:1、理解望岳、春望、登高主题,体会其中的“登高”意象。2、探究杜甫青年、中年、晚年诗作风格
28、的变化。 3、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4、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主题。教学难点:体会“登高”意象的情怀,感受士大夫“登高”的使命感教学流程:一、 导入同学们,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看黑板上的一些诗句。这些诗句是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比较有名的诗句。你能准确的读出来吗?【屏幕显示:l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l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l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l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l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l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l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学生选择诗句分别朗读。教师就感情做简要的点评)这些诗句在
29、内容上有何共同的特点?你能看出来吗?或许红色的字体能给你一些提示。(明确:登高远望)总结:没错,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感悟一下古人登高的情怀。(板书“登高”)二、 豪情万丈说望岳过渡语:可以说登高自古以来就是文人的传统。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登临泰山,并留下了不朽的作品望岳。美读这首诗作和泰山一样有着无与伦比的气势。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示范朗读的音频,请大家认真倾听,感受其中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学生展示。(针对不同的朗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鼓励)男女集体比赛朗读。感知泰山美题目中有一个字统领全篇,你能迅速的找出来吗?(明确:望)那么,作者究竟望到了什么呢?提示:可以用原诗
30、的句子、词汇作答。(明确:望到了苍翠青葱的泰山山脉,望到了高大挺拔的山体,望到了阴晴截然的阴阳分割线,望到了翻卷不定的云海,望到了迅速归巢的鸟儿,望到了矮小匍匐的众小山)你能否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那幅巍峨壮阔、气势绝伦的画面呢?【屏幕出示参考译文: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品读字词美这样不同凡响的泰山之美,竟然只用了40个字。可以说作者在遣词用字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再读诗文,把你认为最
31、巧妙的一个字找出来,并说说好在哪里。(学生回答应以动词为主。教师准备:“割”字体现割裂感,截然不同。“钟” 字体现拟人,富有人情味。“荡”字体现云海的动态,翻卷不定。“入”字体现鸟儿飞行速度。“凌”字体现居高临下,俯视一切。“览”不能用“看”、“见”代替,总览无遗。)知人论世气势非凡的泰山,荡气回肠的诗句。你知道杜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的这首诗吗?(检查预习。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屏幕依次显示四个关键词。书香世家(祖父杜审言)“官二代”(父亲杜闲其时正在山东做兖州司马,杜甫作为年轻公子轻歌裘马齐赵间)青年才俊(已有诗名,才高八斗,结交了高适等人)侠客(打抱不平,心怀大志,有房兵曹胡马)】这样一
32、个年富力强、心怀大志的杜甫,站在泰山之巅,他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明确:豪迈自负、报效国家、慷慨激昂、志存高远、济世救民)请大家带着这种豪迈的感情,再读一遍那句响彻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总结:望岳中体现的这种豪情壮志,就是登高的第一重意义。(板书“志”)三、 家国忧思道春望过渡语:当然,登高的意义远不止这些。时过境迁,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假如杜甫作为一个天涯失意的伤心人站在破败的长安城头,又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下面我们学习春望情景朗读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配乐,它的名字是故乡的原风景。在老师播放音乐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试着用忧伤的情绪吟咏诗文。学生个别展示。齐读。感知内容观察题目,统领
33、全文的字是哪一个?(明确:望。可见题目中的动词往往有统领全文的作用。)这次,杜甫望到了什么?(明确:解决两个重难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既可以是花朵落泪、鸟儿惊心,也可以是人见花落泪,闻鸟惊心。前者是拟人,运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不求答案的统一。“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使用了动作和肖像描写,勾勒出了一幅自画像。)所有这些景物,都带有凄凉忧愁的色彩。发生了什么事,让杜甫如此耿耿于怀?你能从诗文中找到蛛丝马迹吗?(明确:国破。恨别。烽火连三月。)知人论世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春望的写作背景?(学生发言。教师补充。)【屏幕依次显示四个关键词难民(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长安沦陷,杜甫一家
34、裹挟在难民群中向西逃难。历尽千辛万苦,将家安置在羌村。)俘虏(杜甫只身投奔肃宗,不幸被安史叛军俘虏,押往长安。)幸运儿(好在官职小,闻名度也不很高,叛军对他不重视,甚至允许他自由出入,拜访故人。杜甫有机会登上长安城头。)孤雁(杜甫毕竟是一只失群的孤雁。困居长安半年之久,和家人音信不通。)】此时的杜甫豪情不再,变成了落魄江湖的难民。他孤零零的站在长安城头,远望河山,大家认为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学生:思念家人。痛恨战乱。为百姓而忧心。想念君王。)请大家用杜甫这种忧伤焦急的心情再读一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总结:春望中体现出的这种家国忧思,就是登高的第二重意义。(板书“忧”)四、 沉郁悲苦数
35、登高过渡语:安史之乱终是过去了,繁盛的唐王朝也一去不返。历经青年时代的志存高远,中年逃难的焦急忧愁,晚年的杜甫像李唐王朝一样陷入了老病孤愁的境地。朗读感知试读出杜甫的悲苦。个人展示。集体气度文中哪些句子写登高所见?他望到了什么?听见了什么?组成一幅什么样的画面?(首联颔联。望到了“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天”、“渚”、“沙”、“鸟”,听见了风声、猿声、鸟鸣声。悲凉的画面)文中哪些句子写登高所感?画出能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颈联、尾联。悲、独、艰难、苦恨、潦倒、浊)知人论世综观杜甫一生,说说杜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学生发言,教师补充)【屏幕展示关键词:多病(身体每况愈下)作客(杜甫草堂)
36、困窘(依附严武,靠接济度日)漂泊(四处为家)】用一个词概括作者晚年的心情。(悲苦)(区别于忧愁,比忧愁更进一层。忧是对未知的忐忑担心,而悲是对自身世界的死心。无可名状,发自内心深处的忧伤,无从逆转的忧愁叫做悲)请大家用悲怆的语气再读一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总结:登高中体现出的这种沉郁悲苦,就是登高的第三重意义。(板书“悲”)五、 结语:无论是青年、中年、晚年登高,变的是登临人的心境,是登高的地点,不变的是登高者心中始终如一的使命感。班固在艺文志中这样说道:登高为赋,可以为大夫。正是古代知识分子的这种责任意识,使他们成为我们民族的脊梁,化成血液融进中华文化的长河之中。六、 作业:
37、马上重阳节就要到了,重阳节有一项习俗,和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相关,那就是登高。请大家在重阳节那天选择一处你喜欢的高地登高望远,用你多情的笔墨谢谢自己的所见所思。主题五:意高韵雅抒心曲 抚松外国语学校 牟宗英【教学篇目】主题丛书归园田居四首、逍遥游潇洒人生、民为贵礼记杜甫诗四首走近芦苇看树【教学目标】 1、自由读课文,用勾画批注的方式赏析课文,领会诗歌意境,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对诗歌或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评价和感受,并从中得到思想的提升,培养表达交流能力。3、学习“夹叙夹议”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见解感悟,训练写作能力。【教学用时】三课时【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小组
38、合作的形式解决生字词,疏通古诗古文的文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仰望贤者,解读“崇高”一、激情导入: 通过这单元的学习,我们探访桃源,理解陶渊明的光明心志;走进陋室,感受刘禹锡的傲岸节操;静听莲语,明白周敦颐的高洁情怀;品读礼记,折服儒家文化的深邃;欣赏杜诗,仰慕诗圣思想的崇高。这些古人贤者,如巍巍高山,令人仰望;更如一本本厚重的书,值得我们用心解读。这节课,我们继续仰望贤者,解读“崇高”。二、自主阅读:A组:归园田居四首、逍遥游潇洒人生。B组:民为贵礼记杜甫诗四首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文章自由阅读,用勾画批注的方式赏析课文,领会诗歌意境,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三、探讨交流:下列问题任选其一和同学展
39、开交流,并有理有据的发表自己的看法。1、 归园田居四首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陶渊明?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逍遥游是庄子的名篇。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同时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你觉得陶渊明的人生是否洒脱逍遥?2、 孟子、礼记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千百年来,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无不在“儒”的基础上引申和阐发。通过读诗我们了解杜甫,你觉得儒家思想在杜甫身上得到怎样的体现?三、布置作业:汪国真说:“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何谓“崇高”?根据本课的收获,任选一点,写一点心得体会。第二课时:写作指导托物言志,抒写心曲教学过程一、 选
40、读随笔,体验夹叙夹议上节课,我们仰望贤者,解读“崇高”。何谓“崇高”?下面选读几位同学的作品,听听他们的观点。1、 学生读随笔。2、 学生交流:他的观点是什么?分几层论述的?哪些是叙事?哪些是议论?叙事和议论有什么关系?明确:叙事是基础,议论是升华;叙事是材料,议论是观点;叙事诗文章的血肉,议论是文章的灵魂。要学会夹叙夹议。二、回读课文,学会托物言志回读短文两篇,从下列两个问题中任选其一回答:1、爱莲说中,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了莲怎样的特点?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莲与作者有何相似之处?2、陋室铭中,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了陋室怎样的特点?作者想借陋室表达怎样的情怀?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明确:对所托之“物”要生动描写,突出某种特点,并与所言之“志”吻合。可以直述心志,点明景物的象征意义;也可以含蓄隐晦,留有余味,让读者体会揣摩。要学会托物言志。三、主题阅读,品味蕴藉雅文 自主阅读主题丛书走近芦苇、看树,讨论交流: 读这些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重点引导学生从艺术效果上谈)?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感悟思想,有什么好处? 托物言志的手法,使文章含蓄蕴藉,韵味深长,增强艺术感染力。四、写作实践(第三课时)花草树木,皆有生命;梅兰竹菊,各有风姿。你喜欢哪种植物?对它是否曾有过一些思考和感悟?自拟题目作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抒写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