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山区中学语文教学应摒弃传统的家长制作风
球溪镇初级中学 林德辉
内容摘要: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偏远山区由于条件有限,谈不上城市学校的各种教学设备设施,比如多媒体,大型图书室,以及随时可以查询资料的网络设备,学生自身的资料又配备不足。因此,教师上语文课时大多按照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进行。这种现象在年长的教师中又尤其普遍。这就形成了技术的传授多于艺术的讲解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又带有极其浓厚的长家制作风:教师高高在上,板着脸,不苟言笑,端着架子,学生对教师必须绝对服从,只能听而不问、信而不疑;稍有违犯,就会受到教师的责骂甚至体罚。语文课堂便是一潭死水,学生积极性可想而知;如果语文课堂一昧师尊生卑,学生上课总是战战兢兢,被动接受,教师纵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无济于是,教学效果更是可想而知。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解放思想,放下所谓的教师尊严,摒弃家长制作风。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把学生当作朋友,把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变成“爱”。让他们亲近你,信任你,从而营造一种亲师爱生的良好学习氛围。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了这种积极性,语文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山区 语文 教学 摒弃 家长 作风
一、家长制作风
家长制作风可追溯至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它产生于原始公社末期,作为家中的长者掌握经济大权,在家庭中,居支配地位,其他成员都要服从。主要盛行于封建社会中。家长制源于家庭、家族、宗族、氏族等血缘群体和亲缘群体。在母权制和父权制的家庭中,家庭的主要权力集中于家长一人手中,权力不划分,其他成员均须服从家长一人。在家庭中奉行非正式控制原则,无正式规章,靠习惯、习俗等来维持管理与控制。当社会群体规模有所扩大时,此种方式又被推广到更大的范围,如手工业作坊、店铺、行会。而群体或组织的权力又集中于最高领导者手中、以人为管理主体的组织管理方式。封建帝王把国家看成是一家私有,即所谓“家天下”。他们治国常常采用家长式统治的方法。家长制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群体规模相对狭小、结构相对简单的传统社会中的一种手工业组织管理方式。随着现代工业社会和现代社会组织的出现,这种管理方式逐渐被淘汰,但它的残余形式仍存在于某些社会和社会组织中。然而,偏远山区教师授课时这种家长制作风依然普遍存在。
二、教师家长制作风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在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师生关系,是受封建等级制的制约,并服从封建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的。如《尚书》所记:“朴作教刑”和《学记》所载“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说明教师可对学生施行体罚。教师被纳入“天、地、君、亲、师”的序列,学生就只能恭敬从命,不能反问质疑。在封建社会,学生对教师则必须绝对服从,只能听而不问、信而不疑;稍有违犯,就会受到教师的责打。这种人身依附、依靠棍棒维持学校纪律,压抑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状况,师尊生卑是古代社会师生伦理关系的特点,而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在偏远山区课堂教学中依然有它生存的土壤。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的思想也在不断的解放,尤其是现在的90末和00后的中学生,他们受社会经济大潮的影响,思想不断的进步不断的解放,更是不断的形成各种叛逆的性格。
恰恰在偏远山区,教师授课时,他们总把自己置于学生之上,把自己看作学生的长辈,在课堂上让学生循规蹈矩,听自己的指挥,不能有些许的放纵,更不能当着其他学生的面挑战老师的权威,否则就是大不敬,就是坏学生,更是老师的眼中钉肉中刺,那最后就是重点“培养”对象。如果教师的家长制作风不断的受到挑战,课堂气氛就会越来越剑拔弩张,师生的矛盾就越白热化,久而久之产生一种对抗的课堂气氛,这是一种失控的混乱的课堂气氛。这种课堂气氛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关系紧张,大部分学生不信任教师;教师驾驭课堂态式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较差;相当一部分学生讨厌上课,注意力分散,各行其是,课堂秩序一片混乱;使得正常的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教与学的任务常常不能完成;师生都把教与学视为一种精神负担。这种情形将本该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硬生生的弄得索然无味。学生上语文课就成了一种心灵的煎熬,最终导致教师不能好好教、学生不能好好学的尴尬局面。以至成为一种恶性循环——教师上课是完成职责、学生上课是完成任务。那根本就谈不上教学的互动,就更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而我们的中学语文课的特点远远不能适应这种老旧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氛围。家长制作风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作为山区教师更应该反醒自己有没有诸如此类的教学作风。
三、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应摒弃家长制作风
春秋时期,孔丘同他的弟子的关系,是古代的楷模。他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学生对他尊重景仰,亲密无间。战国时期,荀况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喻学生可以后来居上,超过老师。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圣人和大学问家亦是摒弃了家长制作风,何况我们一介凡人,我想更应该在教育教学中解放思想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保障,教育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因此我们应该解放教育教学观念,特别是山区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中传统的家长制作风又显得尤其重要,这表现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的关系。 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质性,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学校中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语文课堂教育质量的保证 ,因此,偏远山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的应该摒弃一贯的家长制作风。
四、语文课堂教学中摒弃家长制作风的案例
记得十几年前,教第一届初中毕业班时,班上的男女生的年纪都比较大,好多都有十七八岁,个子相对也比较高,自己又是女老师,于是一上课就板着脸,端着咄咄逼人的架子想去镇住他们,而且动不动就对学生进行喝止甚至责骂,结果可想而知,这非但不起作用,还让学生与我产生了隔阂,我的语文课上学生一点也没有激情,课堂一片死气沉沉,教学效果也不理想。看到这种情况,自己开始着急起来,可是那时人年轻,经验不足,摸索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发现问题所在,原来都是家长制作风惹的祸。只得赶紧找对策挽救这种局势。终于,我放下了所谓的“教师架子”,上课不再板着脸,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走进教室,上课也换成更幽默更轻松的方式进行授课,也会观注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更关键的是我会与他们交流思想,从人格上与他们平起平坐,用关怀呵护代替责骂,刚开始学生还不是很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慢慢有了变化,在语文课上,他们会主动的回答问题,积极的讨论,也都很期待上每一节语文课。甚至下课时还会和我开玩笑,他们打心底里喜欢我的语文课,也喜欢我,语文成绩更是有了异想不到的收获。从此进入了良性循环,我的语文也教得得心应手,心里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所以,我们必须放下家长架子,用心去热爱、理解、尊重、宽容学生。如果没有爱,就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学生的主动发展。只要有一颗充满爱的心,我们便会在教学中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使课堂上、教室里萦绕着温情。理解学生就是要和学生做朋友,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走进学生的心里。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兴趣爱好,与他们同欢乐,共悲伤。尊重学生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质,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做到既能与活泼开朗的学生心心相通,又能与沉默寡言的学生丝丝默契。相对学生来说,教师在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上的优势是绝对的,不可能平等,但人格永远是平等的。教师只有以学生的心态去看待学生,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才能实现师生间的平等。才能在“学与教”中相互进步,共同成长,达到共同的理想、目标。
五、摒弃家长制作风之后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但取决于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这里指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这种精神环境就是指课堂气氛。而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必须要靠教师解放思想,摒弃传统的家长制教学观。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而形成的某种占优势的综合的心理状态。积极的课堂气氛是一种理想状态的课堂气氛。它主要表现为以下明显特征:师生双方有饱满的热情,教与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课堂活动井然有序;学生求知欲强烈、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师生间相处情感交流充分,学生参与面广,双方处于互动积极的状态;师生共同洋溢着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满足感。积极的良好的课堂气氛,会给教师和学生愉悦氛围的刺激,使师生双方精神焕发,思维活跃,灵感迸发;双方在教学过程中情感交融,心理共振,配合默契;使教师教的最佳心理状态和学生学的最佳心理状态相吻合,激发了师生潜能的充分发挥,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六、结语
语文教学是一种师生人际交往的过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师生关系是否平等,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传统的教学中,一切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着老师转,这是不平等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的表现。现代教育思想要求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真正把学生看成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具有认识能力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只有让学生的个性自由舒展,才会有思维的跨越,创新的迸发。
构建平等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是交往与互动。师生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教学活动连接起来的。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确实,课堂上的师生的交往,对学生而言就是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
总之,课堂也是一个小社会,是师生交往的场所,同样需要人情、友情、亲情的温暖,这种情是通过教师来传达的。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起主导和示范作用。只有教师做到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质,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感受到自主的尊严和独立存在的价值,才能使他们敞开心扉,与教师畅所欲言,始终保持积极向上、活泼进取的心理态势,从而促进自己的主动发展。总而言之,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提得起放是下,解放思想,不断总结,不断变革和进取,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氛围》
2、《如何构建平等的师生关》
3、《尚书》
4、韩愈《师说》
5、《学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