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
巧借“说”和“写”,
让课堂动起来
湖北省谷城县盛康一中 柳正清
成功的语文课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就要能抓到最关键的一点:注重“说”和“写”。
教了这几年的语文,我往往发出这样的感慨:其实语文课什么也不用教。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不负责任,其实其中不无道理。语文,不是看老师讲多少,教多少,而要看学生学多少。语文教学,无非是一篇篇文章,一部部作品,对一部作品学生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悟。作为教师,为何不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为何不给学生交流的机会?为何不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自己去说和写?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大胆地说和大胆地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说,解放了学生的大脑
1 课前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而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教师能落实课前说话,学生将产生极大的兴趣去参与语文的学习。
课前说话的时间为3—5分钟,形式有演讲、朗读、课本剧表演、小品、相声、名言名句推介,口头话题作文等,形式不拘一格。
课前说话不仅多种多样,而且让学生受益匪浅。
形式上,即兴演讲让学生慷慨陈词;表情朗读带领学生进入文章意境;课本剧表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深层理解;小品相声表演为学生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名言警句推介升华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口头话题作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能力上,通过当众说话,能培养学生临场不慌乱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快速整理说话思路的能力,培养学生出口成章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说话还能让老师渗透到学生的内心,几年来,我一直坚持课前说话,学生由开始的被动转为后来的主动。初三学生的思想波动很大,不少人来了灵感,写点随想,由于我设计了课前说话这一环节,给了他们展示的机会。从中我深入了解到他们的内心,抽时间找他们交心谈心,他们也愿意把知心话告诉我,向我倾诉他们的烦恼。这样以来,他们又能以一颗平静之心来对待学习,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同时,由于课前说话涉及的学生面广。所以也给了那些不爱发言、不善发言的同学参与语文的机会。如:课本剧表演,越是淘气、调皮、捣乱的学生越有这方面的才能,如果给予他们参与的机会,将大大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课中说唤醒思维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如果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就能激活学生学习心理的潜在因素,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往往舍不得在课堂上花费许多时间让学生自主地、充分地去思考、争论。实际上,对于在母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来说,语文应是他们最乐于自主学习,也是最易自主学习引发共鸣、进行思考、提出问题的一门课程。而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往往正是教师给予帮助以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点、难点。所以在课堂上不妨设计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然后组织学生对最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如:在上说明文《日本平家蟹》时,学生读完课文后,有一个学生问:“这是说明文,开篇讲故事,有什么作用了?”学生讨论之后,小组代表起来交流讨论结果。
生1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生2说:“引出话题。”
生3说:“这是人工选择的一个典型事例,可以证明作者的观点。”
学生的这些发言,已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同时课后练习一不再需要老师大讲特讲了,并且学生提出的问题和作出的解答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后,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就油然而生了
当然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并不意味着在课堂上“放鸭子”,对于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学生没有提出预期的有质量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或直接由教师本人设计出有启发性的问题——这里就休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好主导作用,才能真正保证好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交流学习心得,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班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启迪,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每个学生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
整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主讲,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探究的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是意见的交流者。
现在的中考,出现了这样的题型:“读完本文后,请你提一个疑问或不同的看法,并阐明其原因。”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说,这样考生在考场上遇到这类题就会游刃有余。只有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才能拥有一方明净的天空,只有这样,新的教学理念才能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
二 写,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课堂的动笔决不仅仅指的是记笔记,而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思维过程中进行表达训练,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加思维量。加强课堂的“写”,避免把课堂变成只有少数几位活跃分子发言的课堂。学生都在写,都在参与表达。也就扩大了课堂上参与者的质和量。课堂上有机会跟教师面对面对话的学生数量有限,而通过写。教师可以听到全班学生的“发言”,真正做到了关注全体学生,让不自觉的学生没有投机取巧的机会。
2便于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学生的写可以让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点拨或是调整教学的内容,使自己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3 加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表达更具个性特点。学生的发言往往会受到前面学生影响,容易出现人云亦云现象。注重了学生写,让学生在写后进行表达,学生会更有独立性和自主性,表达的内容会更充实。
4 强化了表达能力。课堂上与教师面对面的对话,学生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表述的语言往往简短。有时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先写后说则可以强化表达效果,使表述更严密。
5减少了学生的课后作业,给学生减轻负担。课堂上的写,效率高,相互可以很快进行比较、沟通和反馈,比完成一堆课后作业的效果要好。`
“写的内容包括:
1记录精彩表达。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会有或思维独特,或文采飞扬的表述。其他同学记录这些内容,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2小组活动前的“写”。小组讨论前,每位同学先把自己对所讨论问题的理解简要地写出来,这样就会对问题进行认真地思考,有效地避免了小组讨论中的“一堂言”现象。
3写出对课文或问题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先写一写再说,在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整理思路。
4课堂上疑问。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疑问及时写出来,并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发疑,这样就真正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课堂上的写不要长篇大论,不需占用学生专门的时间。这个写的目的是落实课堂学习的结果,强化思维、训练表达、积累思想。强调课堂上写,决不是不要讨论,不要发言,更不是说所有的问题都一定要写。我只是觉得一堂课如果连一次有思维质量的“写”都没有,显然是有些遗憾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