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形成了鲜明的结果对比”。 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学的有效性做了界定。如:陈旭远教授指出:“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
2、,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小学科学课堂必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三维目标。每个学生
3、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提高,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特征 1、课堂是贴近学生生活世界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联的,教学内容紧贴生活,最终又回归生活。学生的生活世界指的是学生全部的生活得以展开的背景和种种可能性。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
4、造的过程。 2、课堂是给予学生先进文化浸染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所以要善于营造一种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收文化的洗礼和熏染。 3、课堂是培养学生灵性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究性,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和对话。有效的课堂不是机械的生产一些整齐划一的脑袋,它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三、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转变传统观念,把握新课标理念 科学教学要真正走进课堂,引导学生自觉、主动、深入
5、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把过程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师生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和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使课堂成为学生积极思维的舞台,让每个知识点成为学生幸福生活的快乐音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转变一些传统的观念。 1、由注重“教”转向注重“学”。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着教师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虽然已提出很久,但在科学教学中很难实现,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适应和配合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收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新课标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
6、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最佳有效的结合,它要求教师以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情境和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改革的同步进行。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讲授一个新的知识点时,通过丰富的情境实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讨论、提出猜想、实验探究、归纳分析得出结论,从而体现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培养。 2、由注重“传授”转向注重“引导”。当今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生容易从课外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角色不应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呈现者,而应成为挖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7、,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由注重“模式”转向注重“个性”。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努力形成个性,也就是说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在教材处理上,教师要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也就是要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作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其次是在优化教法上,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克服组织形式上的模式化,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这样就可以实现“模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从而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目的,使每一个学生对学习科学有兴趣,使每个学生向着“个性化”方向发展,而作为教师应该
8、认识到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的要求更高了。 4、由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所谓重视结果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却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思维过程,甚至要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所谓结论、典型习题,严重影响创造思维的培养,扼杀了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重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对知识、思维方法的探究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5、由注重“成绩评价”转向注重“多元评价”。课程实验需要建立新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方式,对于教师教学实践的评价应由单一的考试成绩的评价转变为“多元评价”机制。 (二)吃透教材,备好科学课
9、 课前教师要吃透教材,熟悉每一个环节,不仅在备教案、更要在备学生、备实验上下功夫。 1、教师应充分了解教材、教参,弄清教材的编排体系,理清知识点,对每个教学环节要烂熟于心,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是保障课堂效率的基础,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2、科学教师还要充分准备实验,了解每次实验的目的、材料、实验方法和结论。课前要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体验实验过程,掌握实验材料的性能和状态,以便发现存在的问题或困难 ,为学生的学习扫除障碍,提高课堂效率。如五年级摆的研究这一课里有两个实验,这就对时间的保证提出了挑战。我在备实验时发现,在摆绳的下端用加过工的曲别针来挂摆锤,比用摆绳直接去系两倍重、三倍重的摆锤
10、,要容易得多,也更节约时间,这就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观察实验现象和发现规律上,而不是浪费在准备实验上。 3、教师要有预见实验中的障碍的能力,为教学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我在准备六年级抵抗弯曲这一课时,发现相同规格和重量的铁垫圈没有那么多,在测试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时,还能勉强够用,而在测试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时,却远远不够用了。学生手里也没有那么多合适的垫圈,怎么办呢?我想来想去,想到了用硬币!就用同一版面的一角钱硬币!学生们都积极踊跃的拿出硬币,由组长登记了数目,再投入实验,这就解决了实验的瓶颈,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改进教学策略,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真
11、正实践整体设计优化的有效教学策略,是能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整体设计优化的有效教学,主要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任务,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对教学系统的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选择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力争在现实条件下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较大可能的教学效果的活动过程。 1、注重目标的全面性,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向于全面性既重视现代生活、工作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
12、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既培养高尚完善的人格,又发展其强健的体魄;既提高其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为了使教学目标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教师应把握以下要求。第一,教学目标尽可能用清晰明确的语言陈述,不仅教师能理解,学生也要能理解,避免用含糊的语言陈述目标,以免不同的人对目标产生不同的理解。第二,教学目标要陈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的变化,如行为变化和情感变化,避免用“教师行为”代替“学生行为”,造成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不确定。第三,教学目标应尽可能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不要因目标的陈述而限制了教师教学的灵活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2、激发学习动机,提
13、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一旦对科学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科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但又必须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情况灵活选择教法。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中,教师应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
14、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通过示范,边想边说以及演示帮助学生把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给学生线索和反馈,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合作学习者、合作研究者:教师把自己当做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营造自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气氛是教师培养起来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至关重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 (1)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强化,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说
15、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话。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学生的错误反应,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可以对学生说:“有进步,谁能再补充一下?”等等。(2)上课期间,教师应该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交流,针对他们的作业内容、完成方式等说一些支持的话,并认真倾听和接受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教师在布置任务以后,应该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察看每一位学生的作业情况,积极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要只注意个别的学生。 4、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增强有效的教学参与。 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改变学生学习科学的方
16、式,也要调整评价的方式、手段以及内容。教师应当坚持鼓励性教学原则,不断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小组自主合作中,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活动一旦出现“同学互励、教学相长”的局面,便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 5、注重学生实验操作,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活动
17、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求一步到位。”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凡是能让学生做的就让他们亲自动手做,让学生充分的去做。实验操作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事实,讲究证据的认真态度。实验时应注意:(1)明确目的,提出明确要求。教师在设计实验时,首先明确目的,提高实验活动,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
18、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活动的目标。(2)实验材料要多样。“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学具材料是学生开展实验活动的基础和关键。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才能形成完整形象,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进程,培养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选取实验材料中必须考虑能否为学生开展有效实验提供有利的支撑,体现实验材料的启发性、趣味性、层次性、可操作性。(3)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培养逻辑推理、讲求思维的严密态度。让学生亲身实验,学习积极性高,效果也很好。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未知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教学行为必须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的总目标,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