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谈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侯道胜当前,教师们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着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新课改让现在的数学课堂越来越“绚丽多彩”了,极具有观赏性。但在欣喜之余,我们会发现在“绚丽多彩”的背后折射出一种无效或低效。如何让“绚丽”与“效率”并存于课堂之上呢?在这里,我想结合实际来谈谈我的思索及做法。一 提高效率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师行为要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服务。然而,有的课堂似乎在“教”得有“意义”,期待学生服务于自己。进而使课堂教学过程只顾了形式上的,表面上的教学设计。孰不知,有些活动设计不仅缺乏实效性,还会导致课堂效率的低下。例如在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时,某教师设计了如
2、下的教学活动: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其中一个正方形纸被平均分成2份,另一个被平均分成4份。 师:现在我们举行一个涂画比赛,要求在第一个正方形中涂1/2,第二个中涂出1/4,请各个小组选择一个“涂一涂”。 学生商量后,大部分选择1/4 师:既然大家选涂1/4,那老师就涂1/2,请一个同学上台来与老师比赛,师和生在大家的加油声中进行涂画比赛。(到比赛结束用时5分钟)。热热闹闹的5分钟,给学生带来多少收获?在眼花缭乱的活动背后,分明透出学生的收获有限。课堂上的时间是一个常数,教学活动设计应当简洁有针对性。如果学生活动了但收获不大,即使教师教得再热闹,再花哨,也是低效教学。再来看上
3、述教学,是否一定要通过涂画比赛,学生才能看得出1/2和1/4的大小?在操作中,学生能否感受到?用眼睛观察,学生能否看得到?这样看来,用5分钟时间开展一个涂画比赛真是太低效了。因此,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正确指导下,真心实意地为学生服务,选择恰当的形式组织和展开教学,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真正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活动的过程。二 增强效果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些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启迪思维,发展智能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滚滚而来的改革浪潮中,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学生数学思考。在
4、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老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后,让学生自己思考,但当学生解答不出时,老师就迫不及待地讲解 ,生怕影响了教学进程。试想,这样的思考是否有效果,纯属“花架子”。这时的我们应该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教学统计一课中借“六一儿童节”要参加歌唱比赛这件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两个指名的学生中选拔一名作代表,老师做记载者,在黑板上写名字的时候,我故意做出麻烦累人的表情,这时的学生忍不住提议:老师,我有简便的方法!可以在名字下打钩“,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阀门打开了,又提出用画五角星,三角,一横等方法,课堂上老师适当的教学行为往往使课堂教学效果“事
5、半功倍”。在教学用简便方法计算264-99时,我发现许多学生这样计算:264-99=264-100-1=163。此时,我没有急于指出错误,而是引导学生进行验算。通过验算大部分学生发现这样计算是错误的,可还有学生表示不理解,觉得自己原来的解法是有道理的:99不就是100-1吗?计算结果怎么会错?针对学生的疑惑,我没有把其中的道理塞给他们,而是让学生先回顾刚才计算过程,想清楚每一步计算的依据,再分析探究错误的原因。经过反思,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找出的错误的原由。三 有效利用让“意外”生成教学资源为了追求教学流程顺畅,在教学时,不少老师层层铺垫,处处设防,努力避免或减少学生出错。可往往事与愿违,学生仍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出现错误的解答,或冷不丁的冒出与本节课无关的问题。事实上,我们无法避免这些意外的发生。相反,如果我们巧妙引导,有效利用这些“闪烁不定”的“不和谐”音符,那它将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有闰年和平年之分,本来这个问题不属于本学科的知识,我可以不多讲,但在众多学生渴望的眼神中,我感受到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于是我带着学生研究起了为何公历年规定有平闰之分的问题。虽然学生的问题打乱了原定的教学程序,但学生满足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了这些“意外”所带来的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