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京口区六年级语文 1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镇江市谏壁中心小学 张慧课时目标:1 在初读感悟的基础上,认识高原柳树粗壮、高大、坚硬的外在形象,并把握这株柳的神奇所在,感悟其强大的生命力。2 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目的, 引发学生思考,积极地看待逆境。3 通过对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的琢磨,认识文中“对比”的手法,体会其作用,感悟语言的魅力。4、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并注重积累、运用语言的训练。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这株柳的神奇所在,感悟其强大的生命力。2、了解托物寓意、对比反衬的表达方式。教学难点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教学过程:一回顾高原环境,凸显柳树形象。1.齐读课题。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青海高原给你留有什么印象?(没有一棵树、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植物不易生长等)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图片)3就是这样的青海高原!放眼望去,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然而作者突然发现了什么?在作者的心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板书:神奇)(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可见,之所以说这株柳树 “神奇”与它的生长环境青海高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株柳还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对它有望而生畏的感觉
3、?二、再读柳树,感受外形的“神奇”1、默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这株生长在高原的柳树有什么不一般的特点,圈画出关键词,写写批注。2、交流(1)树干粗壮,枝叶茂盛。两合抱粗是多粗?(师生配合比划两合抱粗。)合抱:两臂围拢百十余平方米又是多大?差不多有三间教室这么大,你见过这样的柳树吗?在青海高原上能看到这样粗大茂密的柳树,真的很神奇。(2)枝干粗实坚硬。师:生铁铁锭什么颜色,出示图片,非常暗,粗糙。一般的柳树干是褐色的,树枝更是泛青吐绿。而这课柳树的枝干色泽如此独特。(3)树叶苍郁深沉。为什么长得如此独特呢?“锻铸”是什么意思?(“锻”是高温下用力捶打;“铸”把金属熔化后倒倒进模子里使其冷却成型。)将
4、金属放在熊熊炉火中销熔,用重锤一次次敲打,最后在水中急骤的冷却,这是一把锋利宝剑的锻铸。这株柳树经历了怎样的锻铸?(高寒和缺水,恶劣的环境。)(4) “巍巍然”,给你什么感受?(粗壮、高大)“撑立”给人什么感觉?头顶着天,脚踩着地那样站立的气势就是撑立!这个词曾用在巨人盘古的身上,他巍峨地撑立在天地之间。而这里用在柳树上,让我们体会到它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3、小结:这小节作者先从干、枝、叶多角度分述柳树的外形特征,最后写总体感受,让我们感受到这株柳树旺盛而强大的生命力。4、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读,再次让我们感受高原上这一方壮丽的风景。5、师:面对这样一株柳树,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出
5、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三、精读柳树,想象历程的“神奇”1看到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伫立在青海高原上,“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和想象。快速浏览六七自然段,看看作者分别是从哪两方面想象柳树的经历的,出示填空:第六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_(存活过程),第七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_(生长经历)2这株柳存活下来容易吗?它要经历什么?自己读第6自然段,画出体现干旱和严寒威力的关键词语。干旱的威力从哪里看出来? “持续的干旱”多少天?(连续两个季节不下一滴雨,两个季节就是6个月,180多天。)这真是“持久的干旱”呀。 “全毁”这就是持续干旱的结果呀!
6、“熬”用“躲”行不行?躲避不了,必须承受,再受折磨也得挺着。可见干旱是严重的,简直就是一种煎熬。哪个词表现了寒冷的厉害?“严酷”酷指极端,程度深,这极端严厉、残酷的寒冷到了什么程度?(最冷达到零下60多度)这里土壤里的水分在零度以下会凝结成冰,形成冻土,绿色的生命要在这样的土壤中存活机率几乎为零,这是多么严酷的寒冷啊。还有什么地方表现了“干旱”和“寒冷”的程度?“绝不宽容”?“绿色生命”?去掉“绝、任何、一条”效果有什么不同?2 从哪儿看出这株柳树经受住了干旱和严寒的锻铸,展示了生命的伟大力量?两个“奇迹”:别的旱死,全毁了,它创造了奇迹,活着;侥幸活的,逃不脱严酷的寒冷,任何植物不能存活,它
7、又创造了奇迹,活过了一岁。 真的是“不可思议”。 3这株柳树创造了它生命的奇迹,存活了下来,而且长得如此的粗壮,如此茂盛,难道是环境宽容了它吗?再读第七自然段,我们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恶劣的环境的并没有宽容这株柳树的生长?(多少、虐杀、冻死、劈断、摧毁)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中,这株柳树是怎样挺过来的?(抓住“又、复苏、重新抽出、起死回生) “抽出”为什么不用“长出”?从劈断的枝干中又冒了出来。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板书:顽强)这样的摧毁经历的是一次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这每一次对这株柳树来说都是我们无法想像的死亡考验!再读!面对这样百折不挠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树,我们不得不惊叹:(齐读“
8、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5、文章第六、七自然段是作者对这株柳树成长经历的想象,更突出这株柳树的“神奇”。四学习文章对比的表现手法,进一步感受柳树的神奇形象。1、文章写到这就可以结尾了,可作者还写了什么?课题明明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用这么一大段文字写灞河的柳呢?(作者写灞河的柳也是为了写青海高原那株柳,采用的是对比的手法。)哪些方面形成了对比?默读思考。2、交流:(1)形象:家乡灞河柳是怎样的形象?(图示)作者是如何赞美的?(婀娜多姿,风情万种)我们曾学过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那水边的
9、柳如烟般轻柔,如丝绸般飘逸灞河的柳更是飞絮如雪把这些词、诗用在这株柳树的身上行吗? 图示巍巍然撑立如果把家乡灞河的柳比作柔弱的女子,那青海高原的这株柳就是(铮铮铁汉)(2)生活道路、命运。除了形象,柳和柳还有什么对比?极易生长(无心插柳)(活得易、长得快、长得多)艰苦卓绝(不可思议,难以想象)(3)环境 这样对比有什么好处呢?(突出高原柳顽强的生命力)同样一株柳树,如果它生长在灞河边,就算它婀娜多姿、风情万种,也不会有人关注它,但如果它生长在高原呢?当你在荒原上见到它时,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情?(齐读: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五学习第9自然段,领悟作者
10、情感。1作者越看越神奇,越想越激动,情不自禁地赞颂 出示第1句这个句子的表达很有特点。“没有也没有而是终于”点评:抱怨了吗?没有否定!畏怯了吗?没有再否定,究竟怎么做?这才是正面的直接表达,结果怎样? “终于”一词点出了结果。2文章结尾又用一个对比总结全文,读!“九十九条”“一线”从这两个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说明它要活下来的机率是十分小的,环境恶劣。)命运给予它的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上有什么?(联系前文:干旱,寒冷,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尽管,命运让它生在环境如此恶劣的青海高原上,但它没有抱怨。尽管,生存遇到的危险和困难是那样多,那样大,但它没有畏怯。尽管,生存的希望是这样的渺小,但它没有放弃。有
11、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于是成就了一片绿阴,造成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多了不起啊,再读。3 课文学到这里,你认为作者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想起谁?(夏洛蒂.勃朗特、霍金、司马迁、贝多芬、张海迪)4 你能仿照课文,用上这些加点字写写他们的经历吗?完成学案中的仿写。交流小结:这些人也同样具有柳树的毅力、韧劲、抗争精神,像柳树一样的顽强,最终造就了他们生命的辉煌。5从这株柳树和这些名人的身上你收到什么启示?(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6 作者借柳树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说明了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种写作手法叫“托物寓意”。生命是可贵的,在逆境中成长的生命更加可贵!再次齐读最后一段。 六、推荐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附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环境 想 象 神奇 外形 顽强 对 比 经历 托物寓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