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二轮复习(六).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555849 上传时间:2024-11-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轮复习(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二轮复习(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树勋中学二轮语文专题复习(六) <记叙文(散文)阅读> 陈向春 [考点描述] 中考记叙文的阅读的题型一般分为以下几类:1、品析词语;2、品析语句;3、整体阅读,4、感受评价。 我们就这几类题型逐步分析,希望能够对中考在即的广大学生有所帮助。 [例题评析] 一、品析词语 记叙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包括: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等词语在具体语境中具有临时意义或言外之意的词语;指代性词语。品析词语的题型一般有以下三种: (一) 析词语含义: 答题时要注意: 1、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来理解,即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2、考生不仅要掌握词语的基本义,还要理解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讽刺义、双关义和其他特殊意义; 3、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如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等。 例如:《中考总复习》第122页《悠长的铃声》第2题,“文中加点的抽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就是考察具体语境下词语的含义。 (一) 分析词语效果作用: 注意点:1、要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2、要从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或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或是景物描写对展现意境的作用等角度品析。 例题:A、2009南通中考试题《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文章第5段中的“大吃一惊”,除了具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外,还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答案:惊喜、敬佩、对顽强生命力的震撼等。(意思对即可) B、《中考总复习》第175页《心泉》:第一段中,作者说“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请品析这句话中“浸”字段妙处。 (二) 分析指代性词语的含义 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方法: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指代内容的位置一般在指代词的前面,如果找不到,就考虑到指代词的后面找,若在后面的,常在指代词语后用冒号提示; 3、对于非指代词指代义的理解,可以从上下文中寻找相应的阐释句。 4、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二、品析语句 品析语句的基本题型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解释句子的含义 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分析关键句的含义,要从文章主旨或背景出发,从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物的性格上去考虑,从上下文内容的联系上去筛选,而且要特别注意那些意蕴深刻,或有言外之意的句子。 例如《中考总复习》中《母亲的羽衣》第2题就是理解句子的含义。 (二)品析句子的作用 分析句子的作用,要从内容和作用,要从内容和作用两方面去阐释。答题时要在概括句子内容的基础上,再去分析以下作用: 1、从结构上: A、在开头:点题、引起下文、总领全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B、在结尾: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C、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2 、从内容上的作用:表达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点明(深华)文章主旨、刻画人物形象;景物描写的作用等。 例:07年南通中考《大美之美》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总结全文,升华主旨(1分);西藏山水之美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表达了对西藏山水的崇敬热爱之情(2分)(如答“承接上文”或“揭示写作目的”可得1分)。 (三)品析句子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这类题考的也比较多,考生要注意如果句子中有修辞,要从修辞的角度去赏析句子,并分析运用修辞的好处,也就是分析其表达效果,注意分析表达效果一定要结合句子的内容来谈,答题的语言可以这样组织:(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2)阐释句中的修辞(3)怎样地写出了(表达)了什么。 例题:A、07年中考《大美之美》:第⑧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中任选一句作赏析(可从语言特点、修辞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 B、09年中考《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第三题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出它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4分) 原句:鸟儿睡了,牲畜睡了,我们睡了,村庄睡了,世界睡了,但还是有一些东西在我们睡熟时它却醒着,生长着,并悄悄地打量着这个世界。 三、整体阅读 对学生整体阅读的考察题型较多,归纳如下: (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 1、线索: (1) 以人物为线 (2) 以时间为线 ( 3 )以人物为线 (4) 以事件为线 (5) 以情感为线( 6 )以某物为线 ( 7 )以题目为线 ( 8 )明暗两线 2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二)理清记叙顺序 1、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 (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 (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 (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2、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1、记叙: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文人称: ( 1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 2 )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 3 )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2、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描写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和场面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a肖像描写 b神态描写 c动作描写 d语言(对话)描写 e心理描写。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题型:A、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注意a、必须用第一人称;b、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注意语句中的语言动作描写。 例:08年南通中考《抽打心中的樱桃花》第⑤段中,“我炫耀似的指给母亲看,她笑了笑,摇了摇头”,请自己的语言分别描写当时情境中“我”和母亲的心理。(各不超过40个字)(3分) 我:看,我的那一棵果实那么多,幸亏我执意保护;哼,你那棵就少多了,后悔了吧? 母亲:毕竟是小孩子,不知道樱桃树疯结的后果,过些日子你就会明白了。 B、揣摩具体语境中的人物心理:注意用第三人称。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a、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b、推动情节发展;c、渲染气氛;d、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e、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 揭示社会现实。 注:以上描写的方法和作用一定要掌握,考试经常会考。 3、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记叙文中的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5、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四)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 1、手法: (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托物言志(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 2、表现手法的作用: (1) 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2) 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 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4) 衬托/烘托: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人或事物,突出主要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感情。 (5)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托物言志:将个人的志趣依托在某个具体的物上。 (7)借景抒情:将心中的悲或喜的感情借助眼前的景表现出来。 另外还有铺垫(伏笔)、设置悬念、以小见大、虚实相生、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 例:A、08南通中考《抽打心中的樱桃花》第一题,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极力状写樱桃花开之盛和“我”对樱桃的憧憬?(2分) 答案:极力状写樱桃花开之盛和“我“对樱桃的憧憬,为下文母亲“抽打”和“我”“护花”作铺垫。 B、阅读全文回答:文章开头从村庄的沉睡写起,有什么好处?(4分) 答案:作者从村庄的沉睡写起,为下文写泡桐树的醒着和顽强的生长作铺垫。(从对比或衬托角度回答也可) 注:这类题型考得较多,所以考生一定要掌握。 (五)标题、开头、结尾的作用: 1、理解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把握象征意义;(2)语意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例:08《抽打心中的樱桃花》4:根据全文内容,说说标题“抽打心中的樱桃花”的作用。 答案:概括了全文的主要情节;由物及人,形象地揭示了全文主旨。(4分) 2、给文段拟标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3、开头结尾的作用和关键句在开头和结尾的作用相似,不再具体讲解。 (六)概括——概括语段、事件、全文中心 1、概括语段:主要的方法有:(1)摘中心句。(2)摘要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有主次之分,但可摘取主要的。(3)综合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是并列的,就把几个意思联系起来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4)段末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层层深入,摘取最后的归纳的意思。形成:记叙(交待)了“人”+“事”(心情、经过、背景、感受)。 2、概括事件:“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3、概括中心: 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句式:“通过……(事情),表达了(赞扬、抒发)……的感情(精神、品质)” (七)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1)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 (2)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归纳其心态。 (3)注意侧面描写,其中常包蕴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 (4)结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 四、感受评价 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5、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答题套路: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例、A:08《抽打心中的樱桃花》第5题:阅读《错过》选段,结合上文内容答题。(4分) 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赏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了不得的事,关键是不能错过预定的站台!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人生的历程,其意义不只是生命的流逝,还在于要从生命的长河中获得丰富的体验。 刘心武对“错过”的体悟告诉我们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请结合以上材料和对《抽打心中的樱桃花》一文的阅读感悟,谈谈你所受到的人生启迪 示例:无论是“错过”还是“舍弃”,我们心中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主动“适当的放弃”。 B:09《总有一些东西砸大地上醒着》最后一道题:文章最后说:“我终于明白,即使在我们已经睡熟或沉睡的时候,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从时刻“醒着”的“一些东西”身上获得了哪些有益的人生启迪。(5分) 注意:回答开放题,先把握好中心,围绕文章中心,多角度思考,然后将其深化或升华,或结合自己的思想观点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文章的某一方面的内容或形式,作或正或反的评析。学会结合文章中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来表述等。不要另起炉灶,更不要逆主旨而行。 说明:巩固类题目可以从《中考总复习》和《新中考》中选择。 附 1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 2 )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 3 )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 4 )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 5 )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 6 )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 7 )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 8 )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 9 )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 10 )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 11 )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附 2 语言特色 1 、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 )朴实无华 ( 2 )写得晶莹澄澈,如诗如画 ( 3 )言简意赅,朴素自然 ( 4 )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 5 )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 6 )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 7 )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 8 )语言平易,运笔飘逸…… 2 、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 1 )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 2 )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 3 )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 4 )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 5 ) 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 6 )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 7 )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 8 )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 9 )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 )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 11 )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 12 )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附 3 记叙文的六步阅读法 这是一种根据文体特点来阅读记叙文的基本方汉。它适用于阅读一切记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写人、写事、记事、绘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各种类型文章。如: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日记、游记、参观记、访问记、回忆录、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等等。其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一、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二、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三、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四、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五、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六、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只要按照这六个步骤进行阅读,就能逐步达到全面掌握一篇记叙文的目的。下面,对这种阅读方法分析介绍: ⑴“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摩揣记叙类型”,则是指阅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单一。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在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中,到底是以哪个为主。 ⑵“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记叙文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⑶“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⑷“辨叙术方式”,即辨析志读文章的主要采用顺叙、倒叙,有无间有插叙、被叙或追叙等叙述方法。 ⑸“挖中心思想”,目的是“理解作品的意义”,这是记叙文在思想内容方面要达到的一个终极目标。 ⑹“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记叙文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为自己的习作寻求借鉴。这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语文表达方式,象征、烘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但由于记叙文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阅读时间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记叙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表现手法。 - 7 -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