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次“意外”带来的意外收获丹阳市云阳第二中心小学 魏琴叶阑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初读这句话时,更多的是把它当成富有教学哲理的句子进行诵读,而在经历了那次意外后,我才真正理解了话中的含义。去年学校安排我上一节镇江市的公开课,带着些许荣耀和更多的紧张,我选择了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这个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教材上安排了两个例题分别是“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和“例2:2个大盒和5个小盒里装满球
2、,一共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球?”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说,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用替换的方法解决例1类型的题目,而对于例2,许多学生想不到用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于是我在导入时设计了老师用铅笔换学生笔袋的环节:(1):一支铅笔1元,一个笔袋10元,学生很容易得出: 十枝铅笔-换-一个笔袋 ( 价格相当) (2)如果老师就要用一支铅笔去换你的一个笔袋,怎样换呢?学生也很容易的得出:老师再给9元钱。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是分别针对性例1和例2而设计的,因为我想:导学的艺术在于唤醒。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方法,只是还
3、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数学模型。所以在课的引入部分,唤醒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那节课的例1上的很顺利,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在我组织同学们小结完例1 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及注意点后,我出示了例2,心想:听课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你们将会领略到我在引入部分独具匠心的设计所带来的精彩效果,我将掀起课堂的一个小高潮,于是我信心满满地问同学们:“你还能用替换的方法解决这道题吗?”“不能。”如此的异口同声,彻底地破换了我的好心情,无情地打击了我的自信心,这在多次借班试教中可从未出现过,偏偏发生在我自己带的班上。我忿忿不平:导入中的第二种替换不就是为例2的学习做准备的吗?自己
4、班上的学生怎么如此“朽木不可雕也”?要知道这可是一节镇江市的展示课呀!那一刻汗从我的后背滴下,我仿佛听到了听课老师中发出的笑声,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在这种情况下我只是下意识地问:“如果老师想让你用刚才所学的替换的方法去试着解决这道题,你愿意吗?”学生还算争气,在深入思考后终于自己解决了问题。我长舒了一口气,在自认为成功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课后,我陷入了沉思:学生对例2的反应是我预设时所没有想到的,但我的下意识的提问真的是当时最好的解决办法吗?我有没有成功抓住这次“意外”从而生成出课堂的精彩呢?仔细想来,其实我可以接住学生的话,问:“你为什么认为不能呢?”学生必然会讲出许多例2与例1的不同之处,
5、从而为自己认为的“不能”提供佐证。例1与例2两个例题的不同之处的比较不就可以就这样不显山不露水地完成了吗?并且在学生脑海中留下的印象远远要比为了比较而比较的教学深刻的多。如此一番之后,我再要求学生:“有着这么多不同之处的题目,能不能都用替换的方法解决呢?想不想试试看?”完后,我再问:“有着这么多不同之处的题目,都能用替换的方法解决,这是为什么?难道他们还有不为我们所知的相同之处吗?”我想这样的教学要比我强硬地将学生牵引到我预设的教学程序中的效果要好很多吧。经历了这次意外,我也有了一些收获。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被当做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教案的准备,我们的追求必然变成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而预设也是一种生成,一种“意料生成”,在备课时我们需要更多的弹性预设。学无止尽,教也无止尽,我希望我能在经历这次意外之后能在教学上更好地成熟起来,以便于有更丰富的经验去应对后面的“意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