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3年党风廉政专题和主题教育专题党课学习讲稿【共11篇word范文】供参考.docx

上传人:wei****016 文档编号:554966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7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党风廉政专题和主题教育专题党课学习讲稿【共11篇word范文】供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2023年党风廉政专题和主题教育专题党课学习讲稿【共11篇word范文】供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2023年党风廉政专题和主题教育专题党课学习讲稿【共11篇word范文】供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2023年党风廉政专题和主题教育专题党课学习讲稿【共11篇word范文】供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2023年党风廉政专题和主题教育专题党课学习讲稿【共11篇word范文】供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3年党风廉政专题和主题教育专题党课学习讲稿【共11篇word范文】供参考【目 录】(一) 2023年专题党课讲稿:强化党性修养锤炼过硬本领(二) 2023年专题党课讲稿:深刻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三) 2023年专题党课讲稿: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四) 2023年专题党课讲稿:新时代高校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四个着力点(五) 2023年专题党课讲稿: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六) 2023年主题教育专题党课讲稿:扎实开展主题教育,以党建赋能深化国企改革,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七) 2023年主题教育专题党课讲稿3370字范文:疑心铸魂强党性锤炼

2、品格建新功(八) 2023年主题教育专题党课讲稿3380字文: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九) 2023年主题教育专题党课讲稿5470字范文:主题教育党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十) 2023年主题教育专题党课讲稿6510字范文:感悟思想伟力凝聚奋进力量全力推动主题教育走深做实(十一) 2023年主题教育专题党课讲稿:把握主题教育总体要求找到党员干部新坐标将学习成果贯彻到具体工作当中2023年专题党课讲稿:强化党性修养锤炼过硬本领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紧紧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

3、的总要求,是统一全党思想意志行动,始终保持党的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行政执法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一、强化党性修养,做对党忠诚的党员干部习近平同志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对党绝对忠诚是保障党和人民的事业顺利发展的坚强政治保证,作为行政执法领域的党员干部,要带头牢记准则、熟谙条例,坚守党性原则,应该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要时刻不忘维护党的形象,与党同心同德,惟有如此,对党绝对忠诚才能成为最虔诚、最执着、最经得起考验的忠诚,才能无论在

4、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信仰、迷失方向,要把个人的生命价值与党的事业发展高度融合在一起,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思想,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勇于担当作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实践中,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必须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不断强化对党的认同感、归属感,胸怀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努力为党的事业多作贡献,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党的威望,坚守精神高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二、坚持执法为民,做公平公正的党员干部在维护公

5、平正义的路上,做正直正派、诚实守信、忠诚担当的党员干部。正直正派,就是要坐得直、行得端、挺得住,想问题、办事情敢于坚持原则,公道正派,秉公用权,阳光用权,解决问题不带私心,协调矛盾不偏不倚,凡事能从人民利益出发,从党和国家利益出发,做到于公对得起党和人民、于人对得起自己良心。诚实守信,就是要敢于承诺践诺,“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的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不失信于人,不出尔反尔,不阳奉阴违。忠诚担当,就是要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把工作当作事业来追求,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工作无论多么困难,多么险重,都敢于迎难而上,不讲价钱,不打折扣,用实际行动体现对党的忠诚

6、,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接受党章党规党纪的约束,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歪风邪气敢于斗争,面对矛盾问题敢于挺身而出,自觉维护公平正义。三、坚持实事求是,做求真务实的党员干部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要积极参加集体学习、培训学习,主动抓好自学,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看家本领,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工作需要的各方面知识,依靠学习提高知识化、专业化水平,依靠学习克服

7、本领恐慌,确保政令畅通、决策落地。我们谋划工作、认识事物的本质,光有理论还不行,还必须有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党员干部,要做到“务实”,就要特别注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尤其是要多到困难大、问题多、矛盾突出的地方去,把事实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把事物的内部和外部联系弄明白,把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听清楚,从中找出能够解决问题、符合群众要求的办法来。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对执法人员的理论素养、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党员干部必须要自觉从全局高度谋划推进工作,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把准方向、敢于担当,善作善成、推进工作。四、立足本职岗位,做

8、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面对千头万绪的综合执法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做好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切实扛牢行政执法之责,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转化为践行使命的实干担当、为民情怀的生动实践、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新时代执法工作的实干成效。坚持把推动执法工作高质量发展作为主题教育的着力点,切实抓好维护文旅市场安全稳定各项措施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把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牢固树立“执纪者必先守纪,监督者必先接受监督”理

9、念,始终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以典型案例为鉴戒,坚持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强化警示教育,严明党纪法规,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坚决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职责使命,紧紧围绕文旅市场维稳工作主线,扎实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各项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扰乱市场稳定的违法行为,以实实在在工作成效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努力创造安全稳定的文旅市场发展环境。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理念,聚焦主责主业、统筹兼顾发展,维护市场稳定、化解矛盾纠纷,自觉从伟大思想中寻找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将主题教育成

10、果转化为行政执法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推动文旅综合执法工作高质量发展。2023年专题党课讲稿:深刻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重视和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突出优势。日前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

11、的工作”。新时代新征程,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全力展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作为,必须深刻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作为一个连续执政70多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停止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不懈探索,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个执政党的执政基础是否稳固,取决于其能否获得所代表群体的认可支持。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政党

12、不同于人类历史上的其他一切政党,它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实现长期执政,其中一个必要条件便是最大限度赢得广大人民群的支持拥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一项政治工作,本质上就是做人心的工作。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正在经历大调整、大分化、大重组,各种敌对势力从未停止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同我们争夺意识形态阵地,企图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维护国家和谐稳定、夯实社会认同基础的高度,深刻剖析当前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风险挑战,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升到关涉党的前途命运、稳固党的执政基础高度来谋划推进,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上的深入思考,意

13、味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达到了新高度。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践的精辟总结。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关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把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作为基本职责,把团结凝聚、激励鼓舞人民群众不懈奋斗作为光荣使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在我们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党同生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是党奠基立业、铸就苦难辉煌、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总结党在百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我们更加确信

14、,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就等于掌握了人心向背,对于举旗定向、凝聚共识,对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对于继往开来、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分别于2013年8月、2018年8月召开过两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于今年10月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系统总结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进一步强调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地位作用和职责使命,为我们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导。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体现了我们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不

15、断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同样,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打开新局面、展现新作为,一刻也不能停止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规律性认识的学理性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围绕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职责使命、目标任务、原则要求等重大问题,彰显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不仅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也标志着我们党对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更加全面系统、更

16、加逻辑严密、更加体用贯通。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体现了以坚定文化自信更好承担新的文化使命的现实需要。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也是展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作为的目标方向。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

17、关键时期,我们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实的思想根基、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厚的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要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通过有针对性、有影响力、有实效性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心和归属感,让人民群众从心底感到自豪和认同,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更好承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自信树立起来了,便能更加主动扛起文化使命,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守正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坚持“两个结合”中

18、持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塑造新的文化生命体,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体现了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时代要求。共同的思想基础是有力推动事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根源于共同利益、凝结于共同目标、壮大于共同奋斗。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就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保障,也需要强

19、大的精神力量支撑,尤其是必须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重要功能,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局势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中,在新兴技术更新迭代、信息思潮爆炸增长的现实环境下,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以强信心为重点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2023年专题党课讲稿:深入

20、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明确了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既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行动纲领。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新的文化使命的价值内涵、生成逻辑和实践路径,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

21、化转化上下功夫,努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奋力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一、深刻认识新的文化使命的价值内涵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致力于从民族复兴高度和全球文明视野科学回答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是擘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动员令、路线图、任务书。从历史、文化、文明视域认识新的文化使命的价值内涵,有助于我们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一)从历史视域看,新的文化使命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继续推动文化繁荣。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文

22、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讲,明确提出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1944年,美国记者福尔曼赴延安等地采访后不禁在北行漫记中慨叹:“共产党员极端注重他们的文化。”新时代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融为一体:文化事业生机勃勃,“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齿轮转动,呈现出一派现代气息和鲜活力量。“新的文化使命”,屹立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23、起点,可谓因时而发、应运而生。(二)从文化视域看,新的文化使命着眼于文化兴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一方面,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根本上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民族前行的过程中,不能没有文化的引领,也不能缺乏文化的支撑。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国之大者”。另一方面,文化图强业已成为通用的世界图景:大国发展既需要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的持续增长,也需要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的同步提高。放眼全球,许多国家都在围绕文化主题进行战略谋划、予以

24、战略推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新的文化使命不仅体现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而且作为内生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基础力量,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价值支撑。(三)从文明视域看,新的文化使命落脚于文明立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正是探索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孕育于党领导人民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萌生于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立根于民胞物与、天下大同的世界情怀,具有盎然蓬勃的生命力。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5、“人类文明新形态”重要论述是一个具有重大世界历史意义的判断,它以“阐旧邦以辅新命”的方式重回当代话语现场,也必将携其无与伦比的开放性、召唤力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要以大道不孤、天下一家的胸襟继承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用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塑造现代文明形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文明。二、准确把握新的文化使命的生成逻辑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历史已经证明,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

26、化思想,必须准确把握新的文化使命的生成逻辑,从历史责任、时代要求及内在动能等维度明确文化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全局性、战略性作用,并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人文化成”的重要意义。(一)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是确立独立品格、续精神命脉的历史责任。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文明历经千年沧桑而韧性十足,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已浸润成为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在“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的民本情怀中汲取治国理政经验,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

27、一”的传统智慧中观照生态文明理念,在“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天下格局里开放胸怀。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迫切需要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这既有助于人民实现精神的独立品格,也必将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共同构筑传承合力,激励人民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而团结奋斗。(二)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是秉持开放包容、释放国际交流活力的时代要求。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正经历着大调整、大分化、大重组,不确定、不稳定、难预料因素增多,迫切需要以宏阔的国际视野、开放的文明胸襟,兼容并蓄、应对挑战,不断

28、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迫切需要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吸纳世界优秀文明之长,产生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精准描摹了中华文明的本色。一个多世纪前,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需要我们秉承崇尚和平、和合共生的文化传统,“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把中国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

29、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三)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是坚持守正创新、主动应变求变的内在动能。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党的文化事业也迫切需要在回答时代课题、推动实践进步中不断迈上新台阶。比如,在当代社会,“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在媒体深度融合和社会深度媒介化的进程中,传统信息传播时代的治理逻辑面临深刻变革,内容生产范式已然完全颠覆,文化产业运行模式仍在不断刷新。所有这些时代之变,都蕴含着多样态的危与机。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是我们必须作出的正确选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求我们顺应大势、主动求索、进退裕如,利用新兴科技深度赋能文化事业和文

30、化产业,探索文化产业场景、业态与模式的迭代升级,抢占数智时代互联网主阵地的主导权,壮大主流思想文化,广泛凝聚社会共识,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使文化与科技高质量、深层次融合,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引擎。三、努力探索新的文化使命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文化思想注重从对历史的思考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只有从文化领导权、文化主体性以及“两个结合”等方面切实把握其实践路径,才能以敢为人先的正气和锐气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一)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坚强政治保障

31、。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灵魂核心。文化领导权的实质,是文化由谁来领导、由谁来发展、服务于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文明的忠实传承者、弘扬者和代表者,更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并旗帜鲜明地指出“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现状,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32、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二)彰显文化主体性意识是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鲜明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其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精神信仰等的坚持与发展,既关系国家、民族的文化传承,更关系文化活力的激发和增强。从历史维度来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体量巨大、博大精深,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化宝藏,是我们保持文化认同、确立存在意义的精神源泉。从现实维度来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尤其是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团

33、结带领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其背后的思想根源正在于激发了中华文化主体性意识。总之,只有通过彰显文化主体性意识,个体才能实现从自在自发向自觉自为的跃升,国家和民族才有了践履新的文化使命的坚实基础。(三)注重“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是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彭湃创新动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重大论断已经被证明是我们事业得以成功的最大法宝。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打开了创新空间:它体现于“大道之行,天下为

34、公”的理想信念,践行于“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运转在“礼序乾坤、乐和天地”的社会秩序,贯穿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道德理念可以说,“第二个结合”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发展,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的互为促进,使古今中西文化得以有机衔接、辩证取舍,承古强今、向新而行。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必能通过一系列文化领域的“化学反应”,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2023年专题党课讲稿:新时代高校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四个着

35、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对我们做好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给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将更加复杂尖锐。高校是推进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要立足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找准工作着力点,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一、以队伍建设为切入点,掌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权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根本在人才,根本靠队伍”。高校应打造一支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切实提升其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和水平,为做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奠

36、定基础、提供保障。1.优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前提和关键所在是建立一支适应时代需求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当前,高校主要依托学校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学生工作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思潮多样化的加速叠加,高校面临的意识形态风险与挑战正逐渐加大,迫切需要具有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人才加入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高校需广泛选拔和吸纳相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三育人”标兵、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教学名师等师资精英和优秀的团学干部,组建多学科、多层次的,以

37、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并将其纳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2.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能力。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的能力关乎意识形态教育成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要不断回应社会发展提出的问题。对于高校而言,面对广大学生关注的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要想把道理讲清楚、把问题讲明白、把原因讲透彻、把立场讲明确,让广大学生乐于接受和认可,就需要不断提升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的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学习和研究。“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

38、以不断前进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蕴含着新时代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引领和根本遵循。因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必须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另一方面,要将科学理论主动运用于工作实践,注重在实践中练就过硬的意识形态工作本领。面对意识形态领域错综复杂的形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锻炼在复杂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预判政治风险、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敏锐识别、准确判断各种错误观点,不断强化斗争意识、培养斗争精

39、神,敢于亮剑、敢于斗争。二、以课程建设为关键点,筑牢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思政课是高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应符合时代发展需要、满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求、顺应教育教学与学生成长规律。1.注重把握教育对象的现实需求。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学习方式、行为特征等呈现出了新特点与新动态,这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直面学生关切、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积极解答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和疑惑,激励引导学生自觉思考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教学实践中,要紧紧

40、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时开展重大问题的学习讨论,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用鲜活的事例感染学生、用典型的案例教育学生、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学生,全方位多维度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激发学生青春向党、不负人民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情。另一方面,要增强思政课对大学生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思政课教学如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就会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体验不深切、理解不透彻、感悟不深刻。因此,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性格特征、心理状况、兴趣爱好、宗教信仰等的全方位分析评判,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大学生的思

41、想状况、认知规律与行为特点,选择与大学生需求变化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内容,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2.积极回应当前社会的现实问题。意识形态教育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管理问题,而是事关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社会发展、民族团结的重大问题。面对新的时代境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开展要立足全局、时代和战略高度,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树立问题意识,精准施策。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勇于回应社会现实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剖析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泛娱乐化思潮、“中国威胁论”等错误观点和错误社会

42、思潮的表象、实质和危害,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用主流价值教育学生、用正确舆论引导学生。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帮助学生找准人生方向,明辨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特别是要引导大学生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想观念的侵蚀。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可以社会现实问题、公众热议问题、舆情热点事件、学科前沿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组织大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小组辩论、主题演讲、情景剧展演、谈视频观后感等方式,提升大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与学习积极性,引导大学生理性有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三、以机制建设为支撑点,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意识形态工作机制是意识形态

43、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高校应着力构建网络育人机制和动态跟踪、研判、预警机制,助力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质增效。1构建网络育人机制。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因此,网络育人机制的构建刻不容缓。一方面,要推动意识形态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创新话语方式、提升话语能力、消除话语差异,使其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可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速度快、效率高、覆盖面广的优势,发布时事新闻,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展示新时

44、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还可探索构建集资源共享、互动服务、评价反馈等功能于一体的,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移动课堂,使课程内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平台建设,对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贴吧等平台进行实时监测,精准掌握校园网络舆情动态。同时,可大力推进校园网络舆情数据库建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搜集、整理、比对、分析高校舆情动态,增强舆情监管的主动性和预见性。2建设动态跟踪、研判、预警机制。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做到先发制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实现从消防员向预防员的转变。一方面,要运用实地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专家会诊法、重点对象追

45、踪调查法等方式对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问题和风险点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要持续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重点调研大学生对新媒体的阅读喜好和关注焦点。还要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定期评估,以高校的校情、生情为基础,建设符合学校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过程和效果的科学分析,做出定性和定量评价。另一方面,高校应建设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持续优化预警信息收集机制、预警决策与反馈机制、预警问题管理与解决机制,为预防和化解意识形态安全突发事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针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可能面临的突发问题,高校各部门需提前谋划、明确分工、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尽可能做到防患于未

46、然。四、以环境建设为着眼点,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感召力环境与教育是影响人思想的两大外部条件。意识形态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优化意识形态教育环境是提升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增强意识形态教育感召力的重要举措。1强化宣传舆论阵地建设。通过构建以意识形态教育为核心的宣传平台,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可以有效保障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顺利实施。一方面,高校要紧扣时代脉搏,持续推进以广播站、校园网站、校刊、论坛、宣传栏、宣传横幅等为基础的宣传矩阵建设,利用校园专题文化长廊、地标建筑等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另一方面,环境建设需要校内校外齐发力、课内课外齐专研、线下线上双联动,协同学校、家庭、社会等

47、多方力量形成全环境育人生态圈。2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意识形态的文化性和文化的意识形态性相融共生。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生产形态,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一方面,高校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意识形态教育专题讲座、研讨会、主题演讲比赛、学习沙龙和党的知识竞赛、红色文化歌舞展演、红色革命圣地参观考察、新农村建设实地调研等活动。同时,高校还应打造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如举办“奋战脱贫攻坚、筑梦乡村振兴”大型成果展等,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用主流意识形态浸润大学生的心灵。另一方面,高校应注重深入挖掘重大节

48、日、纪念日的丰富内涵,在相关节日、纪念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打造沉浸式的仪式教育,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形式对大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增进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2023年专题党课讲稿: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逻辑缜密,为新时代开展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高校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依据。领悟党的二十

49、大精神深化高校思政课课堂建设思政课课堂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相较于高校的其他专业课程,其他课程只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思政课则肩负着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使命,对青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新时代要使学生真知、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其关键任务就是在课堂上讲深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要善于运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课堂的专注度、参与度、认同度,才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采取问题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法展开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灵活运用于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定期组织学生到红色文化遗址、革命历史陈列馆、新时代改革阵地等开展现场教学,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仪式感与互动感,实现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实践)相融合。要科学利用新时代网络载体,创新运用可视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实现“横向贯通”“纵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演讲/致辞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