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浙江省松阳县水南中心小学 叶兴东 电话:13615786219【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转化为学生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并在教学中加强“说、演、练”、再现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我们通过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语文课堂教学改
2、革之路,以求能克服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关注儿童整个生活世界,赋予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生活化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社会作为语文的场所是无边无际的,国内、国外、历史的、现实的,各个阶层各个行业,都在向学生进行语文教育。因为凡是有人群活动的地方,都要运用语言,只要运用语言,就会给青少年以影响,受到潜移默化的学习。因此,教学活动是不可能离开生活而单独存在的,小学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
3、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因此,我们要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语文教学生活化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以求能克服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关注儿童整个生活世界,赋予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一)、教师要转变观念,力求课堂教学最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行以下四个转变:第一、把单一知识传授的过程,转变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富
4、学生精神世界、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综合的过程。第二、把教学中对前人知识的复制、生产、加工、包装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第三、把知识的死记硬背的过程,转化为知识的检索和探讨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能力。第四、将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化为为发展而学习,为创造而学习的过程。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四个优化:第一、优化备课。从传统的单纯的备“教”向备“学”转变,从备知识转向备学生转变。第二、优化教学目的。教师清楚的认识到掌握知识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教学目标是应包括学生的智能、体能和人文精神目标等多元目标。第三、优化
5、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和科学的魅力,点燃他们好奇的火花,培养他们探索的精神,使学生感受到全新的方法、创新的气息和奥妙无穷的乐趣。第四、优化练习和作业。主要减少了大量重复的、有违教学规律的低效的劳动。增加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学尝试,多研究,多实践,多体验,多积累,多运用,多说“生活语言”,多写“生活作文”。在“大语文”的广阔天地里读书、作文。学习和反思使每位教师深化了对课题的认识,丰富了课题内涵,充实了研究方法,提高了研究能力,有力地保证了研究有序进行。(二)、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
6、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就更谈不上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之路。 1、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例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
7、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教学火烧云一文,完全可指导学生去观察晚霞的变化,了解火烧云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 、在教学中加强“说、演、练”、再现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
8、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根据课文开展心得交流会、辩论会,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升华对课文的理解;或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再者,可以以各种生活化的训练让学生加强的情感体验与实践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 例如,在教学凡卡后,笔者曾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主题辩论会凡卡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围绕辩题,正反两方的同学各抒己见,辩论得不亦乐乎,在发展语言的
9、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地认识到沙皇统治制度的黑暗,从而体会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年儿童是多么的幸福。 有位学者这样告诫我们:“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如指导用“管理”造句,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家长的工作,用上“管理”说一句话。张光鉴先生在他的相似论中指出:“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我们称为相似块,人们对外界的认识过程中常常依赖它的存在。”我们的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要激活已经存
10、储在学生头脑中的那些能与课文相匹配的相似块。一旦这样做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就会自动完成。 3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亲自尝一尝”也就是说事必躬身亲为才会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对课文的感悟亦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通过身临其境或创设教育情境等方式,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随机采用“模仿创造迁移”模式,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在教学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
11、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在这里,“一个概念”就是“春景”和“春意”,对这一概念的全面理解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多扇窗户”则体现在:用春景图和燕子的身影,以及燕子的啼鸣,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调动空间智能,凭借丰富的想像进入美妙的意境;用优美的乐曲调动音乐智能,打通大脑发展的“天然通道”,使各种信息进入人的潜意识;借助表演,打开运动智能的窗户,使学生更加沉浸于生机盎然的春景之中,陶醉于芬芳醇美的春意之间。课堂是一个社会群体,以其特别活跃的生命力展示人生智慧光彩的场所。这样一个特殊的人际环境,需要宽容与和谐。尚书.群
12、陈云:“必有忍,其乃有济(成功);有容,德乃大。”“犯错误是上帝给孩子的权利”,教师应当以宽容之心,去化解学生的矛盾,感动他们的心灵。如:一位教师正在执教古诗游园不值的公开课,上课不久,一位迟到的学生“砰”的猛推教室门径自跑进来,全体学生和好多听课老师都看着这位冒失的孩子。执教老师愣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还是引领学生讲读诗句。读到“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一句时,老师不经意地踱到那个迟到的学生身旁,用手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头,问学生:诗人外出访友,看到门关着,为什么要“小扣”,而不是“重推”呢?学生回答:“小扣就是轻轻敲门,显得有礼貌。”“诗人知书识礼,行为文明,所以,即使在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情况下,也还
13、是小扣。”教师一面肯定了大家的分析,一面亲切地问那位迟到的孩子:“现在,你懂得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含意了吗?”这一问,使全堂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那位迟到者也红着脸,诚恳地点头。教师以宽容的心待人,巧妙地结合了诗句,精心点化,“润物细无声”,无疑更会使学生深悟教益。(三)、课外创造生活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
14、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 利用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 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
15、实践的机会。”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颐和园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3、 结合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
16、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4、设计想象生活,学习语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想象,善于创造的人们。”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由于这类题材的文章大都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学时应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想象,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大胆地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通过绘画、叙述等形式记载下来,将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生活的憧憬。总之,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应丝丝相连,交相辉映,相得益障。只有让生活的灵魂进入学校,进入课堂,不断完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外在内化与内在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贯通阻隔语文学与用之间的壁垒。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活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参考文献: 1叶澜著: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2000年2桑新民、阿建翔著:教育哲学对话,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3吴康宁著: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4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特征(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1期)5.陶行知教育文选,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年6.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中国三峡出版社,5年第期7. 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1期8. 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语文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