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城市绿化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doc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554338 上传时间:2023-12-07 格式:DOC 页数:71 大小: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绿化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城市绿化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城市绿化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城市绿化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城市绿化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总 论1.1项目名称与承办单位1.1.1项目名称1.1.2项目承办单位、负责人项目承办单位:项目负责人: 1.1.3建设地点1.1.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编 制 单 位:资格证书编号:1.2 编制依据1.3工程提出的理由与过程1.4 工程概况1.5结论及建议1.5.1结论1.5.2建议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2.1项目背景当今时代,竞争力已经成为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态环境是影响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城市绿化又是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因此,包括道路绿化在内的环境建设也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后劲和发展活力。城市绿化建设是在对

2、现状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吸收国内外城市绿地规划和建设的先进理念,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区中各类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绿地建设,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2004年,建设部在提出创建“园林城市”的基础上,把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作为建设现阶段生态城市的阶段性目标。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防止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和谐,使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城

3、市园林绿化也是一项城市公益性建设。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对改善投资、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提出了本次*县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项目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通过大力发展城市绿化工作,能够大大提高城市的品位和档次,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聚集人才、聚集资金、聚集技术、聚集有利于发展的要素,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极大地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2)城市绿化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注重生态保护、资源综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不仅要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还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生态

4、文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优美、舒适、*、方便的生活居住环境,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体现。(3)城市绿化,不仅是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也是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措施。通过城市绿化,着力打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项目建设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通过创建城市绿化,提高居民的生存环境,提升城市的品位,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促进修 武县的社会和谐发展。经济效益:除了间接促进*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外,还可以为招商引资创造极佳条件,拉动*县经济发展,另外可以带到周边地价

5、的上涨。生态效益:城市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的重要载体,通过大力发展绿化,使*县的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第三章 需求分析3.1整体需求(浦口新城需求)3.1.1城市性质及规模*县位于*省西北部,*南麓,毗邻2市4县,西与*市接界,东、东北分别与*县、*市接壤,北、西北同*省*县、*县搭界。*县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它地处我国*交汇点,*结合部,又是新欧亚大陆桥在中国境内的中心地带,具有承东启西、沟南通北的枢纽地位。*县距*市70公里,距*市25公里,距*600公里。以该县县城为中心,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县现辖三镇五乡,一个工贸区和一个城镇办事处,223个行政村。*县县城现状建成区面

6、积7.2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65400人。3.1.2社会经济及市政基础设施2005年,*县实现全县生产总值50.2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136元;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亿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47亿元。*县县城现状建成区面积7.23平方公里,城区主体在*铁路以南,*路以北,*路以东,*路以西。城市以北部老城区为依托,逐渐向南蔓延式发展,城市向东、向西发展相对缓慢,形成南北向较长,东西向略短的城市形态。城市主要对外联系道路有*大道、*路与*路,城市主要道路东西向有*路、*路、*路、*路、*路,南北向有*大道、*路、路,初步形成了五横四纵的路网骨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各项基础

7、设施也趋之完善。截至目前,*县的水、电、交通等各项基础设施能够完全满足本项目的建设需求。3.2数据中心和展现平台 (机房、数据规划、3dsp)地质构造主要受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地质构造基础为燕山运动所奠基。早在燕山运动时期,北部上升形成高山,南部沉降,接受堆积,形成平原。山地在接受沿走向的断裂影响的抬升过程中,造成从南向北阶梯高起地形。从东北往西北是斗水峡谷、*峡谷、黄龙洞峡谷与青龙洞峡谷等,一般都比较短。在雨季时,东西向的冲沟流水分别汇入南北的河谷而流出山区。另外,就是喜马拉雅运动对北部山区的强烈影响。其标志是:河谷呈明显的下切,岩性一致的各坡上部坡度较缓,有薄土层,下部多陡崖;沟

8、谷河曲明显为深切嵌入,有自然截弯;冲沟深切有一段切入岩基,深达60米左右,为石质冲沟,属山区最好的耕田。本县出露的地层,在南部是新生代的第四纪的松散土层,北部是古生代的沉积岩层,以石灰岩为主。本区内地层出露异常简单,其时代以元古代和古生代为主,以新生代为次。*县地震基本烈度为七度。*县地形为“北山南川”,北部为山区和丘陵,面积337.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9.8%;南部为冲积平原,面积339.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0.2%。山区与平原面积几乎各占一半,素有“半山半川”之称。北部是山地,属*的组成部分,自河北省沿入,呈东北、西南走向与*山相连,构成一道天然屏障。海拔高度大部分在1000余米。

9、全县北山南川,地貌复杂,地势北高南低,自北向南逐步过度到低山、丘陵、山前倾斜平原及洪积冲积平原。北部山区面积为384.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7%。南部平原面积为291.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3%。全县平均海拔为720米左右,最高点海拔1368米,最低点海拔78米,南北相对高差为1290米。*县河流属海河流域的卫河水系。平原地区以*河、*、*、*河较大。山区有*河、*河、*河等自然河流;其次还有人工兴修的总干渠、东干渠、西干渠、三道河、峪*支等。除山区的人工管道之外,其余均属季节性河流,旱季无水,汛期洪水较大。距城区较近的河流主要有*河、*河、*河故道等。(1)*河*河位于县城北部,发源于*

10、省*县*镇。该河自西向东流经*县、*市、*县、*县至*县*北入*渠,全长115.5公里,在*境内长36.5公里,流域面积为450平方公里。上游河宽15米,下游河宽为30米,平均河深为3米,多年平均径流深度为150毫米,是*一条最主要的防洪排涝河道。1959年春治理*河以来,最大可过流量650秒立方米(包括行洪区)。过水基本流量为80秒立方米,枯水期流量一般为1-2秒立方米。*河*水文站20年一遇防洪流量925立方米每秒,相应水位83.36米。(2)*河县城南三公里处有*河,河宽15米,深3米,系*河的平原支流。发源于*县*,流经*、*,到*县的*入*河,故称为*河。自西而东全长49公里。该河原

11、无固定河槽,系*处多次决口而形成。据历史记载,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决口于*村,之后又多次决口,将大量的泥沙带入河道,大部分土地被淹,房屋倒塌,给人们造成很大危害。1965年,新开河床,又经1981年治理,达到设计要求,该河宽20米,深3米,在*境内长21.2公里,流域面积34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深110毫米,基本流量为0.5秒立方米左右,防洪期过水流量为40-50秒立方米,最大可过水流量为80秒立方米。(3)*河*河于老县城南遗有故道,现仅长4公里,可引*河水从*至城东养鱼塘,曾名*河、*河。因其下游入卫河直达*,以漕运为主,故改称*河。河道流经县城南门外,又东北流数里,始折而东行

12、入*径。民国时期,运河在*境内长达17.5公里,流量4秒立方米。1953年设立*运河管理局,对*、*、*、*四县境内的运河进行治理。过水流量30秒立方米,*的灌溉面积为2万亩,同时可排除两岸洪水。1959年冬,*因搞*工程和开发*河工程,使历史上的千年*河失去了排灌能力。*县北处*前倾斜地带,泉水出泄地面。因此,自然泉星罗棋布。据记载,入河泉源共26处,不入河的山泉共21处。3.3智慧城建(工程项目管理、智能管网、防汛)*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其时间划分为:春季自3月下旬至5月中旬,共55-60天;夏季自5月下旬至8月下旬,共110-120天;秋季自9月上旬至11月初

13、,共55-60天;冬季自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中旬,共140天。四季规律为冬季时间长,夏季次之,春秋较短。总的气候特征是夏季多雨,冬季干冷,春季多风,秋季凉爽,气候年变化较大;热量充足,光热辐射潜力大,有利农作物生长。但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匀,自然灾害频繁。*县地势北高南低,背风向阳,热量条件属*北平原高值区。据1960-1997年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14.3,最低13.4,为1984年;最高15.2,为1994年。最热月为7月份,平均气温27.3;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0.1。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3.5,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9.9。日照时数偏少,辐射强度大。据1960-1997年气象数据,年平均

14、日照时数为2153.6小时,全年日照时数占可照时数的51%,5月份最多,为231.7小时,2月份最少,为133.8小时。降水在季节分配上与冬夏季风进退一致。7、8月份,降水集中,夏季降水多年平均为330.5毫米,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58.1%;冬季降水少,多年平均为18.5毫米,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3%;春秋降水量介于冬夏之间。全年平均降水量为569毫米,四季降水量分布不均匀,年际降水量变化也很大。山区年降水量比平原多142-225毫米。据1960-1997年气象资料,*多年平均风速2.7米秒,盛行风向为西南风,其次为东北风。据1960-1997年气象资料,*县全年平均蒸发量1960.1毫米,最大

15、蒸发量在六月,为335.6毫米;最小蒸发量在1月,为74.2毫米。3.4智能交通(规划设计院负责) *县距*市70公里,距*市25公里,距*600公里。县内交通便利。*铁路和*公路东西横贯,*铁路及*公路南北横穿。*公路1986年3月开通,向北可达*境内。以该县县城为中心,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3.5扩展需求(智能小区、智能商务)*县土壤主要有褐土、潮土、盐碱土、棕壤土四个土类。下分10个亚类、25个土属。耕地中主要有6类土壤,其中以褐土、棕壤土面积较大,质量较好,是适宜于农作物生长的土壤类型。6类土壤的概况如下:两合土:面积18.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8.6。土壤养分平均含量为:有

16、机质1.26%。水解氮82PPM,速效磷、速效钾133PPM。土壤不砂不粘,保水,肥力强,发苗拔籽,适宜小麦、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生长。立黄土:面积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5。土壤养分平均含量为:有机质1.14%,水解氮75PPM,速效磷8.3PPM,速效钾129PPM。土性通体黄色,土层深厚,一般表层质地较轻,下层较重,保肥供肥能力强,适宜种植粮棉。砂土:面积0.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6%。土壤养分平均含量为:有机质1.02%,水解氮45.1PPM,速效磷7.25PPM,速效钾109PPM。土壤结构疏松,通气性良好,宜耕期长,漏水肥严重。沙砾较固定,可种植花生、红薯等耐旱作物,飞沙地

17、适宜植树造林,开辟果园。垆土:面积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土壤养分平均含量为:有机质1.53%,水解氮94PPM,速效磷6.75PPM,速效钾207.8PPM。土性上部黑粘土,下部鸡粪土,土质较差,适耕期较短。白盐土:面积0.7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3%。土壤养分平均含量为:有机质1.17%,水解氮52.7PPM,速效磷7.33PPM,速效钾85.33PPM。土壤盐分含量较高,以硫酸钠为主。轻盐地可种棉花、高粱等耐盐作物。重盐地可种绿肥或种紫穗槐、杞柳等。红黏土:面积6.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6.7%。土壤养分平均含量为:有机质1.52%,水解氮76PPM,速效磷13.6PPM,速效钾

18、243PPM。土质粘重,湿时泥泞,干时坚硬龟裂,通透性不良,宜种小麦、谷子,也可种柿树、苹果树等果树。第四章 总体规划方案4.1设计依据1、*县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2、*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6-2020);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5、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令第100号;6、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7、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8、城市绿线管理办法;9、风景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与施工技术实用手册;10、室外给水系统设计规范;1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12、城市绿化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13、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4.2设计目标(1)景观目标

19、:强化*县城的景观特色,展现*悠久的历史文化,提升城市的景观面貌。以路边绿地为主体,以道路绿地为框架,形成生态良好,景观优美,布局合理,设施齐全,方便群众,维护有力,特色鲜明,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景观。(2)经济目标:本项目的开发建设是*县城市繁荣的又一推动力,以绿化带的建设为契机,提升周边地块价值,带动周边多元景观,体现*地域和文化特色,提供一种发扬传统文化、培育新文化的场所和氛围。(3)社会目标:结合各个地段的发展属性,完善城市功能,使之成为设施完善,适合于各种市民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4)文化目标:塑造多元景观,体现*地域和文化特色,提供一种发扬传统文化、培育新文化的场所和氛围。(5)

20、生态目标:以生态建设为契机,充实城市的绿化资源,改善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4.3规划原则坚持国家建设部提出的“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指导原则,即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系统性、工程带动、因地制宜的“五个统筹”等原则。山、水、文化三位一体的原则。综合山、水、文化要素,保护城市山水格局,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生态隔离与景观延续相结合的原则。强调不同绿化景观的过度和连续性。突出城市景观廊道、城市背景线建设。以城市水系、主干道为依托,建成城市景观廊道、生态廊道网络。突出城市北部山地背景线和主干水系的滨水景观岸线建设。贯彻“五性、四结合”的规划原则。五性:系统性、前瞻性、群众性、地域特色性、

21、可操作性。系统性:按照园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原理规划建设各类绿地;形成点、线、面、环、楔相结合,条块清晰完整的绿地网络系统,发挥生态,游憩,环境,减灾等综合功能。前瞻性:紧扣城市发展脉搏,为城市绿化的远期发展打下基础。群众性:在绿地选址、规模及规划内容等方面,不仅考虑资源特征,更要从绿地的服务功能出发,方便群众游憩。地域特色性:根据县所处的植被气候区域,因地制宜地选择适生物种配置成群落,与城市历史文化紧密结合,形成地域特色。可操作性:规划切合实际,又具有弹性,可操作、可调节。四结合:功能与景观结合;城镇与农村结合;近期与远期结合;建设与管理结合。4.4规划理念(设计思路,设计的愿景)规划理念

22、可以概括为:功能多元化、绿带生态化和景观本土化。第五章 工程建设方案5.1总体建设方案5.1.1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一、功能定位:建造优良的城市绿化体系、营造优良的娱乐、休息、学习环境,服务生态人居环境的营造,建设节约、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是我们此次建设项目的功能定位。正确的建设定位对于促进*县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要求我们要以“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

23、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的重大举措,是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二、建设目标:1.充分结合*县园林绿地系统规划,通过城市景观的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服务于旅游城市的功能,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改善城市经济结构,拉大城市框架,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人均收入;3.通过景观绿地的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人居环境;4.强化城市雨水处理、垃圾无公害处理机制,服务人居环境;5.通过园林城市的建设,促进观念更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6.因地制宜地布设各类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全面控制工程及其建设过程中可

24、能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恢复和保护项目区内的植被和其它水土保持设施,有效治理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绿化、美化、优化项目区生态环境,促进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城区绿化的规划设计充分利用这一区域的现状优势,通过园林艺术创作和园艺技术手段,建设中心城区的生态走廊和公共活动的开放空间带。使滨水、绿地、休闲、文化活动形成内容丰富、功能各异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带。顺应周边地区的城市功能特征,明确绿化带各段公共活动内容,构成景观空间序列。利用*绿地、道路两侧绿地,容纳了建筑、景观小品、森林式生态植被以及自然石景,充分展示文化和景观特色。将城市功能与绿化环境建设有机结合,探寻开放式园林建设的新途径。使

25、其成为*县绿化建设的亮点,为改善、调节城区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加大城市知名度发挥重要作用。旨在将这期绿地建成*县最具规模、最有观赏价值的自然流动的景观旅游带,为周围居民提供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的良好活动环境,为*县营造一个优美的城市生态景观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5.1.2指导思想与原则为创造丰富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并与城市开发与建设共同发展,在规划中坚持以生态为主的四大规划原则,突出其“绿化城市”的指导思想。分别为:(1)乡土性原则:采用*当地自然乡土的材料、植物和视觉形式、构筑方式,同时结合新的生态技术,充分体现地域性,给城市打上独特的自然标记。(2)可持续发展原则:恢复和保护

26、由本土植物和动物组成的自然生境,改变传统资源利用方式,节约管理成本,控制成本高的人工环境的比例,减少一次性投入和后续养护管理费用。将整个*县城打造成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3)生物多样性原则:生物多样性包括通过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对生物多样性起到完善保护作用。(强调节点的多样性、强调景观的连结关系和格局设计、维护嵌合体的稳定性)(4)尊崇自然原则:将尊崇自然作为生态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原理和生态美学原则,强调不但设计景观的形式和功能,还要给自然现象加上着重号,突显其特征引导人们的视野和运动,设计人们的体验。(显露人类历史变迁的痕迹、显露复

27、杂的自然变化过程、显露被隐蔽的生态循环流程)5.2建设范围建设用地分布于*县城的*大道、*路两侧(见后面附图),绿化面积115595.6平方米范围内的绿化保护、生态种植、管理服务设施、环卫设施、景观工程、公用设施等。5.3建设时序*县绿化工程先进行一期*大道绿化和*路绿化,以后将陆续完成*路绿化、*路绿化、*路绿化、*路等的绿化。5.4建设内容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整个的景观营造工程,主要有地形改造工程、绿化种植工程、照明工程、管理服务设施工程、环卫设施工程等。5.4.1数据中心和展现平台 景观设计总体构思本着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宗旨,充分体现*城市发展的特点,营造一个“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优美的

28、自然画卷,创造出宜人的休憩环境。在设计过程中,要借助诗人的胸襟来立意,借助画家的眼睛来造型。设计在顺应现代人崇尚自然的普遍心理、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借鉴欧美园林文化之精华,融合中西造园艺术和回归自然的现代意识于一体,创造出一片蕴含哲理、舒适自由的一种超凡脱俗的陶然景观。总之,在设计过程当中,要遵循国家颁布的设计规范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营造*县的碧水蓝天。本项目景观工程着重于道路绿化、绿地景观营造。在景观营造和景点分布方面,应同时满足城市游人活动和景观效果辐射等多种需求。形成景点功能丰富,植物季节鲜明,景观效果强烈的系列绿化效果。根据绿地的规划方案和现状地形条件,本项目在

29、景观营造上,分为陆地景观、水体景观和种植规划三部分,以满足从不同的角度来实现绿化带景观的丰富性。(1)陆地景观陆地景观控制主要在微地形处理的基础上,结合景观设计合理改造地形地势,营造自然舒展、起伏多变的缓坡地形,使整个园林地形的改造体现出多元性和深远变化。陆地景观充分结合现有的一切造园手法,利用小品、雕塑、植物等一切造园手段来展示*特有的历史文化,提高城市形象,提供给市民一个优美的游憩、观赏环境。(2)水体景观在水景上做文章,通过利用现有水体、改造地形引水来突出*城市的山水景观,满足人的亲水性,增强城市生态的可持续性,使园林绿地充满灵气。在水环境系统的设计中强调在水处理的过程中保持平衡,在加强

30、节水的同时,除合理开发地表水和地下水等传统水资源外,还大力提倡开发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资源。(3)植物景观绿化的主要表现手法即是植物种植,尤其是道路绿化方面。植物选择要尊重*县城当地的自然再生植被。自然有它的演变和更新的规律,从生态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具有生命力,在满足实用功能、保护城市环境、美化城市面貌的前提下,做到节约并合理地使用名树种。除在重要景点或主建筑物主观赏处或迎面处合理地配置少量名贵树种外,应避免滥用名贵树种。这样既降低了成本又保持了名贵树种的身价。除此以外,不但做到多用乡土树种适应本地风土能力最强,而且种苗易得,短途运输栽植成活率高,又可突出本地园林的地方特色,因

31、此应多加利用。当然,外地的优良树种在经过引种驯化成功之后,也可与乡土树种配合应用,此外还可结合生产,增加经济收益。考虑到绿化带四季景观的变化,在树种配置中应采取乔、灌、草木比为4:4:2的比例关系。5.4.2智慧城建5.4.2.1 道路绿化设计要求(1)道路绿化的作用 城市道路绿化指城市道路的配套绿化,包括行道树绿带、分车绿带、路侧绿带、交通岛绿地、停车场绿地等,还包括以道路空间为主体,共同创造道路景观形象的路侧绿地、防护林带以及单位庭院绿化(拆墙透绿)等。城市道路是城市环境的骨架,是表现城市形象的重要环节。道路绿化可以构成优美的街景和城市景观,对城市环境起着重要的美化作用,同时具有对尘土、噪

32、声的隔离防护作用,以及有利于人、车行安全、为行人遮荫等功能。城市道路绿化的形式和树种配置还能反映城市的文化品位和风貌特色。城市街道空间,可以说是城市中最公有化的公共生活空间。城市道路不同于公路,街道是一个城市最富人情味的活动场所。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街景的重要组成,街道集中的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景观风貌、经济状况、文明程度、科技水平以及精神境界。可以说,街道是一个城市的脉搏,一个城市的窗口。街景构筑的核心是要突出一个“绿”字,使街景富于变化,直观、生动而富有艺术感染力。可以说对于一个城市的绿化来说,第一印象就是街道绿化。同时,道路绿化也是城市开场空间的重要联系通道,是城市绿色自然网络结构的重要组成,

33、是生物多样性移动的走廊。(2)道路绿化原则道路是城市的骨架,也是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骨架。道路是城市中车流、人流和空气流动量最大的地方。城市道路系统是表现城市面貌和景观的主要场所。它可以适应人的流动并联系城市的各个绿地景观区。针对不同功能的道路,合理布置绿化,降低交通带来的环境污染,丰富城市的绿化层次。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发展,道路绿化的功能随之增多,道路绿化不仅要考虑如何为行人遮荫,还要有利于人行、车行的安全,为道路装饰美化,要具有对尘土、噪音的隔离防护作用,成为城市重要的防护隔离带等。城市景观通过道路绿化形成的绿网,把街边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等各类绿地

34、连结起来,形成一个完整地、有机的城市绿地系统,起着游憩、美化、防护和生态诸功能的作用。同时期绿地的形势和树种的配置还能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艺术素质和风貌特色。因此,道路绿地规划应统筹考虑道路功能性质,人行车行要求,景观空间构成,市政公用设施及其它设施关系。要与城市道路的性质、功能相适应。道路绿化的布局、配置、节奏以及色彩的变化都应与街道的空间尺度相协调。要符合道路使用者的行为规律。街道绿化应能够加强道路的特性,要能保持街道的连续性,使街道有完整的形象。利用绿化、标志、小品等增加道路的识别性。道路绿化应起到应有的防护功能,遮荫、滞尘、减噪、防止水土流失、遮挡汽车眩光等等。要有完美的景观。公共建筑前

35、的绿化要与其协调,或者利用反差来突出其特性。使道路有完整、连续、协调的景观形象。与街道上的交通、建筑、市政设施和地下管线、沟道互相配合。为了交通安全,应保持在一定距离内的通透,不应遮蔽交通管理标志,留除公共站台的必要范围。(3)道路绿化规划规划目标与思路形成引导洁净空气入城的绿色通道。净化道路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城市道路景观,改善城市风貌和城市形象。以景观道路和外环生态林带规划为重点,贯通道路绿廊,将道路绿化与街边绿地有机结合,优化空间组织,形成楔形组团。道路绿化指标道路红线宽度小于40米的道路绿化宽度不低于道路红线宽度的20%;道路红线宽度在40-50米之间的道路,不低于25%;道路

36、红线宽度大于50米的道路不低于30%;园林景观路不低于40%。重点绿化道路规划园林景观路在城市重点路段,强调道路绿化景观,体现城市风貌、绿化特色的道路。利用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道路景观防护绿带等共同组织绿视率极高、绿量大的园林式景观大道。强调乔、灌、草搭配有致,常常利用花坛、园林小品等提升道路的景观效果。林荫路在景观防护带内种植多行乔木,与行道树一起形成绿化遮荫效果突出的林荫路效果。要求至少有4排乔木。(4)道路绿地规划指导分车绿带分车带的主要目的是分离车流、人流,保证车辆安全行驶,因此,分车带上不宜种植大乔木,为便于行人过街,分车带要适当分段,一般以75-100米为宜。分车带的种植形式以灌

37、木、70cm以下绿篱、花卉、地被及草坪为主,具体种植形式要与道路等级、性质、功能相适应。行道树绿带行道树绿带以一行乔木或多行乔木和灌木、绿篱、草坪结合布置,对于人行道断面宽度大于6米的地段,要设置绿化休息带及休息设施,同时,在适当的距离留出铺装过道。对于行人多而人行道又狭窄的街道,宜采用树池的形式。行道树种植带还要结合道路两旁的带状绿地形成动静交融的视觉空间。交通岛绿地设置交通岛的主要目的是组织环形交通,保证车辆按一定速度以交织方式行驶,以提高车辆的通行能力,因此交通岛绿地不能布置成供行人休息的小游园或过于华丽的花坛,也不能采用乔木及大灌木以免影响视线,适宜应用低矮的常绿灌木组成简单的图案花坛

38、或以草坪、草花为主。(5)道路绿地的植物选择道路绿地应选择适应道路环境条件、生长稳定、观赏价值高和环境效益好的植物种植(多选用乡土树种)。如黄山栾、法桐、国槐、千头椿等。道路绿地的种植选择应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尽量丰富植物材料,使城市道路绿化能体现出和谐统一又各具特色的整体风貌。如石楠、雪松、水杉、榉树等。 适当增加常绿树比例,促进道路绿地的环保及景观效果。增加中、低层树种,进一步丰富道路植物景观。如石楠、蚊母、小叶女贞、罗汉松、珊瑚树等。根据道路的等级和红线宽度选择不同的道路绿化树种和形式。如生活性次干道或支道,应体现“冬阳夏阴”的要求,选择落叶、树冠适中的乔木,如黄山

39、栾、白蜡、国槐等。 基调树种:国槐、悬铃木、大叶女贞、千头椿、馒头柳、黄山栾树、毛白杨、银杏、雪松(脱脚)、苦楝。一般树种:泡桐、白蜡、重阳木、枫杨、榉树、垂柳、旱柳、臭椿、合欢、刺槐、黄连木、三角枫、元宝枫、五角枫、枳椇、杜仲、椴树、杂交马褂木、七叶树、刺楸、喜树、梓树、楸树、白玉兰、梧桐、朴树、柿树、石楠、龙柏、桧柏、枇杷。配景树种:红叶李、日本樱花、碧桃、紫薇、紫荆、珍珠梅、重瓣木槿、榆叶梅、山桃、山楂、红瑞木、丁香、海桐、火棘、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夹竹桃、南天竺、构骨、蚊母、朝鲜黄杨、十大功劳、凤尾兰。5.4.2.2 规划原则 街边绿地是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

40、、美化、防灾等作用的城市绿地。街边绿地的多少及质量的优劣,是衡量一个城市绿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街边绿地要求充分考虑到公众对街边绿地的使用要求,丰富街边绿地的空间类型及活动内容。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状及自然地形,并和当地历史文化及自然特征相结合,体现地方特点及风格。(1)尊重自然环境条件与历史人文因素,因地制宜的布局街边绿地。(2)均衡布局,根据城市用地结构,合理确定项目规划内容与布局。注重街边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3)考虑各级街边绿地合理的服务半径。按照街旁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合理地确定街边绿地的布局,求得最佳的绿地网络体系。(4)突出街边绿地的自然生态属性,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共生,使

41、街边绿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5.4.2.3街边绿地主要树种规划(1)街边绿地种植原则凡绿地建设或者改造现状绿地,必须依法保护和充分利用用地范围内的现状树木,特别是古树和大树。城市绿地植物种植应因地制宜,采用多种配置形式,注重按植物群落结构进行科学配置,力求以上层大乔木、中层小乔木和灌木、下层地被植物的形式,扩大绿地的复层结构比例。绿地中植物种植设计总体上应以乔木为主,乔灌木覆盖比例原则上控制在绿地面积的90%左右,其余为非林下草坪和地被植物。绿地植物种植要选择大规格苗木,做到近期与远期效果相结合。落叶乔木一般选择胸径不低于7至10厘米规格的苗木;常绿乔木一般应选用高度不低于3米规格的苗木

42、(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应不低于5米)。(2)树种选择基调树种:雪松、白皮松、广玉兰、大叶女贞、银杏、柿树、五角枫、黄山栾树。骨干树种:白玉兰、枇杷、棕榈、石楠、柳杉、冬青、油松、桂花、榉树、合欢、白蜡、七叶树、杂交马褂木、罗汉松、垂柳、垂丝海棠、樱花、碧桃、腊梅、紫薇。园景树种:雪松、广玉兰、五针松、龙柏、桂花(选背风向阳处)、杂交马褂木、白玉兰、合欢、榉树、枫香(选小气候条件好之处)、白玉兰、红叶李、紫玉兰、樱花、垂丝海棠、碧桃、腊梅、紫薇、紫藤。庭荫树种:广玉兰、白玉兰、杜仲、连香树、紫树、梧桐、榔榆、柿树、朴树、榉树、银杏、合欢、二乔玉兰、七叶树。色花树种:日本樱花、碧桃、迎春、金钟花、垂

43、丝海棠、木瓜海棠、贴梗海棠、棣棠、郁李、紫荆、连翘、榆叶梅、珍珠梅、锦带花、毛樱桃、大花溲疏、夹竹桃、绣线菊、木本绣球、八仙花、石榴、紫丁香、白丁香、金银花、月季、牡丹、凤尾兰。色叶树种:常色叶树种:金叶千头柏、金心大叶黄杨、金边大叶黄杨、紫叶小檗、金叶女贞、红花檵木、红叶李、紫叶桃、斑叶李、洒金桃叶珊瑚。变色叶树种:银杏、水杉、榉树、石楠、无患子、黄山栾树、七叶树、色木槭、三角枫、臭椿、连香树、黄栌、刺楸、火炬树、漆树、黄连木。闻香树种:广玉兰、紫玉兰、白玉兰、含笑、腊梅、梅花、刺槐、紫丁香、白丁香、桂花、凤尾兰、月季。篱垣树种:侧柏、刺柏、千头柏、大叶黄杨、石楠、小叶女贞、十大功劳、榆树、

44、火棘、珊瑚树、海桐、金叶女贞、朝鲜黄杨、蚊母。棚架树种:紫藤、木香、葡萄、猕猴桃、美国凌霄、金银花、南蛇藤、爬山虎、五叶地锦、扶芳藤、藤蔷薇、三叶木通、常春藤。5.4.3智能交通5.4.3.1树种规划的意义城市园林绿化树种规划,是影响城市绿化建设质量的重要环节,对城市园林风貌、良好生态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为城市园林绿地是以多年生的树木为骨干材料,需经过多年的生长培育,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应当做好树种规划,使城市绿化工作一开始就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协调发展,避免因变更树种而影响绿化效果及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树种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绿地系统规划目标的主

45、要手段之一,通过树种规划可展现城市的现代景观及独特乡土风情,塑造一个城市的个性与特色。同时通过合理的乔、灌、草比例搭配,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可提高绿地抗污染、滞尘、降噪,特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实现良好的城市生态效益。5.4.3.2树种规划的基本原则(1)适地适树原则优先选择适应本地环境、生长发育良好、抗逆性强的树种。对现在生长良好的树种应给予保留。大部分城市土地已不在是自然地貌,自然壤土,立地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因此对于已经适应并且表现良好的树种不要轻易更换。(2)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经长期栽培,在本地区生长良好的外来树种,满足城市绿化对物种多样性的要求,实

46、现地带性景观与开放型城市的和谐统一。(3)景观多样性原则充分开发园林植物形、姿、色等观赏特性,构筑丰富多姿、色彩灿烂的观赏多样性,扩大观花、观叶、观形、遮荫树种的应用范围,为省级园林宜居城市建设打好基础。(4)生态经济原则与环保模范城市建设同步,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并重,兼顾经济效益。(5)生物多样性原则扩大物种、基因资源的利用,提高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丰富园林植物变种、变型、生态型、生活型等,乔、灌、藤、草本植物综合利用,比例合理。5.4.3.3气候植被区域与绿化树种现状分析*县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暖温带南部落叶栎林亚地带。地处黄、淮河平原、栽培植被区与晋南、关中

47、平原山地,栽培植被、油松、栓皮栎、锐齿槲栎林区交汇地带;也是南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区。地带性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建群种为松科松属和壳斗科栎属树种。气候较温和,土壤肥沃,适于多种植物生长。可利用绿化树种资源非常丰富。目前,绿化树种尚不够丰富,物种资源未能充分利用。5.4.3.4技术指标(1)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比例为2:8;(2)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例为(34):(67);(3)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比例为(8.08.5):(1.52);(4)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比例为(78):(32);(5)乔木与灌木比例按各类绿地而异;乔木、灌木、地被(草皮)比例为4:4:2;(注:这里指的是乔木覆盖面积、灌木覆盖面积、非林下地被植物覆盖面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