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七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一) 余文坼(ch),浙人,少孤,寄居京江,事母极孝。贫不能供甘旨,弃举业作贾,往来苏、扬间。志欲破万卷,而无钱购书,惟凭借读。常云于湖州置贷,暂住村店,俄春涨发,村落困巨浸中,移居主人楼上。方以阻行期为郁郁,忽睹楼侧贮书四架,悉经、史、子、集,喜甚,伏而诵之,焚膏继夜,諰諰恐不能遍览。喁喁数旬,竟忘为置贷来也。迄水将退,而脚气大发,住养匝月,架上书悉归腹笥矣。(选自清张泓滇南忆旧录)(二) 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
2、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选自晋书皇甫谧传)【注释】浸:水。諰諰(x x):恐惧的样子。喁喁(y y):小声读书的样子。腹笥(fs):这里指肚子里的学问。三牲:牛、羊、猪。卜:选择。(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常云于湖州置贷( 办货)B.三牲之养 , 犹为不孝(供养)C
3、.就乡人席坦受书(到)D.带经而农(农活)(2)对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B.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C.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D.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贫不能供甘旨,弃举业作贾,往来苏、扬间。(甘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读书的学费)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4)余文坼、皇甫谧虽所处时代不同,但两人为人处事有相同的地方,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2)B(3)但是家里太穷了供不起他读书,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开始在苏州和扬州之间
4、做起生意。 (是我的)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4)孝敬长辈:余文坼事母极孝,是一个极其孝敬母亲的人;皇甫谧曾经得到瓜果后,就进奉叔母任氏,并听从叔母任氏劝说改过向学。 勤奋读书:余文坼没有钱来买书,就借书来读,一次做生意被洪水阻了行程,发现书夜以继日地读书;皇甫谧劳动的时候带着儒家经典著作学习,终于博览通晓各种典籍和诸子百家的著作。【解析】【分析】(1)ABC解释正确。D“带经而农”中的“农”这里是干农活的意思。 (2)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清贫,亲自耕作,带着书从事农务,于是博览群书精通了百家之言。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正确断句方法为: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
5、百家之言。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举业:读书;作贾:做生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但是家里太穷了供不起他读书,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开始在苏州和扬州之间做起生意。阙:通缺,缺欠,何:什么;尔:你。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是我的)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 (4)结合文章具体语句分析,从“事母极孝”“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等可以看出两人都非常孝顺。从“方以阻行期为郁郁,忽睹楼侧贮书四架,悉经、史、子、集,喜甚,伏而诵之,焚膏继夜,諰諰恐不能遍览”“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等可以看出两人都勤奋读
6、书。 故答案为: D; B; 但是家里太穷了供不起他读书,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开始在苏州和扬州之间做起生意。 (是我的)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 孝敬长辈:余文坼事母极孝,是一个极其孝敬母亲的人;皇甫谧曾经得到瓜果后,就进奉叔母任氏,并听从叔母任氏劝说改过向学。勤奋读书:余文坼没有钱来买书,就借书来读,一次做生意被洪水阻了行程,发现书夜以继日地读书;皇甫谧劳动的时候带着儒家经典著作学习,终于博览通晓各种典籍和诸子百家的著作。【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
7、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参考译文】 (一)余文坼,浙江人,少年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和母亲
8、寄居在京江这个地方。他是一个极其孝敬母亲的人。但是家里太穷了供不起他读书(甘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读书的学费),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开始在苏州和扬州之间做起生意。虽然他的志向是读万卷书,但是却没有钱来买书,只能靠借书来读。人们说他有一次到湖州做生意的时候(置贷的意思翻译不是很确定)暂住在一个村子的旅店里面。恰巧春季发大水,村子被洪水包围,为了安全起见他移到主人的楼上暂住,刚开始还在为洪水阻碍了他的行程郁郁寡欢,突然看到楼上一侧有四架书,都是经史子集一类的书,非常高兴,于是夜以继日的读书,唯恐怕时间不够读不完这些书,到最后竟然连读了几个月的时间把做生意的时候都忘记了。洪水快要退去的时候,他又生病了(
9、什么病不是很确定)只好在这里地方继续养病,住了几个月之后书架的书已经全部被他读完了! (二) 皇甫谧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限度的游荡,有的人认为他是傻子。皇甫谧曾经得到一些瓜果,总是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说即使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你今年二十岁,眼中没有教育,心思不入正道,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安慰我的。”他于是叹息说:“从前,孟母三迁,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父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修身立德,专心学习,受益的是你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叔母面对皇甫谧流泪。皇甫谧深受感动,于是
10、到同乡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 生活清贫,亲自耕作,带着书从事农务,于是博览群书精通了百家之言,清心寡欲,开始有了高尚的志向,把写书作为工作,自号为玄晏先生著有礼乐、圣真这样的作品。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患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 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11、“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肉食者鄙(_) 神弗福也(_) 望其旗靡(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历史散文,以精练的笔法和精当的剪裁塑造了曹刿极具军事指挥才能的统帅形象。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2、?”这句话体现出乡人对权贵的嘲讽和消极态度。C.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鲁庄公的两次决策均遭到曹刿否定,一方面从侧面反映出鲁庄公在军事上的轻率,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的从善如流。D.文章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详写论战,略写请见、参战等,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答案】 (1)目光短浅;赐福,保佑;倒下(2)大大小小的案件/诉讼事件,虽然不能全部明察,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了解清楚,但一定要用诚心对待。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穷尽了。(3)B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鄙”属于古今异义词,“福”属于词类活用。 (2
1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狱:(诉讼)案件;察:明察;情:实情。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大大小小的案件/诉讼事件,虽然不能全部明察,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了解清楚,但一定要用诚心对待。 鼓:击鼓;作,振作;再:第二次;三:第三次。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穷尽了。 (3)ACD分析理解正确。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故答案为:目光短浅;赐福,保佑;倒下 大大小小的案件/诉讼事
14、件,虽然不能全部明察,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了解清楚,但一定要用诚心对待。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穷尽了。 B【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
15、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3古诗文阅读。 (一)黄州安国寺记(宋)苏 轼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 , 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 , 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 , 无所附丽 , 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
16、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连曰:“寺未有记。”具石请记之。余不得辞。【注释】指苏轼在吴兴任太守期间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罪垢:指罪孽。染污:烦恼。翛(xio)然:超脱的样子。附丽:附着,依附。赐衣:指朝廷对佛教高僧的赐衣和赐封号制度。(二)行香子述怀(宋)苏 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 , 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注释】元祐元年(1086),苏轼被召还朝,但是政敌多次以类似“乌台诗案”之事欲再度诬陷苏轼,遂提笔抒怀。石中火:指
17、击石迸出的一闪即灭的火花。(1)下列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求所以自新之方 往之汝家,必敬必戒B.间一、二日辄往 遂于外人间隔C.私窃乐之 宴酣之乐D.具石请记之 百废具兴用(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3)文中写僧人继连有何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为苏轼词中画线的句子“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设计朗读。(可从停连、语速、节奏、重音、语调等方面入手,答出一点即可) (5)上面两篇古诗文中,苏轼的境遇相同、心境相似,请结合黄州安国寺记相关内容,品析词中画横线的诗句“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语言上的妙处。 【答案】
18、(1)B(2)焚香默坐/ 深自省察/ 则物我相忘(3)一是交代了作记的缘由;二是继连于纷扰世事中依然心无牵挂,保持内心的淡泊,让苏轼自愧不如、敬仰佩服;三是此时苏轼被贬,安国寺成了苏轼排遣内心苦闷的地方,继连在此寺为僧十四年,却不留恋赐衣封号。苏轼借写继连表达自身的人生追求,希望如继连一般用淡泊、豁达的心境去消解被贬谪的苦闷。(4)“叹”字重读,并稍作停顿,此处要读出悲叹之感。“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此处感叹时光易逝,应连读,读得缓慢、低沉。“梦”字重读,强调人生如梦,稍纵即逝,悲凉之感尽显于此。(5)【示例1】用了三字短语,音韵和谐,“一张”“一壶”“一溪”三个量词,简单纯粹,如他在安
19、国寺的生活“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此刻他就是个闲人,清清静静。 【示例2】琴”“酒”“云”与之相伴,意象空灵,与黄州安国寺记中“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境界相吻合,表达了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解析】【分析】(1)A的;到。B隔。C意动用法,以为乐;快乐。D详细;通“俱”,全、都。 (2)这句话的意思是:烧香打坐,深深的自我反省审察,心灵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焚香默坐/ 深自省察/ 则物我相忘。 (3)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析,我(苏轼)将调离吴兴要到汝这个地方去。结合继连的语言、动作分析,继连在寺院里当了七年僧人,
20、该赐予他法号,但他却打算辞去离开,他的徒弟与父老都挽留他。继连笑着说:“知道满足就不会爱到侮辱,懂得停止就不会有危险。”最后还是辞去离开了。由此看出继连是一个不求名利,淡泊自守的人,这一点让苏轼非常的佩服,也感到惭愧,苏轼希望自己希望如继连一般用淡泊、豁达的心境去消解被贬谪的苦闷。由“”继连说:“本寺还没有文记”,要我写一篇记,我推脱不了。由此可知文章写继连交代了作记的缘由。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4)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及表达的感情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其实是感叹人生苦短, 人生如梦,稍纵即逝。据此设计朗读脚
21、本,“叹”字应重读,“叹”字重读,并稍作停顿,要读出悲叹之感。“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此处感叹时光易逝,应连读,读得缓慢、低沉。“梦”字重读,强调人生如梦,稍纵即逝的感慨。这样的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能结合诗句内容及感情,言之有理即可。 (5)结合语境及写作背景理解这句话表达的作者的感情,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用了三字短语,音韵和谐,“一张”“一壶”“一溪”三个量词,简单纯粹,就像他在安国寺的生活“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
22、里翛然,无所附丽”,此刻他就是个闲人,清清静静。 故答案为: B 焚香默坐/ 深自省察/ 则物我相忘 一是交代了作记的缘由;二是继连于纷扰世事中依然心无牵挂,保持内心的淡泊,让苏轼自愧不如、敬仰佩服;三是此时苏轼被贬,安国寺成了苏轼排遣内心苦闷的地方,继连在此寺为僧十四年,却不留恋赐衣封号。苏轼借写继连表达自身的人生追求,希望如继连一般用淡泊、豁达的心境去消解被贬谪的苦闷。 “叹”字重读,并稍作停顿,此处要读出悲叹之感。“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此处感叹时光易逝,应连读,读得缓慢、低沉。“梦”字重读,强调人生如梦,稍纵即逝,悲凉之感尽显于此。 【示例1】用了三字短语,音韵和谐,“一张”“一
23、壶”“一溪”三个量词,简单纯粹,如他在安国寺的生活“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此刻他就是个闲人,清清静静。 【示例2】琴”“酒”“云”与之相伴,意象空灵,与黄州安国寺记中“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境界相吻合,表达了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
24、某个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把握文章内容、人物形象及主旨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这一内容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这一内容与文章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这一内容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 本题考查设计朗读脚本的能力。设计朗读脚本要从感情基调、朗读的语速、语调、语气、节奏等方面对文章某个片段进行朗读设计。 结合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语句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分析这种感情主要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哪些词语就应该重读。 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
25、,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参考译文】 宋元丰二年十二月,我任职吴兴地方的太守,由于得罪了权贵,皇上偏爱又不忍心责备我,所以把我降职为黄州地方的团练副职,给我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第二年,即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后。初步安排了一下吃住的地方,收拾收拾卫生,收收一路劳累的心思,就开始闭门思过,寻找改过自新的方法。 探得吴兴城南边有个安国寺,树木茂盛,竹子修美,景色不错。过一两天就去烧香打坐,深深的自我反省审察,心灵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身心全空,寻求罪过产生的原因是不可得了,心灵清净,杂念全无,感觉良好。早去晚归了五年的时间。 寺里有个和尚叫继连的,做和尚头七年被赐予佛衣,又过了七年,赐予他法号,他打算辞
26、去离开,他的徒弟与父老都挽留他。继连笑着说:“知道满足就不会爱到侮辱,懂得停止就不会有危险。”最后还是辞去离开了。听说后我心里有点惭愧。元丰七年,我将调离吴兴要到汝这个地方去。继连说:“本寺还没有文记,请我做一篇记。”我推脱不了。4古诗阅读 【甲】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乙】定风波重阳宋苏轼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1)甲诗与乙词中都提到“江涵秋影雁
27、初飞”这一句,此句运用了_的手法为我们描摹出江南秋色的特点,其中 “_”(字)写出了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的动态感。 (2)杜诗中写着“古往今来只如此”,到了苏轼笔下却是“古往今来谁不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 (1)白描;涵(2)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 【解析】【分析】(1)“江涵秋影雁初飞”,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描写的景物是“岸上的倒影”“大雁”,但并没有对倒影和大雁进行细致的描写,只是用两个动词把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因此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涵”是包含,包容的意思,这个
28、词写出了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的动态感。 (2)结合全诗内容及主旨分析,九日齐山登高为安抚友人张祜的失意情绪而作,诗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来排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 定风波重阳 上片,以景入情,描叙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下片,由即花生情进入到写以酒助兴。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苏轼虽然感叹世事多艰,但是不消沉,不伤感,充分显示了苏轼对世事、人生短暂的恬淡达观的胸襟。据此可知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 故答案为:白描;涵 杜诗中的“只如此”
29、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点评】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及炼字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赏析古诗炼字时不能把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
30、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属予作文以记之 _日星隐曜_予观夫巴陵胜状_微斯人_有亭翼然临于泉上_佳木秀而繁阴 _宴酣之乐_太守之乐其乐_湖中人鸟声俱绝_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答案】 通“嘱”,嘱托。;光辉,光芒;优美;没有;像翅膀;茂盛;尽性;以为乐;消失;还 【解析】【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属”
31、:通“嘱”,嘱托。“翼”:像翅膀。“乐”:意动用法,以为乐。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曜”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故答案为:通“嘱”,嘱托。;光辉,光芒;优美;没有;像翅膀;茂盛;尽性;以为乐;消失;还【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词语的特殊用法的掌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
32、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节选自汉书董仲舒传)【注】久次:入学的先后顺序。(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录毕,走送之_先达德隆望
33、尊_援疑质理_盖三年不窥园_(2)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B.孝景时为博士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C.弗之怠从 乡之先达执经叩问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相与步于中庭(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序,文体名,一般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赠序一般是亲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B.宋濂二十岁之后更加仰慕圣贤之道,向有学问的前辈请教,有时遇到前辈的训斥或提问,一句话都不敢答
34、复。C.从【乙】文来看,董仲舒年轻时就潜心研究春秋,后人将春秋与诗经尚书礼记大学合称“五经”。D.董仲舒研究学问非常痴迷,三年都无心观赏花园里的风景,他在室内挂上帘子读文章,任何人都见不到他。【答案】 (1)跑;声望;询问;观赏(2)A(3)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4)等到他高兴时,(我)就又向他请教。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5)A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走”“窥”属于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A把。B拜为;替,给。C代词;结构助词的。D向;在。 (3)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出入
35、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俟:等待。焉:语助词,不译。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等到他高兴时,(我)就又向他请教。盖:发语词,用在句子开头,用来引出下面的内容。窥:欣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 (5)A说法正确。B这句话中的“先达”和“叱咄”理解不正确。先达: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不仅仅是有学问。叱咄: 训斥,呵责,没有提问的意思。C
36、大学不属于五经,应该属于四书,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D“他在室内挂上帘子读文章,任何人都见不到他”的说法错误,董仲舒在室内挂上帘子是没错,但因为跟随他受业的弟子有许多人,所以按照入学先后顺序,再转相传授,有些学生甚至没见过他的面。 故答案为:跑;声望;询问;观赏 A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等到他高兴时,(我)就又向他请教。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 A【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
37、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的文言词语解释时,要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之、而、以、于、其、且、为等共20个,这些虚词都有多种用法,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分类归类记忆,其实最关键的还是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句子的意思具体分析、解释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
38、言翻译一般都是文中的名句,翻译时既讲究字字落实,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又要注意句子中的关键词和特殊句式。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还要根据文学常识的积累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参考译文】 董仲舒,广川郡人。从年轻时,董仲舒即钻研春秋,孝景帝时拜为博士。董仲舒广授学生,在教室里挂上帘幕,教授经学。跟随他受业的弟子有许多人,按照入学先后顺序,再转相传授,有些学生甚至没见过他的面。据说董仲舒在钻研学问期间,三年中没有进出过住宅后的花园,他治学心志专一到如此程度。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
39、,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
40、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选自世说新语)【注】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shn),流泪的样
41、子。涕,眼泪。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邪(y):同“耶”。(1)解释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神弗福也_彼竭我盈_明帝问何以致泣_元帝异之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具以东渡意告之。(3)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4)【甲】、【乙】两文都主要以哪种描写来表现人物。【乙】文这个小故事表现
42、了明帝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 (1)赐福、保佑;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为什么;对感到惊奇(2)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3)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4)语言描写;机智、聪颖、机敏、聪明、随机应变。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福”“异”属于此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
43、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具:详细。意:意图。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 (3)结合鲁庄公的语言、行动进行分析,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以看出从鲁庄公在尽职尽责,政治上做到了取信于民,这是鲁国得以取胜的重要条件;战争中,听从曹刿的指挥,可以看出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当战争胜利后,鲁庄公虚心向曹刿请教战术,可以可从他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等,这些都说明鲁庄公不鄙。 (4)【甲】文主要是描写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乙】文主要是客、晋明帝、晋元帝的对话,因此
44、这两篇短文都用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结合晋明帝的语言进行分析,晋明帝当时只有几岁,当被大人问是长安远还是太阳远这个问题时,他第一次回答说是长安远,而且理由非常充分,这充分表现出他的机智、聪颖,他不仅聪明,还会随机应变,这从他第二次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看出来,两次同样的问题,答案却迥然不同,但都让人很信服。 故答案为:赐福、保佑;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为什么;对感到惊奇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 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语言描写;机智、聪颖、机敏、聪明、随机应变。【点评】本题考
45、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文言实词中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是考试中经常要考的,而且也是容易做错的题目,这样的知识只能靠平时勤记忆,多应用。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多翻多看,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这样答题的准确率就会提高。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本题考查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