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汪溪初中 2014-2015学年第 二 学期 九 年级 语文学科导学案 主备人: 吴映华 主备时间 :2015.3.26 复备人:张本辉 复备时间: 助学导航知识链接: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学法指引: 分角色演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剧情;引读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身边孤独的人群。 学后小结: 课题: 枣儿 学习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3.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学习重难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3.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预习导学案一、 导入新课: 1. 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请同学们欣赏后说说人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歌? 2. “每逢佳节倍思亲”,常回家看看唱出了人们的心声,新春佳节,合家欢乐,团团圆圆是最让人快乐的事。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回家”已成“奢望”。这不,枣儿中的老人正在向我们倾诉自己的心事呢!那就让我
3、们一起走进枣儿。二、学生初读课文,想想剧本主要讲了一些什么内容?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学生表演,深入理解剧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情感。 四、深层探究,突破重难点: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明确: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
4、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剧本的主题是多样的,允许学生有独特的理解。教师小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 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学生畅谈见闻、感受。六、 教师赠言:走出家门,创出辉煌;思念父母,享受亲情。七、同学们,面对孤独的老人,我们会说出什么话?(常回家看看 ),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八、作业:练习册,课后习题二附板书:老人 男孩枣 儿 象 征亲情 故乡 传统 精神家园 教师备课教材
5、分析: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 教材处理: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