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钢次梁锚入混凝土框架梁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pdf

上传人:ho****x 文档编号:55405 上传时间:2021-06-2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82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次梁锚入混凝土框架梁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钢次梁锚入混凝土框架梁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钢次梁锚入混凝土框架梁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钢次梁锚入混凝土框架梁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钢次梁锚入混凝土框架梁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3 9卷第 2期 2 0 1 3年 4月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S i c h u a n B u i l d i n g S c i e n c e 5 钢次梁锚人混凝土框架梁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 余 琼 , 陆洲导, 余江滔, 陈相瑞 ( 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 上海2 0 0 0 9 2 ) 摘要: 进行了2 个钢次梁锚人混凝土框架梁( 4种不同形式节点) 静载试验, 结果表明, 钢梁上部及其周边混凝土 拔出引起节点锚固失效破坏, 9 0 0 mm框架梁对钢次梁锚固比6 0 0 mm框架梁好 , 设有锚筋节点性能比未设锚筋节 点性能略好 , A B A Q U S 有限元分析还表

2、明, 由于钢与混凝土间滑移, 钢梁端部与 昆凝土分离, 使钢梁端部转角增大; 抗剪键布置偏少, 混凝土板近支座区域板面翘曲, 结构受力不利 ; 当混凝土梁高增加到一定数值时, 对节点承载力 影响变小 ; 钢梁上混凝土板越厚, 钢梁端部转角越小, 承载力越大, 钢梁上混凝土板达一定厚度对钢梁受力性能更 为有利; 设有抗剪键钢梁比未设抗剪键钢梁跨中位移 、 端部转角变小, 承载力增大。 关键词 : 钢梁端部转角 ; 锚固失效 ; 抗剪键 ; 板面裂缝 ; 混凝土滑移 中图分类号 : T U 3 7 5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1 9 3 3 ( 2 0 1 3 ) 0 2

3、 0 0 5 0 8 Ex p e r i m e n t a l s t ud y a n d a n a l y s i s o n s p e c i me n s o f s t e e l s e c o n d a r y b e a m e mb e d d e d i n r e i n f o r c e d c o n c r e t e g i r de r o f f r a me s t r u c t u r e Y U Q i o n g , L U Z h o u d a o , Y U J i a n g t a o , C H E N X i a n g r

4、 u i (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t r u c t u r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 D i s a s t e r R e d u c t i o n , T o n i U n i v e r s i t y , S h a n g h a i 2 0 0 0 9 2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T h e t e s t o f t w o s p e c i m e n s( f o u r d i f f e r e n t k i n d s o f d e t a i l i

5、n g )o f s t e e l s e c o n d a r y b e a m e mb e d d e d i n r e i n f o r c e d c o n c r e t e g i r d e r c o n n e c t i o n i n fl a m e s t r u c t u r e u n d e r s t a t i c l o a d w e r e c o n d u c t e d T h e s t e e l b e a m u p r e g i o n w a s p u l l e d o u t , a n d a n c h o

6、 r a g e o f j o i n t s f a i l e d T h e e m b e d d e d b e a r i n g o f t h e 9 0 0 m m f r a me g i r d e r i s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e 6 0 0 ram g i r d e r T h e j o i n t p e rf o r m a n c e a t t h e b e a r i n g w i t h a n c h o r b a r i s b e t t e r s l i g h t l y t h a n t h a t

7、 w i t h o u t A n al y t i c a l r e s u l t s o f A B A Q U S a r e s h o w n a s f o l l o w s Wi t h t h e i n c r e a s e o f t h e s l i p b e t w e e n s t e e l a n d c o n c r e t e , t h e s t e e l b e a m a t t h e e n d d e t a c h e s f r o m c o n c r e t e , a n d r o t a t i o n a l

8、 a n g l e o f s t e e l b e a m e n d e n l a r g e d T h e wr a p o f t h e c o n c r e t e s l a b n e a r t h e s u p p o r t p l a y s a n u n f a v o r a b l e a c t i o n o n t h e p e r f o r ma n c e o f t h e s t ru c t u r e Wh e n t h e b e a m h e i g h t r e a c h e s t o s o me d e g

9、r e e , t h e b e a m h e i g h t p l a y s a s m a l l e r a c t i o n t o t h e c a p a c i t y o f j o i n t s T h e t h i c k e r c o n c r e t e s l a b p o s s e s s e s a s m a l l e r t h e r o t a t i o n al a n g l e a n d a h i g h e r t h e s t e e l b e a m c a p a c i t y T h e s t e e

10、 l b e a m wi t h s h e a r c o n n e c t o r s d e v e l o p s a s ma l l e r r o t a t i o n al a n g l e a n d d i s p l a c e me n t o f mi d s p a n, a n d a h i g h e r l o a d c a p a c i t y t h a n t h e s t e e l b e a m wi t h o u t s h e a r c o n n e c t o r s Ke y wo r d s : r o t a t

11、i o n a l a n g l e o f s t e e l b e a m e n d ; a n c h o r a g e f a i l u r e ; c r a c k o f t h e c o n c r e t e s l a b; s l i p o f c o n c r e t e 0前言 目前 , 框架结构电力厂房楼面次梁 由于跨度大 往往采用型钢梁 , 并与混凝土框架铰接 , 即钢次梁直 接搭接在框架梁侧面挑耳上 , 此连接方 式焊接工作 量大, 降低厂房净高 , 但受力明确 , 理论成熟 ; 当框架 梁为现浇时 , 型钢次梁可直接锚人混凝土框架梁中, 上铺混

12、凝土楼板共 同工作 , 这种连接方式由于取消 挑耳 , 构造较为简单 , 节省净空, 经济性好 , 近些年来 在大型电力厂房楼 面采用较多 , 但 国内外对该种连 接方式理论研究很少 , 仅哈尔滨大学徐 慧 良进行过 相关试验研究 , 其研究结果表 明, 增加钢梁 腹板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0 3 2 1 作者简介: 余琼( 1 9 6 8一) , 女, 安徽庐江人,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建筑结构鉴定、 改造与加固研究。 E ma i l : y i o n g y u 2 0 0 5 1 6 3 c o m 上点焊锚筋 使钢次梁与 昆凝土梁有效组成一个 整 体 ,

13、提高节点承载能力 : 钢梁锚固端翼缘宽度适当减 少 , 可降低钢梁端部转动对上部混凝土的影响 , 提高 了节点的抗裂性能和转动能力。 本文以某电力厂房钢次梁锚入混凝土框架梁为 原型 , 通过 2个钢次梁锚入框架梁试件静载试验 , 考 察框架主梁高度 、 钢次梁节 点锚筋设 置情况对试 件 受力性能影响, 并利用有限元 A B A Q U S , 分析了钢次 梁锚筋设置 、 混凝土梁高度 、 混凝 土楼板厚度 、 抗 剪 键对钢次梁受力性能影响 , 以期为钢梁 、 节点的设计 提供依据。 1 型钢次梁锚入钢筋混凝土框 架梁 试验研 究 1 1 试件设计 试件及节点详图见图 1 。试 件共 2组

14、, 钢梁截 6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第3 9卷 面尺寸均为 H N 4 0 0 2 2 01 01 2 ( m m) , 第一组框 架梁高为 6 0 0 m m, 第二组为 9 0 0 m m, 每组试件钢梁 锚入框架 梁有 2个节点 , 一 个节点 钢腹板 上焊有 2 1 4锚筋 , 另一个节点上不焊有锚筋( 9 0 0 l T l m高试 件底部配置4 O吊筋, 6 0 0 m m高混凝土梁由于高 度较小 , 无法在钢梁底部配置吊筋 ; 试件 中混凝土梁 腰筋与钢梁腹板焊接) 。试件设计参数 见表 1 。为 保证框架梁两端为固定支座 , 在框架梁两端整浇两 个混凝土墩 , 通过锚栓将混凝土墩

15、固定在试验 台座 上 。 腥假 L, 径 1 3 mlT i 框架梁缈 筋 呈 钢 粱腹 板 2 1 4 钢 粱 锚筋 钢次 梁 ( 2 - 2 无 锚 筋 7 Q 上 7O 框 架 梁 2 0 9 0 0 mm粱 1 1 ( 9 0 0 ram粱2 - 2 ) 4 西 2 0 6 o 0 mm梁 1 1 f 6 0 0 mm梁 2 - 2 1 墼 6 0 0 ram梁 图 1 试件及节点详图 Fi g1 De t a i l s o f t e s t s pe c i me ns a nd c onn e c t i on s 表 1 试 件参数 Ta bl e 1 Pa r a m e

16、t e r s o f t e s t s pe c i m e n s 试件编号 6 0 0 m m梁 9 0 0 m m粱 混凝土粱尺寸 ( m i l l m m) 6 0 0 3 2 0 6 0 03 2 0 9 0 0 3 2 0 9 0 03 2 0 节点锚筋情况 有锚筋 无锚筋 有锚筋 无锚筋 注 : 6 0 0 mm梁表示框架梁高为 6 0 0 m m试 件, 9 0 0 v i i IT I 梁表示框架 梁 高为 9 0 0 mm试件 , 下文同。 为减小钢梁对框架梁影 响, 钢梁锚人混凝土梁 上下翼缘宽度进行 了削弱 , 由 2 2 0 mm宽变 为 1 0 0 mm 。

17、1 2试验装置及加载制度 试验通过反力架 、 2个液压千斤顶 , 2个分配梁 对钢梁进行 的单 向 4点加载 , 加载 方式如 图 2所 示 j , 加载步长为 2 0 k N, 记录数据为单个千斤顶施 加的荷载 , 以下图表 中的相关荷载均为单个千斤顶 荷载 , 为总体施加荷载的一半。 1 3 试验数据采集 试验中进行 了位移及应变的数据采集。位移计 钢梁与楼板连接 _ 喜 图 2 试件加载方式 Fi g 2 Lo a di n g mo de f o r t e s t s pe c i me ns 主要布置在钢次梁跨 中、 钢筋混凝土主梁跨 中( 为 削除支座弯矩影响) 、 钢次梁端部上

18、 、 下翼缘处 ( 该 位移计位移杆顶于混凝土梁侧 , 位移计固定于钢梁 上( 下 ) 翼缘上 , 可测钢梁上( 下) 翼缘相对混凝土梁 的滑移量 , 并通过上 、 下翼缘滑移量测算出钢梁端部 相对转动角度) ; 应变测量采用电阻应变片, 粘贴应 变片前用砂轮将待粘贴部位打磨平, 粘贴完应变片 后裹以环氧树脂保护层并用纱布包裹。应变片主要 布置于点焊锚筋及 吊筋上。位移计及应变片位置如 图 3所示 懈 五 榴 8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第 3 9卷 土梁中拔出 , 节点发生拔出破坏, 无法加载而停止试 验 , 试件破坏时混凝土梁斜裂缝如图 4 ( d ) 、 4 ( e ) 所 示。整个加载过程中

19、混凝土梁与钢梁交接处板面裂 缝不断增加 、 扩展 , 破坏时板面裂缝贯通 , 如 图4 ( f ) 所示 , 支座附近混凝土板与钢梁上翼缘间明显开裂 、 分离 , 如图 4 ( d ) 所示。 2 3试验现象分析 两个试件都是由于钢梁上部混凝土较少 , 钢梁 附近混凝土梁上箍筋未进行加密 , 钢次梁上翼缘侧 混凝土梁斜裂缝开展较宽或较多 , 同时节点区域板 面裂缝大 , 无法对钢次梁产生 良好的握裹 , 节点锚固 失效而破坏。 混凝土梁的抗剪破坏与钢梁上部拔出破坏都是 脆性破坏方式 , 应予避免。钢梁侧混凝土梁箍筋应 加强 、 加密 , 可约束混凝土梁侧斜裂缝 , 增加其抗剪 能力 , 同时增

20、加钢梁上部抗拔 出能力 ; 吊筋应加强 , 增加混凝土梁的抗 冲切及抗剪能力 , 吊筋与梁底呈 6 O度角, 可约束混凝 土梁侧钢梁上翼缘处斜裂缝 , 增加钢梁抗拔出能力 ; 钢梁上部板 内钢筋尤其是支 座负钢筋应加强 , 可约束混凝土梁顶面的弯曲裂缝 , 增加钢梁上部抗拔 出能力。楼板设计时应尽力避免 阴角 , 减少应力集 中。 3 试件结果及分析 3 1 承载能力 根据试验分析原则 , 钢梁承载力以钢次梁挠 度达跨度 1 5 0 、 应变达 1 0 0 0 0 8 、 上翼缘滑出值达 1 0 mn l 三种状态下荷载较小值确定 , 而正常使用极 限状态以钢次梁挠度达跨 度 1 2 5 0(

21、 悬臂梁挠度达 跨度 1 1 2 5 ) 、 钢次梁上翼缘滑 出值达 2 m m两种状 态下荷载较小值确定 , 钢梁试验承载力见表 2 。 表 2 试验 承载 力 Ta bl e 2 Exp e r i m e n t al l o a d c a pac i t y 3 2 荷载与位移 曲线 图 5为试件荷 载一 钢梁跨 中位移曲线 ( 混凝土 梁支座 位移已扣除 ) , 在相 同荷载作用下 , 6 0 0 mm 梁试件钢 次梁跨 中挠度 大于 9 0 0 m m梁试 件, 6 0 0 I n to梁试件承载力小 , 9 0 0 m m梁试件承载力大。这 说明尺寸较大混凝土梁对钢次梁约束作用

22、强 , 使钢 次梁挠度小 、 承载力大 。 图 6为试件荷载一 7 昆凝土梁跨 中位移曲线 , 6 0 0 m m高混凝土梁在加载不久 ( 1 0 0 k N) 即有斜裂缝产 生 , 导致混凝土梁的荷载一 位移 曲线进入非线性 , 而 6 0O 5 O O 4 00 重 耨 3 0 0 撂 2 00 1 0 0 0 图 5 荷载一 钢次 梁跨 中位移对 比曲线 F i g 5 L o a d a n d mi d - s p a n d i s p l a c e me n t c u r v e s of s e c o nda r y s t e e l be ams 9 0 0 m m高

23、混凝土梁试件在加载过程 中一直保持较 好的弹性 状态。9 0 0 m m梁 刚度 明显大于 6 0 0 mm 粱 。 6 。 5 。 4 。 耀 2 00 1 。 。 O 图 6 荷载一 混凝 土梁 跨中位移对 比曲线 Fi g 6 Lo a d and m i d- s p an d i s pl ac e m e nt c ur v e s o f c onc r e t e g i r de r s 3 3荷载一 钢梁锚筋应变 曲线 荷载与钢次梁锚筋应变 曲线如 图 7所示 , 锚筋 应变均未超过 1 4 0 0 s , 虽未达到屈服强度, 但说 明 锚筋在结构受力时起一定作用 , 在相

24、同的荷载下 , 6 0 0 m m梁的锚筋应变大一些 , 应变增速要 大一些 , 这是 由于 6 0 0 m m梁刚度小 , 对钢梁约束小 , 钢梁转 动较大。这说明只有当节点有足够变形时锚筋起作 用才较大。 o 2 00 4 0 0 6 0 0 8 0 0 1 0 0 0 1 20 0 1 4 0 0 应 变1t 图 7 试件荷载一 钢次梁锚筋应变 曲线 Fi g 7 Loa d- s t r a i n c u r ve s o f an c hor bar 余琼 , 等: 钢次梁锚入混凝土框架梁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 9 3 4 荷载一 吊筋应变 图 8为 9 0 0 mm梁有锚侧与无锚侧

25、荷载一 吊筋 应变曲线( 该应变为吊筋水平段 中部应变) , 无锚筋 侧 吊筋最大应变在 1 5 0 0 8左右, 未达到屈服 ; 有锚 筋侧 吊筋应变达 2 5 0 0 , 已达到屈服。相同荷 载 下 , 有锚筋侧比无锚筋侧的吊筋应变大 , 说明锚筋对 节点有一定约束, 钢梁传递给混凝土梁力较大, 有锚 侧 内力较大 , 吊筋应变大 。 3 5 荷载一 钢梁上翼缘滑出位移曲线 图9为试件荷载一 钢梁上翼缘滑出位移 曲线对 比, 在相同荷载作用下 , 有锚筋与无锚筋的滑出值没 有明显差别 , 6 0 0 mm梁试件的无锚筋端在接近极限 承 载力时变形要明显大于有锚筋端 , 说 明锚筋 的作 图

26、 8 9 0 0 mm梁荷 载一 吊筋应变 曲线 Fi g 8 Loa d s t r a i n c ur v e s o f ha ng i ng ba r wi t h 90 0 mm h e i g ht c o nc r e t e g i r de r 用加载后期才显现 , 这也进一步表明锚筋作用是被 动的 , 当变形足够时才起作用。 位移mm 位移 m m ( a )9 0 0mm梁 ( b )6 0 0 mm梁 图9 不同锚固试件荷载一 钢次梁上翼缘滑出位移曲线对比 F i g 9 Lo a d- s l i p c u r v e o f t o p f l a n g e

27、o f t h e s t e e l b e a m wi t h d i ffe r e n t a n c h o r d e t a i l s 3 6结果分析 9 0 0 m m梁试件钢梁极 限承载力 比6 0 0 m m梁 大 1 1 9 , 正常使用荷载 比 6 0 0 m m梁 大 1 1 8 。 从本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混凝土梁越高 , 对钢梁 的约 束越强, 节点抗弯能力越好。 在极限荷载时混凝 土梁位移在 0 52 m m, 而 钢梁位移为 8 O一1 1 0 mm, 可见两者相差悬殊 , 即两 者刚度相差悬殊 , 这主要是 由于混凝土梁跨度较小 , 使其线刚度大 , 实

28、际工程 中混凝土框架梁跨度会增 加很 多, 线刚度会降低 , 框架梁高度对节点抗弯能力 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对 比有锚及无锚钢次梁上翼缘滑 出位移, 不能 明显说明锚筋作用。试验锚筋数量少、 直径较小 、 长 度也偏 短 ( 钢腹板每侧 2根直径 1 4 m m, 长度 2 5 0 mm钢筋) , 且焊接位置接近 中和轴 , 对钢梁转 动约 束较小。由于腰筋与钢梁腹板焊接 , 对钢梁的转动 约束较大 , 使锚筋影响不易察觉 。但 9 0 0 m m梁与 6 0 0 m m梁破坏时锚筋均有较大应变 , 说 明钢梁转动 较大时 , 设置锚筋 , 节点抗弯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为 增加锚筋作用 ,

29、设计锚筋时应加大锚筋直径 , 并将锚 筋尽量靠近翼缘 , 以最大程度发挥锚筋作用。 本试验均为钢梁上部拔出、 锚固失效破坏 , 非节 点竖 向荷载作用下抗压破坏 , 节点承载力即为梁端 承受 固端弯矩能力 , 它与混凝土板及其配筋 、 钢梁锚 人深度 、 钢梁锚人段翼缘宽度 、 混凝土框架梁高度 、 框架梁线刚度 、 锚筋设置 隋况等 因素有关 。 4 试件有 限元分析 A B A Q U S是基于有 限元方法的工程模拟软件 , 本试验采用 A B A Q U S受力分析 。 4 1 单元选择 剖 A B A Q U S分析时钢梁和混凝土采用三维 8节点 的线性减缩积分单元 ( C 3 D 8

30、 R) , 为模 拟抗剪键对钢 次梁与混凝土板的影响 , 抗剪键采用弹簧单元。 钢次梁和混凝土表面的接触选择刚度较大 、 网 格较粗的面, 即混凝 土面作为主面 冈 0 度较小 、 网格 较细的面钢板内表面作为从面。在定义接触属 性时 , 对于法向作用 , 选择接触压力和间隙的默认关 系为“ 硬接触” ( h a r d c o n t a c t ) 。对于切向作用, 选择 摩擦模型为“ 库伦摩擦 ” 。普通钢筋通过 E mb e d方 式内嵌于混凝土梁内。 1 0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第 3 9卷 4 2材料属 性 混凝土采 用损伤 塑性模 型 ( C o n c r e t e D a m

31、a g e d P l a s t i c i t y ) , 单 向受 压 、 拉应力一 应变 曲线采 用我 国 G B 5 0 0 1 0 -2 0 0 2 (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推荐混凝 土轴心受压 、 受拉应力一 应变关系。钢筋和钢材采用 理想三折 线弹塑性 的应 力一 应变关 系。钢 材使用 V o n Mi s e s屈服准则。 4 3网格划分 有限元 网络划分时 , 在要考察应力的 、 应力集中 区域细划分 , 而远离考察区域 , 单元可以粗划分 。单 堇 辐 追 元质量的保证通过单元邻边长度 比和夹角来衡量 , 一 般情况下是长边与短边 比值不能大于 5 , 夹角不 能大于

32、4 5度。本文 中钢次梁和混凝土的接触表面 的网格尺寸划分一致 , 有利于计算的收敛。 4 4 计算结果分析 图 1 0为试件荷载一 钢梁跨中位移理论值与实测 值对比, 可见理论值与实测值较为吻合, 本文还进行 了荷载一 钢梁上下翼缘应变 、 荷载一 钢梁端部转角的 理论值与实测值对 比, 结果表明试验值与模拟值较 为吻合 。 6 。 。 5 。 。 4 0 0 曩 ,oo 摆 2 0o 1 。 。 O ( a )9 0 0 mm梁 ( b )6 0 0 mm梁 图 1 0 荷载一 钢 梁跨 中位移试验值与计算值对比 F i g 1 0 Co mp a r i s o n o f e x p

33、e r i me n t a l a n d c a l c u l a t e d l o a d - mi d s p an d is p l a c e m e n t c u r v e s f o r s e c o n d a r y s t e e l b e a ms 图 1 1为有 限元分析时 9 0 0 mm梁试件钢 次梁 合) , 板面翘 曲, 混凝 土梁 与钢梁不能共 同工作 , 对 与混凝土梁接触处应力云图情况 。由于钢梁与混凝 结构受力不利。从应力云图及钢梁挠度值还可以看 土间的滑移, 钢梁端部与混凝土脱离 , 使钢梁端部转 出 , 由于钢梁变形较大 , 节点上部的

34、拔 出破坏是该类 角增大 , 钢梁上部拔 出, 最终节点锚 固失效 ; 混凝土 节点破坏的主要形式。钢梁支座 区域须 增设 抗剪 板近支座处板面与钢梁间分离( 与前面试验现象吻 键, 加强混凝土板与钢梁连接, 使两者共同工作。 s, M i s e s ( A 唱- i 3 ) I十 3 _+ 3 95 8195 ee + 0+ 0 22 露 +2 +3 2 9 3 6 7 3 e +0 2 2 譬 : + 2 _+ 2 26 8 4 e10 e + o+ 0 22 l +1 _ +1 9 6 3 5 2 8 e + 0e+ 0 ; l +9_ +1 7 3 93 e 0 5 e +o +0

35、2 l I骗+ 3 26 8e+ 0 图 1 1 钢次梁与混凝土梁的接触处有 限元分析云 图情况 F i g 1 1 S t r e s s c o n t o u r a t t h e i n t e r f a c e b e t we e n s e c o n d a r y s t e e l b e a m a n d c o n c r e t e g i r d e r 4 5 影响节点受力性能的参数分析 值较试验值小 , 本试验 中由于 6 0 0 m m梁未配 吊筋 4 5 1 混凝土梁高度的影响计算 发生抗剪破坏 , 梁的斜裂缝较大 , 对节点约束 降低 , 取混凝土梁

36、高度 9 0 0 mm、 8 0 0 m m、 7 0 0 m m、 6 0 0 使钢梁承载力降低 , 若加强混凝土梁抗剪能力 , 9 0 0 mm 4种情 况分析 ( 混 凝土梁 配筋相 同, 均配 有 吊 m m梁与6 0 0 m m梁试 验值 承载力 差距会变小 。 7 0 0 筋 , 不会发生抗剪破坏) , 图 1 2 、 1 3为不 同 昆 凝土梁 表3 钢梁承载力提高程度试验值与分析值对比 高下试件的荷载一 钢梁跨中位移、 钢梁端部转角曲T a b le 3 C o m p a r i s o “ o f e x p e r im n t a l a n d a l c u la

37、t e d 线 , 可见相同荷载作用下 , 6 0 0 m m高混凝土梁试件 钢梁端部转角、 跨中位移最大, 说明6 0 0 m m高混凝 土梁嵌 固作用最小 。表 3为钢梁承载力试验值与分 析值对比, 9 0 0 m m梁比6 0 0 m m梁承载力提高分析 余琼, 等: 钢次梁锚入混凝土框架梁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 mm、 8 0 0 mm、 9 0 0 m m 梁 的分 析结 果差距 较 小 , 可 见 , 当梁高增加到一定数值 时 , 对节 点承载力影 响 小 。 7 00 6 00 5 0 0 蚕 0 0 蓬 3 o 0 2 0 0 1 0 0 0 0 2 0 40 6 0 8 0 1

38、 O0 1 2 0 1 40 位移 ra m 图 l 2 不同混凝土梁高下荷载一 钢梁跨中位移曲线 F i g 1 2 Lo a d m i d s p a n d i s p l a c e me n t c u r v e s o f s t e e l be am wi t l l di ffe r e nt he i g ht o f c o nc r e t e g i r de r 7 0 0 6 0 o 5 0 0 互 4 0 0 3 0 o 2 00 1 0 0 0 十计算值 9 0 0 钢梁端转角 ( 有锚筋侧 ) 一计算值- 8 0 0 一 钢粱端转角 ( 有锚筋侧 ) 计

39、算值 7 0 0 钢梁端转角 ( 有锚筋侧 ) *计算值一 6 0 0 - 钢梁端转角 ( 有锚筋倒 ) O l 转度 度 2 3 图 l 3 不同混凝土梁高下荷载一 钢梁端部转角曲线 F i g 1 3 Lo a d - r o t a t i o n a n g l e c u r v e s o f s t e e l b e a m e nd wi t h d i ffe r e n t h e i g h t o f c o n c r e t e g i r d e r 4 5 2 钢次梁锚筋的影响计算 锚筋情 况分 4种 : 有锚筋 ( 同试 验 , 点焊 2 西1 4 的 HR

40、 B 3 3 5钢筋, 面积为 3 0 8 mm ) 、 2 3锚筋 ( 面积 为 2 0 4 m m ) 、 1 3锚筋( 面积为 1 0 2 mm ) 、 无锚筋 , 锚筋长度及位置同试验, 以9 0 0 m m梁为例分析锚 筋影响。图 1 4、 1 5为不同锚筋情况下荷载一 钢梁跨 中位移 、 端部转角曲线 。可见 , 锚筋对钢梁的转角有 影响 , 无锚筋钢次梁在相同荷载下转角最大 , 锚筋对 7 0 0 6 0 0 5 0 0 Z 4 0 0 疆3 0 0 2 oO 1 0 0 0 钢次梁变形影响很小 , 这是 由于锚筋对 于钢梁的转 角影响不大 , 进而对钢次梁的变形影响就更小 。本

41、 试验 中锚筋直径偏小 , 锚筋离翼缘较远 , 起作 用较 小。 堇 遣 图 1 4 不同锚筋情况下的荷载一 钢梁跨 中位移 曲线 Fi g 1 4 Loa d- mi d s pan di s pl ac e m e nt c ur v e s o f s t e e l b e a ms wi t h d i ff e r e n t a n c h o r b a r 善 辑 柱 U U J 0 2, U j U 转度 度 图1 5 不同锚筋情况下荷载一 钢梁端转角曲线 Fi g 1 5 Lo a d- r otat i o nal an gl e c ur v e s of s t e

42、 e l b e a m e n d wi t h d i ffe r e n t a n c h o r b a r 4 5 3 楼板厚度的影响计算 分楼板厚度 8 0 mm、 4 0 m m、 0 m m 3种 情况分 析 , 9 0 0 m m试件荷载一 钢梁跨 中位移 、 端部转角分析 结果如图1 6 所示, 相同荷载作用下, 当钢梁上设有 混凝土板时( 配有抗剪键 ) , 板越厚钢梁跨 中位移 、 端部转角越小 , 承载力越大。当板厚从 04 0 m i l l 变化时 , 钢梁承载力 、 跨中位移 、 端部转角变化不大 , 70 0 60 0 50 0 童 0 0 篷 3 o 0

43、2o 0 l O 0 O 0 2 0 4 O 6 O 8 0 1 0 0 1 20 0 0 5 1 1 5 2 2 5 3 位移, 珈 转度 度 ( a ) 钢梁跨中位移 ( b ) 钢梁端部转角 图 1 6 不同楼板厚度下 9 0 0 m m试件荷载一 钢梁跨中位移、 端部的转角曲线 Fi g 1 6 Lo a d mi d s p a n d i s p l a c e me n t o f s t e e l be a m a n d l o a d- r o tat i o n a l a n g l e c u r v e s o f s t e e l b e a m e n d

44、f o r 9 0 0 mm h e i ght b e am w i t h d i ff e r e n t t h i c k n e s s s l a b s 1 2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第3 9卷 当板厚 从 4 08 0 m m变化 时 , 以上参数 变化 较大 ( 经计算6 0 0 m m试件也有相 同规律) 。表 4为不 同 楼板厚度工况相对无楼板工况承载力的 比较 , 当楼 板厚度为4 0 m m时 , 承载力提高不明显 , 但 当楼板厚 表4 不同楼板厚度工况相对无楼板工况承载力的比较 T a b l e 4 Co mp a r i s o n o f b e a r i

45、n g c a p a c i t y of s e c o n d a r y s t e e l b e a ms wi t h c o n c r e t e s l a b s o f d i fie r e n t t hi c kne s s a nd wi t ho u t s l abs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应 承载力极限状态对 荷载提高程度 应荷载提高程度 混凝土梁高 ram 9 0 0 6 0 0 9 0 0 6 0 0 板厚 mm 8 0 4 0 8 O 4 ( 8 O 4 0 8 O 4 O 提高程度 1 3 9 2 9 2 O 9 0 6 2 7 5 4 7 3 2 5

46、 6 9 蚕 框 度为 8 0 m m时, 承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这些都说 明钢梁上设置混凝土板达一定厚度对钢梁受力性能 较为有利 。这是由于板达到一定厚度 , 对钢梁锚 固 性能好 , 钢梁的翘曲对节点的损坏小 , 同时, 板越厚 负钢筋提供的弯矩也加大 , 节点承载力增加。 4 5 4 抗剪键 的影响计算 有限元模型中抗剪键的布置按试验试件的实际 情况 , D 1 6圆柱头焊钉 , 间距 3 0 0 m m, 单排放置 , 分 别考虑有抗剪键和无抗剪键的影响, 计算结果如 图 1 7所示 。有抗 剪键 的钢梁跨 中位移 、 端部转角小 , 承载力大。 7 0 0 6O 0 5O 0 堇 0

47、 0 霆 3 0 0 20 0 1 0 0 o 位移 mm 转度 度 ( a ) 跨 中位移 ( b ) 端部转角 图 l 7 有、 无抗剪键情况下 9 0 0 mm梁荷载一 钢梁跨中位移、 端部转角计算曲线 F i g 1 7 Lo a d - mi d s p a n d i s p l a c e me n t o f s t e e l b e a m a n d l o a d - r o t a t i o n a l a n g l e c u r v e s of s t e e l b e a m e n d f o r 9 0 0 mm h e i g h t b e a

48、m wi t h a n d wi t h o u t s h e a r c o n n e c t o r s 5结论及展望 1 ) 钢梁上部及其周边混凝土拔 出破坏是节点 的破坏形式 , 钢梁端部的弯矩与剪力造成 了混凝土 梁上部受弯裂缝 、 侧面剪扭斜裂缝 , 引起节点锚固失 效破坏 。 2 ) 9 0 0 m m混凝土梁 比6 0 0 m m混凝土梁高 , 对 钢梁的锚固好, 节点抗弯能力好。 3 ) 钢梁转动较大 、 节点有足够变形时锚筋起作 用较大, 一般锚筋的作用加载后期才显现。设计锚 筋时应加大锚筋 直径 , 并将锚筋尽量靠 近上、 下翼 缘 , 以最大程度发挥锚筋作用 。

49、4 ) 由于板面负钢筋配置较少 , 节点 区域板面裂 缝大 , 节点抗弯能力差 , 可增加板 面钢筋配置, 提高 节点抗弯能力。 5 ) 有限元分析表明 , 由于钢梁与混凝土间的滑 移, 钢梁端部与混凝土脱离, 使钢梁端部转角增大, 钢梁上部拔出, 最终节点锚 固失效; 由于抗剪键布置 较少 , 加载后期混凝土板与钢梁在近支座处分离 , 板 面翘曲 , 对结构受力不利。为此 , 钢梁支座区域增设 抗剪键 , 加强板上部负钢筋 , 增强钢梁锚 固。 6 ) 有限元分析表 明, 截面尺寸小的框架梁嵌 固 作用小 , 钢梁端部转角大 , 节点抗 弯能力小 , 当梁高 增加到一定数值时 , 对节点承载

50、力影 响变小; 锚筋对 于钢次梁的跨 中挠度影响很小 , 对于钢梁的转角略 有影响 , 无锚筋的钢次梁在相同荷载下转角最大; 钢 梁上 昆 凝土板越厚 , 钢梁 端部转 角越小 , 承载力越 大 , 钢梁上混凝土板达一定厚度对钢梁受力性能更 为有利 ; 钢梁设有抗剪键梁 比未设抗剪键跨 中位移 、 端部转角小 , 承载力大 , 适当加密抗剪键可提高结构 受 力性能。 参 考 文 献: 1 徐 慧良 钢次梁一 混凝 土主梁 节点静力性能研究 D 哈尔滨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2 0 0 9 2 G B T 2 2 0 6 6 -2 0 0 8静力单轴试 验机用计算机 数据 采集系统的 评定 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安全文明施工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