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淡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宗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创设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本文就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更新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柳斌同志说:"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人才观、质量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quot;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先进的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实施教学变革,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重视学法指导,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课堂教学直观、生动、充满活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权,从而使学习目标得以实现。
例如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中,涉及概念多且微观、抽象,呈现出"多、散、乱、杂"的特点,不少学生难以准确掌握它的特点、规律,更谈不上理解和应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融教法与学法于一体,帮助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洞察它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纳、综合、分类和系统化,从而总结出其特点、规律。同时结合题例讲练结合,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应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间里自由自在呼吸。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是,板结的土壤是长不出禾苗的。那么,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禁锢的课堂中,又如何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发扬民主,使自己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和谐的民主关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因而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从而激发出学习的热情,树立起自尊、自强、自信的信念,无所顾忌,敢于表现自己,敢于发表独立见解。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习好,都有创造才能,学生群体的智慧可能超越教师,教师要虚心向学生学习,善于发现和欣赏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实现教学相长。
三、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现代认识理论认为,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所以,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直接向学生灌输,而应该是不断地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中学化学的许多内容蕴含着富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意识的因素和材料。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积极挖掘教材及学习生活中的创造性思维因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及主动的参与意识。
例如,在学习氯化氢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给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①氯化氢的主要物理性质是什么?
② 能否用硝酸或稀硫酸来代替浓硫酸?为什么?
③能否用氯化钠水溶液来代替氯化钠固体?为什么?
④用什么方法收集氯化氢气体?能否用排水法收集?为什么?
⑤怎样知道氯化氢是否收集满了?
⑥多余的氯化氢是否需要进行尾气处理?如何处理?为什么?写出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在充分讨论上述问题的基础上, 结合实验演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氯化氢的实验原理、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实践证明,通过问题情境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增强了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益。
四、加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和灵魂。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对学生学科知识的形成,学科素质的完善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和作用。教师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教学潜力,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验内容,设计出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将实验的要求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明确探索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苯与液溴的取代反应 实验教学中,可围绕实验要求设计如下问题情境:
①实验装置中的导管为何要这么长?
②锥形瓶中导管口为什么要在液面上?
③导管口附近出现的白雾是什么?可用什么方法鉴别?
④反应后把烧瓶里的液体倒入盛水的烧杯里共分几层?各层的主要成份是什么?下层液体为什么呈褐色?如何提纯?
围绕上述问题,边实验、边讨论、边讲解,营造一个宽松的求知氛围,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最终使学生掌握了苯与液溴取代反应的实验装置的特点、反应原理、反应现象、及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性质。
另外,教师还可根据教学的内容要求,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创新的空间,训练他们思维的创造性。如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某Na2 SO3 溶液是否变质?学生思考后可能提出如下几种方案:
①加BaCl2溶液和稀HCl
②加BaCl2溶液和稀HNO3
③加Ba(NO3)2溶液和稀HCl
④加Ba(NO3)2溶液和稀HNO3
⑤加BaCl2溶液和稀H2SO4
学生提出方案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各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评价:方案②、③、④不行,因所加试剂均具有强氧化性,会把SO32-离子氧化,方案⑤也不行,因所加H2SO4具有干扰作用,从而确定方案①是正确的。像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激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解题指导与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
创新思维是化学创新教育的核心,而发散思维又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多向性、变通性、流畅性、独创性的特征。在习题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训练与指导,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大胆创新,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探讨、寻求解题方法,以提高发散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分析一赤铁矿含铁51%,求该赤铁矿中含氧化铁的质量分数。
学生思考后提出了以下几种解法:(1)根据分子式得计算关系式:Fe2O3~2Fe,列出相关数据用比例法求解;(2)可先假设样品是纯净物,求出其中相关元素铁的百分含量,再根据不纯样品中相关元素的百分含量,求该物质在不纯样品中的百分含量;(3)可根据不纯物质中某元素的百分含量除了与分子的组成相关外,还与物质中所含杂质的量相关的原理列式求解。通过这样的训练,体现了学生丰富的创新思维,开拓了学生积极的求异思维、敏锐的洞察力、活跃的灵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特性,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只要我们广大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融教法与学法于一体,挖掘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变被动为主动,变知识为能力,这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