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研修江西省宜春高安市杨圩中学 沈意元研修临近尾声,我既兴奋又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沉重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原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打天下局面即将结束!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势在必行,应用信息技术,推进生物课堂主体发展性管理科学化,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课程的整合,就成为课堂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课题。在生物学科中充分发挥网络及各种多媒体资源的优势,灵活地运用现代媒体开展教学,可大幅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在生物学科学中引人信息技术并加以整合,推进生物课堂主体发展性管理科学化,成为生物教学的一项紧迫和必要的课题。一、信息技术服务生物课堂主体学习任务的现
2、状与背景教师遵循创造性思维活动逻辑程序,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出发点首先应当的是课程,而不是计算机,强调应当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它方法难以完成的学习任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与学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结合,为学科课程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提供平台。把教学过程应设计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间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品质
3、。基于课程整合思想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中为学生安排特定的学科学习任务,因而可以结合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将生物学科中的学习任务设置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使用信息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兴趣。二、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种创造性地教学和研究的过程,怎样使生物学科的信息化;生物整体教学的最优化;怎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优势;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实验和研究。我们探索的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七个优化模式,也会在以后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网络所固有的开放性,为师生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物欣赏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4、,网络所固有的开放性,为师生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物欣赏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众多的生物知识信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素养。借助于网络进行欣赏教学,可以变被动学为主动探究,达到因材择学、因材择教的理想境界。现在我们可以把在网上搜索下载的大量关于本课的相关资料设置为虚拟网站,供学生在虚拟网络环境中自主探究,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成为了教学目标的确定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课后可在网上课堂继续学习,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而借助于网络发表学生优秀作品,更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了教育质量和规模。 三、针对教
5、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抽象、复杂的教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教师作为多媒体设备的主要操作者,以演示教学内容为出发点进行辅助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生物教学中介人生物软件和自制的课件,将课堂教学媒体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生物软件的出现,方便了教师在教学中迅速表现生物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数字教材的编写,寻找有关的生物网站进行查询、访问,为学生提供各类网上生物信息进而丰富生物资源信息库。把平时在网上寻找的有关资料进行类化、细化、转化。以及把学校现有的生物资料,如教学、教材、录像、图片、作品等资料进行
6、整理输人电脑转化为数字信息。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实现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组合,达到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生物教学的内在规律,有机地与其他学科联系和交互影响。 四、应用信息技术,推进生物课堂主体发展性管理科学化趋势随着信息技术课程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生物教学模式,对于深化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快信息技术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探讨新型的教学模式将是生物学科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等,它正好非常适合生物以视觉形象为主要传达方式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需要生物的学习具有较强的互动性,而计算机让我们实现了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计算机还为我们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繁琐的程序,是生物动手制作中手工无法比拟和达到的。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和探究。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实时指导,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