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中国哲学史有感 学习完中国哲学史后,再比较西方哲学,我可以明显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不同,当今东西方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可能也就是根源于此。中国哲学史中也是以各时期的人物的思想为单位展开阐述,向读者呈现了一副中国思想的发展脉络图,中国哲学史把重点放在对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及哲学原典的理解与阐释上,充分揭示中国哲学之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及其现代价值,引起读者对哲学的兴趣,启发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内容全面,重点突出,逻辑清晰,文字流畅,深入浅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是两种不同的哲学形态,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时会有不同的思想侧重,中国哲学有其自身的特色,中国哲学(儒
2、、释、道诸家等)有自己的特性。一般说来,中国哲学的实践性很强,不停留于“概念”,没有西方哲学中的上帝与尘世、身体与心灵、事实与价值等绝对二分的框架。以天、天命、天道为背景,中国哲人有神圣、高远且强烈的终极关切、理想境界、精神信念,同时又有现实关怀,力图实现理想。其实,把西方哲学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哲学,把中国哲学作为一种特殊性的哲学,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我们中国哲学不能用狭隘的西方哲学的观念来加以范围。西方人对哲学的分类方法也不适用于中国哲学。我们的天道、人性学说,假若用西方的宇宙论、伦理学来加以解读,就会完全不相干。中国有自己的语言学与语言哲学的传统。中国哲学史中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就是:“中国
3、人重人情”。儒家思想渐渐成为主流后,儒家思想中的“仁”“礼”更加摆在了突出的地位,中国的统治者开始走上了孟子所说的“王道之路”。人情成为中国思想教化的核心,中国人慢慢也陷入其中,所以不得不说当今的中国人也还是没有脱离封建思想的枷锁。值得我们深思的就是中国人思想的发展之路,从人到家再到国,中国的“家国梦”,从大学中“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显现出这样一个清晰的脉络,而西方与我们不同,他们是“人民国”这样一个发展思路,首先成为公民,再由公民组成国家,这也许也和西方国家的小国寡民有关,但这却也增强了他们的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中国思想中有很值得我们继承和学习的东西,那就是中国人的“中庸之道”,
4、孔子说“中不偏,庸不易”,谓之“中庸”。不偏不倚是“中庸之道”的核心,后人对这一观点也加以运用,不走极端,包容百家,坚持一条道路走到底,反观现在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实也是对“中庸之道”的一种运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不偏不倚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庸之道可谓深入中国人心,中国人骨子都有“中庸”的影响。中庸之道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不偏不倚、坚持到底”。中国哲学史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和特点。而这些特点我们有的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运用,促进社会发展和和谐,有些不好的或者死板的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要适当的撅弃。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一样是独立的值得去区别对待研究和学习的学科,我们要正视中国哲学在生活乃至社会建设上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其精髓。学习中国哲学,能够修养身心,完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变得张弛有度,从容不迫,做一个坦然、有修养的人。总之,学习中国哲学史让我获益匪浅。谢谢老师的细心传授。12 思政班 王润之 学号:14120303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