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 石素红 226500高中新课程在江苏省实施整六年了,如何在实践中理解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始终是老师们思考的中心话题。江苏省教研室杜文艳老师在“江苏省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情况交流”一文中谈到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什么是理念?理念是理论化的指导思想,是一种追求。课程理念是对课程理想的追求,也是研制课程标准的哲学思考。为什么要首先提出和强调课程理念呢?因为它是我们实施好新课程、搞好思想政治课教学首先要明确的指导思想,它集中反映了我们学科的特点和要求,是我们政治学科的灵魂。所以,课程理念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方向,也是评价我们思想
2、政治课教学水平的最高标尺。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主要有五大理念: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从课程性质而言,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德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与一个国家所倡导的意识形态紧密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受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价值观支配和影响。因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新课程首先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旨的教育,这一点与旧课程是一致的。同时,新课程更注重体现时代性: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形势,经济成分多元化、社会利益与群体利益的分化和细化、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日益
3、多样化,世界政治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了多重影响,思想政治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课程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了教学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吸收了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联系现实,以加强思想政治方向引导的有效性。例:其他教材都是一标多本,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是一标一本,且成立了编写指导委员会,负责把关,田心铭是主任。同时吸收了许多高校的教授学者参与编写,他们研究和了解学术前沿,思想比较解放,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新的理论成果的体现。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理念之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新课标明确提出,思想政治课必须“着眼于当代社会
4、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采用科学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从而“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这实际上是思想政治新课程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国家需要和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例:教材创设的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探究活动,新课程强调的三维课程目标有机统一的要求等都是关注学生发展的体现。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理念之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新课程力求突破以往政治课偏重政治说教、政治阐释的局限,注意纠正中学政治课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倾向。新课程
5、体现了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例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教材用学生熟悉的银行信用卡说明信用卡的功能;用学生能感受到的气候、时间、地域、政策、生产条件等因素来说明供求对价格的影响;用“金价涨了,以后再买金项链吧;大米涨了,也得买”来说明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用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实说明道理,不仅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果。再如,高中政治新课程设计有四门必修课和六门选修课模块,课程模块设置都能够很好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都是用“生活”来描述,把课堂教学的
6、过程当作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内容更是学生关注的和他们有着密切联系的问题,既体现了高中政治课程作为德育课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特有的价值。 “回归生活”是这次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这也意味着,在以往的中小学教育和课程中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弊端那就是教育与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实际生活。“回归生活”是课程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课程是为了生活而设立的,是为了促进人的美好生活。我们的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是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思想政
7、治新课程的理念之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新课程明确提出指出“课堂的知识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名言、谚语、格言,举办展览、壁报,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等活动,并安排高年级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这有利于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有利于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理念之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8、体系。新课程强调“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要“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等,并且将评价分为三个方面:“对知识目标的评价”、“对能力目标的评价”、“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建构起比较全面系统的、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力求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以上五条课程理念,是统帅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灵魂,是我们新课程要追求的境界。江苏省教研室在学科教学论文评比中提出了12个课题,发动教师们在行动
9、中去思考、去研究、去实践。这些课题是:(1)对达成思想政治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与实践;(2)对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活动实效性的思考与对策;(3)新课程背景下对教材的编制修订、教学中的把握处理及创新教法的研究与认识;(4)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在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中的合理有效运用;(5)符合新课程理念、有创新的本学科优秀教案或教学设计的举例与点评;(6)思想政治开展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或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与反思;(7)实施新课程教学中积极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经验和体会;(8)对新课程教学评价问题的研究探讨;(9)在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10)在新课程背景
10、下,提高教师自身学科理论素养、做学生良师益友的做法与体会;(11)新课程背景下,教研方式的转变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12)对今年“两会”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与社会实践问题的认识及如何结合政治课教学的探讨。新课程的改革、新教材的使用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摸索、研究、思考、总结,感觉到这12个课题正是我们在高中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也是许多一线老师经常反映的问题,现将我所收集到的对新教材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思考,同时结合我自身的教学实际,向大家作一个汇报。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一、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新教材体现全新
11、的教育理念,是编者的一种理想化的追求,但进入到实际操作层面中会发现存在一系列的矛盾。从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工作反馈的问题中,有这样几个最常见的现象:首先是课堂上经常有把“对话”当成简单的问答,互动简单化庸俗化。其次是鼓励与夸奖的滥用。第三是把自主变成自流。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要求。第四是有活动没体验。应该说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第五是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第六是探究的泛化。有的问题不需要探究,有的问题不适合探究。如:政治生活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课,老师让学生探究“有人说中国共产党具有执政资格,但缺乏长期执政的能力?”,你对中共的领导和执政有何新的看法?诸如此类的问题就不适合探究
12、。第七是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然而一些教师对到底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显得有些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有机地体现三者,所以出现了在一些课堂上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际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直接或独立教授的,而是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造成新课程中课堂教学“形似”而“神不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与我们教师对新教学方式的理解偏差有关,比如一些教师片面认为只要用上信息技术,让
13、学生多讨论、多参与、多活动、多回答问题就是新课程了。因而出现了课堂热热闹闹,而事后一反思,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比较薄弱。二是与部分学校急功近利的管理思想有关,比如要求教师尽快展示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求全责备等等。其实,这也不能全怪我们老师,我们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觉得课程标准要求不够具体、明确,给我们老师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比如,新课程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过于理想化,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特别是在江苏新高考方案的导向下,不可能也不允许学生在课前课后花时间去进行相关的探究准备和探究活动。这就造成多数教师对综合探究课并不十分重视,仅在课堂把有关的知识点简单地提一提
14、,议一议,交代一两个简单的结论。殊不知,综合探究课是希望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了解和体会探究过程,把握探究方法,培养协作精神和能力。综合探究课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要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就必须高度重视并搞好综合探究活动。同时,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教育系统内部的改革力量还是有限的,还必须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信息技术、小班化教学、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无一不是与经济连在一起的,与政治也是密不可分的,这几年各学科都反映了类似的问题。所谓“形”即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操作步骤与方法等;所谓“神”即现代教学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基本原则,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等,可具体为目标意识、主体意识、反馈意识和灵活运用意
15、识等。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简约化和操作化,是某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浓缩规范之后的集中的外在表现。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杜郎口中学的“10+35”(课堂时间分配)模式、衡水中学的“五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攻、体验为主线)模式,还有,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的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会与会学、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教学理念的“活动单导学”模式,也都是一定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简约化和操作化。2、过程和结果的矛盾对高考顾虑大,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滞后成为制约课改的瓶颈因素。目前,由于高考形势一直调整,一些教师由此而对新课程产
16、生观望心理,教师们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很难把握,不敢放开手脚。有些学校不执行省里有关课程安排的文件规定,随意增减课时,过早分班,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从理论上讲,教学并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但在实际教学中,考试尤其是高考对教学起着很强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赶进度,为了应对统考,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感悟和体验,使得很多探究性活动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基本上还停留在书面上。教材的编者试图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用大量的材料来说明观点,并通过探究活动来达到降低难度、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发现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的目的,但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的阐述不够简洁明了,缺乏严密性,给人一种什么都想讲
17、又什么都讲不清,讲不透的感觉。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关注教学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我们教师往往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考试的分数。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培养和塑造。出现这种情况,这固然与我们教师的理念没有及时的转变有关以外,但我看更重要的是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社会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标准、方式仍然是以考试分数、高考实绩为标准有关。这样,新课程的实施不可避免的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一些情况。评价、考试,是广大师生关心的一个大问题,也是课程改革应该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对于评价改革,只能从实践中获得经验,产生可行的、好的办法。关于评价改革,教育部有关部门、各地
18、教育主管部门会提出相对具体的要求。教师需要据此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客观公正、行之有效、便于操作的方法。同样,对于评价改革,既要发扬过去的成绩、采用过去有效的方法,又要依据课改理念大胆实践、大胆创新。说到底,这个问题是实践问题,是创新问题。我们目前的评价方式太单一,只看结果,而忽视了政治课教学的多种功能,忽视了过程,以成败论英雄。所以经常听人说“千硬万硬分数最硬,千好万好分数最好。”3、课时少和内容多的矛盾经常有老师感叹,新教材呈现方式新,内容多,难度大,课时不够,原来经济常识、哲学常识等是一学年教完的,现在必须一学期教完,老的知识不能少,新的知识也必须教,课时又没有增加,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一些知识
19、点不展开学生不懂,展开了时间又不够,真是陷入两难境地。其实,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尽管主要知识点没有减少很多,但是难度要求下降了。如果仔细阅读新教材,我们会发现,许多新教材依然要讲的知识点,其难度要求作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些知识点虽然新教材中涉及了,但不作进一步的解释。例如,经济生活第九课的“市场”、“市场秩序”、“社会信用制度”这些概念虽然在教材中出现了,但没有作进一步的解释。二是有些知识点虽然有进一步的解释,但要么以生活化的方式来解释,要么将解释放入辅助文。例如,“市场规则”这个概念就是以一种描述的方式来解释的;“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这几个概
20、念也是以一种描述的方式来解释的。又例如,我们会发现许多概念是在“名词点击”中作解释的,连“价值”这个概念也是如此。三是有些知识点不作进一步展开。例如,新教材像过去一样涉及了商品的概念,但是没有像过去那样集中讲述商品的二因素;新教材虽然谈到了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但是没有专门集中讲述价值规律的作用;谈到了什么是市场经济,但是没有进一步说它的特征;谈到了宏观调控的目标,但没有进一步阐述实现这些目标的意义;谈到了对外开放是基本的国策,但没有对其必要性作充分展开。4要求高和地位低的矛盾政治学科因其特殊性历来较多受到关注,随着新高考的到来,有些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有人提议改称政治课为“德育课”,以为这
21、样就能强化其育人功能,但笼统地把政治课划为德育课则有悖于强化德育功能的初衷。我们始终没有从课程论的意义上把握其学科定位。政治课承载的东西太多了,既包括经济、文化、政治、哲学,又包括心理、德育、党课、社会实践等,我们政治老师是全能型的,是无所不能的,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又是怎样呢?只有我们每个人自己最清楚,我们江苏高考方案中历史学科已经是必选的了,原来是政史,现在应改为史政了。再加上少数学校的领导重理轻文的思想严重,从分科到课时的安排再到下班辅导等环节上削弱政治课应有的地位,我的信心也经常被打击。当然,我们政治教师队伍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的。政治学科教师当中有许多优秀教师,但也有部分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甚
22、至有的是其它学科教不了而改教政治的,似乎人人都能够教政治,有的是学校政治教师少,新毕业生一进校就开始教高三,这样教学的效率低下,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接受的东西却很少。有一位政治教研员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听课效率“时高时低”的占60以上,“比较高”的才占百分之十几。课堂上能吸引学生的兴奋点少,常常是一个问题反复强调多次,但做题时仍然有许多学生出错。可见,如何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来学习政治,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效率,是摆在政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如何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呢?二、对策研究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总结了一些成功的体验。 1、发扬团队精神,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新课程的
23、知识容量、信息量大,对我们教师要求更高,我们也没有三头六臂,这不仅要求学生需要自主、合作、探究,还要求老师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公开课教学、平时的课堂教学、课件的制作、试题的编制、网络资源等,都必须发扬团队精神,再不能单打独斗了。团队精神有利于发挥群体的智慧,有效地弥补教师个人备课的不足,还能使教师在思想认识上相互融注自己的教学观点,在碰撞交锋中端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教学水平。我们如皋政治学科的老师特别注意这点。孙福亮主任更是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经常利用在省里开会的机会,与省教研室、兄弟市教研员及时沟通高考情况,了解高考信息,发布最新信息、高质量的试
24、题、研讨会录象、高考动态等,为我们广大教师提供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帮助我们教师提高了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怎样才算是一堂高效率的课?许多老师心中没有数,要等专家或领导的点评才行。其实,每个老师上完了课不需要问别人,问自己四个问题,就知道这堂课效率是否高。高效课堂解决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目标问题) 老师在上课时头脑一定要清楚,这节课到底要让学生获得什么?不是说一节课热热闹闹就行了,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学生到底有什么收获,是知识的、能力的,还是价值观方面的,不能走到哪算哪,目标一定要明确。国家的课程标准是全国统一的,是最低标准,不论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达到这个标准,
25、这是教学质量的底线。与过去的教学大纲不同,新的课程标准只有下限没有上限,我们每个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情况确定相应的课程标准。 第二个问题:你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效率问题) 课堂效率必须用时间说明问题,如果离开了时间就无所谓效率高低。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老师课前不布置预习,课后不布置作业,课上解决全部问题。这是最高水平的课。如北京22中的数学教师孙维刚、北京朝阳区实验小学的马芯兰老师等老一辈的特级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他们的课堂不热闹,但都非常扎实,教学成绩很好。他们提出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学生的负担很轻但升学成绩很好,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有的老师课堂很热闹,
26、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而课后却布置大量的预习和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是违背规律的。有的老师说预习不是负担。一定要明确:预习也是负担,也是作业,凡是课后占用学生时间而且与课堂教学直接相关的活动都是负担。通州市教研室曾经搞了一个同课异构活动,对一个学校的学生讲同样的内容,有的老师提前一天与学生演练了四个课时,有的老师提前与学生演练了2个课时,有的老师只是在课前与学生见面10分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但课效果差不多。这就是效率问题。 第三个问题: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 要完成教学目标有很多方法,但方法不同效果也大不一样。如果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不用探究就能获得书本上的知识,但自学的能力
27、却得不到培养。一堂课老师讲多长时间为宜?现在有些学校规定,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能超过10分钟,学生的练习时间不能少于35分钟。为了转变教师的观念,在改革的初期硬性限制老师的讲授时间有助于改革的进程。但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不能硬性规定时间。基本的原则是:只要是学生自己能看会的老师不要讲,如果老师真的放手让学生看书,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是能自己看会的。学生不会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小组不会的大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老师再讲。现在许多老师上课就讲,是基于一个错误的假设:今天是新授课,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是一无所知的,所以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讲。难道学生连一个概念也看不懂吗?老师给学
28、生自学的时间了吗?从理论上讲,全班只要有一个学生会,老师也不要讲,先让学生讲,学生不会的老师再讲。这样一堂课真正需要老师讲的东西并不多,关键是看老师敢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 第四个问题:你怎么知道学生已经达到了你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你的要求?(达标问题) 一堂课是否高效主要还是看每个学生是否都达标了。一个老师在下课后如果能自豪地说:这节课的基本知识或核心知识全班每个学生都掌握了。那就是真正的好课。每个学生的能力有差别,价值观也不能一刀切,但基本的核心知识、基本的技能训练是每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 如果一个老师下课后对这四个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就能评价自己的课是否效率高。我们也可以用这四个问题来
29、评价别人的课。当然不同的人评价也不同:叶澜教授认为评价一节课好坏,可以参照“五实”:扎实(有意义)、充实(有效率)、丰实(有生成性)、平实(常态下)、真实(有待完善)。朱永新教授从六个方面评价:参与度、亲合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2、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第一、要达到新课程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单纯靠教材以及课堂上讲解是不够的,必须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开展研究性学习,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新课程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是:(1)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的文字表述和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准确
30、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得的有关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取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3)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能够应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能够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4)论证和探索问题能够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
31、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能够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能够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第二、新的教材观应该是:教科书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教材更重要的功能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包括探究知识、探究道德是非善恶)所凭借的话题、范例。教材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可利用的资源,它只是学生学习人类文化的一根拐杖,是调动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思维活动,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一个手段。而且教科书一经编出,就有滞后性和资料信息引用的局限性。况且知识的来
32、源并不限于课本,学生周围的人(如家人、教师、朋友、同伴等),学生身边的事物(如报刊杂志、书籍、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都是学习的资源。课堂以外还存在着广阔的学习空间,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少年宫、德育基地、社区等,都是进行学习的好场所。所以,我们要把教科书当作一个开放的体系,教师要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教育资源。第三、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本班资源,开展本土化教学和校本班本教学。每位教师所面对的班级都
33、不一样,学生所处社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也都不同,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针对自己的学生选取生活和社会素材。而教科书是尽可能地设法选取具有共同性和代表性的素材,它不可能具有很强的差异性针对性,这就为我们教师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选取具有个性化的教学素材,开展本土化教学和校本教学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如果我们注意将教科书与学生身边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合理整合,发挥取长补短的互补作用,就必然会使学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资源得到大大拓展,课堂教学就会充满活力。3、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颠倒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把脱离学
34、生真实生活的教育称为“鸟笼子似的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育在不断地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这就意味着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会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这意味着学校、社会与教师需要全面合作。所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还要讲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讲学生身边的人与事,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就是把思想政治教学深深扎根于学生之中,把
35、握学生脉搏,了解学生愿望,使思想政治教学可亲可信,深入人心。贴近生活,就是把思想政治教学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尤其是学生的生活中去,使思想政治教学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贴近实际,就是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坚持立足于世情、国情和学生的实际,把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发展动态,知晓国家的发展状况,把握自己的发展环境和存在价值,从而使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三贴近”原则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坚持“三贴近”原则,有利于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师生情智互动,激发学生
36、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构建未来美满的生活。一位优秀班主任说:“凡是学生爱看的电视、电影、小说等,我都千方百计挤出时间来看,这样才能与学生有共同的语言,才能以博学多才的形象使学生信服,才能了解他们的思想脉络,以便教育和帮助他们。”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还必须重视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目标一策略一评价”与“活动一体验一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力求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如在生活与哲学的“人生价值”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出“人为什么要参加工作?”
37、学生往往脱口而出:“为了赚钱,养家度日。”这种回答属于低层次需求,思想境界当然是不高的,但作为老师应首先给予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作确实还是一种谋生手段,工作为了赚钱无可非议。但工作除了赚钱就没有其他目的了吗?引导学生挖掘更深层次,这时候学生纷纷发言:“工作能给社会、国家创造财富”“工作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工作能使人活得更加充实、富有情趣”“工作能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自然地引到人的需求的最高层次,也很自然地讲清楚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这种运用心理学知识的需求层次论方法避免了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逆反心理、抵触情绪,也促使了教学气氛融洽,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
38、观目标也就容易达到。部分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总结出:中学思想政治课既不同于其他文化课,也不同于学校日常的德育工作,而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必须注意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与此同时,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与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和认识水平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教育中突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4、点拨思维、让思维律动起来第一、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单向思维,大都是“一对一”地观察分析事物,往往割断了一事物与其他
39、事物千丝万缕的联系,把一个新事物的出现、一个新结论的得出,简单地归结为是一个原因引起的、一个观点证明的结果。而多向思维则是针对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不同领域的因果联系的不同特点,从同因异果、异因同果和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等具体情况出发,多角度、多侧面、多层面地分析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多向思维既可以是从尽可能多的方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也可以从同一思维起点出发,让思路呈辐射状,形成诸多系列,使整个思维过程信息充足,丰富多彩。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无论是某一知识点联系多个时政热点,还是用多个知识点对某一热点问题分专题讲解,我们老师都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进行多方面的思
40、维判断,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多种方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例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于这一文化生活知识点或者说是时政热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变单向思维方式转变为多向思维方式,可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必修教材的四个大角度分析,而每一个大角度又可以用多个知识点进行分析。经济生活涉及到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财政、税收的作用、发挥国家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的宏观调控作用、鼓励文化产业过程中
41、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国家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加强文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科学发展观等知识点;政治生活涉及到国家经济建设职能、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思想领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本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等知识点;生活与哲学涉及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等更多的知识点;当然,文化生活更直接地可以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对于促进自主创新,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弘扬和培育什么样的民族精神等
42、方面来进行分析。这样的思维表现为不受点、线、面的限制,不局限于一种模式,从尽可能多的方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能避免思路闭塞、单一和枯竭。当然,多向思维有个转向问题,思维在某个方向完成以后立即转到其他方向,探索可能性,思维转向就是在一个事物或问题出现时,尽可能多地提出几种设想、方案、答案、建议,扩大思维的空间,拓宽决策选择余地。第二、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静态思维,是指一些人习惯于从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去观察、研究和反映问题,因而所看到的常常是一些肤浅的表象,而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静止看运动。这是一种以“静”为主,相对化的静态思维过程,是客观事物运动过程中“相对静止”的反映。而动态思维则是一种运动
43、的、发展的思维,它能着眼于事物发展的趋势,是一种运动的、调整性的和不断选择优化的思维,它的根本特点是变动性和协调性,即根据不断得到的信息,依据不断变化的条件来改变自己的思维程序和方向,对决策和方案不断进行反馈、调整、控制,从而达到优化的思维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就是要求学生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考虑问题,即要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改变思维方向,进行“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的联想。动态思维与静态思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具有时代性、政策性等特征,政治课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的方针、政策,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由于政治教材
44、编写相对滞后,教材内容总是落后于社会现实。这个现实情况就要求教师用运动的、调整性的和不断选择优化的思维,认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章,从而弥补教材滞后性的缺点。例如:经济生活第十课第二框第二目题“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多年来是教学和复习的热点、重点,就经济生活教材而言,无非是从宏观调控的含义、目标、手段等方面来分析说明,但在不同的时期,其热点、重点、难点是各有侧重和变化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断得到的信息,依据不断变化的条件来改变自己的思维程序和方向,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动态变化不断进行反馈、调整、控制,从而达到优化的思维目标。第三、变正向思维(顺向思维)为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正向
45、思维(顺向思维)是按照事物的发展脉络去认识事物的方式,理清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比较事物前后阶段的变化都离不开它。逆向思维就是反过来想一想,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弹琵琶”,即打破传统的思维程序,对问题作反方向思考,常常会翻出新意,收到出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逆向思维法具有挑战性,常能出奇制胜,是取得突破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我们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种思维方式确定后,它会长期左右人的思维活动。由于小学、初中较少接触和思考比较复杂的问题,对问题的判断常简单地进行肯定或否定,非此即彼。这种简单思维方式在进入高中接触较复
46、杂的问题时,常使学生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也往往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就是正向思维(顺向思维),要么就是逆向思维,而不会把二者结合起来。例如:在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特别指出:“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老师也举出这样的事例: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维吾尔族阿妈阿里帕,1963年以来先后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的19个孤儿。为了不让孩子们饿肚子,阿里帕的丈夫阿比包每天下了班就去帮人家打土块。阿里帕则每天都到菜市场捡别人不要的蔬菜。虽然家里养了两头奶牛,但谁也不舍得喝奶,全部卖了换钱以支付孩子的学费和购买生活用品。这种只讲付出、不求
47、回报的爱确实令人感动。而学生由此就理解人生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忽视了人生价值的另一方面,社会对个人的回报也是人生价值的重要内容,个人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满足,才能更好地工作和劳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就要求我们要辩证地理解贡献和索取的关系,不仅要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还要弄清社会对个人回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又如:2005年江苏高考卷第35题,针对近几年来,有些中学生以穿名牌、用名牌为时尚,召开主题班会,请运用经济学知识,谈谈自己对这一消费现象的看法。许多考生仅仅回答了“消费应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不应该盲目追求名牌、互相攀比”,而没有从“名牌消费”的利
48、和弊两方面展开思考、分析,因此答案中就漏答了“名牌产品的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自主选择权是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力”等另一思路。逆向思维法在评析题的解答中最能很好体现,评析题的题目一般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的关系作出一种界定,这种界定可能有正确的或合理的成分,同时又有缺陷的或错误的,解答此类题目的基本要求是:论证正确点,分析错误点,澄清模糊点,补充不全点。运用逆向思维法才能克服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才能避免思维的绝对化和片面性。侧向思维是在正向思维、单向思维受阻时而变换一下角度,从侧面来达到目的的一种创新思维方法。侧向思维的要意在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左思右想,左右逢源,借助系统之外的信息、知识、经验来解决自己面临的难题。侧向思维的突出特点是把注意力引向外部求解,而不拘泥于在被限定条件的圈子里进行思维,寻求意想不到的新思路。 新教材自始至终保持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充分体现高中新课程所要求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而综合探究无疑是这种理念的集中体现,综合探究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分析各种观点的思维辨析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国情,培养科学思维方式,更好地理解并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同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切身体会来获得。对于综合探究,我们不妨运用侧向思维的方法,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