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宇宙环境一、挖掘题目已知条件题目一般由文字与图形共同组成,题目中的文字一般较简单,只需仔细认真。如远日点或近日点附近可判断极点、极昼或极夜情况;如昼半球与东吻合可判断晨昏线与 20W 、160E 的关系;如北京时间为 8点可判中经度等等。但在图形中的已知条件较隐藏,不易发现,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发:1.图形类型的判断及经纬线的确定若图为侧视图,则横的线(或略带弧度)为纬线,最长的直径为赤道,赤道的为北纬,以南的为南纬;从极点出发的线为经线,递增方向与地球自转一致的为东经,递增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的为西经。若图为极点俯视图,则同心圆的线为纬线,是哪个极点,则为哪个半球;由发出的线为经线(注
2、意经线圈关系),东西经判断同上。【说明】(1)北极点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南极点自转方向为顺时针。(2)同为经线圈的两条经线度数互补,字母不同。(3)若图形为局部图,则可以先补全图形再进行判断。2.晨昏线的判断及地方时的获得和太阳直射点纬度的获得(1)若与经线重合,则可判断太阳直射赤道,日期为 3 月 21 日前后或 9 月前后(即节气为春分或秋分)。若与经线斜交,则晨昏线与经线的交角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或者跟晨昏切的纬线(极昼的最大范围)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互余。如北极圈极昼,则太阳直射 2326N,日期为 6月 22日,北半球为夏至日;如南极圈极昼,则太阳直射 2326S,日期为 12月
3、22日,北半球为冬至日。(2)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晨线指顺地球自转由夜到昼所经过的线;昏线指顺地球自转由昼到夜所经过的线。(3)地方时判断: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为 6 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 18点。晨昏线与极昼最大范围的纬线相切的点所在经线为 24点,晨昏线与极夜最大范围纬线相切的点所在经线为 12点。纬线上昼弧的中心点为 12点,夜弧的中心点为 24点。【说明】晨昏线做法:过地心做太阳光线的垂线。3.日界线的判断及地方时的获得与经线相重合,由 180和该图中 24点(即 0 点)的经线构成。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旧的日期到新的日期的线为该图 24点经线,另一条为 180。由此即获得了地
4、方时,又获得了经度。【说明】180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不完全吻合,有部分弯曲,所以过 180日期不一定发生改变,但在一般的题目中,不需要过于复杂。二、解题思路1.半球的判断(1)以赤道为界,以北部分为北半球,以南部分为南半球。(2)20W 向东至 160E 为东半球,20W 向西至 160E 为西半球。2.地方时计算:要求时间 = 已知时间 经度差 4 分钟【说明】(1)要求时间的地点在已知时间地点以东用“+ ”,以西用“- ”,最好不过 180。(2)经度差的计算:以 0经线为参照物,同侧相减,异侧相加。(3)经度差中若有“度”和“分”,则“度”乘 4分钟,“分”乘 4秒钟再相加。(4)若时间结
5、果大于 24,则时间减 24,日期加一天;若时间结果小于 0,则时间加 24,日期减一天。3.日出、日落时间计算,昼夜长短时间计算找到该点所在的纬度与晨昏线的交点:与晨线的交点所在经线的时间为日出时间,与昏线的交点所在经线的时间为日落时间。昼长时间 = 日落时间 - 日出时间 = (12- 日出时间) 2= (日落时间 -12)2= 24- 夜长时间= (昼弧所跨经度360) 24【说明】(1)同纬线昼长时间相同,日出、日落时间相同。(2)同度数不同半球的两条纬线的昼与夜正好相反。4.太阳高度角的计算(1)夜半球的太阳高度一律为负数。(2)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一律为 0。(3)正午太阳高度 = 9
6、0- 该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说明】纬差计算:以赤道为参照物,同侧相减,异侧相加。5.太阳直射点的判断(太阳直射的纬度,该图 12点的经度)(1)太阳直射点的续度判断。根据节气:春秋分直射赤道,夏至日直射 2326N,冬至日直射 2326S?根据太阳光线:过地心的太阳光线与赤道的夹角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的交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极昼最大范围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2)该图 12点经度:一般通过计算,或昼弧的中点所在经度。6.物影的判断(1)日出日落前后太阳光的来向。赤道上全年:正东升,正西落极昼地区 24点太阳光为:北半球为正北,南半球为正南其余纬度3月 24日至 9月 23日:东北升,
7、西北落 9月 23日至次年 3月 21日:东南升,西南落3月 21日、9月 23日:正东升,正西落(2)正午前后太阳光的来向:判断太阳直射点与该点的方位。【说明】物影与太阳光线来的方向相反。7.方向的判断:纬线指示东西,经线指示南北,顺线的形状画【说明】纬线的东西有劣弧限制;经线的南北有极点限制。8.最短航线的判断:走大圆的劣弧方法:在大圆的劣弧上找中心点,先判断中心点在起点的方向,再判断终点在中心点的方向。【说明】大圆有经线圈、晨昏圈、赤道,若无以上大圆,则需自己做,北半球向北突出,南半球向南突出。9.规律描述(1)某日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则该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
8、越长直到极昼;另一个半球相反。(2)地球公转速度:近日点 1月初角速度、线速度均较快;远日点 7月初角速度、线速度均较慢(判断依据:月份与 1月初和 7月初的关系)。11.图形的转绘(1)在已知图上找信息点:赤道上的 6点和 18点;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2)在要绘制的图上标可以找到的信息点。(3)用圆滑的线连接。【说明】(1)标信息点时,有几个标几个。(2)极昼最大范围与晨昏线的切点 24点和极夜最大范围与晨昏线的切点12点互为对跖点。专题二 等值线一、概况等值线是指数值相等各点的连线。地理学科中重要的等值线有:等高线、等深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太阳辐射量线、等盐度线及等压面等等
9、。二、做图要求把数值相等的各点用圆滑的曲线连起来。三、判读的一般方法1.读数值等值差(每相邻的两条线数值差相等或为 0);变化规律(这是做题的基础)2.看疏密状况了解影响因素3.看走向和形态了解影响因素4.注意等值线的弯曲处可添加辅助线,变抽象为直观四、重要等值线知识要点归纳(一)等高线1.知识点(1)等高线上的数值代表海拔高度,单位:米(2)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数值差,称为等高距(3)判读任何一点的高度:200 m A 400 m,B =400 m(4)示坡线:垂直等高线的短线,指向下坡向2.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1)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脊线一般为河流分水岭。(2)山谷:等高线由低处
10、向高处凸出,谷线一般可以发育河流,为集水线。(3)鞍部:两相邻山顶之间呈马鞍形部位,在局部等高线图中,表现为对称的两侧等高线数值同时递减,而另两侧数值为递增。(4)盆地:较封闭等高线图上高度值由外向里减小。(5)山地:封闭等高线图上高度值由外向里增加,一般高度低于 500 米,坡徒。(6)丘陵:封闭等高线图上高度值由外向里增加,一般高度低于 500 米,坡缓。(7)平原:等高线稀疏,较平直,海拔较低,等高线数值一般低于 200 米。(即相对高度小,绝对高度小)(8)高原:四周等高线较密集,而中部等高线稀疏,较平直,但海拔较高,等高线数值 500米以上。(即相对高度小,绝对高度大)(9)陡崖:两
11、条或多条等高线叠加部分。(即若相交等高线条数为 n,等高距为 d,则(n- 1)d陡崖高度 蒸发量,盐度低。(2)有无地表径流补给(同纬度比较)有地表径流盐度低。(3)有无寒暖流经过(同纬度大洋东西部比较)暖流盐度高,寒流盐度低。2.根据盐度高低变化判断季节思路:气候类型雨季分布河流汛期枯水期入海口盐度变化气候类型气温高低海水结冰融冰盐度变化3.根据盐度判断船只深浅:盐度越高,海水浮力越大,则船只吃水越浅4.根据盐度判断密度流:表层由盐度低流向盐度高(七)年太阳总辐射量等值线1.分析思路(1)纬度因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年太阳总辐射量多。(2)气候、天气因素降水越少,太阳辐射削弱量少,年太阳
12、总辐射量多。(3)地势、地形因素地势越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削弱量少,年太阳总辐射量多。2.我国分布:年太阳总辐射量最多的是青藏高原,最少的是四川盆地。(八)等震线1.知识点:把烈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叫等震线。2.分析思路:(1)同地点,不同地震震级大小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深浅震源越浅,烈度越大(2)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震中距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地质构造古河道、地质不稳定地区,烈度大(九)酸雨的等 pH 值线1.知识点:pH 值小于 5.6的为酸雨,小于 4.5的为重酸雨。2.分析思路:(1)工业、农业及生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产生大量酸性气体或由于大气环流带来的。(2)大气有较丰富的降
13、水。(3)土壤颗粒:若酸性土壤加剧;若碱性土壤可适当中和减弱。专题三 气候一、气候类型的判断(一)图表法根据各月平均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或资料表格),判断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即以“温”定“带”,以“水”定“型”。1.确定该地区半球具体方法:比较 1 月份和 7 月份气温的高低。若 7 月份气温高于 1 月份(气温曲线呈向上凸出的波峰型)则是北半球,7 月份属夏季,1 月份属冬季。若 1月份气温高于 7月份(气温曲线呈向下弯曲的波谷型)则是南半球,1月份属夏季,7月份属冬季。2.根据最冷月气温判断该地区气候类型所属的气候带范围方法:(1)最冷月气温在 20 (或 18 )以上的属热带气候(热
14、带沙漠气候一般在 15 以上)。(2)最冷月气温在 0 以上的是亚热带气候以及温带海洋气候的范围。(3)最冷月气温在 0 以下的是温带气候(除温带海洋性气候)、极地气候范围。3.根据降水类型来确定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具体方法:(1)热带气候范围内:终年多雨型是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少雨型是热带沙漠气候;夏季多雨型是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前者年降水量一般在 1 500毫米以上,集中在 6 9月,降水量最多月超过 400毫米,最高温在 5月,而后者年降水量一般在 750 1 000毫米,集中在 5 10月,最高温在 4月)。(2)亚热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范围内:常年温润型,气温降水年变化不大是温带海洋
15、性气候;冬季多雨型的是地中海气候;夏季多雨型的是亚热带季风(性)气候。(3)温带气候范围内:全年少雨型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稍多些);夏季多雨型的是温带季风气候(集中在 7,8两月)。(4)若终年严寒,降水稀少,则气候类型为苔原气候或冰原气候。【说明】若是南半球,则无热带(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中无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二)模式法(又叫分布规律法)主要是根据气候类型在全球的纬度分布规律来判定。依据某地处所的纬度位置和大陆位置(大陆的东岸、内陆或西岸),就可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方法:据纬度定气候类型,再根据大陆位置(东岸、内陆或西岸)确定具体气候类型。以亚欧大陆为例:三、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16、1.我国的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气候。2.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分析思路:太阳高度角的南北差异;昼夜长短南北差异;冬、夏季风源地的距离及我国地形阻挡。3.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由东南沿海向内陆递减分析思路:夏季风的路径雨带分布规律: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6月中旬至 7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7月中旬至 8月中旬华北、东北进入雨季;9月雨带南撤至长江以南;10月雨季结束。4.我国极值分析思路:气候和地形(1)我国夏季是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成因:海拔为 - 155米,是我
17、国地势最低的地方,周围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散发;降水稀少、空气干燥、日照强烈。(2)我国“火炉”如:重庆、武汉、南京成因:梅雨过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该高压脊线控制之下,空气以下沉气流为主,难以成云致雨,形成伏旱,天气干旱清朗,烈日烘烤土地,气温升高;位于长江沿岸河谷中,海拔较低,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散发;这里河湖密布,烈日照射下水分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人出汗后不易散发,会有热而闷之感。(3)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台湾火烧寮成因:火烧寮位于台湾山脉东北端,除西南方海拔较高外,其西、北、东、东南等地势逐渐向外倾斜,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每年夏、秋季的台风,冬季的东北季风、夏季
18、的东南季风都会在这里形成地形雨。火烧寮是夏季风必经之路,深受夏季风的影响。5.我国气候特点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具有夏季盛行偏南风高温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雨热同期;气候类型复杂多样。6.我国主要灾害性天气(1)寒潮:概念:指造成降温地区广,降温幅度大(我国规定 24小时内降温达 10 以上),持续时间长的强冷空气。天气特点: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出现时间:主要是每年秋末、冬季和初春。发源地:西伯利亚和蒙古(亚洲高压源地)。影响范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到寒潮影响,但西藏、云贵地区受寒潮影响小,特别是雅鲁藏布江谷地和云南南部谷地。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海南一带寒潮不易侵入。(因地势
19、高或受山岭层层阻挡,离源地较远)。寒潮对农业的影响:不利方面,寒潮最大的危害是在农业生产方面。对农作物而言,秋末易散发的寒潮和初春寒潮带来的大风和降温天气,容易使我国晚秋作物、春播作物倒伏和受冻;在北方草原地区,暴风雪不仅覆盖草场而断绝牲畜食物来源,还会导致牲畜受冻死亡。此外,寒潮对电讯、交通等方面也有破坏作用。有利方面,对杀灭农田害虫、麦苗返青、保墒有利。(2)台风:概念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20、)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
21、象 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 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2、(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
23、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
24、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
25、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
26、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
27、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
28、)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
29、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l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l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
30、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l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最高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l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l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31、 l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l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l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 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
32、50 温带气候 最热月5 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 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 极地气候 六;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毁林 危害: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
33、采用新能源 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
34、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结合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积聚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两者的关系 水平运动 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11)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