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课堂生成的智慧摘要:学生学习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中的生成比预设更有价值。因此,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预设教案的基础上,科学运用课堂生成的教学技巧,让自己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使课堂在动态的生成中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 生成;教学;改革;高效;课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捕捉到一些有价值的细节,巧妙地在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 余文森教授说:“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1。“
2、预设”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学环节和程序,“生成”则是在程序实施过程中引发出来的有关问题。生成性教学倡导,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其能够适应当前的环境,更是要引导学生获得适应变化不居的社会需要的能力,能够在变化多姿的未来中不断创造知识,成就自身。在瑞吉欧教育中,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学生的需要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的及时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课程的教学形态2。生成性教学更强调学习的自主构建和教学的动态生成。可以说,“生成性”是对“预设性”的补充和修正。新课程条件下语文教师的功力在于“随时、随地、随遇、随缘”地在课堂上诱引出无数的新信息
3、、新思维、新方法,在瞬间与学生思维相碰撞、及时生成出“随喜”新思想、新产品。这是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最本质的追求。生成性教育资源无处不在,在课堂教学中不是缺乏生成性的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时刻关注并及时扑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促使高效课堂的形成。下面通过分享一些表现在课堂的生成案例,共同探讨课堂生成的方法和智慧。一、将错就错引出生成,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然流淌出的“错误”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学生顺理成章地产生错误时,教师在其中延伸出困惑,这时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
4、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重要资源,是教学的巨大财富。 “将错就错”是指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展现出来,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案例1: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在质疑探究的环节中有这样的情境:在小组合作的质疑探究的展示环节上一个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很积极的发言道:“请同学们看到书本的第二页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相隔七八年,期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我们小组认为这句话中的似乎和确凿是相矛盾的,“似乎”的意思是不确定,“确凿”的意思是确实。而上文有提到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相隔七八年说明鲁迅是相隔多年之后才写的这篇文章
5、,从人的记忆规律来说,这时的记忆应该是很模糊了,所以此处用似乎更合情合理”。这位同学说的有理有据,头头是道,同学们也频频点头称赞,被他严谨的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震撼着。此时,我也适当的表扬了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然后,我就第二段百草园乐园的景物描写对这组发出质疑:“请问文章第二段的有什么写作特点?”生:“写作顺序清晰,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一句式将十几种景物写的仅仅有条,从多角度来描写乐园的景物”。师:“你不是说作者的记忆是模糊的吗?为什么会写得这么清晰具体呢?”这时,所有同学恍然大悟:“是哦,是哦,我怎么没想到啊”。师:“同学们,文中的确凿到底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啊?”生齐声答道:“有,与似乎
6、不矛盾”(大家脸上都露着获得知识后的喜悦的幸福感),师:“那确凿到底有什么深意呢?”生:“鲁迅对他的童年生活印象深刻,历历在目,所以对墙角一带记忆犹新,故用确凿表示意识中这种根深蒂固的这种印象,所以,似乎与确凿看似矛盾,实则不矛盾”。课堂教学中的错误,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而对老师来说有时就是一次机遇,可遇而不可求,妥善处理,变废为宝,也正是一位老师智慧的体现。 二、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引发生成性教学案例2: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写人要抓住特点的写作教学。在投影上出示一张小女孩的图片(已教授各种人物描写方法),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特点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话。在巡堂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写的很不
7、错的语段,例: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竹枝似的手臂,竹竿一样的腿。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着脚踩在黑黑的泥土上;也有不少同学词穷写的不太理想,例:一个小姑娘,年龄不大,长得很瘦,穿得也很差。在走上讲台的那一刻,我决定在多媒体上出示这一句:“一个小姑娘,年龄不大,长得很瘦,穿得也很差。”学生们看来之后都在摇头唏嘘不已,但也没有同学能具体说出到底不好在哪里。这时我开始发问了:师:“一个小姑娘到底有多小呢?”生:“六七岁、七八岁、一米多高、看起来三四十斤”,大家的发言很积极很丰富多彩。师:“她到底有多瘦呢?”生:“瘦的像竹竿,瘦骨如柴,好似一阵风来就
8、要将他吹倒一般”师:“那你们还能针对这句话提出问题吗?”生:“穿得怎么个差法?”同学们立马文思泉涌说出了很多好词好句。师:“大家现在把刚才的问题的答案串联起来重新组成一段话,比较一下,哪句更好呢?”学生们兴致高昂的把重组的句子说给同桌听,脸上洋溢着惊喜的笑容,这时我知道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人物的写作要领,我心里更是欢欣。师:“大家能给这个人物写作方法取个名字吗?”生:“步步追问法”(学生们非常聪明立马蹦出了这个方法的名字) 三、在“节外生枝”中捕捉生成,寻找亮点,发散思维正所谓:“无需刻意求佳境,自有奇峰报晓春。”面对教学中的“节外生枝”,如果我们能给予密切地关注与亲切的呵护,而不是听之任之、放任
9、自流,“一支红杏出墙来”的“节外生枝”就可以创造出意想不到的魅力生成。 一次试卷分析过程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的高度概括题: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括号内写出主要故事情节。(每处不超过4个字)想要皮鞋()()()这一题的得分率仅为4%,学生毫无技巧,无从下笔。案例3:师:“请大家仔细阅读题目,以及给出的示范,揣摩出题者的意图是什么?”学生对此陷入了热烈的讨论与思考中。生:“从题目中我可以判断出是概括题型,从出题者给出的示范和剩下的三个括号中我可以揣摩出出题者想让我们将这片小说分成四个部分并概括层意。”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位同学的触觉太强大了,我都为之钦佩,这样我以为答案可以水到渠成了,分配
10、学生按刚才学生回答的步奏去做。四分钟后我请同学们展示答案,可是都无法取得满意的答案,都超过四个字。突然,有一个同学大声说道:“老师,刚才某某的回答没有按照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的要素回答。”此时,我灵感袭来,被学生的这一句无意之语诱发了我解题的灵感,我怎么没有想到这四要素呢? 我立马提问到:“大家看题目还有没有其他要求?”生:“哦,每处不超过四个字”师:“请大家看到出题者给出的示范想要皮鞋,在四要素中这属于什么?” 学生立马就判断出,答案里面只能有“干什么”这一要素,大家立马兴致高昂的划掉“时间”、“人物”、 “地点”,自信满满的填上了符合要求的答案,而且还将这种情节的高度概括题的方法总结了
11、出来,体验到了“步步去除法”的魅力。面对这无意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教师如果能伺机而动,抓住契机,“节外生枝”,捕捉亮点,以学定教,充分利用动态生成资源,适时调整教学进程,那便能演绎不曾料想的精彩课堂。余文森教授指出:“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3”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成不应只是理想的追求,它应该是现实的存在。时至今日,生成伴着基础课程的改革的步伐已经渐渐走入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走入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让自己的思想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跟上学生思想的变化,在以后长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课堂生成,使其自然的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 让语文课堂在生成中与学生美丽邂逅,让语文课堂在生成中自由翱翔。参考文献:13余文森.有效教学理论和模式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1032李明,张海洋等.高效课堂细节处的10种教学智慧M.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