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载小学语文新课程古诗教学的基本策略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同时又是一个非常重视“诗教”的国度。特别是在对待少儿教育的问题上,古代的蒙学就非常重视诗歌教学,发挥诗的教化作用,编出了千家诗、神童诗等广为流传的诗歌教材,并积累了很多成功的教育经验,形成了一个优良的传统。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下编写出的新课程语文教材,秉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将古诗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和诵读标准。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古诗语言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可以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和敏感力,还可以增进学生们的文学素养。然而,“在传统的
2、古诗教学过程中,人们一直沿着这样一种教学的模式:释题目解难字译全篇说情感齐背诵。”1(第368期)习惯这种模式的教师们,在备课讲课时轻松自在,娴熟用之。其结果,本来意蕴深厚、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不少教师弄成了一堆索然无味的烂白菜,古诗的教学也最终被简化成解词、背诵这样一个简单的活计,课堂上没有对古诗词热爱的情感,课下没有对古诗词学习的拓展和延伸,没有对诗人、诗情的激情共鸣,没有对古诗词语言文学的拍案叫绝,学生们似乎只是在机械地翻译,苦苦地背诵。教材中虽也编入了不少令人叫绝的经典古诗,但于学生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引力,因为他们并没有从古诗教学中感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感悟到情景的美妙。要想提高古
3、诗教学的效能,发挥古诗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对古诗教学策略的研究,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策略开展古诗的教学活动。(一)以情感做引领,架起通往文学圣殿的桥梁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悠远,或咏物寄情,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在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往往附托着诗人当时的故事与情感。在浩瀚无际的文学海洋中,古诗就像璀璨的明珠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古诗教学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要架起一座通往这个文学圣殿的桥梁。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应具有厚实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情感,用教师自己对古诗词的喜爱之情去感染学生,去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带着对古诗词的崇敬之情,去学习、诵读、品
4、味、赏析古诗词,从中汲取文学的营养。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2(P2)这里所说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就要靠教师用情感去点燃。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是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以理性俯视学生,以漠然的表情试图激发学生的情感,岂可得乎?况且,这又怎能达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2(p15)的要求呢?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首先教师要有热情,教师要克服教学生涯中的一些贯性,使教学方法
5、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教师要力戒刻板,宏扬创新,在古诗教学过程中的每一课、每一节,都要找准激情点,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比如,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诗中充满了乡思的情绪;赠汪伦是友情的赞歌,诗中充溢着对深厚友情的赞美之情;登鹳雀楼既描绘景物,又抒发志向,更阐发哲理。对这些饱含诗人的深情的诗篇,在让学生们学习的时候,教师只能以情激情,并找准情感的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和感召下去学习语言,去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营养,进而起到丰富学生感情世界、开启学生思维想象之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性格、气质和语文素养的作用。(二)着眼语言的积累,着力语文素养的培养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6、“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素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里有一个量的积累问题。“课标”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阅读总量可达到400万字以上,2(P4)提出这个标准的主要原因,就是要着眼于学生的积累,就是要通过日常的积累,来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的经验、个人的感悟、个人的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语感的最好教材。夏丐尊先生曾指出:“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
7、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功、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感。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3(P165)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们应该有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想象力,而并非是麻木不仁、冷漠无情的人。他们虽不需要像林黛玉那样见月垂泪、见花生情,但也应该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因此,在大语文观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的修养和对语言文学的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于文学精神的海洋里,尽情领悟语言文字的优美。由于古词短小精焊
8、,有很多诗学生在孩提时代就已经会背,教师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积累,巧妙地加以引导,激发其兴趣。比如,可以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每日一诗的活动。如果偶有学生在说话或习作时能用上一两句古诗,教师则应大加表扬。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讲诗词中的故事、诵读接龙和诵读比赛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读诗、背诗的积极性。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可以开设以诵读古诗文为主的教学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文学品位。河南省南阳油田第五小学,专门编写三套经典古诗文诵读教材作为校本教材,并且在全校师生中长期开展诵读古诗文的活动,学生积累了很多的佳句、名言,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学生家长和上级领导的充
9、分肯定,其成功经验,曾被多家媒体报道。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着眼积累,着力于语言素养的培养,是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三)淡化诗意讲解,倡导自主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他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遇,因而不同的人,在读它的时候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感受,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曹雪芹写红楼梦,肯定不会像今天的人们想得这么多、这么复杂,也未必如现在的红学大师们所分析的那么全面、深刻,然而不同的人读后,得到体会却都是不同的。再如唐人王翰的凉州词,有的人读后感到英雄豪放,有的感受到苍凉悲壮,有的则感受到战争的无奈与边塞的悲凉。一千个人读三国演义,心中就会有一千个模样不同的张飞;一万
10、个人读水浒传,心中就会有一万个模样不同的武松,凡此等等,如是而已。在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常把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强加于学生,那就会抑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反映着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积淀不同,文化底蕴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审美的结果也就不会相同。有一位名人说得很好: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智慧既指向眼睛所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进行古诗文的教学,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11、对于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能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就行。在诗意的理解方面,一定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的最好的理解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如何去“意会”意境,体验情感呢?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通过个性化的、有感情的诵读,才能体会到诗的真味。比如泊船瓜洲一诗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这些词,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之情,学生只有经过品读理解,才能体会到诗人思乡之情的真切。同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才能够与诗人产生共鸣,这种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
12、。而且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们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音律美、意境美、形象美,还可以广泛地积累语言,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与感染。(四)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造的结晶,它追求的是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悟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解决这个重点,突破这个难点,靠的是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好的语文课就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更能给人带来无穷的艺术享受,令学生回味不尽、余音绕梁。例如,古诗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依据诗意作画,可以由教师进行深情的范读,并配合古典
13、名画和名曲来激发情感,营造气氛,还可以欣赏现代作曲家的演绎的古诗词乐曲及诗朗诵来激发情趣,来帮助学生去体会古诗中的诗情画意。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幻灯、图画、乐曲、多媒体等等),才能够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才能够进入角色,进入意境与古人同呼吸、共喜悲,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受到作品中思想与情感的感染与陶冶。古诗词讲究格律,且句句字斟句酌,耐心推敲与寻味,通过对古诗词的诵读与品味,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品质。比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
14、山孤”、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张继的“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琶半江红”等诗句,都体现了诗人选词之精当,用字之巧妙,读之常常让人拍案叫绝。诵读、品味诗歌的过程,其实“也是向古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而且这种隐性的学习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非但对于写作,也包括增强文学的鉴赏能力,提高整体语文能力等方面,都将受益匪浅”。4(P302)(五)以“对话”促感悟第一,自我对话。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阅读的心得和感悟与自己原有的生活积累、文化积淀、或情感体验发生碰撞,这个过
15、程就是学生自我对话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它强调的是自我的思考、反思与内心的交流。自我对话是培养学生阅读个性的基础和前提,学生阅读任何一篇文章都少不了这个过程。当学生沉浸在诗人所创造的境界的时候,便会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经验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感悟出诗歌的意境。第二,生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即是指学生熟读课本,从中产生感悟,提炼观点,到文中寻找依据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以自己的眼光看文本,用文本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读文说理,以文说理。教师应在学生“自我对话”的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为背景,善于从
16、诗句中寻找能够印证自己对诗人情感的体会和对诗歌意境的感悟材料,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三,生生对话。学生通过独立的阅读,获得独特的感悟之后,便产生了交流的欲望,希望能与同伴交流阅读心得,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这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这是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结果整合为对文本的比较全面的理解。第四,师生对话。师生对话的作用不可低估。在师生对话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除了体现在对话题的调控和对交流的引导,以及交流过程中对学生的鼓励和评价外,还体现在根据学生的理解状况,适时地提出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的话题,给学生搭建适当的“对话平台”。让学生通过这
17、个“平台”来展示自我,展示才华,使其相信自己的能力,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六)开发课程资源,拓展阅读范围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等等”,“语文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因此,古诗教学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
18、,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例如河南南阳油田第五小学的于敏慧、丁红霞、吴珂、 秦倩等老师,他们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拓展阅读、引导联想和多方链接的有效方法,每讲一首古诗之前,都要让学生到课外去搜集与该诗相关的其它古诗进行诵读。结果,在课内学诗的时候,学生总是能够说出很多与课文中诗句相关的其他诗人的诗句。笔者在听丁红霞老师讲夜静思一诗时,学生分别能够背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怀伊川赋、望驿台、范仲淹的芳草无情和鱼家傲、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煜的虞美人马致远的秋思和潇湘夜雨、马致远的秋思等十多首有关乡思愁绪的有名诗词或诗中的名句。这样,通过广泛的课外诵读和教师巧妙地课内引导与链接,使学生的积累日渐丰富,对诗歌的感悟理解能力不断增强。其结果是,每当学习一首古诗时,课堂上不待老师怎么讲解,学生便能对诗的意境和含义悟之于心而言之于口了。这就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