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524607 上传时间:2024-11-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安化电大站 杨晓霞【摘 要】:阅读文学作品包含理解和鉴赏两个层次,理解是指搞懂文学作品的词义、句义、全文大义,鉴赏是指鉴别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写作手法、篇章结构,还要鉴别和欣赏它的思想感情和主题的意义,并能对文章作恰当的评价。【关键词】:培养 兴趣 语感 鉴别 欣赏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把握和艺术创造。文学欣赏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读者与作家的审美认识过程恰好成反方向,作家是从生活到作品,读者是从作品到生活。文学欣赏的感性阶段是从文艺作品的形式到内容的具体感

2、受,理性阶段则是欣赏者依据自己的政治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素养,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道路对作品加以对照比较、分析鉴别的阶段。青年学生由于阅历浅,知识有限,对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社会生活缺乏认识,仅仅理解作品字面意思,而把握不住作品的深层意蕴,不能领悟作品所包含的独特审美意蕴。笔者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及在教学中的深刻体会,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只有让学生对作品感兴趣,才能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文学作品。教师在讲授文学课时,应以学生为本,借助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对文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提高自己的审美

3、鉴赏能力和人文素质。 一是了解作者及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家是时代的产物,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决不能将作品与他所处的时代割裂开来。因此,在学习作品前,要详细了解作者及创作的时代背景,如作者价值观、同时代作品主流意识、写作动机和目的、写作时的思想和心境以及作品对社会和历史产生的各种影响等等。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写于年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后的三个月。作者通过夏夜月下游荷塘的所见所感,排解胸中的郁闷,抒发内心对现实的愤懑而又无能为力的矛盾复杂的心情。全文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无宏伟的结构,却给人以深深的艺术感染力,闪烁着幽、真、巧、美的特色。文学作品是现实社会生活在

4、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用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意见态度。因此,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风貌,同一时代、不同作者的作品也具有不同的思想与情调,而同一个作者也会因为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其文学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感情。此外,在选取精讲的作品时,既要考虑作品的审美性,又要兼顾文学史方面的代表性,同时要在文体方面兼顾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体裁。在教学过程中,与所讲作品有关的文学史知识会在作品讲授时再次强化,进一步把文学史教学具体深入到作品的阅读和解析中去,引导学生细致深入的阅读和体验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特质,把获取文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和增强人文素质结合起来。 二是将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

5、结合。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只发挥了教学过程中“教”的作用,很难发挥出“学”的作用,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要运用多种手段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尤其要注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课堂上可以采用教师讲授为主、师生讨论为辅的教学方法,提出学生可能会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引导,由浅入深地解决重要理论问题。我们也可以在课堂上运用讨论式为主、讲授为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提前阅读作品,然后课堂上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再加上教师在一些关键处加以点拨引申,引导

6、讨论逐步深入,将会取得非常出色的教学效果。提问式教学法、角色扮演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针对不同课堂内容灵活运用,对于完善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作用。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影音资料,展示难以用口头表述的内容,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理解作品的精髓。多媒体课件以其直观、丰富的画面活跃了课堂气氛,极大地扩充了课堂教学信息含量,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抽象有余生动不足”的缺点,提高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是以丰富的课外指导活动配合课堂的教学。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使之相得益彰,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文学

7、涉及到的作家作品非常多,单单依靠课堂上有限时间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要使课堂授课的效果最大化,必须尽量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配合课堂教学。为此,教师应当认真编写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目和教学指导书,并对作出明确的要求,鼓励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实践证明,学生课余的文学活动,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多方面的。其中不仅有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锻炼,也有文学组织和活动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与课堂教学所培养的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一样,最终都会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突出训练语感,读懂文章,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一是注重基础,提高理解能力。掌握文学作品中必须要掌

8、握的基本知识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功,文学基础知识的传授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文学基础知识内容一般包括现代汉语知识、古代汉语知识、常用文体读写知识、文学体裁及鉴赏知识、文学史常识及古代文化常识等。如作家(作家字、号、身世)作品(作品名称、名句、体例、评价)流派与并称(流派主张、风格、代表人、代表作、评价);历史散文、论、说、辩、原;寓言杂记文体:记、志、笔记体;应用文体等;序、赠序、跋、书、疏、表、策、告谕、诏令、檄文、移文、铭、墓志铭等;古代称谓、年龄、科举、纪时纪年法、特殊地名、节日、合称、并称等。这些基础知识看似与作品关联不大,但是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汉赋是在汉代

9、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如桐城派的散文,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如序文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必须详细地介绍有关基础知识,并且要求学生通过硬背熟记、练习巩固的方法,逐步积累文学知识,达到熟能生巧、牢固掌握的目的。二是注重朗读,提高感受能力。对文学作品的鉴赏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文学

10、语言有感受力。要想有语感就要多读,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能够激发美感,感受作品意境。学生的朗读,从接受美学来说,这是读解文本的主要方法,是走进作者,并与作者对话的一种形式。阅读学告诉我们:“要想深入理解,单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必须以朗读体味,才能揣摩其内在意蕴。”更何况“朗读是书面语的有声化,那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言语,最易引发想象、呈现视像、创设意境”。因此,注重朗读,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而且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其深层意蕴。朗读训练不仅能提高语言感受力,还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在朗读文章的时候,不仅要语音准确、语句清晰,还要做到声情并茂。只有在朗读时读

11、出文章的情感,才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晋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中就有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是说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如,学习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其中“凄风。苦雨。天昏。地暗。”独立一段,原本几个短语,可作者在短语后均用句号,构成四个短句。这其中蕴含的悲凉氛围,只有在朗读时,才能把句号所蕴含的作用表达出来。语段中的这一个个句号,不但使语句节奏鲜明,加重语气,而且从这些语气中,引发学生的想象,感受到作者沉重的情感。三是注重语言,提高感悟能力。文学以语言描写世界,作用于人的想象,是语言的艺术。如果在文学作品创作中,语言运用恰当,就会“传达出万物的灵趣,提升作品的表达效果”。老舍说过:“我们的

12、最好思想,最深的情感,只能通过最妙的语言表达出来。”特别是文言文,它有几种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就要让学生们记住每个句型的一个典型例子,再把文中存在的特殊句式找出来并弄懂其意思,最后找出文中的一些难字、生僻字并对其加以注音并解释。文言文中很多的字和现在的汉语有不同的意思,而且有的词还有多种词义和用法。在这方面,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就要对词句分析透彻,找出一些规律,或者是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教学,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学生只有将文章中的字、词、句的意思掌握精确,才能运用的熟练,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就诗歌而言,就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描述的一样,“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13、。“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诗歌如此,那么,散文又怎样?我们以朱自清的著名散文春为例,说明文学言语在作品中的作用。比如,“小草偷偷从地里钻出来”,一个“钻”字,境界全出,它生动地表现出了小草生命的活力,动态感强,催人奋发。如果从修辞格层面上讲,优美而恰当的语言也赋予文学以生气。又如朱自清的春,在结尾时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和层递等修辞格,把春天旺盛的生命力、娇艳美好未来,以及所蕴含的热情给表现出来。根据阅读学原理,学生透过文字看到形象,透过形象感受生活,完全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春意之中,感悟到人生真谛,获得美的享受。 三、运用知人论世,分析写作技法,提高学生的解读能力 文学作品是由

14、作家写出来的,反映了作家的情感与心态,而这种情感和心态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读者对作家的经历、处境、性格以及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一定的认识,对于赏读作品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鲁迅说:“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因此,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知人论世,这不但是赏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思想和方法,更是建构作者和学生关系的桥梁,是学生走进作品的路径。如,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首先我们就应该让学生了解到在公元759年,陕西发生饥荒,而安史之乱未平。当时杜甫弃官西行,最后到达成都,并盖起一座茅屋栖身。其次,让学生了

15、解作者对下层人民生活感受是深刻,情怀是真挚的。这首诗写于公元761年秋八月,作者饱受了社会和自然双重灾难,长夜难眠。面对茅草被大风卷走,“床头屋漏”、“布衾似铁”的凄凉的处境,感慨万千。可是,在如此情景下,作者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推己及人,运用诗歌抒发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忧民的情怀。这篇诗歌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也就在于诗人身处困窘的境况下,所表现出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怀。通过知人论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就会走上一个更深层次,感受到诗歌更深刻的意蕴。 “中国文学注重含蓄与蕴藉。”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往往要

16、借助一定的写作技法。“不同的创作方法将侧重于不同的艺术表达技法。”比如,浪漫主义的李白富有想象,常常是虚中见实,现实主义的杜甫偏于写实,往往注重真实的细节展示。在文学创作中,表现技法既包括白描、渲染、象征、衬托、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也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对偶等修辞手法。反过来,如果我们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能够抓住作品的表现技巧,这不但易于走进作品,读解作品,感悟作者思想感情,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赏读能力,并学会表情达意的方法。如,学习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全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怎样识别?首先要明确了托什么物?然后是怎样表现的。这首诗吟咏的对象是石灰

17、,然后抓住关键的“若等闲”、“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语词,学生就知道作者把本无生命的石灰人化了,赋予石灰以人的情感思想。这样,作者通过拟人的手法,把人与物的距离拉近,使学生“入乎其内”;但人毕竟不是“石灰”,又使学生“出乎其外”,人与物的距离拉开。这样在“出”与“入”之间,不但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产生审美感受,而且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原来诗歌吟咏石灰的本意在于表现作者不畏强暴、一身正气的品格。 四、体验情感,拓展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理解力一是要将审美情感和生活情感区分开来。文学作品描绘丑的事物,并不会产生如同人们在生活观察中引起的那种痛恶感,因为在天下的艺术家手中,正如果戈理所说:“一切都

18、可以成为追求美的工具,如果听命于美服务的崇高理想的话”。丑的事物,经过作家审美理想的反射,在同美的对比中,作为美的对立面被评价时,它也就变成了具有艺术美的事物。许多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总是把文学等同于生活,混淆了审美情感和生活情感。文学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对生活的艺术的真实反映。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孙犁的荷花淀等那样充满诗情画意的篇章,固然能引起人们的美的愉悦,而那些描写丑的东西的作品,经过作家的审美评价,也同样能引起人们的美感。这是文学欣赏与日常生活的观赏的区别所在。生活中丑的事物常常不能引起人的喜爱和美感,而进入文学中的丑的事物却能让人产生愉悦感。这是因为,作家经过特殊的反映方式来处理

19、生活中丑的事物。如曹禺先生的雷雨中的周朴园,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一个“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是坏人的程度”的人。在私生活领域,他残忍、自私、冷酷、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在社会生活领域,他是一个狠毒、残忍、人格卑下,没有任何仁义和道德可言的反动资本家。在这样一个令人厌恶、令人恶心的人物身上,作者倾注了自己的审美情感,集中笔墨多角度淋漓尽致地展现周朴园那丑恶、肮脏的灵魂。 再如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是一个学校里的古代语言教师,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与世隔绝,不与外界接触;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未存过的东西,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都抱着怀疑的态度;他还要把别人装

20、在套子里,拖住前进的生活步伐。他思想麻木、僵化;行为鬼祟、虚伪。作者正是通过这个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自觉维护专制制度的典型的奴才性格,充分地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在崩溃与瓦解前的垂死挣扎。 二是要由表层意蕴渐入深层意蕴。欣赏文学作品,首先要进入作品所描写的艺术境界,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发生情感交流,从而对作品获得较为全面的感受,而青年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叙写了菊花、山气、夕阳、飞鸟等具有诗情画意的景物,表达了作者从这些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

21、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这是这首诗的表层意蕴。若要深刻地理解这首诗的审美特质,尚须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如归田园居、桃花源记等。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通过描绘美好的田园景物和对归隐生活的热爱,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恬静愉快的心情,另一方面表现他蔑视居恶污秽的现实,不愿奔波于龊龌的官场的清高思想。这就是在理解诗表层意蕴的基础上领悟和把握诗的深层意蕴。 三是要逐步提升对作品的审美理解力。审美理解力是对美的对象的分辨和评价的能力。文学作品是美的载体,每一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鉴赏文学作品,必须真正进入作品的生活场景中去,

22、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体验作者的爱憎感情。例如:品读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就应当从小弗朗士的思想动态中去体味其情感世界。小弗朗士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老师、同情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这一系列的变化的原因就在于他很快就要做亡国奴了。态度的变化,就在于其思想感情的变化。反之,缺乏对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切体验,是很难在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的基础上,体会出哪怕是一个叹词或者一个破折号的丰富的潜台词。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山一水,一词一句,只要审美主体加以想象,无声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隐匿于字里行

23、间的美就会自然地跳脱出来。文学作品的赏析吟读必须拓展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审美求真的愿望。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时,应尽可能地将作品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如赏析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必须理解作者的思想基调: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然后驱动想象去理解,作者为何问“天”、问“月”。同时,要展开自己的想象的翅膀,在神话般的境界描绘中,构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从而体味作品强烈而又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和风格。 总之,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融审美教育于文学作品的学习与欣赏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认知、感悟、理解、品味和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使他们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加深对大千世界的形象认识,净化他们的灵魂,陶冶他们的情操。参考文献:1.朱自清荷塘月色、春2.晋三国志.魏志董遇传3.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曹禺雷雨5.陶渊明饮酒、归田园居、桃花源记11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