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的点滴体会 小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而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这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一对矛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理想的学习是:学生应从直接经验过渡到形象经验,再到抽象经验。即,抽象经验的获得是以形象经验为依据的。因此,他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很大程度地依赖信息技术,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知材料。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学媒体,它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能迅速、有效地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丰富趣味的感知材料,使学生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从而轻松地理解、掌握抽象的知识。 众所周知,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学科不像其它如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有
2、吸引人的情节、优美的语句、漂亮的画面动听的旋律等,它只有09这十个数字和一些运算符号,显得枯燥、单调而抽象。很多学生对此学科兴趣淡薄,尤其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注意力容易被一些色彩鲜艳、形象直观的东西吸引。具有直观形象、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生动有趣的技术媒体不仅能够激活数学课堂教学,而且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掌握数学思考方法,增强数学能力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谈谈我在数学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几点体会。一、运用信息技术,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的学科,一些数学概念的教学必须准确无误。虽然传统教学中配以挂图
3、、简易模型等,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讲解说明,仍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在概念的学习时必然会产生一定的难度,但信息技术等电教媒体却有着巨大的优势,它可以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揭示出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例如,在教学“认识乘法”时,如果老师单纯的讲解,也许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不难,关键是在于是否理解了概念,为什么用乘法算?也就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首先设计了简单的几个画面,每张桌子上放2台电脑,有2张桌子,问:“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学生不假思索的说出了结果。再问:4张呢?学生也很轻松的说出了
4、结果。当我出示20张桌子、100张桌子的画面,再提问:“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这时学生都愣住了,不知如何回答,我趁势告诉学生,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有办法来解决了,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动力,迫切希望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样不知不觉中的状态下,学生也领会了乘法的意义,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乘法是加法的简便算法,教学效果要好得的多。由此可见,用信息技术等电教手段辅助教学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坡度,难点得到突破,也使学生在感受知识之间联系的同时,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二、运用信息技术,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
5、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直接推动儿童学习最重要最直接的内在动力,也是发展学生智力最活跃的因素。正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以无意注意为主,喜欢直观、生动的感知材料。如果能让低年级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导入新课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紧扣教材,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色彩鲜明、图像逼真的教学情景:(1)小朋友们今天跟“豆角老师”一起到“图形王国”里去旅游;(2)今天,动物王国召开运动会;(3)大象伯伯过生日;(4)丰收的果园里都有些什么呢?通过这样一些生动活泼的画面,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
6、好奇心理,配合老师恰当的讲解,把学生带进了预先设置学习目标的教学环境中,自然而然的使他们进入新课的学习中。三、运用信息技术,增加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容量。 新课标中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通过信息技术,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动与静、整体和部分、外表与内观等方面相互转化,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展示众多的现实生活材料,从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同时,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基本特点,尤其是低年级老师有时在课堂上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组织教学,这相对
7、而言,必然减少了有限的教学时间。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设计和处理,这样能为学生练习、思考赢得更多的时间,并且信息技术还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用大容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从而增加了教学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统计”“可能性”“观察物体”等等一系列的活动课上,老师既要讲解相关的知识内容,又要让学生动手操作,组织活动,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完成不了预定的教学任务,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之后,就解决了这样一些问题。老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展示生活中学习材料,教给学生活动的方法以及活动的规则等,这样就给学生的自主活动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四、运用
8、信息技术,改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低年级学生基本上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现代教育则要求学生能主动的获得知识。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之后,可以从低年级开始,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各种实践活动,怎样规范地操作、如何有序地进行测量等。教学“毫米的认识”时,由于实物太小,在直尺上学生不容易看清,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能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操作过程,了解1毫米到底有多长,从0刻度开始,几格是几毫米,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会自己进行测量计算。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及“授之以渔”,这样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
9、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将一些难以口头表达清楚的概念形象直观化,而且也节约了传统的板书、画图等时间,从时间上也使有限的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变长”了,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五、运用信息技术,提供了学生数学创新的机会。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新课标中指出: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我们知道,其实创造力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每一个身心健康的人都有这种创新潜能,关键在于是否能激发这种创新潜能。一个人没有创新兴趣,就不会去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由此
10、是低年级的学生爱操作、摆弄,对生动形象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喜欢在实践中主动探究,表现自己。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借助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并给他们提供创造活动的机会。例如,在教学“认识除法”这一内容之前的“分一分”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让学生利用小棒摆一摆,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这是一种平均分。而知道平均分成几分,求每分是多少时,在分的时候,可以一个1个的分,也可以二个2个的分,还可以三个3个的分等等。只要每次分的同样多,都可以说是平均分。使学生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主动探索,而不是局限于书本提供的几种方法上。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的教学手段被引入数学课堂,有效的改进了教学方法,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充满新鲜、生动的空间,使枯燥、单调的书本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且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