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教师如何以教促学佚名【以教促学】可是老师们的一个大课题每个科目的老师应有不同的侧重和各自的方式,比如语文老师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拓宽阅读的领域,引导学生将阅读的视野伸向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和光怪陆离的社会角落。这样,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收获,教师也教得轻松活泼。一、语文课内文本阅读内容的迁移性。 1.跨学科知识的关联。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吸收信息、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优良品德,促使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自主自由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文学浩如烟海,从魏晋风骨到唐诗宋词,从明清小说到现代杂文无一不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在语文课内文本阅读教学中将这些散现在各个时期各种文学样式里的宝
2、库连缀打通,必然会收获颇丰。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影响了几代人的优美抒情散文,教学中我这样让学生拓展阅读:首先让学生在春江花月夜的乐曲声中听配乐朗读,学生陶醉在文章的优美语言和作者饱含激情、乐观向上、满腔欢喜的感情里;其次,指导学生分析课文是如何描绘春天的,以“盼春”、“绘春”、“颂春”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春天的美丽而充满生机活力的,学生很自然地从春风、春雨、春花、春草、春勤等五幅图认识到春天的美丽,似乎至此文章已经完满学好,然后笔者却提出一问:作者描绘春天,在美术的绘画中采用的是何种技法?如果你是一位小画家,你能根据他的描写画出一幅“春图”吗?让学生
3、到黑板上画彩色粉笔画,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一下朱自清眼中的春天。 2.语文学科知识的积累。中国绘画与古今诗文本为一体,自古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能从朱自清春一文中关于春景的描写中联想到哪些古诗呢?学生发言踊跃,从“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想到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学生从“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联想到古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如此这般,学生语文学习的劲头儿足,学
4、习也具有挑战性。然后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自然界的四季变化,写一篇有关季节的文章。学生为了写好文章到图书馆找文章,到网络上查资料,兴趣颇高,收获颇多。 二、语文课内文本阅读形式的丰富性。 传统语文教学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心,缺少学生自己的思考,而现代语文教学的观点就是要学生主动学习,多方面学习,多角度探究感知。这就要求学生阅读文章的形式必须丰富多样。 1.表演式阅读。执教法国小说家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在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后,我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理解,去揣摩人物语言的深刻含义,用表演课本剧的形式学习课文,学生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自编、自导、自演,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并开展“看看谁演得
5、好”的竞赛活动。在学生的自读自演中,我的叔叔于勒不待老师讲解,学生自由学习,感知探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体味式阅读。父母的心一文情感丰富,对话感人。教学时完全可以运用体味式阅读来学习。学生初读课文,疏通文意以后,指名分角色朗读人物的语言,看谁读得像,看谁读得有感情。经过多次反复的朗读,有的学生在读到动人之处时,神情激动,语气哽咽,令人伤感。 3.提问式阅读。教学七颗钻石时通过提问来完成课内文本阅读教学的目标。例如,让学生提出问题自由讨论,在讨论中明确中心,在讨论中体会文章包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有同学提出:“如果水里不跳出七颗钻石行吗?”“如果小姑娘
6、不把水施舍给别人,水罐会变来变去吗?”“水罐的变化会引起小姑娘思想感情怎样的起伏?”通过假设提问,学生轻而易举地领悟了课文蕴含的深刻含义。 三、语文课内文本阅读空间的自由性。 1.走进网络和图书馆。现代阅读强调广阅博览多感知,只有多接触语言材料,让各式各样的言语形式在头脑中反复出现,对语言器官进行反复言语刺激,才能在大脑皮层逐渐形成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就形成语感能力。这是获得语感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自古以来被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鲁迅曾以孩子学说话为例,说他们“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地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了每个字的意义 ”
7、。 “我们先前学古文也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弄得好是终于能够有些懂”细细品味这段话,其目的并不是否认教师引导、点拔的重要作用,只是想说明,让学生广阅、博览、多感知有多么重要!传统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现代教学以寻找教育契机为主。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面对一望无边的图书,学生惊叹知识的无穷无尽,通过自由活动、自由阅读,亲自查阅了解了图书的分类办法。对于学生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教师更加应该布置学生走进图书馆,走进网络,寻找自己并不熟悉的知识,将已有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的网络,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走进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
8、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 语言文字上去。”只有联系生活经验。将语言文字同它所涉及的客观事物、生活情景联系起来,才能具体、灵敏的体会语言文字的旨趣;如果离开了生活经验,语言文字就只是干瘪死板的符号。可见,生活经验的积累十分重要。叶圣陶先生曾说:“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第一场大雪铺满校园时,可以带领学生雪中寻美,走小道,攀假山,堆雪人,打雪仗,在欢声笑语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将语文学习的内容融进其中,让学生在雪中咏雪、赞雪,将观察、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看见雪中的几只小麻雀在艰难觅食、以求生
9、存时,学生由刚学过的“保护野生动物”实践活动而大发感慨:“多么可怜的小生灵啊!在如此寒冷的季节还得抛头露面,生活本够艰辛了,可有人雪上加霜,将罪恶的枪口对准了鸟类。多么可恶的人啊!爱护小鸟,爱护生命吧!”这是学生游园时脱口而出的话。试想,整日关在教室里,他又怎能有如此动情的感叹呢?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略到语文学习的开放性。走出书本,走进大自然应该是语文学习的空间开放的关键所在。学生走进了自然,走进了社会才能更好地使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3. 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要灵敏的感知语言,须有丰富的联想、想象。课内文本阅读就是要使学生“入境”,就要凭借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还原”。例如阅读鲁迅故乡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那猹却将身一扭, 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段文字,只有领先联想和想象,头脑中才会“闪出一幅奇异的图画来”在此基础上,才能“入情”、“入理”,深切感悟。 教材是蓝本、是载体。现今的大语文要求我们必须拓展语文阅读的领域,将教材中的文本阅读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阅读的兴趣与阅读的质量,从根本上转变语文教学传统模式。“用教材教”而不是 “教教材”;“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教促学、以讲传法、以篇达类必将会成为我们今后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