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响导学区 许发文提要:本文旨在教师从情感、态度、教法的随机变化等三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心理学认为:兴趣三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三求知的起点,是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的内在动力。在诸多非智力因素中,兴趣处于一种特殊的位置,具有特别的作用,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可以唤起某种动机,改变态度。因此,浓厚的兴趣能够激励人们积极地探索,敏锐地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也能够促使人们积极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积极地探究学习方法,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基础。那么怎么能有效地培养
2、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一、用爱心和情感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1、让教学富有爱心。马卡连柯在家座和儿童教育中写道:“爱是一种伟大的情感,爱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创造人类最伟大的珍贵的事物。”学生进入课堂,我们不是作为教师去管理他们,而是作为朋友去帮助它他们,和他们融为一体,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减少学生对学习的厌恶感,甚至恐惧感,让他们感到学习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2、让教学内容的呈现富有情趣。众所周知,数学这门学科是比较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也不如语文那样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中若不花点心思或下点功夫,想要调起学生的学
3、习热情和积极性,那是很难的,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授课时既要注意语气动作有分寸,又要注意说话的幽默感,使学生感到不拘束,并对教师富有感情语言的感触,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另外,在交流情感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多动口、动手,而动口和动手又是发展到动脑的好途径。例如我在教学“年、月、日”时间单位时,先讲了一个故事:“小红今年7岁了,他哥哥小伟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三个生日,同学们猜猜小伟今年几岁了?”“3岁。”有学生顺口就答。这时很快又有同学说:“不对,不对,小红都已经7岁了,怎么哥哥才3岁呢?”同学们面面相觑,就在学生充满疑惑迫切需要解决这个问题时,我借势交给同学们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从而引入了新课,使
4、学生开始掌握“平年”和“闰年”的知识。整整一节课,同学们兴趣盎然,最后我又发给了大家一张空白的年历卡,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年历,作为综合练习,学生们更加充满热情。以后自制年历卡便成了这个班每年元旦前夕的自觉活动。这样,学生们解决了难题,填补了自己认识上的空白,能力得到了培养,由内心成功的体验产生了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了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学生们虽“苦”犹乐,浓厚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常建议教师这样做:“让孩子们感受到劳动的欢乐和学习成功的快乐吧,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吧这是教师的首要金科玉律。”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
5、乐,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要让每个孩子都体会到劳动的欢乐和学习成功的欢乐,就要切实了解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为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在备课时,就要常常考虑:这个问题让谁来回答?这个练习由谁来做?这个难点由谁来突破等等一系列问题。如在教学“8加几”时,教具盒子里有8个花皮球(盒子有10格。尚有2个空格),盒外有5个,问共有多少个皮球?大多数小朋友都用数的方法得到了答案,这时教师可以这样追问:不用数的方法能算出来吗?再追问: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能上来试一试,怎样移动盒子外面的花皮球就能使其他小朋友很快看出共有多少个皮球?通过这样的启发、追问,那些善于动脑,积极思考的学生肯定会跃
6、跃欲试。这时,教师就可选部分学生大显身手,从盒子外的5个皮球中拿2个放到盒子里面的两个空格里,这时全班学生顿时明白过来,并很快激动齐声地说:“共有13个。”这时教师可以这样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把刚才移动花皮球的过程(凑十)表述出来。如果部分学生表述有困难,教师还可再演示一遍,引导学生根据移动皮球的过程口述8和5等于13的算理,可选择中等水平的学生来回答。再指名3到4名学生口述“凑十”过程,最后互说“凑十”过程。这样操作、演示、口述既可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需要,又使他们深深体会到“我能行!”起到突破重点、难点的作用。这样一来,每节课都没有失败者,每一节课都看不到沮丧的面孔,让学生
7、在不自觉的氛围中树立了自信心,从而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三、引导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巩固其学数学的兴趣。怎么巩固呢?关键在教师,兴趣的产生和深化都离不开老师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排除障碍。只有当学习不成为困难时,不成为负担时,学生才爱学习,对学习的兴趣也才会巩固。因此教师要预见学生接受知识和独立作业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可能会产生的思维障碍。如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习惯于顺向思维,对于逆向思维的问题总感到困难,遇到后一类题目甚至会束手无策,所以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在培养学生顺向思维的同时进行适当的逆向思维训练。做到顺中有逆,逆中有顺,相互交融,形成结构。如行程问题就是令不少
8、学生感到头痛望而生畏的,尤其是当两个物体不是同时运动或中途有变化,相遇时间不等时,就会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时间上常会颠倒,时对时错,思路不清。这主要是因为他们静态地看问题,忽略了时间是不会停止的,要解决这些思维障碍,就得时常举些通俗的例子,结合生活实际增加些单项训练,利用线段图等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清脉络,逐步掌握解题方法与规律,而决不能简单的责怪学生,尤其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更要有耐心,可采取小组帮,一对一的辅导,让他们在点滴的进步中逐步学会克服困难,消除对应用题畏难心理障碍,从而建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另一方面,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教会学生自己寻找突破困难的办法,只有当只是真正
9、成为思维的手段和获取新知识的工具时,它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在知识和内容的连接外设疑引思,开拓学生思路。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第一课时,通过直观教学手段的实验得出,只看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不能分辨出类型的,只有看到一个最大角时,才能确定是什么三角形,学生们对之印象很深,以至当老师在上复习课时,出了这样一道复习题:当一个三角形最小一个角是46,你能不能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立即有人说,不能确定,并说明了理由,因为46是锐角,所以无法判断,但也有反对。老师不急于表态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小组讨论中不少学生通过举例、验算来说明它是可以确定的,一定是锐角三角形。这时老师又提出疑问,这样与前面所讲
10、是否有矛盾?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又争论开了,最后一位学生作了很好的小结:前面最小一个角是46,你就能推算出最大的一个角的度数,知道最大一个角的度数就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了。这样环环紧扣问题,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不仅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又产生了了解新知识的渴望。久而久之的训练,一些学生遇到困难不是马上求助于老师,而是养成多思维的习惯自己想办法克服,一旦把学习作为自身需要时,学习兴趣就会得到巩固和发展。总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认真备好课,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有效措施,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延续和巩固,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