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内容提要:语感是对语言文字准确而又敏锐的感受、领悟能力。本文论述了语感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以及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从加强朗读多感悟、品词析句善领悟、创设情境触语感、多思多想重体验等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发展学生语言,使其具有一定的语言感知能力,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从而提高学生的感受语言的灵敏度。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那么,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受力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一种顿悟,一种心理体验。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
2、的是训练语感。”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努力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灵敏度。一、加强朗读多感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良好的语感的形成最直接地来源于朗读训练。读,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读,其最大特点就是以声传情,通过语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缓急,就能把语言中包含的音意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从而使语言文字本身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吸引读者对它产生强烈的兴趣,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创造机会,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例如,田园诗情是一
3、篇写景状物的佳作,语言优美,课堂教学中可安排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读,多体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体悟到语句的精妙。再如教学花瓣飘香这一课时,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再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最后配乐师生合作表演读。在读中,学生充分体悟到小女孩话语中蕴含的真挚淳朴之情,自己的心灵也受到了陶冶。我们还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文章,灵活选择不同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多读、善读,对学生进行语感能力的培养。二、品词析句善领悟语言是人们思想和情感的载体,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述的基本形式。固此,抓好词句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特别是
4、课文中的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最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激发学生的情感,应让学生对其反复推敲、揣摩、品味,使学生能通过语言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和作者共享其中的情,认识其间的理,从而感悟语言文字表达的深层内容及表达方式的精妙之处,进而准确地把握它。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也曾说要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在教学时,我抓住这个“冒”字,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冒”是什么意思,可以用哪些词来替换它?学生回答可以把它换成“长”“生”“钻”等词。这时我要求
5、学生说说作者为什么用“冒”而不用其他词,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找出了原因:因为荷叶“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冒”不仅写出了荷叶数量多,还写出了荷花生命力的旺盛。这样,抓关键词句揣摩品析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用句的独具匠心,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再如九寨沟一文中,在写到动物时,作者用了四个“也许”,我让学生把“也许”去掉,再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在比较后体会到“也许”放在文中的精妙准确之处,去掉“也许”就变成了一定可以,文章的准确度就不够了。因此让学生在阅读中咬文嚼字,找出语言规律,领会语境 ,对培养语感都是极其重要的。三、创设情境触语感通过创设教学情
6、境,初步感知课文意境,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便能触发语感。并使学生的审美情感油然而生,有关的心理活动也随之活跃起来。在教学庐山的云雾时,由于学生没有去过庐山,对那里的云雾更是陌生。上课伊始,我便用大屏幕展示庐山云遮雾罩时的美丽风光,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看完视频,我问学生 :“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生: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太美了!”“庐山的云雾变化多端,我真想去看看!”孩子的情绪是最易感染的,一股高兴劲儿凝聚在课堂上空,感情酝酿的时机到了,我紧接着问:“这么美的云雾谁愿意来美美地读一读?”学生个个争先恐后地朗读,完全沉浸在庐山迷人的景色中,教室里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充盈着
7、高昂的情趣。由此可见,通过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语感,将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学生心灵。四、多思多想重体验想像力是一个人智力活动的重要因素,想像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想像,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生动情景和形象,通过大脑加工改造,以学生的生活表象为基础,再现作品中的生活图景,以加深学生的感悟与领悟。通过语言文字想像“画面”,通过想像中的“画面”感悟语言,这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环节。如学习观潮一文,仅靠抽象的分析和教师具体生动的讲解,学生往往难以体验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展开丰富的想像,让学生仿佛身
8、临其境,如闻其声,才能领悟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此外也可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物形象、动作形象和言语形象的刺激,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利用直觉形象思维的帮助去感悟课文内容。例如:我在教学雾凇一课时,由于雾凇美景在吉林,我们几乎无一人到过那里,因此学生对于吉林雾凇奇观难以理解。教学时,我主要借助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再现雾凇的美丽景色,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观的印象。在学生自读课文时,我利用音像资料,让学生结合画面去读课文,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的画面。在学习雾凇形成段落时,我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精读感悟,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从而感悟到吉林雾凇被称为奇观的名副其实。五、培养实践深感悟“要学
9、会游泳,必须下水。”学生在阅读中习得的感悟,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才能使语感不断强化。“通过熟读、背诵形成的语言积累,还要经过迁移性的练习才能逐步实现内化。”在教学中设计迁移练习,加强语言实践,可促进学生吸收消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深化学生的语感。在阅读教学中,可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深化感悟。如在教学九寨沟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畅谈自己想象中还可见到哪些动物,随后可积极鼓励学生运用文中的“也许.”句式向大家介绍自己看到的动物。这一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而且使学生在自主的体验中内化了语言,培
10、养了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勤于动笔也是训练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学生读懂、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扩写、仿写、续写、写读后感等,读写结合,升华感悟,深化语感。如一夜的工作一课描述了我们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平凡的一夜的工作,但在这平凡的一夜工作中揭示了很多道理和很高尚的一种情愫。课文学完后,教师可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也就进一步理解体悟了课文内容,感悟到了周总理的高大形象。事实证明,加强语感训练,体情悟道,说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手段。六、联系生活勤培养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去。”阅读教学时,教
11、师如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中人物的境遇,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逐渐具体,进而入情入境。地如槐乡五月一课向我们介绍人洋槐花的颜色、形状、味道等,对于在农村生活过的孩子,家中有洋槐树的不在少数,采过槐花的学生也很多,此时,可让学生结合文章,回忆曾经采槐花、吃槐花时的感受,而没有见过槐花的学生也可以从中感悟到槐花的花香味甜。这样,学生能从生活到文本,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总之,语感训练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语文教学应该强化语感训练。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言环境,通过这些有效的途径,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提高感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