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眼的屈光眼是以光作为适宜刺激的视觉生物器官,是一个复合的光学系统。眼光学系统的主要成分由里向外为:角膜、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时,光线将在界面发生偏折的现象,该现象在眼球光学中称为屈光屈光。光线在界面的偏折程度用屈光力屈光力表示,以屈屈光度(光度(Diopter,D)为单位。1D=100屈光度为焦距的倒数,即 D=1/f 二、眼的调节 为了看清近距离目标,需增加晶状体的曲率,从而增强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这种为了看清近物而改变眼的屈光力的功能称为调节调节。如一正视者阅读 40cm处目标,则此时所需
2、要的调节力为 1/0.4m=2.50D 眼的调节作用当眼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恰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这种屈光状态为正视正视。若不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集,将不能产生清晰的像,称为非正视非正视或屈光不正屈光不正。当调节放松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后,称为远视远视。典型的远视者视近不清,视远更不清。远视按度数可分类为:低度远视:+5.00D,视力受影响,视物非常模糊因为远视度数太高,患者无法使用调节来代偿,因此,视疲劳或不适感反而不明显。病因及发病机制:1.轴性远视 眼的屈光力正常,眼球前后径较正常人短2.屈光性远视 眼球前后径正常,眼的屈光力较弱症状
3、及体征:1.视力 青少年眼的调节作用强,轻度远视眼远、近视力均正常;中高度远视眼近视力下降或远、近视力不同程度下降。2.视疲劳 眼胀痛、头痛及视物重影等明显视疲劳症状,近距离工作不能持久。3.内斜视 4.眼底 呈假性视乳头炎表现:视乳头较正常小而红、边缘不清,但视力可矫正,视野正常。并发症:1.屈光性弱视 一般发生在高度远视、且未在6岁前给予适当矫正的儿童。2.内斜 集合和调节是联动的,当调节发生时,必然出现集合。远视者易产生内隐斜或内斜。如果斜视持续存在,就会出现斜视性弱视。3.远视者常伴有小眼球、浅前房,易引起闭角型青光眼,因此远视者散瞳检查前要特别注意检查前房角。治疗:用凸透镜矫正。轻度
4、远视如无症状则不需要矫正,如有视疲劳和内斜视,即使远视度数低也要戴镜。中度远视或中年以上远视者应戴镜矫正视力,消除视疲劳及防止内斜视的发生。在调节放松的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为近视。根据近视度数分类:轻度近视:6.25D。根据屈光成分分类:屈光性近视 屈光力过大,眼轴长度正常;轴性近视 屈光力正常,眼轴长度超出正常范围;调节性近视 假性近视。症状及体征:1.视力 远视力下降,近视力正常。2.视疲劳 常有眼胀痛、头痛及视物重影等症状,休息后可缓解。3.外斜视 由于近视时不用或少用调节,所以集合功能相应减弱,易引起外隐斜或外斜视。4.眼球 高度近视眼球前后径变长,眼球
5、向前突出。5.眼底 高度近视一般为病理性近视,常有玻璃体的异常(液化、浑浊、后脱离)、豹纹状眼底,可发生黄斑出血、视网膜脱离。豹纹状眼底改变高度近视眼底陈旧性出血斑治疗:屈光矫正和屈光手术。1.屈光矫正 用凹透镜矫正。2.屈光手术治疗非激光性手术激光性手术放射状角膜切开术表面角膜镜片术角膜基质环植入术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角膜屈光手术眼内屈光手术:晶状体摘除、IOL植入眼球的屈光系统各经线(子午线)的屈光力不同,外界平行光线进入眼内不能形成焦点的一种屈光状态。散光的分类:规则散光:屈光度最大和最小的两条子午线上方向互相垂直。用圆柱镜可以矫正。不规则散光:最大和最小屈光力
6、子午线互相不垂直,用圆柱镜无法矫正。症状及体征:1.视力 远、近视力下降,视物似有重影。2.视疲劳 3.眼底 偶见视乳头呈垂直椭圆形,边缘清晰度不等,整个眼底不能以同一屈光度观察清楚。治疗:规则散光可戴圆柱镜片矫正,不规则散光可试用硬性高透氧性角膜接触镜矫正。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减弱,睫状肌的功能逐渐降低,从而引起眼的调节功能逐渐下降,这种由于年龄增长所致的生理性调节减弱,称为老视。不属于屈光不正。临床表现:初期常感觉将目标放得远些才能看清,在光线不足时更为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重。视疲劳症状治疗:老视矫正用凸透镜,可选择单光镜、双光镜和渐变多焦点眼镜。利用公式推知老视出现的时间和矫正所需的附加度数,一般规律是正视眼在45岁左右需+1.00D,50岁配戴+2.00D,60岁为+3.00D。渐变多焦点镜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