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22_JT 156-2016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技术规程(试行).docx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550489 上传时间:2023-12-04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23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22_JT 156-2016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技术规程(试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DB22_JT 156-2016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技术规程(试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DB22_JT 156-2016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技术规程(试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DB22_JT 156-2016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技术规程(试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DB22_JT 156-2016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技术规程(试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技术规程(试行)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grouted prefabricated concrete slab (trial implementation)DB22/JT 1562016主编部门: 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批准部门: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施行日期: 2016 年 09 月 16 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6长春者: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技术规程(试行)责任编辑:崔玉金封面设计:徐艳彬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长春市人民大街 7548 号邮政编码:130022印刷:长春博美图文制作有限公司开

2、本:850mm1168mm1/32印张:2字:27 千字标准书号:ISBN978-7-206-08347-1版次:2016 年 8 月第 1 版印次:2016 年 8 月第 1 次印刷印数:1-2000 册子定价:25.00 元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印刷厂联系调换。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 告第 416 号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技术规程(试行)的公告现批准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技术规程(试行)为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标准号为:DB22/JT156-2016,自 2016 年 9月 16 日起实施。特此公告。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

3、6 年 8 月 17 日前 言根据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16 年全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和标准设计制定(修订)计划(一)的通知(吉建标20161 号)要求,编制组会同有关单位,经过调查研究, 总结实践经验,依据国家相关标准,结合我省具体情况,制定本规程。本规程的主要内容: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3 材料;4 基本设计规定;5 结构设计;6 构造要求;7 预制条板制作与运输;8 工程施工;9 工程验收。本规程由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由吉林建筑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程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4、(地址: 长春市民康路 519 号,邮编 130041,Email:jljsbz), 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程主编单位:吉林建筑大学本规程参编单位:吉林省中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华建材(吉林)有限公司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孟凡林潘 涛王化龙仲崇凌王福阳王 伟郭靳时谢新颖孟祥瑞纪金利庄 岩李春雨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陶乐然张海泉周 毅杜奎亮浦建华白 赫刘全海目 次1 总 则12 术语和符号22.1 术 语22.2 符 号23 材 料53.1 混凝土53.2 钢 筋54 基本设计规定64.1 一般规定64.2 荷载与内力分析75 结构设计105.1 一般规定105.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105.3

5、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116 构造规定126.1 一般规定126.2 钢筋配置137 预制条板制作与运输147.1 一般规定147.2 预制条板制作准备147.3 预制条板制作157.4 预制条板检验167.5 预制条板运输及堆放168 工程施工178.1 一般规定178.2 预制条板安装准备178.3 预制条板安装及灌芯混凝土施工189 工程验收209.1 一般规定209.2 预制条板209.3 预制条板安装229.4 钢筋与灌芯混凝土239.5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24本规程用词说明25引用标准名录26附:条文说明271 总 则1.0.1 为了提高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水平,贯彻执

6、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经济、耐久、确保质量,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环境类别为一类、二 a 类,且抗震设防烈度小于或等于 8 度地区的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的设计、施工及验收。当处于侵蚀性环境、板表面温度大于 100或有生产热源且表面温度经常大于 60的情况时,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进行专门设计。1.0.3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62 术语和符号2.1 术 语2.1.1 预制横向空心混凝土条形板 precast concrete strip slab with lateral ho

7、llow-core横向有空心圆孔、板顶端部或全部有纵向凹槽的预制混凝土条形板,简称预制条板。2.1.2 预留孔洞preformed hole预制条板的横向空心孔洞。2.1.3 胡子筋beard-shape reinforcement预制条板端部伸出的纵向受力钢筋。2.1.4 横向穿孔钢筋transversal perforating reinforcement从预留孔洞穿过的受力钢筋。2.1.5 灌芯混凝土 grouted concrete在预制条板空心孔洞、板顶凹槽和板间楔形槽中浇筑的混凝土。2.1.6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 grouted prefabricated concrete sla

8、b由预制条板、后布置的钢筋和灌芯混凝土组成,以两阶段成型的整体受力混凝土板。2.2 符 号2.2.1 材料性能f 、 f 与施工阶段对应龄期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fcutkck 相应的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f y 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2.2.2 作用和作用效应Gk1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包括预制条板和灌芯混凝土) 自重标准值;Gk 2 第二阶段面层、吊顶等自重标准值;M1G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自重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矩设计值;M1Gk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自重标准值Gk1 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矩值;M1Q 第一阶段可变荷载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矩设计值;M 2k 第二阶段荷载标准

9、组合下在计算截面上产生的弯矩值;M 2G 第二阶段面层、吊顶等自重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矩设计值;M 2Gk 第二阶段面层、吊顶等自重标准值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矩值;M 2Q 第二阶段可变荷载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矩设计值;M 2Qk 使用阶段可变荷载标准值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矩值;Qk 第一阶段可变荷载标准值 Qk1 与第二阶段可变荷Qk 2 标准值两者中的较大值;q 均布荷载设计值;q1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自重设计值; q2 外加荷载设计值;V1G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自重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剪力设计值;V1Q 第一阶段可变荷载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剪力设计值;V2G 第二阶段面层、吊顶等自重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剪力

10、设计值;V2Q 第二阶段可变荷载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剪力设计值。2.2.3 几何参数B 板的计算宽度;l0 板的计算跨度。2.2.4 计算系数及其他g 0 结构重要性系数;g G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g Q 可变荷载分项系数。3 材 料3.1 混凝土3.1.1 预制条板和灌芯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3.1.2 混凝土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的规定。3.2 钢 筋3.2.1 受力钢筋宜采用热轧带肋钢筋、冷轧带肋钢筋。3.2.2 钢筋的力学性能应按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和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95 的规定取用。受力钢筋的

11、直径不应小于 5mm。3.2.3 在预制条板和灌芯混凝土中配置的各类构造钢筋,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其直径不应小于 4mm。4 基本设计规定4.1 一般规定4.1.1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采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4.1.2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应与整体结构单元保持一致。4.1.3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的设计应满足下列三个阶段不同的要求:1 制作阶段:预制条板在脱模、堆放、吊装及运输阶段,不宜出现受力裂缝;2 施工阶段:应对预制条板的承载力、挠度及裂缝控制分别进行计算或验算;3 使用阶段:应对灌

12、芯装配式混凝土板的承载力、挠度及裂缝控制分别进行计算或验算。预制条板在制作、运输及安装时,应考虑动力系数,其值可取1.5。4.1.4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应根据施工阶段支撑设置情况分别采用下列不同的计算方法:1 施工阶段不加支撑的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应对预制条板和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按二阶段受力分别进行计算,预制条板可按一般受弯构件计算,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应按二次叠合受弯构件计算;2 施工阶段设有可靠支撑的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可按整体受弯构件考虑,其承载力、挠度及裂缝控制计算或验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有关整体受弯构件的规定。4.1.5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应按下列

13、原则进行计算:1 两对边支承的板应按单向板计算;2 四边支承的板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 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不大于 2.0 时,应按双向板计算;2) 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大于 2.0,但小于 3.0 时,宜按双向板计算;3) 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不小于 3.0 时,宜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并应沿长边方向布置构造钢筋。4.1.6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验算应采用荷载准永久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4.1.7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的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对于楼板耐火极限的要求。4.1.8 结构分析所采用的计算软件应经考核和验证,其技术条件

14、应符合本规范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应对分析结果进行判断和校核,在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应用于工程设计。4.2荷载与内力分析4.2.1 施工阶段不加支撑的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内力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无支撑叠合梁板的规定,应分别按下列两个阶段计算:1 第一阶段:灌芯混凝土未达到强度设计值之前的阶段,荷载由预制条板承担,预制条板按简支构件计算,荷载包括预制条板自重、灌芯混凝土自重以及施工阶段的可变荷载;2 第二阶段:灌芯混凝土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值之后的阶段, 按整体结构计算,荷载考虑下列两种情况并取较大值:1) 施工阶段:考虑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自重,面层、吊

15、顶等自重以及施工阶段的可变荷载;2) 使用阶段:考虑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自重,面层、吊顶等自重以及使用阶段的可变荷载。施工阶段的可变荷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 的规定取用。4.2.2 施工阶段不加支撑的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预制条板和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的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列规定取用:预制条板M1 = M1G + M1QV1 = V1G + V1Q(4.2.3-1)(4.2.3-2)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跨中正弯矩区段和支座负弯矩区段Mmid = M1G + M 2G + M 2QM sup = M 2G + M 2QV = V1G +

16、V2G + V2Q(4.2.3-3)(4.2.3-4)(4.2.3-5)式中:M1G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自重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矩设计值( N mm );M1Q 第一阶段可变荷载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矩设计值( N mm );M 2G 第二阶段面层、吊顶等自重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矩设计值( N mm );M第二阶段可变荷载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矩设计值2Q( N mm );M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正弯矩区段的弯矩设mid( N mm );M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负弯矩区段的弯矩设计值sup( N mm );V1GV1QV2GV2Q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自重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剪力设计值( N );第一阶段可变荷载在计算截

17、面产生的剪力设计值( N );第二阶段面层、吊顶等自重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剪力设计值( N );第二阶段可变荷载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剪力设计值( N )。4.2.3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的结构分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的要求。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内力值,可采用线弹性分析方法计算,并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内力调整;也可采用弹塑性或塑性极限分析方法计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内力和变形宜采用线弹性分析方法计算;宜考虑开裂对截面刚度的影响。4.2.4 楼面荷载的传导方向应根据施工阶段支撑设置情况分析确定。施工阶段不加支撑的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其自重应按对边传导方式

18、。5 结构设计5.1 一般规定5.1.1 预制条板及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应按短暂设计状况、持久设计状况进行设计。对地震设计状况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有关规定。5.1.2 在短暂设计状况、持久设计状况下的预制条板及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均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进行计算,并应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验算。5.1.3 对制作、运输和堆放、安装等短暂设计状况的预制条板验算,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 的规定,并宜采取防裂的构造措施。5.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5.2.1 预制条板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

19、规定。5.2.2 预制条板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V 0.5 ft A(5.2.1)式中: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V 剪力设计值;A 计算截面的混凝土截面面积,即扣除空心圆孔、凹槽等削弱部分以外的混凝土全部截面面积。5.2.3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的规定。5.2.4 在均布荷载作用下,可不对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的叠合面进行受剪强度验算,但应符合本规程的构造要求。5.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5.3.1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规定的裂缝宽度限值

20、及相应计算公式进行裂缝宽度验算。5.3.2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在荷载准永久组合下,其纵向受拉钢筋的应力应符合下列规定:s sq 0.9 f y(5.3.3-1)式中:s sq 在荷载准永久组合下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纵向钢筋的应力,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的规定进行计算( N / mm2 );f y 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 N / mm2 )。5.3.3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规定的挠度限值及相应计算公式进行挠度验算。6 构造规定6.1 一般规定6.1.1 预制条板的截面形式、侧面形式可根据结构实际情况分别按图 6.1.1ab

21、取用:图 6.1.1a 预制空心混凝土板侧面图1预留孔洞;2预留凹槽;a预制条板板长;a1边孔中心与板端的距离; a2孔洞中心间距离;h板厚;h1孔洞距上下表面间距离;h2孔洞直径图 6.1.1b 预制空心混凝土板端部图b预制条板实际宽度;b1预制条板上边缘距板边距离;b2凹槽中心距板上边缘距离;b3凹槽间距6.1.2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尺寸宜符合下列规定:1 板的跨厚比:单向板不大于 30,双向板不大于 40;当板的荷载、跨度较大时宜适当减小;2 板的厚度不应小于 100 mm;3 边孔中心与预制条板板端的距离、预留孔洞孔距以及预留凹槽间距宜为 150mm,且应满足钢筋配置的要求。6.1.3

22、 当按设计要求需设置现浇板带时,现浇板带的设置及配筋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的规定。6.1.4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的规定。6.2 钢筋配置6.2.1 除预制条板钢筋之外的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的计算配筋及构造配筋,应设置在预留孔洞、预制条板板侧拼缝处及纵向凹槽中。6.2.2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钢筋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的最小配筋率要求和构造规定。6.2.3 预制条板采用的吊钩或内埋式吊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

23、规范GB 50010 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 的规定。6.2.4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与承重砌体墙、钢梁、混凝土梁或剪力墙之间应设置可靠的锚固或连接措施,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 胡子筋长度不应小于 50mm。当与混凝土梁或剪力墙整体浇筑时,胡子筋长度不宜小于 150mm;2 当胡子筋影响预制条板铺板施工时,可不预留胡子筋,但应设置端部连接钢筋替代胡子筋,端部连接钢筋总面积不应小于胡子筋面积,端部连接钢筋应沿拼缝处设置,伸入板内长度不应小于 la, 在支座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15d(d 为端部连接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7 预制条板制作与运输7.1 一般规定7.1.1 预制条

24、板制作单位应具备相应的生产工艺措施,并应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必要的试验检测手段。7.1.2 预制条板制作前应制定生产方案。生产方案应包括生产工艺、模具方案、生产计划、技术质量控制措施、成品保护、堆放及运输方案等内容。7.1.3 预制条板用混凝土的工作性应根据产品类别和生产工艺要求确定,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 和高强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281 等的规定。7.1.4 预制条板用钢筋的加工、连接与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 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25、 50204 等的有关规定。7.1.5 预制条板的制作与运输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 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的有关规定。7.2 预制条板制作准备7.2.1 预制条板模具除应满足承载力、刚度和整体稳定性要求外, 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满足预制条板质量、生产工艺、模具组装与拆卸、周转次数等要求;2 应满足预制条板预留孔洞、预埋吊件及其他预埋件的安装定位要求。7.2.2 预制条板模具尺寸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 7.2.2 的规定。表 7.2.2 预制条板模具尺寸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项次检验项目及内容允许偏差

26、(mm)检验方法1长度6m+1,-2用钢尺量平行构件高度方向,取其中偏差绝对值较大处6m 且12m+2,-42截面尺寸+2,-4用钢尺测量两端及中部,取其中偏差绝对值较大处3对角线差3用钢尺量纵、横两个方向对角线4侧向弯曲l/1500 且5拉线,用钢尺量测侧向弯曲最大处5翘曲l /1500对角拉线测量交点间距离值的两倍6底模表面平整度2用 2m 靠尺和塞尺量7组装缝隙1用塞片或塞尺量8端模与侧模高低差1用钢尺量注:l 为模具与混凝土接触面中最长边的尺寸。7.3 预制条板制作7.3.1 在混凝土浇筑前应进行预制条板的隐蔽工程检查,检查项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

27、204 的有关规定。7.3.2 应根据混凝土的品种、工作性、预制条板的规格形状等因素, 制定合理的振捣成型操作规程。7.3.3 预制条板的常温养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 的要求。预制条板采用加热养护时,应制定养护制度,对静停、升温、恒温和降温时间进行控制,宜在常温下静停 2h6h,升温、降温速度不应超过 20C /h,最高养护温度不宜超过 70C,预制条板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不宜超过 25C。7.3.4 脱模起吊时,预制条板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且不应小于 15N/mm2。7.3.5 预制条板上下表面应平整,可直接作为建筑面层。7.3.6

28、 应选用不影响构件结构叠合黏结性能和装饰工程施工的隔离剂。7.3.7 预制条板冬期制作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104 的要求。7.4 预制条板检验7.4.1 预制条板的质量控制,应由预制条板生产企业负责,并应符合本规程第 9.2 节和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的规定。7.5 预制条板运输及堆放7.5.1 预制条板的运输及堆放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 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 的有关规定。7.5.2 装车时,应将预制条板绑扎牢固,防止构件松动脱落。7.5.3 运输时,预制条板从支点处挑出的长度应

29、经验算确定。7.5.4 现场堆放时,场地应夯实平整,并应防止地面不均匀下沉。7.5.5 预制条板应按照不同型号、规格分类堆放。7.5.6 堆放时,预制条板下部应设置垫木,垫木应上下对齐,不得脱空。堆放层数应经计算确定。8 工程施工8.1 一般规定8.1.1 灌芯混凝土板施工前应制定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 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T 50502 的规定;施工方案的内容应包括预制条板安装及节点施工方法、预制条板安装的质量管理及安全措施等。8.1.2 吊装用吊具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设计、验算或检验试验。吊具应根据预制条板形状、尺寸及重量等参数

30、进行配置。预制条板的吊点位置应合理设置,起吊就位应垂直平稳,两点起吊或多点起吊时吊索与板水平面所形成夹角不宜小于 60o,且不应小于 45o。8.1.3 在灌芯混凝土板的施工全过程中,应采取防止预制条板及预制条板上的建筑附件、预埋件、预埋吊件等损伤或污染的保护措施。8.1.4 未经设计允许不得对预制条板进行切割、开洞。8.1.5 施工荷载不应超过设计规定和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 的规定,并应避免单个预制条板承受较大的集中荷载及冲击荷载。8.1.6 灌芯混凝土板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安全措施,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 80、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

31、规程JGJ 33 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 等的有关规定。8.2 预制条板安装准备8.2.1 应合理规划预制条板运输通道和临时堆放场地,并应采取成品堆放保护措施。8.2.2 预制条板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核对已施工完成结构的混凝土强度、外观质量、尺寸偏差等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 的有关规定;2 应核对预制条板的混凝土强度及型号、规格、数量等符合设计要求;3 应进行测量放线、设置预制条板安装定位标识;4 应复核预制条板装配位置、节点连接构造及临时支撑方案等;5 应检查复核吊装设备及吊具处于安全操作状态;6 宜选择有代表性

32、的单元进行预制条板试安装,并应根据试安装结果及时调整完善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8.2.3 对施工阶段设有可靠支撑设计的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 的规定对模板与支撑进行设计,并应绘制支撑的布置图。8.3 预制条板安装及灌芯混凝土施工8.3.1 预制条板吊装就位后,应及时校准并采取临时固定措施,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 的相关规定。8.3.2 安装预制条板时,其支座临时支撑长度不应小于 50mm。8.3.3 当按设计要求需设置现浇板带时,现浇板带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板带宽度小于 300mm,可采用吊模现浇,板带宽度

33、不小于 300mm,应采用下部支模现浇。8.3.4 灌芯混凝土应饱满、密实。应采用自密实补偿收缩混凝土。8.3.5 灌芯混凝土浇筑前,预埋管线可从预留孔洞及板间楔形槽内穿过。8.3.6 浇筑灌芯混凝土前,应按照设计要求铺设钢筋,并对钢筋布置逐项检查,合格后方可浇筑灌芯混凝土。8.3.7 浇筑灌芯混凝土前,应将预制条板板孔及表面清扫干净并充分湿润且不得留有积水及杂物。8.3.8 灌芯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保湿养护。养护方式应根据现场条件、环境温湿度、构件特点、技术要求、施工操作等因索确定。8.3.9 灌芯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拆除临时支撑。9 工程验收9.1 一般规定9.1.1 根据工程量和

34、施工方法,可将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柱或墙等组成的混凝土结构划分为一个或若干个子分部工程。每个子分部工程可划分为支撑、钢筋、混凝土、预制条板、灌芯混凝土等分项工程。各分项工程可按工作班、楼层或施工段划分为若干检验批。9.1.2 预制条板的进场质量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的有关规定。9.1.3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验收时,除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的要求提供文件和记录外, 尚应提供下列文件和记录:1 工程设计文件、预制条板制作和安装的深化设计图;2 预制条板、主要材料及配件的质量证明文件、进场验收记录、抽样复验报告

35、;3 预制条板安装施工记录;4 灌芯混凝土部位的隐蔽工程检查验收文件;5 灌芯混凝土材料强度检测报告;6 重大质量问题的处理方案和验收记录。9.2 预制条板9.2.1 预制条板的外观质量缺陷,应包含以下内容:表 9.2.1 外观质量缺陷项目现象严重缺陷一般缺陷露筋预制条板内部钢筋未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纵向受力钢筋有露筋其他钢筋有少量露筋续表 9.2.1孔洞混凝土中深度与长度均超过保护层厚度的非设计孔洞预制条板端部及外表面有孔洞其他部位有少量孔洞蜂窝混凝土表面缺少水泥砂浆而形成石子外露预制条板端部及外表面有蜂窝其他部位有少量蜂窝裂缝深入混凝土内部的缝隙,不包括网状裂纹、龟裂水纹等预制条板的外表面裂

36、缝其他部位有少量不影响结构性能或使用功能的裂缝端部缺陷端部混凝土疏松或受力筋松动等预制条板端部有影响板的传力性能的缺陷构件端部有基本不影响板的传力性能的缺陷外表缺陷混凝土表面麻面、掉皮、起砂及漏抹等预制条板外表面有外表缺陷其他部位有少量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外表缺陷外形缺陷不直、倾斜、缺棱少角与飞边等预制条板外表面有外形缺陷其他部位有少量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外形缺陷外表沾污表面有油污或粘杂物预制条板内外表面有外表沾污上下表面有少量不影响结构性能的外表沾污9.2.2 预制条板的外观质量不应有一般缺陷。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观察,检查处理记录。9.2.3 预制条板的尺寸偏差及检验方法应符合表 9.2

37、.6 的规定。设计有专门规定时,尚应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数量:同一类型的构件,不超过 100 个为一批,每批应抽查构件数量的 5%且不应少于 3 个。检验方法:见表 9.2.6.表 9.2.6 预制条板的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预制条板长度5用尺量测平行于预制条板长度方向的任何部位宽度+2,-3用尺量测平行于预制条板宽度方向的任何部位厚度+5,-3用尺量测平行于预制条板厚度方向的任何部位预制条板的下表面对角线10用尺量测下表面两个对角线差侧向弯曲l /750 且20拉线、用尺量测侧向弯曲最大处翘曲l /750用调平尺在下表面两端量测表面平整度5用 2m 靠尺和楔形塞尺,量测

38、靠尺与下表面两点间的最大缝隙预制条板纵向受力钢筋间距偏差5用尺量测在板宽方向的钢筋截面几何中心与规定位置偏差10用尺量测保护层厚度3用尺或钢筋保护层厚度测定仪量测外伸长度+30,-10用尺在板端量测预埋件中心位置偏移10用尺量测纵、横两个方向中心线, 取其中较大值预留孔洞中心位置偏移5用尺量测中心位置直径2用尺量测注:l 为预制条板长度。9.3 预制条板安装9.3.1 预制条板安装后的尺寸偏差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符合表9.3.1 中的规定。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见表 9.3.1。表 9.3.1 预制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轴线位置5钢尺检查预制条板平板下

39、表面标高5水准仪或拉线、钢尺检查相邻预制条板下表面高低差2钢尺检查下表面平整度52m 靠尺和塞尺检查9.3.2 预制条板胡子筋的伸出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施工记录。9.4 钢筋与灌芯混凝土 主控项目9.4.1 在浇筑灌芯混凝土之前,应进行钢筋隐蔽工程验收,其内容包括钢筋品种、规格、数量、位置和连接接头位置以及预埋件数量、位置等。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观察,钢尺、卡尺检查。9.4.2 灌芯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数量: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执行。检验方法:检查施工记录及试件强度试验报告。9.4.

40、3 灌芯混凝土应密实饱满。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施工记录。 一般项目9.4.4 施工缝和现浇带的位置应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施工记录。9.5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9.5.1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中涉及结构安全的重要部位应进行结构实体检验。9.5.2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子分部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1 有关分项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合格;2 应有完整的质量控制资料;3 观感质量验收合格;4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结构实体检验结果满足要求。本规程用词说明1 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

4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的规定”。引用标准名录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4 建筑结构可靠度统一标准GB 500685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6 建

42、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T 505027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8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9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 3310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范JGJ 5512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 8013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9514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10415高强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28116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283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技术规程(试 行)DB22/JT1562016条文说明272016长春制订说明本规程是根据近几

43、年我省的科研成果编制,在编制过程中, 编制组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国内外先进技术法规、技术标准, 通过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板受力性能等试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技术参数。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程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程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程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规程规定的参考。43目 次1总 则312术语和符号322.1 术 语323材 料343.1 混凝土343.2 钢 筋344 基本设计规定35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