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项城付集一中:李进峰教材分析: 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度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结构特征,但受精和幼体发育在水中进行,幼体经变态而上陆生活。教材对该部分内容的处理是以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和特点。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的关系,可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来获得结论,从而使学生培养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
2、,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2、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板书设计:(一)、两栖动物的生殖1.雄蛙的鸣叫及其意义:2.雌雄蛙的抱对及其意
3、义:3.青蛙的生殖特点: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生殖活动离不开水。(二)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1.蛙的发育的四个阶段:受精卵-蝌蚪- -幼蛙成蛙2.蝌蚪与成蛙在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内部结构等方面的区别。外部结构呼吸器官生活环境蝌蚪有尾,无四肢用鳃呼吸只能生活在水中成蛙无尾,有四肢用肺呼吸,并用皮肤辅助呼吸可生活在水中,也可生活在陆地上3.变态发育:4.两栖动物:象青蛙这样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两栖动物。5.代表 动物 :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6.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体外受精,变态发育7.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
4、和水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上学期我们学过了有关两栖动物的知识,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中我们最熟悉的是青蛙和蟾蜍,两栖动物还有很多种类,还有大鲵(娃娃鱼)、蝾螈,它们也都是两栖动物。教师着重介绍蟾蜍的蟾酥以及娃娃鱼名称的来历。这些两栖动物在生殖和发育上有许多共同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二、新授(一)、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是否曾经在电视或通过其他途径看到过青蛙的生殖过程?2.学生描述之后,教师对学生描述的这个过程进行补充、订正,给学生介绍青蛙生殖的过程。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都是在水中进行的。春季,在池塘边你会发现雄蛙的鸣囊一鼓一鼓的鸣叫,鸣囊其实就
5、是蛙的共鸣器。如果你有耐性,你还会很幸运的看到雌雄蛙的抱对现象,之后,雌蛙将卵细胞排到水中,雄蛙将精子排到水中,你仔细观察可能会看到水面漂浮着一片片胶状的东西,这就是雌蛙产生的卵块。课本中的卵细胞之外有一层角质膜,在水中起保护作用,接着卵细胞和精子在水中相遇而受精形成受精卵。我们看到的卵块内既有受精的卵也有未受精的卵。3.请同学们思考青蛙的受精卵能直接发育成青蛙吗?是否有细心的同学观察过青蛙的发育过程?4.学生描述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青蛙的受精卵在水中首先发育成小蝌蚪,蝌蚪具有羽状外鳃,用腮呼吸,之后蝌蚪的外鳃逐渐消失,慢慢长出了后肢,接着又长出前肢,具有了四肢的蝌蚪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尾巴
6、不断缩短,长成了青蛙的样子,最后尾巴完全消失,成为了幼蛙,渐渐成为成蛙,这时它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营水陆两栖生活。(二)、两栖动物的发育特点1、在上学期我们学过,两栖动物的发育具有自身的特点,是什么特点?像青蛙一样其他两栖动物的发育也有变态发育的特点。2、同学们想一想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广吗?两栖动物在生物圈中存在的范围十分狭小,因为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都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在陆地上生活,现在你应该知道两栖动物为什么分布范围越来越狭小了。两栖动物是一类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环境的限制的动物,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经变态在陆地上生活。所以我们必须从我做起保护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三)
7、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受精卵有外鳃的蝌蚪外鳃消失的蝌蚪长出后肢的蝌蚪长出四肢的蝌蚪尾没有完全消失的幼蛙幼蛙成蛙三、总结: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体外受精,变态发育。青蛙 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那么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爱护我们宝贵的水资源,来保护青蛙吧!四、作业:1、什么是两栖动物?你知道哪些动物属于两栖动物? 2、请你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过程。 3、请你描述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说说它们的发育过程有什么特点?4、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真正保护两栖动物?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注意了对学生观察方法的培养。在每一次观察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的线索。这既是观察的内容,又隐含着观察的顺序,无意识的对观察的科学方法进行了训练。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看到的表面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深层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