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幼儿园主题墙与幼儿之间互动的研究 辛丰中心幼儿园 胡娟 【内容摘要】幼儿园的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幼儿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幼儿是在适宜的环境中,以主动、积极、内涵丰富的活动为基础,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幼儿是独立的,发展着的个体,他们是活动的主人,他们更是幼儿园环境的主人,是他们赋予了主题环境以生命。而主题墙上不仅仅只是一种装饰,更是孩子作品的展示区,有深层的教育意义可以挖掘。教师应正确把握好自己在创设环境活动中的角色定位,为幼儿创设真正的能与之“对话”的活动环境。【关键词】主题墙、幼儿参与、对话、隐性课程
2、【正文】著名的瑞吉欧教育模式提出了墙壁会说话的观点,他认为:“环境生成课程,课程主体来源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作用。”幼儿园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幼儿园环境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环境创设已渐渐成为幼儿园工作的热点。在新纲要的学习及实施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领悟到: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它是幼儿每天所处、所接触的,幼儿的身心发展,社会化发展以及个性发展,无一不受到它的影响。但许多幼儿园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如:在环境创设中教师创设多,幼儿参与少,教师更多重视的是环境的装饰效果,而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失去了做主人的地位,幼儿园环境也失
3、去了影响和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为此,我以与互动墙饰为切入点,探索幼儿与墙饰互动,来实现 “主题墙”对幼儿的“对话”。 一、当前幼儿园环境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我们应“以人为本”,创设幼儿发展所需要的主题墙饰。但是,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特别是主题墙饰环境的创设,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墙饰的装饰性太强走进幼儿园,当我们看见教师用剪贴、彩图等多种形式表现出的主题墙饰时,我们常常为之赞叹。但如果好好思考一下,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只追求外在的形式而不注重环境创设的教育意义。为了环境布
4、置的美观性,教师往往 “自编自导自演“,很少让幼儿参与,只是让幼儿充当教师环境布置的观赏者。在某个班级的主题墙上,贴着本班主题“春天真美丽”五个大字,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教师打印的图片和一些幼儿的绘画作品,乍一看,五颜六色的图片会让你觉得眼前一亮,可是仔细想想:难道这个主题小朋友就学到这些吗?这些主题墙仅仅就是幼儿的作品展览区吗?一位老师说:“现在弄主题墙,就是把他贴满了就行了,事情太多。”可是,视觉上看是满了,但是思想上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多从幼儿的角度去思考怎样来布置主题墙呢?值得我们思考。 (二)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大多数的老师也知道环境布置应有幼儿的参与,突出幼儿的主体性
5、,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幼儿的参与较少,从主题墙布置到材料提供,这些主要以教师的意愿为主,一般一个主题仅会留一块空缺的墙面给幼儿,大多数都是幼儿作品,其他方面的参与真的很少。2幼儿的参与仅仅限于表面。如:在秋叶飘的主题中,老师将幼儿用五颜六色绘画好的叶子剪下来,贴在一棵画好的大树上。看似这个主题也有了幼儿的参与,但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幼儿对主题设计、资料搜集、材料准备等方面的参与甚少。教师可以让幼儿在入园、散步的路上去观察秋天树叶、小草的变化去了解秋天的季节特征。幼儿通过自己去观察、发现秋天环境等的不同。而不是局限于“老师要求我做什么”而无法主动思考“我想
6、布置什么”“怎么布置”“需要哪些材料”等问题,这就致使幼儿的参与多以动作形式为主,而很少以思维方式进行,因此只能停留在表面。 3幼儿参与的形式过于单一,大多数幼儿参与墙饰创设的形式往往仅限于美工方面的绘画、剪贴或手工制作,大多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致使参与活动变成了一种简单、呆板的活动。(三)主题墙饰的一尘不变我记得在每年的开学之初,教师都要花了大气力精心布置的环境。因此,在一学期中,有些教室的环境都没有过多的变化。而在瑞吉欧创设的环境中,春天的幼儿园是嫩绿色的,夏天的幼儿园是翠绿色的,秋天的幼儿园是金黄色的,而冬天的幼儿园是雪白色的。幼儿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感受着四季的交替,认识四季变化的
7、规律和特征。所以,我们必须明确每一个墙饰的教育价值。如某小班的墙饰“春天真美丽”,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春天来了,你是怎么发现春天来了呢?”引导幼儿和家长一起观察的小秘密的去发现春天来了。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幼儿也参与了许多活动,自觉、主动地保护身边的环境。在墙饰设计制作过程中,由于墙饰的内容和材料均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和幼儿关注的话题,所以幼儿很感兴趣也易于接受。教师在幼儿的兴趣点上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并与幼儿的日常行为联系起来。主题墙饰制作好了,但教育活动并没有就此结束,教师引导幼儿继续收集、整理材料,丰富墙饰内容。在此过程中幼儿彼此交流和分享收集到的信息,他们开始学会关注周围环境,并用自己的实际行
8、动保护周围环境。二、如何让“主题墙”说话在主题活动中,墙饰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表达、表现、交流的平台。主题环境创设不仅能美化环境,它还是孩子们自我展示的一个舞台,是信息与经验交流的窗口,更是幼儿尽情想象与创设的天地。随着主题活动的不断变化,主题环境布置的问题越来越重要,让 “主题墙”会说话,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已成为大多数教师的共识。环境为主题而创设,而主题必须依靠环境才能深入,那么,幼儿园应如何参与布置环境、怎样让“主题墙”会说话呢?(一)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别差异教育的任务要面向全体幼儿。不同幼儿在兴趣、表现能力、个性及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对环境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9、教师要注意发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活动需要,使环境的创设更能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表现及发展,促进每个人在自身水平上的提高。如:小班主题 “我上幼儿园啦”,幼儿在刚入园时肯定会具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不安,教师在环境创设上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于是在活动室的墙上,我安排了“我的妈妈”的照片的墙饰。幼儿看见妈妈的照片,他们的脸上还带着笑,仿佛在说:“宝宝别害怕,妈妈在这儿呢!每当孩子们想家想妈妈了,都会看这面墙,就好像看到了本人的妈妈一样。此外,还特别安排了一面墙贴着幼儿与爸爸、妈妈等家人亲亲近热在一同的照片。教师可以用这些照片来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用这些墙面环境来表达对幼儿情感的关心。由此可
10、见,教师在选择环境中墙饰的内容时更多的考虑内容隐含的教育价值,而不能一味只追求精巧、美观。(二)给孩子一个与“主题墙”对话的机会环境,应该让幼儿参与。在很多的墙面创设中,教师经常会用一些幼儿作品,很多时候这些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这种做法使得一部分孩子失去了表达、交流的机会。我们更需要孩子的参与,例如,在小班“冬天到”的主题活动中,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及各自喜欢的活动方式,我们采用了手工与绘画的结合,让孩子们积极的创作,孩子们兴高采烈。有的画有的剪,正当我们高高兴兴的把冬天动物冬眠的图片贴在墙上时,有小朋友问我:“老师,小动物冬眠住哪呢?”这时,所有的孩子也疑问了:“对呀,小动物没有家,刮风
11、下雨可该怎么办?我们帮它们把家也画上吧。”彤彤说:“好呀,好呀。”孩子们都叫起来。根据孩子的反应,我们采取了分工合作。孩子们制作了各种新颖别致的废旧玩具,有的精致、有的粗糙,只要孩子愿意,他们的作品都可以在主题墙上得到展示,不能独立完成的幼儿,教师也应为他们提供积极的帮助,这既是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也是孩子应有权利的回归。“就这样老师画孩子们剪,终于把小动物的家也给造起来了。就这样一副漂亮的主题墙饰完成了。“(三)对话者之间要主动、积极,让幼儿主动参与对话的全过程幼儿的思维是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认识周围事物大多是依靠直接感知的,因此,在主题探索活动中我们首先应考虑:是否给孩子足够
12、的探索时间,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直接作用于环境,主动探索事物之间的关系,使之在亲身的观察、体验中获得具体、真实的经验并通过主题墙进行展示,达到交流、分享、共同学习的目的。比如,在创设“新年到”的主题墙饰时,我先是和孩子们共同讨论墙饰布局,孩子们一个个争着告诉我过新年有些什么趣事,孩子们还主动带来了和贺卡、中国结的实物要求装饰墙面。有个小朋友就是自己亲手剪出了一只只形象逼真的灯笼,真的很棒!在幼儿亲手参与主题墙布置的整个过程中,他们通过观察、构思、动手,不但获得了新知识,其动手能力和创造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幼儿与“主题墙”有了很好的对话,促进了教师、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教师要多关心孩子,观察孩子的
13、兴味点、观察孩子的需求。激起他们创设主题墙饰的积极性,然后多倾听孩子创设墙饰环境的所思、所想,给孩子提供过度的支撑。发动幼儿讨论最初单独定出墙饰的内容。总之,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幼儿的影响虽是隐性的,却是巨大的。幼儿园主题墙面环境创设不再是强调“美化、绿化、净化”等外在装饰,也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手工劳动,更不再是盲目仿效他人的流行趋势。我们应以幼儿发展的需要为目的,紧紧围绕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他参与的积极性,共同创设幼儿所喜爱的与之产生互动的主题墙面环境。使它对幼儿在认知、情感等方面产生隐性的影响。让幼儿关注生活,学会生活,适应生活。参考文献: 感悟瑞吉欧的环境创设(江苏教育研究2008年14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