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总目标】基于课程质量标准,本框的总目标是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三维目标】基于课程质量标准,本框的三维目标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理解并拥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10.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简述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3.10.4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及民族自治机关及其自治权,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阐释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意义二、重难点的确定与突破1、重点与
2、难点的确定及依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政治生活第七课的重点。这是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政治生活中地位决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创举。从知识内容上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的深化理解,也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的体现和制度保障,同时也是学生理解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础,本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本框的知识内容上看,难点是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因为教材对于“适合国情”的阐述上用的是“结论性”表述,缺乏相关的情境材料的支持,让“适合国情”深入学生心中,需要补充相应的情境材料,才能实现学生对“适合国情
3、”的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了解上升到理解。而且,学生对于“适合国情”的理解,也是理解“优越性”的重要前提,是突破本框“重点” 的一块基石。本框的重点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新课标和学标要求“要求学生理解一这制度适合国情,具有显著优势性,进而,准备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2、突破重难点的策略与方法教学不是解释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焰和学习的热情。具体做法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整合教材为基础,以小组竞赛积分为课堂的组织形式、以“学案导学”为作学习的载体,以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历史与发展历程为情景材料,以小组合作探究为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重难点,动态
4、生成课堂。3、为了实现这一总目标,突破重难点,还需要提出较具体的目标:目标1通过学生活动1,学生记忆民族自治地方的的等级、数量及自治区的数量及名称。目标2通过学生活动2,学生能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历史背景材料,理解该制度“符合国情”。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3,学生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的自治的历程为背景材料,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目标4通过学生活动4,学生能说出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权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目标5通过学生活动5,学生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成就展说明民族区域自治有何优越性。表1 呈现上述目标在分类表中的单元格位置知识维度认知过程维度1记忆/回忆2理解3应用4分析5评价6创造A事实性知识目
5、标1B概念性知识目标2、目标3目标4、目标5目标2目标3目标4目标5C程序性知识D元认知知识表例:目标15见上文,此略。三、教学的流程课堂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设置抢答题1、我国设立几个自治区?它们是?2、自治地方分为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共四级,正确吗?3、我国共有多少个自治地方?4、我国最早成立自治区的哪个?学生活动1:知识抢答(共4题,每题10分)以抢答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了解民族自治地方的等级、数量及自治区的数量及名称。(二)学生的探究活动一创设“蒙古族发展史”为情境材料。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学生活动2: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小黑板展示答案。让学生
6、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一难点。(三)学生的探究活动二创设“内蒙古自治区的自治过程”为情境材料。学生活动3: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小黑板展示答案。意在让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四)知识抢答“自治权”的内容和具体表现创设抢答题学生活动4:抢答试题。意图让学生理解“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让学生更深刻理解 “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五)学生的探究活动三创设“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成就展”视频为情境材料。学生活动5 :学生合作探究,小黑板展示答案。让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六)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整理本框的主要线索从整体上把握本框知识。(七)课堂练习完成学评练习巩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