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5206_T+159-2023+茶业家庭农场培育规范.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549269 上传时间:2023-12-0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6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5206_T+159-2023+茶业家庭农场培育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DB5206_T+159-2023+茶业家庭农场培育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DB5206_T+159-2023+茶业家庭农场培育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DB5206_T+159-2023+茶业家庭农场培育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DB5206_T+159-2023+茶业家庭农场培育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65.020.99CCSB 04DB5206铜仁市地方标准DB5206/T 159-2023茶业家庭农场培育规范Cultivation specification for the family farm in the tea industry2023-10-24 发布2024-01-24 实施铜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5206/T 1592023、I目次前言.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3.1家庭农场.13.2茶业家庭农场.14总体要求.24.1培育原则.24.2培育条件.24.3培育目标.35生产要求.35.1生产条件.35.2生产环境.35.3生产记录.36管理

2、要求.36.1生产管理.46.2经营管理.46.3质量管理.47示范创建.47.1基础建设标准.47.2经营过程标准.47.3发展效益标准.5DB5206/T 1592023、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铜仁学院提出。本文件由铜仁市农业农村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铜仁学院、铜仁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招商服务中心、贵州省兴黔生态农业研究院、贵州省农业产业化龙头

3、企业协会、铜仁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思南县茶桑技术推广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黄厅厅、徐代刚、张华星、孟金柱、杨松、刘贺贺、付美娟、周芳。DB5206/T 15920231茶业家庭农场培育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茶业家庭农场的术语和定义、总体要求、生产要求、管理要求、示范创建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铜仁市行政区域内茶产业类家庭农场的培育。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食品安

4、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 15063复合肥料GB/T 18877有机无机复混肥料GB/T 34805农业社会化服务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通用要求GB/T 40198家庭农场建设指南NY/T 853茶叶产地环境技术条件GH/T 1245生态茶园建设规范DB 5206/T 10梵净山 标准化茶园建设技术规程DB 5206/T 16梵净山 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一二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家庭农场family farm以家庭成员为主要经营者,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从

5、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发展坝地种植型、山地种植型、畜牧养殖型、水产养殖型、种养综合型等多种经营类型,且经营规模适度,开展多种形式合作与联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2茶业家庭农场tea industry family farmDB5206/T 15920232以家庭成员为主要经营者,以茶产业收入为主要来源,从事茶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且经营规模适度,开展多种形式合作与联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总体要求4.1.1政府引导,家庭经营4.1.1.1政府统筹协调技术、人才、金融、公共服务、引导政策等配套支持。4.1.1.2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家庭经营为主体,以家庭成员为主要

6、经营者。4.1.1.3通过合法形式取得土地经营权,自主自愿从事茶业种植、生产、经营活动。4.1.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4.1.2.1统筹茶业家庭农场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农业产业规划相协调适应。4.1.2.2科学合理进行茶园选址、茶园规划、茶园开垦、良种选择、茶叶种植等建设布局。4.1.3合法经营,规范管理4.1.3.1经农业农村部门认定或备案,积极配合主管部门开展工作。4.1.3.2茶叶种植、生产与经营活动合法合规。4.1.3.3严格落实农业投入品与废弃物处理标准。4.1.4因地制宜,彰显特色4.1.4.1立足国情农情区情,因地分类施策,确定茶产业发展重点,解决问题难点,务求实效。

7、4.1.4.2立足资源禀赋与产业韧性,发挥比较优势,突显区域茶产业特色,培育区域茶叶品牌。4.1.5适度规模,提升效益4.1.5.1坚持适度规模经营,农场经营规模与家庭成员的劳动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相适应。4.1.5.2基于资本投入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最佳规模效益。4.1.6绿色生态,茶旅融合4.1.6.1严格按照绿色生态标准开展茶叶种植、茶园管护、生产加工,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4.1.6.2结合地缘特征与民族特性传承茶文化,促进茶业一二三产融合,贯穿生态生产生活各环节。4.2培育条件4.2.1经营主体4.2.1.1以家庭成员为主要经营者自主经营,须从事茶产业

8、正常规模经营 1 年以上。4.2.1.2农场主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经营者接受过茶产业生产经营技能培训。4.2.2经营规模4.2.2.1经营土地流转手续规范,流转合同签订规范。DB5206/T 159202334.2.2.2经营土地相对集中连片且稳定,总规模达 80 亩以上。4.2.3经营收入4.2.3.1家庭农场收入以茶产业收入为主要来源。4.2.3.2茶产业年产值达 25 万元以上。4.2.4设施设备4.2.4.1配套有满足茶叶生产加工所需的场地场房、道路交通、供水供电、排水排污、防灾抗灾、防疫抗疫、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设备。4.2.4.2配备有适应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的农业机械设备,且农机化水

9、平高于全市茶产业生产平均水平。4.3培育目标4.3.1技术先进具有现代茶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新装备,具备与经营规模相匹配的现代化农业机械,熟练掌握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相关实用技术,推进绿色、生态、高效生产。4.3.2管理规范遵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禁止行为规定,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程或标准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配套与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设施设备,有较规范的经营管理记录。4.3.3效益明显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等效益指标高于全市茶产业平均水平,农场主收入达到或超过当地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水平。5生产要求5.1生产过程控制应符合 GB 2762、GB 2763、GB/T 8321、GB/T

10、15063、GB/T 18877、DB 5206/T 16 的相关规定,严格落实茶叶标准化生产,确保茶叶安全有保障。5.2生产环境控制应符合 GB/T 34805、GB/T 40198、NY/T 853、GH/T 1245、DB 5206/T 10 的相关规定。5.3生产记录5.3.1建立茶叶生产记录台账,详实记录茶叶投入品使用及生产情况。5.3.2建立生产记录档案,且保存 3 年以上。6管理要求DB5206/T 159202346.1生产管理6.1.1应符合 GB/T 40198 的相关规定。6.1.2采用环保、绿色、生态、循环型的生产模式。6.1.3配备生产加工场所,茶叶采摘、运输、贮存、

11、加工工艺等符合标准。6.1.4配置专人管理生产环节并做好出入库记录。6.2经营管理6.2.1有较科学的发展规划、较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较健全的财务收支制度上墙。6.2.2有较稳定的技术依托,且茶业机械化、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现代化经营水平高。6.2.3促进农场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订单销售、农超对接、利润返还。6.3质量管理6.3.1茶叶质量安全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要求。6.3.2包装符合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6.3.3诚信经营,社会信用良好,无不良诚信记录,在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中无生产(质量)安全事故、媒体曝光不良记录。7

12、示范创建7.1基础建设标准经农业农村部门认定,制定有齐全规范的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制度上墙公布并执行落实,有固定办公场所、配套办公设备、必备办公条件,设置仓储、晾晒场、保鲜库、农机库棚等基本配套设施。7.2经营过程标准7.2.1标准生产按照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要求进行生产。7.2.2科学管理7.2.2.1执行落实财务管理制度、生产安全制度、质量安全制度。7.2.2.2生产过程中有详细记录,形成完整记录档案。7.2.3网络营销7.2.3.1开展电子商务,销售渠道稳定,销售记录完善。7.2.3.2组织或参加各类展示展销和产品推介会等活动。7.2.3.3建有农超对接点或设立城镇代销点(直

13、销点、专营店)。7.2.4订单销售DB5206/T 159202357.2.4.1产品基本实现订单化生产,且签订有订单合同。7.2.4.2茶叶商品率达 90%以上。7.2.5品牌推广7.2.5.1开展茶叶商标注册和品牌推介。7.2.5.2开展品牌创建,努力打造“一场一品”。7.3发展效益标准7.3.1经济效益土地产出率增长快速、经济效益提升明显,年产值达 30 万元以上,对周边农户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并带动农民增收。7.3.2社会效益在当地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公众评价高,经营活动中不拖欠土地租金、务工报酬,不存在违规违纪行为,未发生茶产品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事故等不良行为。7.3.3生态效益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环境友好和可持续性之路,茶业全产业链实现清洁、绿色生产。7.3.4文化效益秉承茶文化精神,传播茶文化思想,将茶文化贯穿到培育全过程,定期开展茶文化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