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3年粮食安全、主题专题、意识形态党课讲稿例文(四篇)供参考.docx

上传人:wei****016 文档编号:548551 上传时间:2023-11-3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粮食安全、主题专题、意识形态党课讲稿例文(四篇)供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23年粮食安全、主题专题、意识形态党课讲稿例文(四篇)供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23年粮食安全、主题专题、意识形态党课讲稿例文(四篇)供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23年粮食安全、主题专题、意识形态党课讲稿例文(四篇)供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23年粮食安全、主题专题、意识形态党课讲稿例文(四篇)供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3年粮食安全、主题专题、意识形态党课讲稿例文(四篇)供参考(目 录)2023年粮食安全专题党课讲稿3280字文:从维护国家安全高度保障粮食安全2023年专题党课讲稿: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2023年主题教育党课:习近平对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深化拓展2023年意识形态党课讲稿: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多维向度2023年粮食安全专题党课讲稿文:从维护国家安全高度保障粮食安全同志们: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我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情国情粮情,确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

2、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为新发展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指明了方向。202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83亿吨,连续七年超过6.5亿吨,口粮储备长期保持在70%以上;保持耕地面积19.18亿亩,粮食播种面积达17.64亿亩,建成高标准农田九亿亩左右。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和全程机械化,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超过十亿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夯实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粮食安全不能放松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3、,但也要居安思危,清醒认识到保障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当前,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加之长期以来世界粮食生产地区不平衡和国家间分配不均,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维护国家安全,保障粮食安全极端重要。着眼中长期,保产能持续增长、保供给精准有效任务艰巨。从国内看,我国粮食增产受到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现有耕地生产压力较大,水资源分布不均;依靠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的粮食生产成本增加,产量增速放缓,绿色农产品增效有待提升;以科技创新支撑粮食增产能力不足,尤其是高性能农业机械设备和油饲粮等高产品种育种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农民务农获得

4、的经营性收入低于工资性收入,种粮获得的经济收益低于种植经济作物,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种粮务农积极性;财政支农政策有待完善、支持方式有待优化,农村信贷、保险支农力度尚难以满足涉农产业发展实际需求;跨区域流通和储备调控能力有待提升;政策性储备对粮食供给端的调控空间收窄。从国际看,随着居民膳食结构升级,我国对部分产需有刚性缺口的农产品进口依存度提高、进口来源地趋向集中、进口海运通道相对单一,进口成本增加;我国国际大粮商、跨国农业领军企业数量较少且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对国际市场粮价定价议价能力不足。统筹协调四对重点关系从概念范畴看,粮食的狭义概念是指包括小麦、稻谷、玉米等在内的谷物、豆类和薯类;粮食的

5、广义概念包括粮、油、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和以这些农产品为原料制成的副食品,是大食物范畴。保障粮食安全,既要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又要稳定粮食供应,还要确保粮食的可及性、可获得性、可用性和供给稳定性。保障粮食安全,在供给侧,要保数量、保质量、保多样,稳定增加有效供给;在需求侧,要满足城乡居民对食物的品质需求、营养需求、健康需求,适应人们膳食结构不断升级的趋势,推动供需实现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在新发展阶段更好保障粮食安全,应站在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统筹协调四对重点关系。统筹协调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既要抓好粮食生产,又要增强储备和加工能力,延长粮食产业链条,发挥整体效应,确保粮食生产和供应稳定。保障

6、粮食总体安全,夯实安全发展基础,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统筹协调内部与外部的关系。既要立足国内,统筹优化布局,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又要防范化解国际环境、国际贸易规则等变化给国内粮食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要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全球农业发展,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统筹协调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要立足当前,解决好粮食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又要着眼长远,把握好中长期粮食需求侧的变化,增强供需的适配性、有效性。统筹协调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关系。既要考虑粮食在生产、流通、供应等方面面临的传统安全问题,又要兼顾国际上粮食能源属性、金融属性增强以及地缘政治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站在维

7、护国家安全的高度保障粮食安全,一方面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根据粮食安全保障目标任务,优先保障口粮安全、饲料粮安全,满足居民更高水平的食物和营养需求,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自给率保持在合理区间,大食物观的基础仍然是粮食。另一方面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以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统筹利用国际合作、贸易、投资等,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进口来源、进口渠道、进口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可控、可靠,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一是面向整个国土资源空间拓展食物资源开发路径,做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统筹利用森林草地、江河湖海等国土资源空

8、间,挖掘各类资源潜力,优化空间布局,拓展多元食物供给路径;充分保护和利用现有耕地资源,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的贡献度;面向粮食生产全产业链配置科技资源,开展优良种源和高性能农机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序推动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二是率先推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多措并举促进粮农增收。要加大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支持力度,加快补齐农田水利建设短板;提高粮油主产区机械化水平,推动其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按照政策保本、经营增效的思路,推动粮农增收,进一步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生产者补贴制度等,在政策托底的基础上更好

9、发挥市场作用;发展壮大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主产区抓粮积极性。确保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保面积保产量,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三是加大财政金融支农力度,加强风险监测,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积极拓展和创新政策工具,逐步提高面向农业的财政支持水平,对重点农产品需优化支持结构、扩大支持范围。一方面,要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研判的准确性、前瞻性,提高农业支持政策的针对性。准确预判城镇化、老龄化带来的农产品消费需求结构变化,进一步完善重要农产品支持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既适应金融市场规律又符合农业农村需要的

10、农村金融体系,发挥好政策性金融和政策性保险的作用,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覆盖面。四是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完善粮食流通与储备体系。粮食流通与储备体系是实现粮食供求平衡的“蓄水池和“调节器发挥好粮食储备优势,提高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优化储备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国家储备吞吐调节的精准性。同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逐步形成优质优价的粮食收储机制,还要加快推进粮食流通现代化,强化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提升应急保供能力。五是顺应食物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要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高品质需求,提高粮食综合供给能力。准确把握城镇化、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食物消费结构

11、升级趋势,统筹兼顾口粮与重要农副产品生产,提高供给体系的适配性、精准性;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既要实现粮、油、肉、奶、果、蔬及水产品等的有效供给,也要促进全链条节粮减损。另一方面,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创新种植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发挥各地农业资源票赋的比较优势,注重区域间取长补短、协调高效发展。六是提高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持续推进进口多元化布局和农业走出去。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国际、国内市场联动风险预警预判,增强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同时要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多边双边经贸合作。持续优化与全球主要粮源地的国际贸易结构,增强对短缺品

12、种进口规模和节奏的调控能力;持续推进农业走出去,提升在农资、农化、产品、加工、物流、贸易等全产业链布局的能力,提高国际市场议价能力,确保进口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利用各类合作平台,加强农业国际贸易投资合作;参与推动全球粮农治理,对于人口大国、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携手推动粮食国际贸易畅通,推动粮食安全公共储备合情合理合规,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2023年专题党课讲稿: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逻辑缜密,为新时代开

13、展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高校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依据。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高校思政课课堂建设思政课课堂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相较于高校的其他专业课程,其他课程只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思政课则肩负着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使命,对青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新时代要使学生真知、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其关键任务就是在课堂上讲深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要善于运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课堂的专注度、参与度、认同度,才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采取问题式

14、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法展开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灵活运用于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定期组织学生到红色文化遗址、革命历史陈列馆、新时代改革阵地等开展现场教学,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仪式感与互动感,实现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实践)相融合。要科学利用新时代网络载体,创新运用可视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实现“横向贯通”“纵向衔接”,打破教材体系,进行深度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推动思政课课堂教学提质增效。通过思政课课堂宣讲,打消学生的疑虑,使学生彻彻底底地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先进性,增强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西方腐朽

15、文化的能力,识破各种企图分裂丑化我国形象的错误思潮,做到在实践中躬亲践行马克思主义。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是讲好思政课的关键要素。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把握,决定着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体验。全面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为教师搭建党的二十大精神高校学术交流研究平台,对于开展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十分重要。教师更为主动地担当起宣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光荣任务,有利于引导广大学生更加自觉、更为刻苦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教师自身的意识与作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育人效果。高校应助力思政课教师学术交

16、流讨论,积极搭建学术研究平台,深度钻研探究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学识魅力,提高思政课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成为既精通专业知识,又具有道德涵养、深谙教学理论的“人师”。思政课教师自身要“明道”“信道”,不断从党的百年历史和伟大成就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达到真知、真信、真行马克思主义,做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和实践者。站在新征程上,每位思政课教师都应自觉树立终生求知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感悟生活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做到常修常炼、常悟常进。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大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研究力度“内容为王”是思政课教学的生命线,思政课程改革离不开教育内容的

17、拓展创新。党的二十大精神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是保持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时效性,体现思政课教学知识广度、理论深度和现实关注度的必要举措。科学的理论只有顺应时代、贴近时代、阐释时代,才能提升课堂的亲和力和学生的信服度。要破除教育内容“繁、难、偏、旧”的瓶颈,深入挖掘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思政课各专题教学的契合点,着力打造高价值、高质量的教学内容体系。既要兼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理论性,又要保证内容的针对性和鲜活性,是保持思政课生命力的关键。紧扣教材和大纲,精选报告中丰富的教学案例,从章节分布、重点讲解、难点剖析等方面凝练内

18、容设计,提升思政课的“含金量”。思政课教育内容最终要真正落实到学生的身上,讲清楚时代与学生成长之间的关联,讲清楚学生的时代担当,使得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的理想信仰。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凝聚高校学生奋斗力量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定,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离不开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召学生,指导学生更好地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真正落实好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根本任务。要根据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认知规律,把党的二十大精神

19、中的学理与学生具体实际相结合,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人格品行和思想政治素质。运用党的科学理论教育青年、武装青年,认真讲好党的故事、中国故事,让广大学生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引导他们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做到“四个自信”,自觉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火花。2023年主题教育党课:习近平对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深化拓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全局性重要的工作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地位,使之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成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概念。新

20、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深化和拓展,对推进新时代新征程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一、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语境分析分析习近平对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理解,也要回归到使用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场合和语境条件中。从习近平使用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语境分析来看,习近平对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使用从总体上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上,放在推进党的各方面事业上,放在党的建设的重要方式上,这从根本上确定了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使用范畴。1.思想政治工作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习近平在党的治国理政的语境范围使用思想政治工作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社会管理相对应,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人民内部思想

21、矛盾的教育疏导活动。如,习近平在2012年12月1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在2015年7月6日召开的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强调,群团组织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所开展的各种活动,从而达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感情、激发动力的目的。二是与政治的、行政的、法律的方式相比较,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和风细雨式的说服教育方式。如,习近平在2013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行政、法律一样作为澄清模糊认识的手段,但同时又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与行政和法律的不同,即行政和法律带有强制性,依靠行政法规和法律来澄清

22、模糊认识,而思想政治工作是依靠马克思主义科学来辨析一般性争论、澄清模糊认识,体现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和真理性相统一的方法原则。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和风细雨式的说服教育方式,用真理揭露谎言,让科学战胜谬误。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思想政治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它与政治、行政、法律、社会管理等硬性方式相比,是一种柔性的治国理政方式,是通过化解矛盾、通过和风细雨式的说服教育方式实现的。2.思想政治工作是推进党的事业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党推进各方面工作的重要方式,主要在以下几个语境中使用思想政治工作概念。一是与宣传工作相对应,思想政治工作是针对群众开展的教

23、育引导活动。如,在2014年5月28日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为营造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引导各族群众追求现代文明生活,习近平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民族地区群众追求美好精神生活的教育引导活动。在2020年12月28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提振农民群众精气神,习近平同样提出了“推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群众注重精神生活追求的要求。二是与新闻舆论相对应,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宣传介绍、舆论引导、思想引导活动。如,在2014年10月23日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自述其每次出访、会谈、交流、演讲的实质就是

24、做思想舆论工作、做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宣传介绍活动。在2016年2月19日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重申“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所系的工作”。这些重要讲话都是从宣传教育、舆论引导、思想引导等方面理解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三是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相对应,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提升人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工作。如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明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了思

25、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概念,认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把思政课定位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既阐明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和领域,也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业务工作的根本不同。四是与统一战线相对应,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沟通交流疏导活动。如,在2015年5月18日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沟通交流疏导的活动,强调在统战工作中要学会同党外知识分子“打交道”的本领、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2019年9月20日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

26、上,习近平强调“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把思想政治引领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把握各党派各族各界人士思想动态,实现思想统一。2022年10月16日在党的XX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强化共同奋斗的政治引领”,突出了思想政治工作对党外人士的思想政治引领和与党外人士的交流沟通作用。五是与具体领域相对应,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比如在群团工作、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等领域的讲话中,习近平更多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理解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理解为对群众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27、六是与党的其他事业相对应,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必须加强不能削弱的重要工作。在军队政治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工作;在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党组织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在国家机构改革中,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改革全过程,起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统一思想认识、坚定改革信心的作用;在换届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同样重要,起着“引导广大干部讲政治、讲大局、守纪律,正确对待个人进退留转”的重要作用。3.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在党的建设语境使用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思想政治工作是针对党员展开的理论武装工作,即对党员开展思想教育,帮助其树立理想信念

28、、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提升其党性修养和思想境界。二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纪律教育、警示和处分等硬性方式相区别,对党员进行教育引导。如,在2014年10月8日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针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轻视思想政治工作”“已经不会或不大习惯于做认真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等问题,习近平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党性教育、道德教育、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2017年5月3日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针对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习近平要求高校党委“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

29、责任。在接见2017年度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与会使节时的讲话中,为永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责任心,习近平提出,要“抓好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抓好思想政治工作”以落实好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针对党员开展的理论武装工作,增强党员的政治觉悟。二、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内涵分析习近平不仅在各个场合使用思想政治工作概念,而且在使用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过程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内涵、运行特征、过程实质进行了阐述,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认识。1.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内涵。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揭示了思想政治工作

30、的本质。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要盯着人做工作,不能见物不见人。脱离了人,政治工作就空对空了”。人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离开了人,思想政治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仅仅从以人为工作对象这一点来看,还不能充分说明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工作的特殊性。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进一步阐明了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做人的工作的根本区别,他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

31、人的工作,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人、关照人、服务人,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立足点,也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但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围绕人、关照人、服务人这个层面,还必须以此为起点,不断提升人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围绕人、关照人、服务人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提升人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等才是思想政治工作要达到的目标。这就把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工人阶级自发运动所产生的工联主义倾向和资产阶级民粹主义政党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区别开来了,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样,工人阶级自发运动中产生的工联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民粹主义政

32、党同样也围绕人、关照人、服务人,但他们围绕人、关照人、服务人只是获得人们支持的一种手段,而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关心群众、帮助群众、赢得群众,而且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升,不仅要让广大群众获得暂时利益,而且要从长远角度帮助他们提升思想政治、道德文化方面的素质和水平,使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思想彻底解放和人类解放。从这个意义来看,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性,同时也将其与工人阶级自发运动的工联主义和资产阶级民粹主义所开展的教育活动进行了区分,揭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2.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特征。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一项

33、重要工作,但思想政治工作与党的其他工作又存在着不同,习近平从多个方面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阐述。一是贯通性。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党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体现和抓手,它与党的领导、意识形态、宣传舆论、思想教育、社会管理、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息息相关,但又不等同于具体领域的工作,它贯通于各个领域之中。习近平多次论述思想政治工作的这一特征,比如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强调群团组织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所开展的各种活动”;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德育既是学生入学的第一课,也是学生离校前的最后一课,必

34、须贯穿学生学习始终,贯穿学校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要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作为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上指出“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改革全过程”;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同样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改革全过程”。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说明了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一项专门工作,又贯通于其他事业之中的特性。二是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必须时时展开,具有经常性的特点。习近平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党组织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来抓”,把思想政治

35、工作作为企业党组织工作的重要工作;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及时了解统一战线内部思想动态,将“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推动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思想共同进步。三是深入细致性。这是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与政治、行政、法律和社会管理等方式不同的特征。如在2013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对一般性争论和模糊认识,不能靠行政、法律手段解决,而是要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靠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用真理揭露谎言,让科学战胜谬误”;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深入细致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和思

36、想政治工作”;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军队要讲一切行动听指挥,要讲军令如山、雷厉风行,但也要做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些重要论述都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细致性、艰巨性、贯通性、经常性等,揭示了思想政治工作区别于其他工作的特征。3.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实质。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决定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释疑解惑的过程。”这实际上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来看待,因为在中国几千年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教育工作通常被视为释疑解惑的工作。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释疑解惑总是与教育过程联

37、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指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教师是释疑解惑的”,“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为了进一步揭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习近平对释疑解惑的过程进行了阐述,他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宏观角度看是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微观上是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要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影视剧作品、社会舆论热点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因此,从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实质来看,思

38、想政治工作是不断在宏观和微观方面回答学生思想困惑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目的和功能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是为人们解答思想政治方面困惑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工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简称。从习近平对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内涵分析来看,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对人民群众开展理论武装、思想教育、舆论引导、化解矛盾、培育新人和自身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实际上是一个释疑解惑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完整的体系,同时贯穿于一切工作之中,具有贯通性、经常性和细致性的特点,要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与实质。总之,从习近平

39、对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使用和阐发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既坚守了中国共产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又进一步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领域,深化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内涵,构筑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特征,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场域范围,实现了对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深化拓展。2023年意识形态党课讲稿: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多维向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是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关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是每

40、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研究者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这一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形成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为我们深入认识这一问题,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却很少有学者专门论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来源。有的学者只是零星地提及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而大多数学者只是把凝聚力和引领力作为已知的概念使用,并没有过多地解读和溯源。总之,学术界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来源问题的研究关注程度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与这一

41、重大理论问题的地位严重不相符的。一、主体维度: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建设程度往往与意识形态建构者和宣传者的本质有着紧密的关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和性质所决定的,而我国的建设主体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实质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就是从心理认知层面更加确认了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负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可以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的,这是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制胜法宝。总之,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了我国能够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

42、识形态,能够整合社会力量,凝聚人民共识,指导人民实践。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从历史上讲就是党领导人民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1949年,经过多年的奋斗,党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主人。1978年,党带领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勤劳、勇敢、善良的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富足。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奋勇行进,在发展自身的同时,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

43、态,为人类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就是带领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从而建立起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信任。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从理论上讲就是因为党有着自我革命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自我革命精神对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我革命就是“使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需要自我革命,也能够自我革命,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使然,也是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已经深刻说明,我们党敢于直面问题、敢于承认错误,并

44、能够迅速、果断地与各种错误划清界限,对任何有损人民利益和党的自身形象的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从而永葆我们党的先进性。新时代,我国的发展既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不少风险挑战。有外部风险,也有内部风险;有一般风险,也有重大风险。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要勇于自我革命,善于自我革命,就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保持党的先进性,从而让我们党永远以人民性政党的光辉形象带领人民奋勇前进。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从现实上讲就在于党能够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性是党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密

45、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功的制胜法宝,是中国共产党的巨大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阐明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开启了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的新局面。密切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要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各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言传,各级党员干部要给人民群众讲党的先进理论,特别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解决现实问题,突显其强大现实解释力和实践指引力;要身教,各级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真切切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用实际行动凝聚人们的共识。二、内容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

46、化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论是科学的,是因为来源于实践,并且能够指导实践。只有彻底的理论才能够被人们所认可所认同所接受所学习,变成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理论的彻底性就在于对现实问题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能够解释人们思想中的困惑;就在于对实践活动具有强大的指引力,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一个彻底的理论,具备强大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领力。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和性质所决定的。因此,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突出特点和优势,决定了我国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这种突出特点和优势,就

47、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时代性”相统一的理论,并且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检验、贯彻和彰显。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实践中得到充分检验。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的仁人志士纷纷开始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二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武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就是以人民

48、为中心进行的伟大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人民性和实践性得到充分贯彻。三是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得到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是具有开放性的理论,与时俱进,深刻回答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能够指导中国的实践,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认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并指出了马克思主义蓬勃生命力的奥秘所在,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刻认识这一问题,是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涵,搞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做好社会

49、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就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从而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矢志不渝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回应了人民对于现实问题的困惑和不解,并指明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具有无比强大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领力。特别是其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基础上,凸显其鲜明的人民性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切实满足人民的需要为根本导向,不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是实实在在的人民的理论,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普遍赞誉和拥护,这是我们做好新时代一切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演讲/致辞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