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丹阳市访仙中心小学 王二南如何来构建有效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用好用足课堂的40分钟,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度过数学课堂,一直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冥思苦想的话题。有的数学老师辛辛苦苦教了几十年的数学,平时工作应该说是忙忙碌碌,勤勤恳恳,甚至牺牲休息时间给学生加班加点,结果呢?往往是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学生跟着老师苦,机械重复的训练,引发学生厌学情绪、成效低下,而有的教师经过二三年的探究、反思,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精心备好每一节课,注重研究学生心理,采用多种方法、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为什么呢?全国著名数学专家、华东
2、师范大学教授、新课程改革的倡导者之一叶澜教授曾说过:辛辛苦苦,机械重复照搬教案进行教学几十年的教师,不如精心准备,不断反思,教学三年的教师。这其中的因素固然很多,有教学素养的差异,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有教学机智、评价方式等等因素,但最主要的是数学教学的意识,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的落实。也就是如何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对于不同学生的个性如何来协调。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活动材料,兼顾学生的认知差异,帮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建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不同层面的发展。
3、一、对课堂教学的认识注重学习新观念“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知识数量上迅速膨胀,对人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探索性的发展性学习。其次,知识结构的综合化。对人才的综合能力,综合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其三,知识从传播方式上,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特别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对人才要求的国际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以身传口授到媒体革
4、命,从国家观念到国际观念,这一切都形成了一个时代的最强音:创新素质,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办厂、做贸易,体现出时代的要求,不断地研发新产品,不断地按照市场信息,不断预测未来人们的需求。现代人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主要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这样的角度,从这样的高度来看待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不仅仅通过课堂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课本的规定内容,帮助学生获取多少知识的问题,甚至不仅是学什么的问题,而是要思考如何来学的问题,也就是说作为教师来说,要怀着研究的心态对待课堂教学,不是照搬照抄,而是根据学生的学情有机展开,做到心中有数。世界著名科学家、美籍华人、诺贝尔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说过:当今学生的学习方式,
5、就是学生今后成人之后的生活方式。所以说,团结协作、合作交流、不断地探索,将会影响学生以后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从以上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体现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的养成,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下功夫,这是每一位现代数学教师都必须确立的一种意识,也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从这一层面上说:教师无论是从备课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材;上课方案的实施、过程的互动、评价的激励,还是课后反思成功之处总结、不足之处分析、问题症迹的追寻,都必须认真思考,加以筛选,寻找对策,选择每一节课乃至每一个教学环节最佳的切入口,都必须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
6、探究、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长期坚持磨练,就必将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我们每一位教师自身的教学品位。二、对课堂教学的实践构建课堂高效率无论是那节课,一般教师都会预作准备,包括教学目标,认知要求,采取的方法手段,包括媒体的运用、教学的策略、教学具的准备;对教材的把握,包括知识点、教材分几个层次,知识点的起因及后延,做到心中有数,当然还会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层次,水平差异。从而确定教学的程序,它是一种既复杂又具有创造性的过程,就是同一种模式的教案,由于执教者的不同,班级学生的差异,也会呈现教学效果的差异,但从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上,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及平时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观摩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与我们
7、教师作为交流。1、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学习情感)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和富于想象的过程,教学中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习数学不再是学生望而生畏的过程,这应当成为数学课程的目标。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惟我独尊,完全的权威者的身份自居,这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如笔者曾看到这样一个教学片断“除法的认识”,课一开始,教师就出示:把8个苹果,分成2份,怎么分?要求学生用准备好的图片当苹果进行操作。生1:一份是1个,另一份是7个。生2:一份是2个,另一份是6个。生3:两份都是4个
8、。师(高兴地问):还有吗?生4:一份是半个,另一份是7个半。(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此时有学生已经在笑了。)生4学生想作解释,却被教师抢先问了学生:这样分对吗?很多学生笑着回答:不对。笔者课后与生4交流,发现这个学生平时在家里,妈妈怕他一个苹果吃不了,都是他和他的妹妹平分半个吃的。纵观这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教师的武断,否认了生4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而联想到的实际分法,从而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焦虑感和紧张感,错失让学生充分表露灵性、展示个性的良机。而另一位教师在学习分数初步认识:对于1/2的认识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说过:“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教育环境,以使之在其中
9、繁荣发展。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思索,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只有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心理上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全体学生才会有群情激奋,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才会有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立见解及质疑问难的兴趣和勇气。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会做人教育的渗透,学会倾听、学会换位思考。对于学困生更应悉心呵护,帮助其树立自信心,鼓励其发表意见。即使有缺点或偏差也要在肯定其优点的基础上引导修正或完善,从而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不同的发展。2、提供活动空间,引领学生自主参与是建
10、构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课堂中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课堂中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其关键是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否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创设有趣而具有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将学生导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并提供足够的研究素材和学生活动的时间与空间,通过问题设计的调节,促进学生的探究具有方向性与思考性。如教学“毫米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建立1毫米的空间观念,可以要求学生准备1分硬币,学生喜欢的卡通片,一些扑克牌及衬衫钮扣等实物,让学生在这些实物或身边的物品中找出1毫米的
11、实际长度。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实。在寻找“1毫米的实际长度”的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个体摆弄,有的同桌合作,有的四人小组比划。几分钟后全班交流,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有的说:“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卡通片的厚度是1毫米。”有的说:“1分硬币上表示年份的小数字,像1978的宽度是1毫米,钮扣的厚度是1毫米。”还有的说:“我发现了三张扑克牌叠在一起的厚度正好是1毫米。课桌上的裂缝宽度有1毫米。”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借助实物的表象真正形成了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情感得到了和谐发展,从而实现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学
12、生可以体验的数学事实,加深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放飞了学生的想象。3、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化和开放性是建构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保证。(教学策略)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之一是将课堂教学过程视为完成预设方案的不变流程,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这种以教材和教师为本的教学,往往容易陷入一种封闭的状态,这种封闭状态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课堂上的互动也因为事先的教学设计而变成了一种虚有形式,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老师在设计教案时往往为学生构建的学习途径只有一条,在课堂上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只能按既定方案进行。如何走出这种困境,落实新课程理念,使课堂教学扎
13、实有效,其关键是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化和开放性。首先,变过去的以“教教材”为主转化为“用教材教”,课堂教学由预设型走向生成型。教材是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尤其是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了,给了教师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充分和更能让学生自由活动的时空与平台,增强课程的整合能力,并能够开发出具有现实意义、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认真研究教材,更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教案要以显性教案为主转化为隐性教案为主,要从以“教”为设计中心转
14、化为以“学”为设计中心,从而达到课堂教学不仅是完成双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努力使课堂教学由预设型走向动态生成型。如教学“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1册)。在复习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例2:一辆汽车2/5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引导学生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列出算式:182/5,接着提出问题,整数除以分数,该怎么算呢?生1:可以把2/5化为小数计算,182/5180.445(千米)。生2:我觉得这种方法有时算起来比较麻烦,还不够精确。(如183/7)。生3:我认为可以根据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来推算,把182/5变
15、为185/245(千米),当生3说完,同学们看到答案一样,精神振奋,认为找到了计算方法,而我却是一愣,既打乱了教学步骤,又“缺少”了探索过程,怎么办?我稳定情绪,机灵一动,何不把问题推向学生,大家的想法很有道理。不过,这种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能不能验证说明呢?(让学生讨论交流)生1:根据2/5小时行18千米,可以画线段图,从图上发现1/5小时就行182181/2千米,而1小时有5个1/5小时,那1小时行的就是181/25185/245千米。生2:因为2/5小时表示把1小时平均分成5份,表示其中的2份,所以1小时行的千米数就应该是18千米的(52)倍,列式为18(52)185/245(千米)。生3
16、:还可以用商不变的规律验证:182/5(185/2)(2/55/2)185/2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思考宽度广,探索的兴趣浓,学生在“猜想验证”的学习进程中探究新知,理解计算法则,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其次,变过去的“学数学”为主转化为“做数学”,课堂教学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它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创设机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习数学,在动手操作中建构新知,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注重引导学生操作
17、、开放性地探究新知。首先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及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接着出示三角形,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通过剪或拼的办法,将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即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看誰的方法多、方法新?这些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学生可以自己探索学习,也可以小组合作讨论),最后学生“创造”出了多种转化方法,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像有的同学通过剪拼将三角形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形,有的同学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同学将长方形或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平分为两个一样的三角形。这样,把课本中的单向思维变成了多向思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进
18、行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也在“做”的过程中,充分享受着一种发现成功的乐趣。总之,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涉及的因素很多,如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形式多样的呈现方式,科学合理的激励评价等等,然而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真正顾及学生的多方面成长,并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具有有效性、生成性,才会具有生命的气息,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才会体现出师生的价值,这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三、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教师应做研究者教师,作为教育实践工作者,是对我国教育发展最终起决定性影响的群体。面对信息技术给人们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所带来的深刻变革
19、,面对知识经济对创新能力的呼唤,面对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的重大改革,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教师,如何担当起培养兼备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鲜明个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的重任?我们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研究者。那么,教师如何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有效地开展研究,以促进学生热爱学习,体验成功的乐趣,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自身的生命价值能得以体现?笔者认为,教师应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教师要研究如何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心理学的研究已表明: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当人的心情处于愉快轻松状态时,人的视觉、味觉、嗅觉、
20、听觉和触觉都更敏感,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能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我国古代哲人对此早有深刻的认识:如“亲其师,信其道”,即是对师生关系巨大作用的高度概括。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时时刻刻研究如何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千方百计地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去点燃起学生对自己学科热爱的火花,那时,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之中,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心声,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交流,注重关爱学困生与家庭受过挫折及病残的学生,把爱的种子播撒的每个学生的心田;在课堂中,教师要面带微笑,将满面春风送给学生,相信每
21、个学生都能成才,让情感融入教学,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使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保护;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道,静心倾听,时常加以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并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师生共同探讨,教学相长,共同发展。2、教师要研究如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其内在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由此教师必须思考,如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成其内在的需求,让新知的探索,成为一种自觉的追求,真正意义上实现从“要我学”,向
22、“我要学”的转变。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中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经历、认知情况,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让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让学生从依赖教师到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使其成为自主探索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不同层次成功的体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1)深入了解学生。教师要努力扮演学生探求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阅读材料的增加,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有的通过课外
23、阅读,有的通过网上查阅,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已经远远地超出教师的想象,有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甚至有些知识教师根本没有接触过,学生已经有所了解。如果此时,教师还是想当然地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势必浪费时间,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学生的探索热情。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摸清学生在学习新的内容时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和技能,从而有效地掌握教学的起点,准备地确定哪些知识该进行重点辅导、讨论;哪些内容,只要略讲甚至不讲,从而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探索空间。(2)注重教材优化。教师要和求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结合。我们
24、不难发现,凡是特级教师所作的公开课,他们在课堂中的每一分钟都能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探索热情很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能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如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浙江绍兴所作的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新课的引入就是抓住学生熟悉的“绍兴酒”中的酒精度进行的,学生看到老师在数学课上要研究绍兴酒,感到十分新奇,探究的兴趣自然就浓了。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在组织教学前,必须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要适时地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
25、实践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3)善于赏识学生。教师要研究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自己是一个学习的成功者。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成功,会带来内心无比的快乐和自豪感,从而产生对学科学习的亲切感,并树立学好新知的信心。因此,教师要思考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这种心理优势,让他们进入“角色”,在课堂中全身心地投入参与学习的过程。首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哪怕是所谓的“差生”都有发展的潜能,都能成才,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以满腔的热情关爱、呵护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验到老师是自己的知心朋友。其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立积极活跃的气氛。或是练习操作,或是提出
26、问题和解决问题,或是自学探究,都要让学生在反馈信息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特别是对于学习中存在较大障碍的学生,要采取多鼓励和赞赏的办法,对于其存在的问题采取巧妙的指点方式,在赞扬中指明方向,在帮助中分析原因,在落实改进措施的过程中使其确立学习的自信心。最后,要经常利用课间休息与学生交流、游戏,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与特长,珍惜学生心灵深处的渴望,积极创造机会,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如公益活动、文体活动、小发明、小创造制作、演讲比赛、书法展示等,不断让学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3、教师要研究如何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弊端,就是
27、教师简单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那种以“告诉”为主的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思维中选择和尝试的权利,只能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某些老师眼中,只有循规蹈矩,听话守纪的学生才是好学生,那些爱问好动,上课随便“插嘴”的孩子有时甚至会受到责斥。结果,本应该生活活泼的教育变得死气沉沉,原来充满想象和创造热情的儿童变得墨守成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刻不容缓,为此,我们教师必须思考如何在改善自身的教法的同时,研究学法,引导学生改变学习的习惯、方法、态度和精神。首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好奇”、“好动”、“好玩”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根据新知内容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
28、让他们在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做一做等实践操作活动中加大知识信息量,使之在实践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出规律,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要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思考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发现,去创造有关的知识。这是因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而总是以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加工理解,从而构成新知的意义。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思考,更代替不了全班几十个学生的思维,新知产生的过程,体验出获得新知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再次,要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杨振
29、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要思考如何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搭建舞台,让他们在养成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主体地位得到提高,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学会互助。既能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从而在更深层次上认识所学的内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猜想是一种想象,它是人的思维在探索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更是创造发明的母体,教师必须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我们可以尽可能加强对知识的铺垫,营造一个获得直觉的背景或氛围,形成“问题共同思考产生新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以培养学生不断探求新知的思维品质。以上列举的三个方面,仅仅是教师应如何做研究者的一个侧面。事实上,教师研究的面极为广阔,不是一两篇文章能叙述完的,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是永恒的,只有做研究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只有不断接收信息,更新观念,深入地研究教育规律,才能不断体现出教师自身的生命价值。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