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再谈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当下,不少教师都在谈语文的回归,谈本色语文、本味语文、语文味。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语文味”呢?又如何体现“语文味”呢?在作者看来,许多教师似乎就把“言语训练”当成语文味的突出表现,甚至是主要的、唯一的表现,这是有问题的。针对这一现象,作者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并且给出了我们明确的指示。 “语文味”问题是语文教学中的老问题,但是近几年来,由于人们对语文性质认识的模糊,在教学中过分强调“人文性”的一面,淡化了语文的“工具性”,导致语文教学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因此,回归语文的本味,强调本味语文、本色语文的呼声日渐高涨,追求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成为当下一道突出的风景线。然而,“语
2、文味”难道就是“语言训练”吗?究竟怎样完整地理解“语文味”?本文试图对此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语文味”辨析 所谓“语文味”,实质上是要求语文教学体现“语文学科”(而不是其他学科)的本质,体现语文学科的主要或核心特色。那么,如何理解“语文味”呢?它的“要素”包括哪些方面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首先要回到原点,即首先要理解语文、语文学科(教学)、语文课程性质等问题。 中国独立的“语文教育”并不是自古就有,在古代,语文教育是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教育融合在一起的,识字、作文与研习儒家经典结合在一起,仅仅是读经的工具和手段,德、才、学、识、能等都纳入“四书”“五经”“六艺”等学习之中。可见,
3、“语文”当初的“根”是扎在“综合”土壤之中的,即是扎在具有综合意义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的。 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语文始独立设科。在此后颁布的壬戌学制中,语文学科在小学、初中称“国语”,在高中称“国文”。在1942年,叶圣陶就指出“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 关于“语文”,有不同的理解,经典的或主流的理解是“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的观点:叶老认为:“什么叫语文?平常说口语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吕叔湘对此也作过明确的解释:“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
4、意思,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 据此,“语文教学”就是指以语文教材与课外读物等文字材料中规范的言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教学。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任何形式的语文教学都必须以语言实践为主体,为归宿。 上述阐述实际上表明的是“语文学科”基本性质的一个方面工具性。所谓工具性,叶老认为“语文是工具”,这个“工具”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其他学科的工具(基础),还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工具(终级目标)。 这里有必要指出:体现语文“工具性”的“语文味”不仅仅是“语言实践”之“言语训练”,不仅仅是听说读写、品词析句等训练,它还应当包括“思维训练”,也就
5、是说,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点最容易被我们忽视,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由于过分强调“小语”姓“小”而形成的“浅化现象”,教的都是那些“一望便知”的东西,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从某种角度讲,学生的精神成长史就是其思维发展史,思维发展是学生发展的核心。因此,注重课堂的“文化含量”(思想力量)和“思维含量”(思维训练、思维深度),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力求“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钱理群语)应是语文“本体价值”的题中之义,也是“语文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小学语文课堂着重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要素主要有形象思维(想象、联想)、分析、推理、概括
6、、评价能力等。 就像语文工具性不能忽视其思维性一样,我们同样不能否认的是:语文这个工具在用来交际、思维时,是充满着思想感情的,是负载着文化的,这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工具的本质特点。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不是孤立的语音、符号系统,而是在其中积淀了这个民族的睿智、文化、精神、感情。教母语,同时也就在教民族的文化、思想、感情,因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统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语)。 因此,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不仅仅是“言语的训练”、思维的训练,同时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的同时,必须进行人文教育。这就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特别指出的那样:工
7、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看来,所谓“语文味”内在地包含语言文字的训练、思维的训练(工具性)以及人文教育(人文性)。那种以为仅有“言语训练”才是“语文味”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那么,什么是“人文性”呢?根据我国学者吴国盛的研究,一般认为,“人文”包含“人”和“文”,前者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后者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往往是“人文学科”)。由于作为人文的第一方面的“人”的理念是更重要、更基本的方面,因此,为了强调这更重要的方面,人们有了“人文精神”的说法,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哲学反思之上的批判态度和批判精神,即一种自
8、由的精神。 据此,我们可以下这样的论断:“人文性”简单讲就是人性,就是崇高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以及培育这种人性的文化。因此,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至少包含三层意义:第一,体现人文之“文”(教化之义),即强调用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固本厚根”。具体讲就是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人文价值,即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注意体验中华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简言之,培养“民族的认同”。第二,追求自由的精神,即强调个人(特别是学生)的自由与尊严,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及自主,把“选择
9、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第三,强调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在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 可见,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味”,必须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教学的同时,注意培育学生美好的人性。当然,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只有人文而没有适度的言语训练的现象,严格来讲,这不是“语文课”,可能是“品德课”“音乐课”“美术课”“历史课”等。就拿“阅读教学”来讲,应该把对课文形式的学习和内容的学习统一起来,在让学生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时,不能离开对文章语言形式的理解感悟,如果离开课文语
10、言的学习,仅仅感悟到课文的情感思想,学完课文学生仅仅留下课文思想内容的痕迹,只是在思想情感方面得到一些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语文课。 二、如何体现“语文味”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缺乏“语文味”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的是只有“人文”,或准确地讲,只有苍白的“思想”灌输,缺乏必要的言语训练和思维训练;有的是过度的言语训练,看似颇具“语文味”(狭隘的语文观导致的狭隘的语文味),实际上缺乏必要的人文熏陶;有的则是机械的言语训练,单调乏味,死读死背,大量的讲解分析充斥课堂本文仅就阅读教学中“言语训练”来谈谈如何体现“语文味”,因为这是笔者在调研以及与广大教师合作中所了解到的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领域,
11、其中表现之一就是上述第三种。 语文阅读教学要真正体现“语文味”,就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是什么?最主要的就是多读多说多写。因此,语文教学就应当把读、说、写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这也是“积累和运用”的具体体现。 第一,就“读”而言:首先,应强化初读,注重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整体感悟、积累与运用。初读时,要让学生直接面对课文,进入课文。即,一开始就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充分地读书,一直读到正确、流利,初知大意。现在许多公开课、比赛课,由于过于注重“看点”,忽视了学生的读书,这是有问题的。 其次,在精读阶段,教师可以针对课文的重点与难点,帮助学生体味、领悟。通常的策略是:可以设
12、计一两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把握重点段落或句子,从而领悟、理解全篇内容。例如,苏教版语文教学倡导的“变序教学”打破逐段讲读的程式,不按课文结构顺序,直接切入,直奔课文的中心或重点,组织教学。“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是变序教学常用的方法。“直奔中心”就是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然后围绕中心思想理解重点句段,推敲词句,把词、句、段的学习置于篇的整体目标下,从而形成从中心到具体内容再到词句的学习顺序。 再次,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及运用之妙,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如有的学者认为,引导学生体味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音韵的和谐。引导
13、学生关注汉语音节的巧妙安排。例如:“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里,构成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九寨沟)引导学生关注“蓝天、白云、雪峰、森林”等双音节词,问学生能否换成单音节词。也可以使其通过多种手段(如读)来感悟其运用之妙。 2.词语的准确。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把握词语选择之妙,尤其是那些准确地运用动词和形容词的句段。我们知道,凡是把人和事物表现得具体形象、生动逼真的作品,其作者必然在动词、形容词的锤炼上下工夫。因此,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词语,可以有效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例如:“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盔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武士俑脚上蹬着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头发大多挽成
14、了偏向右侧的发髻。他们有的握着铜戈,有的擎着利剑,有的拿着盾牌。”(秦兵马俑) 另外,虚词使用得好也能鲜明地突出要表现的事物,清代学者刘淇曾说过:“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例如:“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项链),“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藤野先生)这些虚词(“也”)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细细品味,定能悟出其中三味。 3.句式的丰富。语文中的许多课文在安排句子的时候非常讲究,要么使用非常整齐或大致整齐的结构,形成一种整齐美;要么长短结合,形成一种错综美(句式可由短而长,也可由长而短)。例如:“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
15、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莫高窟)整齐的排比结构表现了壁画造型的丰富多样,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悟。 4.修辞的生动。修辞是为了使语言富有表现力而运用的一些特殊的修饰方法,如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借代、对偶等方法能产生形象感。引导学生,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现象,也是品味语言文字之美的重要途径。 第二,就“说”而言,这里的“说”要特别注意:不是师生的一问一答,否则学生练习的还是“对话语”,而不是这一年龄段儿童急需的“独白语”。所谓“独白语”通常是指报告、演讲、讲课等比较长时间的独自的言语活动中使用的语言。独白语通常有一定的内容,
16、并围绕此内容组织自己的发言或安排自己发言的前后顺序。学生在日常生活交际中获得“独白语”训练的机会不多,运用“独白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更少。因此,独白语材料的获得和运用的最重要场合就是学校的语文课。具有语文味的“说”的训练重点应是“独白语”的训练。 第三,就“写”而言,主要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比较关注“读写结合”,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它既是对传统语文的回归,又是对新课程以来人文性泛滥的纠偏。问题在于,当下的许多“读写结合”的误区是写的时候,往往只有“道”的要求,而无“文”的要求及训练(如“表达”的要求:语词、句式、修辞、结构等),这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否则,学生
17、大量的“写”只能在“题材”上拓展,而在写作能力上的发展则有可能如龟前行。 三、结语 总之,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应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谓“统一”即两者内在地融合于“语文”一体,是语文根本性质的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两方,我们不能机械地脱离了一方去谈另一方,因为没有脱离了人文性的单纯的工具性,也没有脱离了工具性的抽象的人文性,这正如“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性、理解力和批判力这些一般认同的理想人性,总是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古老文化传统的认同以及审美力和理性反思能力的培养联系在一起”(吴国盛语)一样,工具性与人文性也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语文教学的“语文味”也应当内在地包括语
18、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千万不能狭隘地将其理解为“工具性”,其中又狭隘地窄化为言语训练。李伟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思考与实践思考篇一、自然想到的几个概念高效、低效、负效、有效、无效。“高效、低效”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对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要求。(介绍当前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相关文件)“有效、无效”这些概念的提出都是基于对新课改的反思。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实效”,这个是因地而宜,也是因师而宜,因生而宜,针对实际的问题。二、很难道清的简单问题大家都有很多的感慨,全国范围都在谈高效课堂这个问题,我非常赞赏薛发根老师提出的观点:有些问题本来很正常,现在大家都来说这个问题就显得不正常了;关注的人越多,想的就越
19、复杂,解决起来就越难;一旦所有的人都在盯着了,那么这个问题基本上就很难解决了三、不得不说的课堂模式山东的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杜郎口的“10+35模式”、昌乐二中的“271模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等等,南通的比如,如皋活动单导学模式、海门的学程导航模式、启东的“152010”模式(划分成三个时间段)。纵观这些模式,虽然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一个字:学。这些模式都非常注重学生的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体现在学生会学,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终身受用的方法。然而,在推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模式,警惕工业化。模式,从哲学上理解,就是就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课堂问题的
20、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的高度,那就是课堂模式。从汉字的本义上讲,“模”是一种标准间的工具。所以,模式就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模式的三个特点:一是便于操作。正如铸造零件,将烧红的刚睡觉如现成的墨子冷却后便可成型。二是体现高效;墨子工业化的产物,大批量的标准件生产。三是可以借鉴。僵化的模式致使教师的教育创新缺失。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很有可能会沦落为执行模式的简单工人。懒惰型的教师机械地按照现成的统一的固化的教学环节,有思想的教师被行政的力量束缚了手脚,禁锢了思维,更多的教师则因习惯化得失去创造力。单一的模式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度下降。用一成不变的学习步骤去应对丰富多样的学科知识,我们感叹学生找到了学习
21、方法的同时也有一种潜在的担心学习疲惫。格式化的课堂环节,让学生早早地猜到了“接下来的老师该干什么”,学生多了一些麻木,少了一点意想不到的惊喜和豁然开朗的畅快淋漓。不变的课堂模式,尽管能让学生减少了适应学习的过程,却也使学生减少了一份学习的新鲜感,长期下去,课堂吸引力退化,学生兴趣度削弱,使教育倍力乐它本身的价值。一是活学。我们不仅要学恶习模式的外在表现形式,更要理解支撑模式构建的理念精髓。二是发展。很赞成著名特级教师李庾南老师的观点:教学模式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超越他的时代。李老师提出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其名称三十多年没变,但内涵始终在变化中发展完善。这也证明,任何课堂模式都在其时代合理性,
22、但是,如果我们无视时代的变化,不对模式进行与时俱进地深入研究,那么,其生命力是不会长久的。模式,在发展中生存,在生存中发展。四、值得反思的无效行为当下小语课堂中无效行为还是很多的。表现在:目标指向不明。如黄河的主人教学第二段时,教师出示了7个问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一声令下,教室里一片混乱,学生各干各的事情,大家不知所措。文本解读不深。这是当下很多语文老师身上存在的问题。如花钟,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讲解分析,有些老师折腾于“花”是什么样子,借助各种手段让学生认识几种花。不妨我们换一个角度:同样的花开时间是不一样的,同样的花开姿态是不一样的,同样的花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教学语言不精。
23、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老师有不好的习惯,老师也不在意,比如重复,再强调,这是浪费时间,单调。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感染缺失,语调单一。(例子:李老师的博文:25分钟的煎熬,关于虎门销烟的教学片断分析) 课堂训练的不实。蜻蜓点水,花架子。比如黄山奇松,指导学生理解“饱经风霜”一词,在简单地对比“饱经风霜”和“郁郁苍苍”后便出示一则填空:他抬起头, 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学生们一脸茫然。终于有一个学生回答:他抬起头,饱经风霜后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听课老师议论纷纷,上课教师慌了手脚。问题是教师对此词语理解指导不到位。还有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教学魅力不够实践篇一、坚定一个理念:全人教育(学生本位、教育原点)不管
24、怎样的课堂,我们都是针对学生学习的。全人教育就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回归教育原点的。“高效课堂”的提出与兴起与规范办学行为形势下比过去课程课时、学生在校时间相对减少有关。因此,坦率地讲,高效课堂的提出本身就是服务于知识教学的。评价高效课堂的根本就是学生的课堂状态。不在于什么模式,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果一个孩子课堂状态很差,即使有很多的知识可以学习,但属于他自己的是很少的。这不是高效的课堂。因此,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一个人在状态中才有效率。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谁抓住了学生,谁就赢得了课堂。模式下的课堂尽管突出了学生,但是我们的教师不在抓学生。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斗智斗勇”的过程。
25、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这就是教师的教学智慧,把孩子的发展放在了第一位,这就不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二、强化两种意识:目标意识+质量意识“走了很远,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学科目标);这个年短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学段目标);教学这一课时的目的是什么?(课时目标);行为目标等等。质量就是指学生在课堂中的显性或隐性收获。课堂上学生到底学什么,达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教学的质量要求。语文教学尤其在这一环节是不太到位的,不太重视课堂环节的教学质量,很多环节没有检测标准,因此模糊的目标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因而教学是低效的。三、突出三位一体三位关系:教师、学生、伙伴。
26、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忽视学生的互动,同时不要忽视教师的存在,课堂既然是三位的,那么语文教师出场至少是三分之一。学生难读的地方为什么不示范一下呢?(分析“学习金字塔”)因此,高效课堂要控制教师枯燥的讲,增加直观形象的媒体,强化学生的互动并让学生做小老师。三维结构:教师、学生、文本。三味课堂: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这是南通特级教师王爱华老师提出来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环节:自学、讨论、展示四、实践四项策略策略一:读懂文本。1.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放,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
27、。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课标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等来确定。2.超越性地解读文本。策略二:悟得方法。语文段落教学有“六法”问题引入法。如解读海底世界植物一段的解读,拎出一个主问题。不断朗读法。如鞋匠的儿子一文中林肯的一段话。畅谈感受法。如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对老天鹅撞击冰面的一段描写。换角色体验。字词突破法。如音乐之都维也纳“维也纳几乎一天夜里不开音乐。”一段,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巧设填空法。这是把关键词语教学和思考性阅读整合在一块的。这种方法很好的,小黑板,填空题,具有较强的指向性,训练孩子比较有用的学习方法。想象画面法。朗读的魅力就是将语言文字读出画面来。如特殊的葬礼一文策略三
28、:落实训练训练有“方”、训练有“味”、训练有“层”。如春联一文的第一段教学。要让学生学习表达的方式。“有的如”“更多的如”;再如对仗一段教学,春联最讲究对仗。策略四:精化语言可以事先预设成表格式。五、注重五项修炼就是教师的听说读写演。听,语文的耳朵,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说,语文的嘴巴,有人会写但不会讲。写,语文的手,演,应该是高要求,教师进行导学,让学生进入情境。六、推介情理课堂情理课堂和高效课堂有关系吗?有关。情理课堂的六大抓手:情感、情境、情趣、文理、学理、道理;前面的三个方面注重课堂的动感,后三者则注重课堂的静态。教师层面上的操作要领:激发情感,创设情境,凸显情趣。遵从文理,注重学理,传授道理。情趣的三个来源:一是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二是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情趣、教学组织的节奏等,三是特定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因素、情感因素等。文理,指作者的思路、作品的文路以及语言文字的结构特色等。学理的三层含义: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符合母语教学规律、掌握方法、悟得规率适度沉潜、理性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