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在数学课上开展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主要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敢于提出新的想法,使全体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探究者,进而实现学生自主参与,互动互助,动脑动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自主与创新中形成发展性、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下面,就如何在数学课上开展探究性学习谈几点自己浅显的体会。一、巧设问题情境,以趣激思英国科学家波普尔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
2、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寓于各种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巧妙地把学习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在他们的心理上形成一种悬念,把学生引入探个究竟的情境中。1、悬念式情境。小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知识前置应用,展现数学知识非凡的美丽,创设新奇的悬念式情境,诱发学生产生揭秘的问题意识。例如,教学六年级比例尺一课时,可以创设“学生出题考老师”的情境,教师说:“现在我们考试好不好?”学生一听就觉得奇怪了,此时,教师马上说:“今天要改变过去的考试方式,由你们出题考老师,愿意吗?”学生听了很有兴趣了。教师说:“这里有一幅地图,你们用直尺任意量出
3、两地的距离,我都能很快地告诉你们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相信吗?”学生纷纷上台度量、报数,教师都能很快回答出对应的实际距离。学生们这时更感到奇怪了,都想知道为什么,老师是怎么算出来的。这时,教师就可以说:“其实,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帮助我,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想认识它吗?”于是引出了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通过所设的悬念,为学生们创设了自主探究的情境,使学生想探索新知。2、冲突式情境。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的特点,新知识的掌握是建立在旧知识及已有的经验方法基础上的,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4、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并没有急于解释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而是在初步感知后马上出示了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任意三角形、正五边形、圆这五个平面图形,问:“你能先猜猜哪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大部分学生认为只有任意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其它的都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任意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于是我请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分别阐述理由,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学生说:“它看似象轴对称图形,但它没有对称轴,不可能完全重合。”这时候学生心中就有疑问了,我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探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3、反思式情境。学
5、生在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常因各种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这时候教师千万不能小视这些错误,要善于从中选择素材,借此为学生尝试错误提供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式的探究学习,反思错误原因,提出批驳型问题,加深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对错误的认识和警戒,从而得到新的认识。在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我先出示两个小数4.36和4.4,让全班同学直观猜测判断两数的大小,有的认为4.4大,有的认为4.36大,于是学生中就有了两种声音。认为4.36大的学生觉得因为4.36的小数部分位数多,所以4.36大。认为4.4大的学生有的说4.4里有440个百分之一,而4.36里有436个百分之
6、一,当然4.4大;有的说两个数的整数部分一样大,只要看十分位,4.4的十分位比4.36的大,所以4.4大;有的学生还结合生活,很有创意地在小数后面加上单位名称“元”,一看便知道4.4大。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思考,全班最终达成共识。学生们在争辩反思中,水到渠成,总结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二、拓展探究方法,学为己用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操作、归类、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探究知识的过程。方法有千千万,重要的是要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服务,既要考虑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的具
7、体要求,又要兼顾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可操作性。1、在操作中探究。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操作发现结论。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感悟。我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首先抛出问题: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呢?然后请学生在我已给的小棒(长短不一)中选出三根来搭出三角形,在这样的操作活动中,学生明白了三角形是有三条边,并且是首尾连接围出来的图形,在看似简单的搭一搭的过程中,学生们顺理成章地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因为给学生操作的小棒在设计时就有长短之分,有的在一起可以搭出三角形,有的则不可以,这样的环节设计,也是为以后学习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的知识作了铺垫。2、在实验中探究。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实验对比结
8、论。在实验中探究,在类比中发现。如在教学六年级圆锥体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圆柱体体积公式,然后让学生进行削铅笔比赛,说说铅笔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进行小组实验,拿出制作好的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进行装沙实验,从中找出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边实验边记录,通过分析得出圆柱体积是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这样,学生通过实验,在探究中得出结论。3、在游戏中探究。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游戏活动解决问题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玩中得出学习结论。如游戏的公平性一课,从课题看出这节课和游戏是紧密相联的,探究活动围绕着游戏展开,从体会“不公平”到“公平”的游戏规则,都是在摸球游戏
9、中进行的,通过摸球、记录、观察、交流,学生体会到只有在两种球的个数相等的时候,游戏才是公平的,但在公平的游戏规则下也是会有输赢的。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们的积极性高涨,寓教于游戏之中,其乐无穷!三、注重合作探究,取长补短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做学生的合作者。另外,我在实践中发现,一节课小组合作的次数不应出现太多,
10、时间也不宜过长,这样会使学生厌倦,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小组合作要限时限地,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地乐于合作。学数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交流、学合作的过程,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例如:长方体的认识是学生首次学习有关体积知识,由面(二维)到体(三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它难以与原有的认识结构相联系,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在认识长方体的面、
11、棱、顶点时,我实施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每个小组的材料袋里都有6块硬纸板、12根小棒、8个接头、1个土豆、1把小刀和1把尺,小组成员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完成三个不同材质的长方体模型。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大家分工协调,通过拼、搭、切的方法完成任务,接着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在小组里观察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模型,通过看、量、摸等动作去体会长方体的特征,其实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已经对面、棱、顶点有了初步感知,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讨论,组织语言,最后老师分别请几组派代表汇报他们的发现,有补充有纠正的等同学发言完毕再回答。学生们边汇报,教师边板书,大家发言完,便已经把长方体的特征总结出来。合作探究让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成为一个交往和发现的过程,使各种层次的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培养。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坚持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定能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