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种创新探索(本文系作者在2013年获国家级一等奖论文)【摘要】现代教育呼唤创新,提倡改革,而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龙头。课程改革以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而数学教学的高耗低效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寻求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落实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可行策略,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中面临的重大课题。【关键词】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正文】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必要性1、现代教育呼唤创新,提倡改革,而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龙头。课程改革以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重视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新的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如下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自学等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终身学习的能力有重要意义,应在课程教学中大量提倡。2、现有研究的不足数学教学的高耗低效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寻求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落实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可行策略,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教学是整个学校的主体,也是教研研究的重点,而教学中的问题就是核心研究的对象,我们基于此,从而积极探索数学“教学问题”的成因及数学
3、教学改进的方法,积极探索符合人的认知发展和能力发展的数学教学模式。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尝试与探索我们以数学教学法的科学基础、现代教学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参考当代中外教学模式,结合我校的教学实情,改善和创新了教学方式,并探求出了以下两种新的教学模式。(一)教学方式一:“四环”教学法1、模式展示(主导)启发质疑 引导探究 训练反馈 拓展提高(“问题”导学 ) (引导思维) (纳入知识体系) (培养能力)(主体)明确探究目标 进行探究活动 构建认知结构 创新运用该教学模式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并以一定的逻辑关系,将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组织建构成为一种教
4、学结构的过程。它可以使师生明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怎样做,后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等一系列具体的问题,把比较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操作程序。在该模式中,问题是基础、启发是动因、探究是核心、反馈是方法、提高是目的。 2、操作程序第一环:启发质疑激发学习动机、产生学习意向、使学习主体从心理上产生探究欲望(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从心理学角度讲,“疑”是由于个体认知结构与环境或某种刺激所产生的一种认知冲突和心智上的不平衡,它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内驱力,是引导思维,产生探究欲望的重要心理前提。这一环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依教学目标、学生原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关键是设置符合上述要求的“学习情景”,寻找“启发
5、”的切入点。如:数学归纳法教学:其问题情景的设置可按以下几种程序设计:A、用多米若骨牌实验的故事引入激发兴趣B、拿出骨牌,演示一遍,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激发探究欲望。C、分组给出骨牌,让学生体验,从中找到问题的关键点提出探究问题 启发质疑的要求:所呈现的问题情景或提出的问题,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尽力与学生的思维程序吻合,所设计的问题彼此连贯、具有层次性。第二环:引导探究指引探究方向、体验探究过程,使探究主体掌握探究方法 (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首先,从学生的心理入手,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情景下借助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自己
6、的确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强数学习动机,使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其次,是指导探究方法,发展探究能力,一般按照以下步骤实施:提出假设、制定探究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如:学习在等比数列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问题一:依据前面等差数列的学习,探究等比数列可能有的性质。问题二:你能证明这些性质么?通过学生提出假设设计方案观察探究解释、验证假设反思探究过程联想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并比较异同总结提升到数列探究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教学过程,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整合。此过程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像科学家建构、描述科学原理一样经历科学过程
7、,而不只是获得正确答案。第三环:训练反馈调控教学行为、检测教学效果、养成反思习惯,促师生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是通过评价促教学过程优化的环节)。事实上,教学信息交流过程一旦发生,教学信息反馈将同时产生,课堂交流中,如果没有教学信息的反馈,课堂活动将会失控、紊乱,教学效率低。反馈分过程反馈和探究结果后的应用反馈。其具体操作方法是:重视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坚持以正面启发和肯定为主)第四环:深化提高构建认知结构、纳入逻辑系统、使学生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内化为素质。(是教学过程的目标环节)该过程是前面过程的延伸、发展和升华、是在反思其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深化提高的过程是使学生将自己
8、的经验协调起来,并纳入逻辑系统的过程,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和原理,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其认知结构、认知技能都得到发展。此过程是在训练反馈的基础上,努力寻找知识的扩展点(通过多项联系、对比、了解知识本身较趋完善的知识结构),知识的生长点(通过所学知识产生新知识),使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同化”或“顺应”,建构新的更趋科学、合理的认知结构。此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或方法不仅得到巩固和加强,还应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学生学会整合和创新。(二)教学方式二:“互动合作”教学法(与信息技术结合)1、模式展示教学环节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互动合作备课第一环资料收集网上查找资料师机互动、师师互动、师
9、师合作第二环设计教学思路和程序。利用ppt、word、网页、多媒体课件制作动画、学案第三环给予学生预习提纲网上查找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师生互动生机互动生生合作上课第一环抛出问题。多媒体设备师机互动师生互动第二环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利用ppt、word、网页、多媒体课件制作动画等和学生一起探究、或生生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师生互动生机互动生生合作第三环总结归纳利用实物投影仪表述学习结果生机互动师生互动课后反思提高ppt、word、网页、电子邮件、网上论坛、博客交流。师生互动生机互动生生合作师师互动、师师合作流程图解:虚线体现互动合作教 师信 息 技 术学 生 的 信 息学 生搜集整理整理存储展示演示
10、验证摘录下载实验共享2、实施优点:(1)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着眼点,以学生能力的提高为归宿,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现代教学理论,体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创新反思提高”的认知过程,使学习过程由“吸收、储存、再现”转向“探索、研究、创造”。(2)“互动合作”教学方式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3)“互动、合作”也是社会的主题词,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才。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要让学生树立一种对知识再发现地探索的学习观念,即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因此,教学中应强调的应该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取结果;要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知识探源,了解把握其发展变化趋势;要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任何科学知识都是人类艰苦努力、不断探索的结晶,以此弘扬科学的人文精神。这将成为我们教育人永远追求的目标。【参考文献】1、 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2、 马斯洛、罗杰斯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3、 布鲁纳 课程结构理论(摘要)4、 丁远坤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及其启示5、 曹占东、孔令桐、张亿钧 现代教育理论